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石膏生产应用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石膏生产用热风炉。
背景技术:
2.石膏是一种用途广泛的工业材料和建筑材料,可用于石膏建筑制品、水泥缓凝剂、模型制作、医用食品添加剂、硫酸生产、纸张填料、油漆填料等。随着社会的发展,石膏材料及石膏制品在建筑室内的装饰与装修中应用较多,尤其是在家庭住宅的装饰和装修中。与应用其他同类材料相比,石膏制品具有质地相对较轻、强度高、防火性能良好的特点,用这种材料制成的板材,其阻燃耐火等级均为一级,是各种环境室内装饰装修的首选材料之一。
3.石膏在生产过程中,其供热均来自热风炉,而现有技术中,所用到的热风炉余热利用率较低,在进行余热收集过程中,其传热面积有限,从而使得热量散失较多,效益低下。因此考虑到综合效益,对现有热风炉进行改进,以厂房生产的使用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的传热面积有限而导致余热利用率低,经济效益不佳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加工方便且能够有效增大传热面积、提升余热利用效果和满足厂房使用需求的石膏生产用热风炉。
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石膏生产用热风炉,包括呈凹形设计的支撑台,所述的支撑台上端包括左右设置的余热回收装置和燃烧炉体,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和燃烧炉体之间还上下设置有导出管和导烟管,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上端设置有鼓风机,所述的余热回收装置包括呈中空圆柱形设计的收集仓和内胆,所述的内胆内相互交叉的设置有多个传热管,所述的传热管内设置有传热翅片,所述的内胆外周设置有导热板,所述的燃烧炉体包括上下设置的壳体和炉灰收集箱,所述的壳体内设置有反应仓,且构成燃烧室,所述的壳体外周设置有进氧管,多个所述的进氧管均匀且呈环形阵列于壳体的外周,且贯穿壳体并与反应仓相贯通。
6.作为优选,多个所述的传热翅片环形阵列于传热管的内壁上,三个所述的导热板均匀设置在内胆的外周,所述的收集仓和内胆之间形成流气腔。
7.作为优选,所述的导出管一端贯穿收集仓并与流气腔相连通,另一端贯穿壳体和反应仓并与燃烧室上方相连通,所述的内胆一侧的上方还设置有排烟口且贯穿收集仓,所述的内胆内部的几何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管,且其上端与排烟口相连接,所述的导烟管一端贯穿收集仓和内胆并与连接管下端相贯通,另一端贯穿壳体和反应仓并与燃烧室下方相连通,所述的反应仓内的下端设置有炉盘,所述的反应仓上端设置有热空气导出管,且贯穿壳体一侧的上方。
8.作为优选,所述的收集仓前端的下方设置有检修门,所述的燃烧炉体前端的下方设置有进燃料口,且与反应仓相连通,所述的炉灰收集箱前端设置有开合门。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10.1、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石膏生产用热风炉,通过设置的传热翅片、导热板和导出管,能够实现对烟气导出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进行导热,以增大热风炉内的传热面积,以便于余热的实时收集与输送,该装置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对余热的利用效率,保证生产效益的稳定;通过设置的进氧管,能够实现装置的自然给氧且多点给氧,使得燃料燃烧充分,节约资源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1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2.图1为石膏生产用热风炉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为石膏生产用热风炉的内部结构和工作运行正视图;
14.图3为传热管的结构示意图;
15.以上各图中,1、支撑台;2、余热回收装置;21、收集仓;22、内胆; 23、传热管;24、导热板;25、流气腔;26、排烟口;211、检修门;231、传热翅片;3、燃烧炉体;31、壳体;32、炉灰收集箱;33、反应仓;34、炉盘;35、热空气导出管;36、进燃料口;321、开合门;4、导出管;5、导烟管;6、鼓风机;7、进氧管。
具体实施方式
16.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17.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18.实施例,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石膏生产用热风炉,包括呈凹形设计的支撑台1,支撑台1为各个装置的稳定安置提供便利条件,以保证热风炉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以保证供热工作的顺利进行,支撑台1上端包括左右设置的余热回收装置2和燃烧炉体3,余热回收装置2的目的是实现对烟气导出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进行传热收集并导回至供热系统处,提升余热利用率,以达到节约能源与生产成本的目的,燃烧炉体3为燃料的放置与后续的燃烧提供便利,以保证热量的稳定产出,进而保证供热工作的顺利开展,为石膏生产提供有利条件,提升工作进程,余热回收装置2和燃烧炉体3之间还上下设置有导出管4和导烟管5,导出管4的作用是将已经收集好的烟气中所携带的热量导回至反应仓33内,并使其随着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一并导出,以完成对石膏生产的供热工作,大大提高了装置的余热利用率,保证生产效益,余热回收装置2上端设置有鼓风机6,鼓风机6向余热回收装置2内喷吹冷空气,冷空气在内胆22上设置的传热管23内进行流通,利用热传导将烟气排放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进行收集,再由导出管4导出,从而完成余热回收工作,以达到节能的目的,余热回收装置2包括呈中空圆柱形设计的收集仓21和内胆22,内胆22内相互交叉的设置有多
