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照明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光筒及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2.在补光拍摄照明、商业照明、或其他特殊照明领域,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灯具使用的led光源的功率越来越高,led灯具光的颜色不再是单一的白色,在特殊照明场景中还要求灯具可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每种颜色的光都是由多个原色合成,若不进行任何混光处理则指定照射面上会出现颜色分层,因此,此类灯具需要在光源上设置一个混光装置,即混光筒。混光筒的原理是在其壁上涂反射层,或贴反射片,让光源射出的多色光在混光筒内进行多次反射,从而起到混光作用,从混光筒出射的混色光照射到指定照射面时光色分层现象会减小,从而达到混光的目的。但是随着灯具功率的不断加大,出射光的辐射能量越发加大,反射涂层、反射片因不能完全反射,少部光能会被反射层吸收,被吸收的能量会聚集在混光筒上,使混光筒的温度会迅速上升,并对光源前面的空气进行加热而使得混光筒内的空气温度剧烈上升,有可能烤坏光源。
3.所以,目前的混光筒存在散热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光筒及照明装置,用于缓解目前混光筒存在的散热能力差的技术问题。
5.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光筒,其包括:
6.筒体部,所述筒体部具有贯穿型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沿第一方向延伸;
7.凸缘部,设置于所述筒体部的一端,且与所述筒体部导热性连接,所述凸缘部由所述筒体部的表面沿第二方向伸出所述筒体部,所述凸缘部用于和散热装置热性连接。
8.在本技术的混光筒中,所述筒体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筒体部的外表面连接的表面均设置有导热涂层,所述导热涂层包括石墨烯涂层。
9.在本技术的混光筒中,所述筒体部与所述凸缘部的连接位置为连接区,所述筒体部上除所述连接区之外的区域为所述筒体部的非连接区,所述凸缘部上除所述连接区之外的区域为所述凸缘部的非连接区;
10.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连接区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筒体部的非连接区的厚度;
11.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连接区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凸缘部的非连接区的厚度。
12.在本技术的混光筒中,所述筒体部的靠近所述凸缘部的一端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用于容纳光源构件中的部分结构。
13.在本技术的混光筒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或者夹角小于90
°
。
14.在本技术的混光筒中,所述凸缘部的朝向所述筒体部的一侧表面所在的平面为参
考面;
15.所述筒体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16.所述凸缘部在所述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最外侧边缘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17.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其包括:
18.混光筒,包括筒体部和导热性连接于所述筒体部一端的凸缘部,所述筒体部具有贯穿型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凸缘部由所述筒体部的表面沿第二方向伸出所述筒体部;
19.散热构件,与所述凸缘部导热性连接;
20.光源构件,设置于所述散热构件上,且位于所述容纳腔内。
21.在本技术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筒体部的外表面以及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筒体部的外表面连接的表面均设置有导热涂层。
22.在本技术的照明装置中,所述筒体部与所述凸缘部的连接位置为连接区,所述筒体部上除所述连接区之外的区域为所述筒体部的非连接区,所述凸缘部上除所述连接区之外的区域为所述凸缘部的非连接区;
23.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连接区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筒体部的非连接区的厚度;
24.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连接区的厚度大于所述导热涂层在所述凸缘部的非连接区的厚度。
25.在本技术的照明装置中,所述光源构件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构件上的基座、以及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散热构件一侧表面上的光源;
26.所述筒体部的至少部分端面设置于所述基座的远离所述散热构件的表面上;
27.所述凸缘部朝向所述散热构件的表面与所述基座朝向所述散热构件的表面平齐。
28.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提供一种混光筒及照明装置,所述混光筒包括筒体部和导热性连接于所述筒体部一端的凸缘部,所述筒体部具有贯穿型容纳腔,所述容纳腔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凸缘部由所述筒体部的表面沿第二方向伸出所述筒体部。本技术通过将混光筒设置为由筒体部和凸缘部两部分组成,并将凸缘部与筒体部导热性连接,使得筒体部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凸缘部,有利于将热量通过凸缘部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从而提高混光筒的散热能力。本技术提供的照明装置包括上述混光筒,利用混光筒的较高的导热能力,实现了将混光筒上的热量快速散失,抑制了混光筒内的温度升高,有利于提高该照明装置的照明能力和使用性能。
