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制冷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分配器及空调设备。
背景技术:
2.通常,分配器中的气液混合的冷媒只能进行一次气液分离过程,导致液体中仍然存留有少量的气体,影响分配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分配器及空调设备,能够改善分配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4.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配器,该分配器包括分配主体、进流管、出液管和出气管;分配主体设有空腔,空腔内设有分隔件,分隔件将空腔分隔成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分隔件设有连通孔,连通孔连通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以使液态的冷媒通过连通孔从第一分离腔进入第二分离腔。进流管、出液管和出气管均连接于分配主体,进流管连通至第一分离腔的下端;出气管连通至第一分离腔的上端;出液管伸入至第二分离腔的下端并与第二分离腔连通。
5.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分配主体包括座体和盖板,座体设有空腔,盖板安装于座体上端并封闭空腔。如此,有利于分隔件与分配主体的装配。
6.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气管和出液管均穿设于盖板,进流管穿设于座体底部。如此设置,使得出气管、出液管以及进流管与分配主体的连接更加简单,提高了分配器的装配效率。
7.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座体包括底板和围设于底板边缘的侧板,侧板设置于底板的一侧,盖板的壁厚大于侧板的壁厚,且盖板的壁厚大于底板的壁厚。如此设置,提高了出气管与盖板的连接强度,且提高了出液管与盖板的连接强度。
8.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分隔件包括连接板和围设于连接板边缘的隔板,隔板设置于连接板的一侧,连接板背离隔板的一面与盖板焊接,隔板的下端连接于空腔的底壁,连通孔设于隔板远离连接板的一端。分隔件通过设置连接板,且连接板与盖板之间焊接,增大了分隔件与分配主体的焊接面积,使得分隔件与分配主体焊接更加牢固,提高了分配器的结构强度。
9.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多个连通孔均匀分布于隔板的周侧。如此,可使冷媒从第一分离腔内均匀扩散至第二分离腔内,有利于分配器实现冷媒的均匀分配。
10.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分配主体呈圆筒状,且分隔件呈圆筒状,分隔件与分配主体同轴设置,以形成一环形的第二分离腔;出液管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液管均匀分布于第二分离腔内。如此设置,可使第二分离腔内的冷媒均匀地进入多个出液管内,有利于分配器实现冷媒的均匀分配。
11.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液管伸入第二分离腔内的端部与第二分离腔底壁的距离为h,连通孔与第二分离腔底壁的距离为d,满足,h≤d。如此设置,进一步提升了分配
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12.于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出气管凸出于第一分离腔内壁的距离为s,满足,5mm≤s≤20mm;及/或,进流管凸出于第一分离腔内壁的距离为r,满足,5mm≤r≤20mm。s≥5mm,有利于出气管与分配主体的装配,防止出气管脱离分配主体。s≤20mm,避免出气管凸出于第一分离腔内壁的距离太大导致气态的冷媒介质难以进入出气管。r≥5mm,有利于进流管与分配主体的装配,防止进流管脱离分配主体。r≤20mm,避免进流管凸出于第一分离腔内壁的距离太大,导致冷媒介质从进流管流出时冲击第一分离腔的底壁而产生大量气泡。
13.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换热器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分配器,换热器具有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多根换热管,出气管连接于最下端的换热管,出液管连接其他换热管。如此设置,可避免最下端的换热管的温度太低而产生结冰现象。
1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器及空调设备,由于出气管连通至第一分离腔的上端,因此,气态冷媒从出气管排出第一分离腔。因为分隔件设有连通第一分离腔和第二分离腔的连通孔,因此,液态冷媒从第一分离腔通过连通孔流向第二分离腔。由于出液管伸入至第二分离腔的下端,因此流进第二分离腔的液态冷媒可通过出液管排出。进入第二分离腔内的液态冷媒可能夹杂有少量气态冷媒,在第二分离腔内冷媒可再发生一次气液分离,气态冷媒上升至第二分离腔的上端。由于出液管伸入至第二分离腔的下端,因此,气态冷媒不会从出液管逸出。随着第二分离腔内气态冷媒的增加,第二分离腔内的气体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压迫液态冷媒从出液管排出。
