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铁路货运专用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9  167



1.本实用新型属于工作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铁路货运专用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


背景技术:

2.现今的铁路货运的车厢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进行检修或者更换,但目前对车厢门更换时很不方便,因为车厢位置高,车门重,拆装搬运费时费力,目前的工作车通常仅具有运输货品的功能,通过将拆装工具移动至车厢门旁,再由人工手动对车厢门进行拆卸,但目前的工作车难以对车厢门进行快速拆装,并且难以对拆卸后的车厢门进行稳定存放。
3.目前,专利号为cn201720413862.6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车钩螺栓拆装工具车,其中,包括车架、气动扳手、支撑部及定位部;所述支撑部包括竖直设置在所述车架上的导向架,在所述导向架上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气动扳手设置在所述支撑板上;在所述气动扳手的壳体上设置有支撑耳板,在所述支撑板上对应所述支撑耳板位置处设置有滚动轴承,所述支撑耳板沿所述滚动轴承相对所述支撑板上下移动,该工具车采用推车式移动方式,利用杠杆原理,使用脚踏方式来控制气动扳手位置。能适用于各种货车车型车钩螺栓拆装工作,具有操作简单、安全、工作噪音小、工作效率高、使用寿命长等特点,但目前的工作车难以对车厢门进行快速拆装,并且难以对拆卸后的车厢门进行稳定存放。
4.因此,针对上述的目前的工作车难以对车厢门进行快速拆装,并且难以对拆卸后的车厢门进行稳定存放的问题,亟需得到解决,以实现工作车对车厢门拆装的能力。


技术实现要素:

5.(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6.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铁路货运专用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该车厢门拆装工作车旨在解决现有的工作车难以对车厢门进行快速拆装,并且难以对拆卸后的车厢门进行稳定存放的技术问题。
7.(2)技术方案
8.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这样一种铁路货运专用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该车厢门拆装工作车包括承载块和固定安装于所述承载块上端的第一支撑架和第二支撑架;所述第二支撑架上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一气缸,所述第一气缸的伸缩杆下端贯穿第二支撑架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活动块,所述第一活动块前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活动块,所述第二活动块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柱,所述承载块左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端活动设置有第三活动块,所述固定板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所述第二气缸的伸缩杆上端贯穿固定板与第三活动块下端相连接。
9.使用本技术方案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时,将该工作车推动至需要拆装的门的旁边,将门放置在第三活动块的上端,启动第二气缸将第三活动块向上推动,即可将门向上顶出,人工将门放置在固定柱上,即可实现对门的快速限位固定。
10.优选地,所述承载块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体,所述固定体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环,
所述固定体后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线盘。当需要加强对门的固定时,将钢丝绳的一端绕在第一线盘上,将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在门上,即可加强对门的固定。
11.优选地,所述固定体前方活动设置有第二线盘,所述固定体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一槽体下端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轴前端贯穿固定体与第二线盘的外壁相连接。当需要加强对门的固定时,将钢丝绳绕在第二线盘上,将钢丝绳的另一端系设在门上,启动电机将钢丝绳拉直即可实现对门的固定。
12.优选地,所述第一支撑架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左端与第二支撑架的右端相连接,所述连接块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槽,所述第一螺槽内壁螺纹连接有活动柱。利用钢丝绳加强对门的固定时,可将钢丝绳绕在活动柱上,可提高钢丝绳放置时的稳定性。
13.优选地,所述承载块下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第一支撑架右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把手。万向轮和把手的设置使该装置易于移动,运输方便。
14.优选地,所述第二支撑架左右两端贯穿开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前后两端内壁与第一活动块的前后两端面相贴合。限位槽的设置实现对第一活动块的限位效果,利于第一活动块在限位槽的内壁稳定运动。
15.优选地,所述承载块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槽,所述承载块上端活动设置有第四活动块。利用钢丝绳对门进行固定时,将钢丝绳穿过第四活动块放置即可加强对钢丝绳的限位。
16.优选地,所述第四活动块下端固定安装有螺纹柱,所述螺纹柱与第二螺槽相适配,所述第四活动块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二槽体。利用钢丝绳对门进行固定时,可根据钢丝绳的位置调节第四活动块的位置。
17.(3)有益效果
1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利用第二气缸和第三活动块和将门体快速顶出,利用第一气缸的伸缩作用可将第二活动块快速调节至合适的高度,从而使门体限位固定在固定柱的外壁处,便于对门体进行快速拆装和稳定运输,当需要加强对门体的固定时,利用钢丝绳将门体绑在第二支撑架上即可,从而实现对门体的稳定存放。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门拆装工作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门拆装工作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第二支撑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门拆装工作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二气缸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门拆装工作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固定体的剖面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车厢门拆装工作车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四活动块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的标记为:1、承载块;2、第一支撑架;3、第二支撑架;4、第一气缸;5、第一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7、固定柱;8、连接块;9、固定板;10、第三活动块;11、固定体;12、固定环;13、第一线盘;14、第二线盘;15、把手;16、第一螺槽;17、活动柱;18、万向轮;19、第二螺槽;20、第四活动块;21、限位槽;22、第二气缸;23、第一槽体;24、电机;25、螺纹柱;26、第二槽体。
具体实施方式
26.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以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显然,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样式。
27.实施例1
28.本具体实施方式是一种铁路货运专用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其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其第二支撑架3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车厢门拆装工作车包括承载块1和固定安装于承载块1上端的第一支撑架2和第二支撑架3;第二支撑架3上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第一气缸4,第一气缸4的伸缩杆下端贯穿第二支撑架3上端固定安装有第一活动块5,第一活动块5前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活动块6,第二活动块6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柱7,承载块1左端固定安装有固定板9,固定板9上端活动设置有第三活动块10,固定板9下端固定安装有第二气缸22,第二气缸22的伸缩杆上端贯穿固定板9与第三活动块10下端相连接。
29.针对本具体实施方式,固定柱7与门体边缘处固定焊接的环形结构相适配,从而可将门体边缘处的环形结构套在固定柱7上,实现对门体的快速限位固定。
30.为了加强对门体的固定效果,承载块1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体11,固定体11上端固定安装有固定环12,固定体11后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线盘13,固定体11前方活动设置有第二线盘14,固定体11内部固定开设有第一槽体23,第一槽体23下端内壁固定安装有电机24,电机24的输出轴前端贯穿固定体11与第二线盘14的外壁相连接,利用钢丝绳将门体固定在第二支撑架3上,钢丝绳的一端可固定在第一线盘13或者第二线盘14上,从而加强对门体的固定效果,第一支撑架2的左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连接块8,连接块8左端与第二支撑架3的右端相连接,连接块8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一螺槽16,第一螺槽16内壁螺纹连接有活动柱17。
31.此外,承载块1下端四角边缘处固定安装有万向轮18,第一支撑架2右端固定安装有对称的把手15。
32.为了实现第一活动块5的稳定运动,第二支撑架3左右两端贯穿开设有限位槽21,限位槽21前后两端内壁与第一活动块5的前后两端面相贴合。当第一气缸4伸缩时第一活动块5沿限位槽21的内壁处运动,从而实现第一活动块5在垂直方向上的稳定运动。
33.承载块1上下两端贯穿开设有均匀分布的第二螺槽19,承载块1上端活动设置有第四活动块20,第四活动块20下端固定安装有螺纹柱25,螺纹柱25与第二螺槽19相适配,第四活动块20前后两端贯穿开设有第二槽体26。当利用钢丝绳加强对门体的固定时,可根据钢
丝绳的位置将第四活动块20安装在承载块1上端的合适位置,将钢丝绳穿过第四活动块20即可提高钢丝绳的张力,使门体更加稳定的固定在第二支撑架3上。
34.该车厢门拆装工作车第二气缸22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其固定体11的剖面图如图4所示,其第四活动块20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
35.使用本技术方案的车厢门拆装工作车时,将该工作车推动至需要拆装的门的旁边,将门的下端放置在第三活动块10的上端,启动第二气缸22将第三活动块10向上推动,即可将门向上顶出,人工将门放置在固定柱7上,使门边缘处固定焊接的环形结构套在固定柱7的外壁上,即可实现对门的快速限位固定,同时可根据门体的高度启动第一气缸4调节固定柱7的高度,当需要加强对门体的固定时,利用钢丝绳系设在门体上,将钢丝绳的另一端绕在第一线盘13或者第二线盘14上,钢丝绳在绕设的过程中可绕在活动柱17或第四活动块20上,加强钢丝绳的张力,从而实现对门体的稳定放置。
36.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主要技术特征和基本原理及相关优点,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具体实施方式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上述具体实施方式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
37.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各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