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红豆杉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
背景技术:
2.红豆杉是红豆杉目、红豆杉科、红豆杉属的一种乔木,高达30米,胸径达60-100厘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冬芽黄褐色、淡褐色或红褐色,有光泽,芽鳞三角状卵形,背部无脊或有纵脊。叶排列成两列,条形,微弯或较直,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淡黄绿色,有两条气孔带。雄球花淡黄色,雄蕊8-14枚,花药4-8。种子生于杯状红色肉质的假种皮中,常呈卵圆形,上部渐窄,稀倒卵状,微扁或圆,上部常具二钝棱脊,先端有突起的短钝尖头,种脐近圆形或宽椭圆形;红豆杉心材桔红色,边材淡黄褐色,纹理直,结构细,坚实耐用,干后少开裂。可供建筑、车辆、家具、器具、农具及文具等用材;红豆杉为中国特有树种,产于甘肃南部、陕西南部、重庆、云南东北部及东南部、贵州西部及东南部、湖北西部、湖南东北部、广西北部和安徽南部(黄山),常生于海拔1000-1200米以上的高山上部。江西庐山有栽培。
3.现有的红豆杉育苗方法往往是在地面土壤上进行育苗,这样的环境下红豆杉幼苗的抗病能力较差,且幼苗根部可能会遭到昆虫的啃食,影响育苗效果;同时现有的红豆杉育苗对空间的利用率较差。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具有种植空间的利用率较高、防病虫害能力较强,灌溉较为省时省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
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包括:底座;两个侧板,两个所述侧板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顶棚,所述顶棚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的顶部;两个限位板,两个所述限位板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相互靠近的一侧;水箱,所述水箱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底部内壁上;注水管,所述注水管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一侧,所述注水管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的外部;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三个培育机构,三个所述培育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上;输水灌溉机构,所述输水灌溉机构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一侧。
7.优选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内侧螺杆、第一电机和第一升降板,两个所述内侧螺杆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个所述内侧螺杆均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一电机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内侧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板螺纹套设在两个所述内侧螺杆上。
8.优选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外侧螺杆、第二电机和第二升降板,两个所述外侧螺杆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两个所述外侧螺杆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板转动连
接,所述第二电机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外侧螺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螺纹套设在两个所述外侧螺杆上。
9.优选的,所述培育机构包括培育槽、滴管和软管,所述培育槽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的顶部,所述滴管设置在所述培育槽的顶部,所述软管设置在所述滴管的一端。
10.优选的,所述输水灌溉机构包括水泵和输水管,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水箱的一侧,所述输水管设置在所述水泵的出水口上,所述输水管与三个所述软管相连通。
11.优选的,两个所述内侧螺杆上均固定套设有第一同步轮,两个所述第一同步轮套设有同一条第一同步带,两个所述外侧螺杆上均固定套设有第二同步轮,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上套设有同一条第二同步带。
12.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通过水箱可以储水,通过注水管可以向水箱内注水,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可以调整中间培育槽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中间的培育槽进行操作,通过第二升降机构可以调整顶部培育槽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顶部的培育槽进行操作,通过三个培育机构提搞育苗的空间利用率,通过输水灌溉机构可以对三个培育槽内的红豆杉幼苗进行灌溉,通过两个第一同步轮和第一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内侧螺杆同步转动,通过两个第二同步轮和第二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外侧螺杆同步转动。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图1中所示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
16.图3为图1中所示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