15.由此可见,气液态混合的冷媒在分配器内进行了两次气液分离,使得冷媒的气液分离更加充分,极大地提高了分配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配器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分配器a-a处的剖视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分隔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空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20.附图标记:1、分配主体;11、空腔;111、第一分离腔;112、第二分离腔;12、盖板;13、座体;131、底板;132、侧板;2、分隔件;21、连通孔;22、连接板;23、隔板;3、进流管;4、出液管;5、出气管;6、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装设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装设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固定于”另一个
组件,它可以是直接固定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
23.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24.请参阅图1-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分配器,该分配器包括分配主体1、进流管3、出液管4和出气管5。分配主体1设有空腔11,空腔11内设有分隔件2,分隔件2将空腔11分隔成第一分离腔111和第二分离腔112。分隔件2设有连通孔21,连通孔21连通第一分离腔111和第二分离腔112,以使液态的冷媒通过连通孔21从第一分离腔111进入第二分离腔112。进流管3、出液管4和出气管5均连接于分配主体1,进流管3连通至第一分离腔111的下端。出气管5连通至第一分离腔111的上端。出液管4伸入至第二分离腔112的下端并与第二分离腔112连通。
2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分配器及空调设备,由于出气管5连通至第一分离腔111的上端,因此,气态冷媒从出气管5排出第一分离腔111。因为分隔件2设有连通第一分离腔111和第二分离腔112的连通孔21,因此,液态冷媒从第一分离腔111通过连通孔21流向第二分离腔112。由于出液管4伸入至第二分离腔112的下端,因此流进第二分离腔112的液态冷媒可通过出液管4排出。进入第二分离腔112内的液态冷媒可能夹杂有少量气态冷媒,在第二分离腔112内冷媒可再发生一次气液分离,气态冷媒上升至第二分离腔112的上端。由于出液管4伸入至第二分离腔112的下端,因此,气态冷媒不会从出液管4逸出。随着第二分离腔112内气态冷媒的增加,第二分离腔112内的气体压力逐渐增大,从而压迫液态冷媒从出液管4排出。
26.由此可见,气液态混合的冷媒在分配器内进行了两次气液分离,使得冷媒的气液分离更加充分,极大地提高了分配器的气液分离效果。
27.具体地,如图1-3所示,分配主体1呈圆筒状,且分隔件2呈圆筒状,分隔件2与分配主体1同轴设置,以形成一环形的第二分离腔112和柱状的第一分离腔111。如此,有利于分配主体1和分隔件2的加工制造。但不限于此,分配主体1还可以是非圆形筒状,例如,分配主体1的横截面为方形,同样地,分隔件2也可以是非圆形筒状,例如,分隔件2的横截面为方形,在此不一一列举。
28.进一步地,如图1-3所示,出液管4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液管4均匀分布于环形的第二分离腔112内。如此设置,可使第二分离腔112内的冷媒均匀地进入多个出液管4内,有利于分配器实现冷媒的均匀分配。出液管4的数量可以是2个、3个或者4个等等,在此不一一列举。
29.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分配主体1包括座体13和盖板12,座体13设有空腔11,盖板12安装于座体13上端并封闭空腔11。如此,有利于分隔件2与分配主体1的装配。具体地,分隔件2包括连接板22和围设于连接板22边缘的隔板23,隔板23设置于连接板22的一侧,连接板22背离隔板23的一面与盖板12焊接,隔板23的下端与空腔11的底壁连接,连通孔21设于隔板23远离连接板22的一端。此时,先将分隔件2的连接板22与盖板12焊接,再将焊接有分隔件2的盖板12盖设于座体13的上端以封闭空腔11。更进一步地,可将盖板12与座体13焊接在一起。分隔件2通过设置连接板22,且连接板22与盖板12之间焊接,增大了分隔件2
与分配主体1的焊接面积,使得分隔件2与分配主体1焊接更加牢固,提高了分配器的结构强度。
30.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气管5和出液管4均穿设于盖板12,进流管3穿设于座体13底部。如此设置,使得出气管5、出液管4以及进流管3与分配主体1的连接更加简单,提高了分配器的装配效率。具体地,盖板12上设置有用于装配出气管5和出液管4的第一装配孔(图未示),出气管5和出液管4通过第一装配孔装设于盖板12,并且出气管5与出液管4均与盖板12焊接。座体13底部设有第二装配孔,进流管3装设于第二装配孔,并且进流管3与座体13焊接。