个传热管23,内胆22为现有的成熟技术,多个传热管23在内胆22上交互穿插,传热管23的两端口能够与导热板24内的各个区域形成导通,即便是在有导热板24的设置下,也能保证收集仓21内上中下部分间的相互导通,为冷空气的便捷流通提供便利,以保证经收集后的余热便捷导出,同时会使得内胆22内的几何中心处留有一定的空间,以保证导烟连接管的安放,使其能够与排烟口26和导烟管5进行便捷连接,进而保证余热回收工作能够正常运行,装置设计更为合理,实用性较高,传热管23内设置有传热翅片231,内胆22外周设置有导热板24;其中,传热翅片231和导热板24 的相互配合,能够实现对烟气导出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进行导热,有效增大了热风炉内的传热面积,以便于对余热的实时收集与输送,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传热翅片231可以设计成矩形形状或波浪状,两者都具有较好的传热与导热效果,符合节能要求,在工作过程中:冷空气在传热管23内和导热板24内的流通过程中,能够与暂存在传热翅片231和导热板24上的热量进行热传导,该过程中能够保证对余热的有效收集与导出,从而达到节能目的,提升生产效益;燃烧炉体3包括上下设置的壳体31和炉灰收集箱32,壳体31内设置有反应仓 33,且构成燃烧室,壳体31外周设置有进氧管7,多个进氧管7均匀且呈环形阵列于壳体31的外周,且贯穿壳体31并与反应仓33相贯通,进氧管7能够使得燃料在燃烧过程中实现自然给氧,多个进氧管7又能实现多点进氧,以保证燃料的充分燃烧,经济效益得到有效提升;本装置通过设置的传热翅片231、导热板24和导出管4,能够实现对烟气导出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进行导热,以增大热风炉内的传热面积,以便于余热的实时收集与输送,该装置能够有效提升装置对余热的利用效率,保证生产效益的稳定;通过设置的进氧管7,能够实现装置的自然给氧且多点给氧,使得燃料燃烧充分,节约资源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19.本实用新型在运行过程中:燃料在燃烧时产生热量,其中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大部分热量会由热空气导出管435导出,并与外界生产设备相连接,以达到供热的目的,而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烟气会由导烟管5导引至内胆22内,该过程中也会携带上部分热量,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为了保证烟气能够有效导出或提高其导出进程,可以在导烟管5的一侧连接上引风机,以保证烟气能够得到有效排放,进入内胆22后的烟气会在连接管内进行流通,该过程中:烟气中所携带的热量会与传热管23、导热板24以及传热管23内的传热翅片231发生热传导,以实现对余热的收集与暂存;启动鼓风机6,冷空气喷吹至收集仓 21内并在导热板24内进行流通,同时因冷空气会喷吹至传热管23内,并与热量产生热传导,在冷空气与携带热量进行充分导热后,再经导出管4导引至反应仓33内,并使得余热能够与反应仓33内的大部分热量进行汇合,从而导出至外部生产设备内,以保证供热工作的稳定运行;烟气余热在暂存在内胆22 上后,经由排烟口26排出并与烟气净化装置相连接,从而保证烟气能够达到排放标准,避免其影响大气环境。
20.为了进一步提升余热回收装置2的实用性,并保证其工作的稳定开展,多个传热翅片231环形阵列于传热管23的内壁上,三个导热板24均匀设置在内胆22的外周,传热翅片231与导热板24间的相互配合,能够对烟气输送过程中所携带的热量达到有效传热目的,为余热回收提供便利,收集仓21和内胆 22之间形成导热板24,该导热板24为冷空气的导入提供便利,而且冷空气在流动时更加便捷,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冷空气在导入至导热板24内后,会进入到传热管23内,在传热管23的作用下,冷空气能够充分充斥在导热板24 的上中下部,以保证烟气中热量收集的便利性,有效避免余热发生散失,进而达到节能目的,提升
热风炉使用过程中稳定性,提高经济效益。
21.为了保证余热回收装置2能够顺利完成余热回收工作以及烟气的导出,导出管4一端贯穿收集仓21并与导热板24相连通,另一端贯穿壳体31和反应仓 33并与燃烧室上方相连通,内胆22一侧的上方还设置有排烟口26且贯穿收集仓21,内胆22内部的几何中心处设置有连接管(图中未示出),且其上端与排烟口26相连接,导烟管5一端贯穿收集仓21和内胆22并与连接管下端相贯通,另一端贯穿壳体31和反应仓33并与燃烧室下方相连通,反应仓33 内的下端设置有炉盘34,反应仓33上端设置有热空气导出管435,且贯穿壳体 31一侧的上方;其中:导热板24为冷空气的便捷流通提供有利条件,使其能够有效完成余热回收工作;燃烧室内所产生的烟气,经由导烟管5排出,并在连接管的作用下,从内胆22下方流通至内胆22上方,最终由排烟口26排出,连接管不仅能够增加烟气在余热回收装置2内的逗留时间,还能有效防止烟气发生泄漏,从而保证装置在使用过程中,具有良好密封性,并提高工作环境处的整洁性;炉盘34能够将燃料架起,以保证其燃烧的顺利进行,燃料燃烧后形成的炉灰,会由炉盘34掉落至炉灰收集箱32内,以完成对炉灰的便捷收集,方便人们后续的集中处理。
22.为了提升装置设计的合理性与使用过程中的便利性,收集仓21前端的下方设置有检修门211,方便人们对余热回收装置2内的各部件运行情况进行便捷维护与检修,保证装置在使用时更加安全,防止不必要的损伤发生,燃烧炉体 3前端的下方设置有进燃料口36,且与反应仓33相连通,方便人们对燃料的添加,炉灰收集箱32前端设置有开合门321,待燃料燃烧后,所产生的炉灰会由反应仓33内落入炉灰收集箱32内,开合门321的设置便于人们对炉灰的清理,保证装置的整洁性,也为燃料后续的燃烧带来便利。
23.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