附图说明
29.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30.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光筒的剖面图。
31.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
32.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照明装置中的光源构件和散热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33.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
34.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中的热量传导方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35.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3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光筒及照明装置,混光筒包括筒体部和导热性连接于筒体部一端的凸缘部,筒体部具有贯穿型容纳腔,容纳腔沿第一方向延伸,凸缘部由筒体部的表面沿第二方向伸出筒体部。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混光筒设置为由筒体部和凸缘部两部分组成,并将凸缘部与筒体部导热性连接,使得筒体部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凸缘部,有利于将热量通过凸缘部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从而提高混光筒的散热能力。
37.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提供的混光筒及照明装置的特征进行阐述。
38.请参阅图1,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光筒的剖面图。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光筒10,混光筒10用于将外界光源射向其容纳腔内的光线进行混光,以提高外界光源射出的光线在指定照射面上的分布均匀性。
39.混光筒10包括筒体部101和导热性连接于筒体部101一端的凸缘部102。其中,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可以是通过一体化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体结构,还可以是通过焊接、粘接等连接工艺将二者导热性连接而形成的整体结构。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导热性连接是指: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的连接区域具有良好的导热性,热量可以通过该连接区域在二者之间传导。
40.可选地,在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构成的整体结构中,筒体部101的靠近凸缘部102的一端设置有凹槽,该凹槽用于容纳光源构件中的部分结构,比如光源构件中的基座等;该凹槽的形状可以与光源构件中的相关结构的形状进行对应设计,比如,当光源构件中的基座设置于该凹槽中时,若基座为圆形,则凹槽设计为圆形凹槽,若基座为方形,则凹槽设计为方形凹槽。本实施例通过将光源构件的基座设置在筒体部101一端的凹槽内,并进一步固定在外部散热装置上,方便了将混光筒10与光源构件和外部散热装置进行定位组装。
41.可选地,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均由导热性较好的金属制作而成。
42.筒体部101具有一贯穿型容纳腔k,容纳腔k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贯穿筒体部101的上下相对的表面。其中,容纳腔k是用于容纳光源构件,并将光源构件发射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的腔体。
43.具体地,形成容纳腔k的筒体部101的表面涂覆有反射涂层或贴有反射贴片,光源构件发射的光线照射至该反射涂层或反射贴片上后会被反射,从而在筒体部101的容纳腔k内出现多重反射,进而达到混光效果。其中,光源构件可以设置于筒体部101的一侧端面,且与凸缘部102共同位于筒体部101的同一端。
44.凸缘部102设置于筒体部101的一端,且与筒体部101导热性连接;凸缘部102沿第二方向y由筒体部101的表面伸出筒体部101。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是两个不同且不平行的方向。本实施例通过在筒体部101的端面边缘设置凸缘部102,并将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进行导热性连接,使得筒体部101上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凸缘部102,一方面增大了热量散失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热量通过凸缘部102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从而使得混光筒10的散热能力得到提高。
45.凸缘部102在筒体部101的端部形成法兰结构,该法兰结构有利于将混光筒10与外部散热装置进行连接,且有利于将筒体部101产生的热量通过该法兰结构传导至该散热装置。
