1.本实用新型属于摄像装置识别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室外会议签到、陌生人识别的智能化摄像装置。
背景技术:
2.本部分的陈述仅仅是提供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背景技术信息,不必然构成在先技术。
3.目前,由于电力公司特高压的建设加快,随之而来的是为特高压提供保障的室外会议召开频率越来越高,由于电力建设的地理位置分布的不确定性,有的建设会在人烟缺少,地形复杂且光照不足的山区或者密林,这时室外会议相对于室内会议,条件较差,因此对于会议人员现场保障的要求就越高,需要会议保障人员时刻在现场,但是目前缺乏对于室外会议保障人员管理以及参会人员管理的设备以及方法。
4.另外,现有的摄像识别装置无法根据使用现场的光照强度进行对应的补光,光照充足,太强的补光会引起曝光,影响识别,光照太弱,太弱的补光会造成识别不到人脸,整体上无法进行光亮的有效调节以及识别的高度不能进行调整,影响会议的快速进行,同时识别额效率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具有补光亮度调节的智能化摄像识别装置,本实用新型可对室外会议运维人员实现自动签到识别,对周围环境进行补光调节,便于在室外灵活安装固定,且能够不受室外环境因素影响。
6.根据一些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案提供了一种具有补光亮度调节的智能化摄像识别装置,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具有补光亮度调节的智能化摄像识别装置,包括摄像机主体和照明补光灯,所述摄像机主体底部连接有云台,云台底部连接有摄像机底座,摄像机底座下方固定连接支撑伸缩圆杆;所述支撑伸缩圆杆具体两层伸缩节,分别为第一层伸缩节与第二层伸缩节,所述两层伸缩节之间为具有规定长度圆杆套接;
8.所述照明补光灯固定安装在连接杆的一端,所述连接杆的另一端与套管固定连接,所述套管套接在所述支撑伸缩圆杆的第一伸缩节上,在所述连接杆上设置调节照明补光灯亮度的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
9.进一步的,所述支撑伸缩圆杆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为一个限位圆孔开设在第一层伸缩节顶部。
10.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伸缩节底部安装有固定安装机构。
11.进一步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盘座和锥形座,所述锥形座固定安装在固定盘座上。
12.进一步的,所述锥形座上开设有固定安装孔。
13.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层伸缩节通过插入固定安装孔与固定安装机构连接。
14.进一步的,所述套管套接在第一固定部下方。
15.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层伸缩节上设置一个弹性限位球。
16.进一步的,在所述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与照明补光灯之间设置指示灯。
17.进一步的,所述指示灯包括第一指示灯、第二指示灯和第三指示灯。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9.本实用新型通过固定安装机构能够快速将智能化摄像装置放置在室外会议场所指定位置,方便拆卸,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在室外会议中;另外,通过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调节补光灯的亮度,能够清晰快速的识别出参会人员人脸,提高摄像装置的识别效率,保障室外会议召开的顺利进行,提升室外会议保障人员自动签到、陌生人员识别的管理能力。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装置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摄像机主体,2、摄像机底座,3、第一层伸缩节,4、固定安装孔,5、锥形座,6、套管,7、连接杆,8、照明补光灯,9、第一固定部,10、云台,11、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12、固定盘座,13、指示灯,14、第二层伸缩节;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与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4.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实用新型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25.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26.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上”、“下”、“左”、“右”、“前”、“后”、“竖直”、“水平”、“侧”、“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只是为了便于叙述本实用新型各部件或元件结构关系而确定的关系词,并非特指本实用新型中任一部件或元件,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7.本实用新型中,术语如“固接”、“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表示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一体地连接或可拆卸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相关科研或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8.实施例1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具有补光亮度调节的智能化摄像识别装置,具
