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
背景技术:
2.侗族的木结构建筑是全球范围内绝无仅有的建筑结构,不仅造型别出心裁,其设计工艺非常独特,其最大的特点是在整个结构不使用任何的额外连接装置,仅依托本身木结构完成打造。整座建筑凿榫打眼、穿梁接拱、立柱连枋不用一颗铁钉,全以榫卯连接,结构牢固,接合缜密,有极高的工艺和艺术价值,同时,侗族木建筑结构还融合了我国的文化内涵,具备极高的思想艺术价值,且饱含地方建筑风俗与技艺工巧。
3.鼓楼的营造作为侗族最高木构技艺的代表,任存在残损问题,鼓楼的某些承重构件上搭接了各个方向的穿枋,导致构建截面消弱过大,木材各向受力不均匀,节点位置薄弱处,经常出现裂缝,较严重的可能危及整个结构体系。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该榫卯木构架的侗亭有利于力的分层传递。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6.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包括由多根大梁上的榫卯结构组成的下部套筒体系和用于支撑屋顶的上部屋架体系,所述上部屋架体系设于下部套筒体系的顶部,所述下部套筒体系还包括多层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力传导支架,所述力传导支架由多根竖直设置的小梁围绕而成,所述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从下至上的面积均为依次渐窄。
7.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套筒体系从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的面积依次渐窄,所述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均设有一力传导支架,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通过所述力传导支架依次架设。
8.进一步的,所述上部屋架体系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雷公柱,所述上部屋架体系通过所述雷公柱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顶端的中部榫卯衔接。
9.进一步的,所述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均为正六边形结构。
10.进一步的,所述上部屋架体系为采用斗拱平面体系、孔隔交错及榫卯连接。
11.进一步的,所述上部屋架体系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斗拱平面的拱垫板,所述拱垫板与位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顶部的力传导支架榫卯连接。
1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3.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由于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从下至上每层的面积逐渐减小,有利于力的分层传递,上部屋架体系和屋顶的荷载可以通过力传导支架从下部套筒体系的顶部传到地下,从而为侗亭提供稳定的榫卯木构架。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层外柱环体的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层内柱环体的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层内柱环体的结构示意图;
18.标号说明:
19.1、大梁;2、下部套筒体系;3、上部屋架体系;4、传导支架;5、第一层外柱环体;6、第一层内柱环体;7、第二层内柱环体;8、雷公柱;9、拱垫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予以说明。
21.参照图1至图4,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包括由多根大梁1上的榫卯结构组成的下部套筒体系2和用于支撑屋顶的上部屋架体系3,所述上部屋架体系3设于下部套筒体系2的顶部,所述下部套筒体系2还包括多层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力传导支架4,所述力传导支架4由多根竖直设置的小梁围绕而成,所述下部套筒体系2和力传导支架4从下至上的面积均为依次渐窄。
22.使用原理:
23.由于下部套筒体系2和力传导支架4从下至上每层的面积逐渐减小,有利于力的分层传递,上部屋架体系3和屋顶的荷载可以通过力传导支架4从下部套筒体系2的顶部传到地下,从而为侗亭提供稳定的榫卯木构架。
24.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方案的下部套筒体系2从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层外柱环体5、第一层内柱环体6和第二层内柱环体7,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5、第一层内柱环体6和第二层内柱环体7的面积依次渐窄,所述第一层内柱环体6和第二层内柱环体7均设有一力传导支架4,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5、第一层内柱环体6和第二层内柱环体7通过所述力传导支架4依次架设。
25.采用该技术方案,将下部套筒体系2分成多层,可以减少榫槽的数量,从而提高下部套筒体系2连接部的强度。
26.参照图1,本技术方案的上部屋架体系3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雷公柱8,所述上部屋架体系3通过所述雷公柱8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2顶端的中部榫卯衔接。
27.采用该技术方案,上部屋架体系3是通过设于上部屋架体系3中部的雷公柱8与下部套筒体系2顶端的中部榫卯衔接的,可以将上部屋架体系3和屋顶的荷载通更加均匀的传递到下部套筒体系2上,提高力的分层传递的稳定性。
28.参照图1至图4,本技术方案的下部套筒体系2和力传导支架4均为正六边形结构。
29.采用该技术方案,其一,下部套筒体系2和力传导支架4均采用六边形结构可以增大下部套筒体系2的承重力,其二,可以更加充分的将上部屋架体系3和屋顶的荷载传递到地下。
30.参照图1,本技术方案的上部屋架体系3为采用斗拱平面体系、孔隔交错及榫卯连接。采用该技术方案,这样的连接方式起到建筑物刚性协调的作用,遇有地震作用时,消耗
地震能量,使地震在亭身的作用大为降低,起到抗震效果。本实施方式的上部屋架体系3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斗拱平面的拱垫板9,所述拱垫板9与位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2顶部的力传导支架4榫卯连接。采用该技术方案,将斗拱平面设于拱垫板9上,再将拱垫板9与所述力传导支架4榫卯连接,为上部屋架体系3和屋顶的荷载合理的向下部套筒体系2力传递打下基础。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1.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包括由多根大梁上的榫卯结构组成的下部套筒体系和用于支撑屋顶的上部屋架体系,所述上部屋架体系设于下部套筒体系的顶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还包括多层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力传导支架,所述力传导支架由多根竖直设置的小梁围绕而成,所述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从下至上的面积均为依次渐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从下至上依次分为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的面积依次渐窄,所述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均设有一力传导支架,所述第一层外柱环体、第一层内柱环体和第二层内柱环体通过所述力传导支架依次架设。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屋架体系的中部设有竖直设置的雷公柱,所述上部屋架体系通过所述雷公柱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顶端的中部榫卯衔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均为正六边形结构。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屋架体系为采用斗拱平面体系、孔隔交错及榫卯连接。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部屋架体系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斗拱平面的拱垫板,所述拱垫板与位于所述下部套筒体系顶部的力传导支架榫卯连接。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木建筑结构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稳定的侗亭榫卯木构架,包括由多根大梁上的榫卯结构组成的下部套筒体系和用于支撑屋顶的上部屋架体系,所述上部屋架体系设于下部套筒体系的顶部,所述下部套筒体系还包括多层从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力传导支架,所述力传导支架由多根竖直设置的小梁围绕而成,所述下部套筒体系和力传导支架从下至上的面积均为依次渐窄。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以为侗亭提供稳定的榫卯木构架。为侗亭提供稳定的榫卯木构架。为侗亭提供稳定的榫卯木构架。
技术研发人员:蔡节奎 吴艳钰 王凤 孙华福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阳光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8.2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