46.可选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因此,凸缘部102由筒体部101的端部表面沿垂直于筒体部101的方向设置;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还可以是夹角小于90的两个方向,在该条件下,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形成锥形连接结构。
47.进一步地,凸缘部102沿筒体部101的端面围绕筒体部101整圈设置,从而最大化热量散失的面积,且将热量通过凸缘部102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的效率最大化。
48.进一步地,以凸缘部102的朝向筒体部101的一侧表面所在的平面为参考面;筒体部101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凸缘部102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最外侧边缘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其中,圆形可以是正圆形或椭圆形,多边形可以是正多边形或非正多边形,正多边形可以是正六边形等。
49.进一步地,混光筒10还包括设置于筒体部101的外表面以及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的外表面连接的表面上的导热涂层103。导热涂层103由具有较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作而成,其具有较好的导热能力。筒体部101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导热涂层103,并通过导热涂层103传导至凸缘部102,进而通过凸缘部102将热量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因此,本实施例通过设置导热涂层,提高了混光筒10的导热能力,有利于抑制混光筒10在使用过程中的温度升高。
50.可选地,导热涂层103包括石墨烯涂层,该石墨烯涂层中包含石墨烯材料,利用石墨烯材料的高导热能力,实现了导热涂层103的高导热性。
51.进一步,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的连接位置为连接区l,筒体部101上除连接区l之外的区域为筒体部101的非连接区,凸缘部102上除连接区l之外的区域为凸缘部102的非连接区;导热涂层103在连接区l的厚度大于导热涂层103在筒体部101的非连接区的厚度;且导热涂层103在连接区l的厚度大于导热涂层103在凸缘部102的非连接区的厚度。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接区l内的导热涂层103的厚度增大,提高了连接区l的导热能力,有利于热量从筒体部101向凸缘部102传导。
52.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混光筒10包括筒体部101和导热性连接于筒体部101一端的凸缘部102,筒体部101具有贯穿型容纳腔,该容纳腔沿第一方向x延伸,凸缘部102由筒体部101的表面沿第二方向y伸出筒体部101,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的外表面均可设置导热涂层103。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混光筒10设置为由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两部分组成,并将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导热性连接,使得筒体部101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凸缘部102,有利于将热量通过凸缘部102传导至外部散热装置,从而提高混光筒的散热能力,并且导热涂层103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混光筒10的散热能力。
53.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照明装置,请参阅图1、图2和图3所示,其中,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立体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照明装置中的光源构件和散热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54.照明装置包括混光筒10、光源构件20和散热构件30,其中,混光筒10选自本技术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混光筒,其结构和性能与上述实施例中的记载相同或相似。
55.散热构件30具有吸收由光源构件20发出的热量和通过混光筒10传导的热量的功
能,并将该热量通过其内部的散热系统进行散失。散热构件30可以包括散热基座、多根导热管、多片散热鳍片、固定板以及风扇等结构。其中,散热基座具有承载热源的作用,该热源可以是光源构件20和混光筒10;多根导热管和多片散热鳍片具有导热和散热的功能;固定板具有固定导热管和散热鳍片的功能;风扇具有吹风散热的功能。
56.光源构件20设置于散热构件30上,具体设置于散热构件30的散热基板上。光源构件20包括直接设置于散热构件30上的基座201、以及设置于基座201的远离散热构件30一侧表面上的光源202。基座201内可以设置有为光源202提供电能的电路元件;光源202可以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多个发光二极管可以发出多种单色光。
57.混光筒10设置于散热构件30上,且与光源构件20同位于散热构件30的同一侧。混光筒10包括筒体部101和导热性连接于筒体部101一端的凸缘部102,筒体部101具有贯穿型容纳腔k,容纳腔k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贯穿筒体部101的上下相对的表面,凸缘部102由筒体部101的表面沿第二方向y伸出筒体部101,光源构件20对应容纳腔k设置。其中,容纳腔k是用于容纳光源构件20,并将光源构件20发射的光线进行多次反射以达到混光的腔体。