17.图中标号:1、底座;2、侧板;3、顶棚;4、限位板;5、水箱;6、注水管;7、内侧螺杆;8、第一电机;9、第一升降板;10、外侧螺杆;11、第二电机;12、第二升降板;13、培育槽;14、滴管;15、软管;16、水泵;17、输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19.请结合参阅图1-3,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a部分放大示意图;图3为图1中所示的b部分放大示意图。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包括:底座1;两个侧板2,两个所述侧板2均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顶棚3,所述顶棚3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2的顶部;两个限位板4,两个所述限位板4分别固定安装在两个所述侧板2相互靠近的一侧;水箱5,所述水箱5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底部内壁上;注水管6,所述注水管6设置在所述水箱5的一侧,所述注水管6的一端延伸至所述底座1的外部;第一升降机构,所述第一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第二升降机构,所述第二升降机构设置在所述底座1上;三个培育机构,三个所述培育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底座1、第一升降机构和第二升降机构上;输水灌溉机构,所
述输水灌溉机构设置在所述水箱5的一侧。
20.所述第一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内侧螺杆7、第一电机8和第一升降板9,两个所述内侧螺杆7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两个所述内侧螺杆7均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板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8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一电机8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内侧螺杆7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升降板9螺纹套设在两个所述内侧螺杆7上,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可以调整中间培育槽13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中间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
21.所述第二升降机构包括两个外侧螺杆10、第二电机11和第二升降板12,两个所述外侧螺杆10均转动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两个所述外侧螺杆10分别与两个所述限位板4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11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内壁上,所述第二电机11的输出轴与其中一个所述外侧螺杆10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升降板12螺纹套设在两个所述外侧螺杆10上,通过第二升降机构可以调整顶部培育槽13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顶部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
22.所述培育机构包括培育槽13、滴管14和软管15,所述培育槽13固定安装在所述底座1的顶部,所述滴管14设置在所述培育槽13的顶部,所述软管15设置在所述滴管14的一端,通过三个培育机构提搞育苗的空间利用率。
23.所述输水灌溉机构包括水泵16和输水管17,所述水泵16设置在所述水箱5的一侧,所述输水管17设置在所述水泵16的出水口上,所述输水管17与三个所述软管15相连通,通过输水灌溉机构可以对三个培育槽13内的红豆杉幼苗进行灌溉。
24.两个所述内侧螺杆7上均固定套设有第一同步轮,两个所述第一同步轮套设有同一条第一同步带,两个所述外侧螺杆10上均固定套设有第二同步轮,两个所述第二同步轮上套设有同一条第二同步带,通过两个第一同步轮和第一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内侧螺杆7同步转动,通过两个第二同步轮和第二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外侧螺杆10同步转动。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26.使用时,在三个培育槽13内铺设有机土壤,然后将红豆杉种植在有机土壤中;
27.当需要对中间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时,启动第一电机8,第一电机8带动一个内侧螺杆7转动,一个内侧螺杆7带动一个第一同步轮转动,一个第一同步轮通过第一同步带将动能传递给另一个第一同步轮,另一个第一同步轮带动另一个内侧螺杆7转动,两个内侧螺杆7转动带动第一升降板9向下移动,从而降低中间培育槽13的高度,便于种植人员对中间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
28.当需要对顶部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时,启动第二电机11,第二电机11带动一个外侧螺杆10转动,一个外侧螺杆10带动一个第二同步轮转动,一个第二同步轮通过第二同步带将动能传递给另一个第二同步轮,另一个第二同步轮带动另一个外侧螺杆10转动,两个外侧螺杆10转动带动第二升降板12向下移动,从而降低顶部培育槽13的高度,便于种植人员对中间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
29.需要给三个培育槽13内的红豆杉幼苗进行灌溉时,通过注水管6向水箱5内注水,启动水泵16,水泵16将水箱5内的水抽出并通过输水管17注入三个软管15中,三个软管15分别将水注入三个滴管14内,由三个滴管14分别将水滴入三个培育槽13内,从而给三个培育槽13内的红豆杉幼苗进行灌溉。
30.与相关技术相比较,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3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红豆杉生态有机种植用育苗装置,通过水箱5可以储水,通过注水管6可以向水箱5内注水,通过第一升降机构可以调整中间培育槽13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中间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通过第二升降机构可以调整顶部培育槽13的高度,从而便于种植人员对顶部的培育槽13进行操作,通过三个培育机构提搞育苗的空间利用率,通过输水灌溉机构可以对三个培育槽13内的红豆杉幼苗进行灌溉,通过两个第一同步轮和第一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内侧螺杆7同步转动,通过两个第二同步轮和第二同步带可以使两个外侧螺杆10同步转动。
3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