体的包括摄像机主体1和照明补光灯8,通过摄像机主体进行人脸识别,当所处的地理位置的光照条件不充足时,利用照明补光灯提高亮度,使得摄像机能够更加清晰的进行识别;在所述摄像机主体1的底部连接云台10,云台10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摄像机底座2,摄像机底座2下方固定连接支撑伸缩圆杆;云台设置在摄像机底座与摄像机主体之间,起到一个固定支撑的作用,使摄像机主体稳固的安装在摄像机底座上;所述支撑伸缩圆杆起支撑的作用,将摄像机主体与摄像机底座进行稳固的支撑。
30.所述支撑伸缩圆杆具体两层伸缩节,分别为第一层伸缩节3与第二层伸缩节14,所述两层伸缩节之间为具有规定长度圆杆套接;将支撑伸缩圆杆设置为两层伸缩节套接,可以进行摄像机高度的调节,在使用时,将第二层伸缩节14拉出,并通过弹性限位球限位在第一固定部9的限位圆孔上,调节摄像机的高度,使其可以对不同高度的人进行识别,弹性限位球设置在内侧的第二层伸缩节的靠底部。
31.所述照明补光灯8固定安装在连接杆7的一端,所述连接杆7的另一端与套管6固定连接,所述套管6套接在所述支撑伸缩圆杆的第一层伸缩节3上,在所述连接杆7上设置调节照明补光灯8亮度的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11;
32.由于照明补光灯是对识别环境进行照明补光的,利用连接杆将摄像机装置与照明补光灯结合在同一装置上,在进行识别的时候,可以进行相应的补光,旋转按钮分为5个档位,开档位、关档位、弱档位、较强档位以及强档位,当所处的环境较暗时,可以利用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进行调节,选择一个较强的档位上,进行适应的补光,防止不能清晰的进行识别;当所处的环境较明亮,摄像机需要适应的补光的情况下,旋转至弱档位,可以进行清晰的识别人脸,防止打开照明补光灯会产生曝光的情况,影响识别,当完全处于一个黑暗的情形时,旋转按钮至强档位,进行照明并补光,提高摄像机识别的效率,保证会议的正常运行,当完全光照充足的情况下,旋转至关闭补光灯档位,防止曝光。
33.另外,在所述支撑伸缩圆杆的第一层伸缩节3上设置有第一固定部9,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层伸缩节14上设置一个弹性限位球,在使用时,将第二层伸缩节14拉出,并通过弹性限位球限位在第一固定部9的限位圆孔上,调节摄像机的高度,使其可以对不同高度的人进行识别,弹性限位球设置在内侧的第二层伸缩节14的靠底部。
34.所述第一层伸缩节3底部安装有固定安装机构,所述安装机构包括固定盘座12和锥形座5,所述锥形座5固定安装在固定盘座12上。并在所述锥形座5上开设有固定安装孔4,在使用时,将固定盘座放置在平地上,将支撑伸缩圆杆插入固定安装孔4内,进行组装,进行固定,同时也能够方便拆卸,灵活的运用。
35.所述套管6套接在第一固定部9的下方,利用套管6固定连接杆7,连接杆7上设置指示灯13,同时指示灯13位于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11与照明补光灯8之间,作为光亮度的调节强度的指示。指示灯包括第一指示灯、第二指示灯和第三指示灯,由左至右分别为第一指示灯、第二指示灯以及第三指示灯,当旋转按钮在开关位,三个指示灯全部不亮,当打开照明补光灯至开档位上时,三个指示灯全部为红色;当在弱档位,第一指示灯变绿色,其余仍然是红色;当在较强档位,第二指示灯为绿色,其余为红色;当在强档位,第三指示灯为绿色,其余为红色,进行相应的辨别,能够快速将智能化摄像装置固定在室外会议场所指定位置,同时也能够方便拆卸,从而能够灵活运用在室外会议中,另外,通过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调节补光灯的亮度,能够清晰快速的识别出参会人员人脸,提高摄像装置的识别效率,保障室
外会议召开的顺利进行,提升室外会议保障人员自动签到、陌生人员识别的管理能力。
36.利用上述方案在户外进行会议时,操作的步骤如下:
37.步骤1:首先将固定安装机构的固定圆盘放置会议场所合适的位置的平地上;
38.步骤2:将摄像机支撑伸缩圆杆的第一层伸缩节插入固定安装孔进行固定;
39.步骤3:根据室外环境需要以及人员高度,通过调节支撑伸缩杆的两层伸缩节改变摄像机的高度;
40.步骤4:利用套管将连接杆固定,连接杆上安装有照明补光灯;用于光线暗处的照明补光;
41.步骤5:旋转连接杆上的光亮度调节旋转按钮,可以实现照明补光灯的光照强度调节,选择合适的光照强度。
42.步骤6:在以上步骤完成以后,连接摄像机和照明补光灯的电源,用遥控器打开摄像机,摄像机进入工作状态,进行室外会议运维人员的签到识别、陌生人识别以及黑暗环境下的照明补光。
4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44.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