58.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可以是由导热性较好的金属制作而成。混光筒10用于将光源构件20发射的光线进行混光,以提高出射光线在指定照射面上的分布均匀性。
59.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是两个不同且不平行的方向。本实施例通过在筒体部101的端面边缘设置凸缘部102,并将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进行导热性连接,使得筒体部101上产生的热量可以传导至凸缘部102,一方面增大了热量散失的面积,另一方面有利于将热量通过凸缘部102传导至散热构件30,从而提供照明装置的散热能力。
60.可选地,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因此,凸缘部102由筒体部101的端部表面沿垂直于筒体部101的方向设置,凸缘部102与散热构件30的散热基座平行且贴合设置,筒体部101与散热构件30的散热基座垂直设置。
61.具体地,形成容纳腔k的筒体部101的表面涂覆有反射涂层或贴有反射贴片,光源构件20发射的光线照射至该反射涂层或反射贴片上后会发生多重反射,从而达到混光效果。其中,光源构件20设置于筒体部101的一侧端面,且与凸缘部102共同位于筒体部101的同一端,使得光源构件20发射的光线在筒体部101内经过较大的形成,以达到更高的混光效果。
62.具体地,凸缘部102与散热构件30导热性连接,从而使得混光筒10上的热量通过凸缘部102向散热构件30传导。
63.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可以是通过一体化成型工艺制作而成的一体结构,还可以是通过焊接、粘接等连接工艺将二者导热性连接而形成的整体结构。
64.可选地,在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构成的整体结构中,筒体部101的靠近凸缘部102的一端设置有凹槽结构,光源构件20的基座201对应该凹槽结构设置,该凹槽结构形成对基座201的抵压固定作用,从而无需额外设置压板,简化了光源构件20的结构。
65.具体地,请进一步参阅图4,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的截面图。光源构件20和混光筒10均设置于散热构件30上,且光源构件20对应混光筒10的筒体部101设置;光源构件20的光源202设置于筒体部101的容纳腔k内,且其出光方向朝向容纳腔k,光源202发出的多重颜色的单色光在容纳腔k内经过多重反射后彼此混合,最终以均匀的混合光(比如白光)的形式射出混光筒10,以防止在指定照射面上出现颜色分层的现象。
66.光源构件20的基座201对应混光筒10的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形成凹槽结构设置,且筒体部101的至少部分区域抵压在基座201上,以形成对基座201的嵌套固定作用。本实施例利用混光筒10上的凹槽结构对光源构件20的基座201进行固定,省去了专门固定基座201的相关结构,简化了混光筒10和光源构件20与散热构件30的连接关系。
67.凸缘部102在筒体部101的端部形成法兰结构,该法兰结构将混光筒10与散热构件30连接,实现将筒体部101产生的热量通过该法兰结构传导至散热构件30。
68.凸缘部102可以沿筒体部101的端面围绕筒体部101整圈设置,从而最大化热量散失的面积,且将热量通过凸缘部102传导至散热构件30的效率最大化。
69.进一步地,以凸缘部102的朝向筒体部101的一侧表面所在的平面为参考面;筒体部101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凸缘部102在参考面上的正投影的最外侧边缘的形状为圆形或多边形。
70.进一步地,混光筒10还包括设置于筒体部101的外表面以及凸缘部102与筒体部101的外表面连接的表面上的导热涂层103。导热涂层103由具有较高导热系数的材料制作而成,其具有较好的导热能力。
71.请进一步参阅图5,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中的热量传导方向示意图,其中带箭头的直线指示出了热量流动的方向。光源构件20发出的光线照射至筒体部101上产生热量,该热量中的大部分会传导至导热涂层103,并通过导热涂层103传导至凸缘部102,进而通过凸缘部102将热量传导至散热构件30,进而通过散热构件30将热量散失出去,以降低混光筒10内的温度。
72.可选地,导热涂层103包括石墨烯涂层,该石墨烯涂层中包含石墨烯材料,利用石墨烯材料的高导热能力,实现了导热涂层103的高导热性。
73.进一步,筒体部101与凸缘部102的连接位置为连接区l,筒体部101上除连接区l之外的区域为筒体部101的非连接区,凸缘部102上除连接区l之外的区域为凸缘部102的非连接区;导热涂层103在连接区l的厚度大于导热涂层103在筒体部101的非连接区的厚度;且导热涂层103在连接区l的厚度大于导热涂层103在凸缘部102的非连接区的厚度。本实施例通过将连接区l内的导热涂层103的厚度增大,提高了连接区l的导热能力,有利于光源构件20发射的光线照射至混光筒10上产生的热量从筒体部101向凸缘部102传导,从而使照明装置的散热能力得到提升。
74.综上,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照明装置包括散热构件30、以及设置于散热构件30上的混光筒10和光源构件20,混光筒10包括筒体部101和导热性连接于筒体部101一端的凸缘部102,筒体部101具有贯穿型容纳腔,该容纳腔沿第一方向x延伸,凸缘部102由筒体部101的表面沿第二方向y伸出筒体部101,光源构件20对应混光筒10的筒体部101设置。本技术实施例通过将混光筒10设置为包括彼此导热性连接的筒体部101和凸缘部102两部分,提高了混光筒的散热能力,并利用混光筒10的较高的导热能力,将光源构件20发出的光照射至混光筒10上产生的热量传导至散热构件30,通过散热构件30将热量散失,从而抑制了混光筒10内的温度升高,使得照明装置的散热能力得到提升,并且有利于提高该照明装置的照明能力和使用性能。
75.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本技术以具体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更动与润
饰,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