3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座体13包括底板131和围设于底板131边缘的侧板132,侧板132设置于底板131的一侧,盖板12的壁厚大于侧板132的壁厚,且盖板12的壁厚大于底板131的壁厚。因为出气管5穿设于盖板12,因此,盖板12的壁厚大于侧板132的壁厚,可增大出气管5与盖板12的连接面积,提高出气管5与盖板12的连接强度。同样地,因为出液管4穿设于盖板12,因此,盖板12的壁厚大于侧板132的壁厚,可增大出液管4与盖板12的连接面积,提高出液管4与盖板12的连接强度。
32.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多个连通孔21均匀分布于隔板23的周侧。如此,可使冷媒从第一分离腔111内均匀扩散至第二分离腔112内,有利于分配器实现冷媒的均匀分配。在本实施例中,四个连通孔21均匀分配于隔板23的周侧,在其他实施例中,连通孔21的数量还可以是2个、3个或者5个等,在此不一一列举。进一步地,连通孔21可以是圆孔,也可以是方孔或者其他形状的孔,在此不一一列举。
33.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液管4伸入第二分离腔112内的端部与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距离为h,连通孔21与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距离为d,满足,h≤d。冷媒从第一分离腔111进入第二分离腔112时,冷媒中的气体在第二分离腔112的连通孔21处开始上升,而出液管4朝向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端口的高度低于连通孔21的高度,使得冷媒中的气体无法通过出液管4朝向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端口进入出液管4内。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分配器的气液分离效果。具体地,d≥5mm,由于出液管4朝向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端口的高度低于连通孔21的高度,因而d≥5mm,可以避免连通孔21的设置位置太低,导致出液管4朝向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端口与第二分离腔112的底壁距离太近,而影响液态冷媒顺利进入出液管4内。进一步地,出液管4的朝向第二分离腔112底壁的端口倾斜设置,如此,有利于液态冷媒快速进入出液管4内,提高分配器的分配效率。
34.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出气管5凸出于第一分离腔111顶壁的距离为s,满足,5mm≤s≤20mm。s≥5mm,有利于出气管5与分配主体1的装配,防止出气管5脱离分配主体1。s≤20mm,避免出气管5凸出于第一分离腔111顶壁的距离太大导致气态的冷媒介质难以进入出气管5。
35.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进流管3凸出于第一分离腔111底壁的距离为r,满足,5mm≤r≤20mm。r≥5mm,有利于进流管3与分配主体1的装配,防止进流管3脱离分配主体1。r≤20mm,避免进流管3凸出于第一分离腔111底壁的距离太大,导致冷媒介质从进流管3流出时冲击第一分离腔111的底壁而产生大量气泡。
36.在一实施例中,分配器为铜合金件,具体地,进流管3、出液管4和出气管5为紫铜件,分配主体1和分隔件2为黄铜件。黄铜件的硬度较大,分配主体1和分隔件2在装配时不容
易发生形变,提高了分配器的结构强度。通常,空调设备内的管件均为紫铜管,进流管3、出液管4和出气管5为紫铜件,有利于进流管3、出液管4和出气管5与空调设备内其他管件的装配和焊接。
37.请参阅图1、图2和图4,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调设备,该空调设备包括换热器和以上任意一个实施例所述的分配器,换热器具有从上往下依次设置的多根换热管6,出气管5连接于最下端的换热管6,出液管4连接其他换热管6。通常,空气中的水气会遇冷凝结在换热器上,且冷凝水从换热器的上端流向换热器的下端,当冷凝水流至换热器的最下端时,会由于温度过低而产生结冰现象。而出气管5内的气态冷媒的吸热效率较低,因此,出气管5连接于最下端的换热管6,可避免最下端的换热管6的温度太低而产生结冰现象。
38.以上所述实施方式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39.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认识到,以上的实施方式仅是用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用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精神范围内,对以上实施方式所作的适当改变和变化都落在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