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9  16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岩土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


背景技术:

2.岩土工程是欧美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在土木工程实践中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技术体制,岩土工程是以求解岩体与土体工程问题,包括地基与基础、边坡和地下工程等问题。
3.岩土工程中需要对基坑进行防护,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通常基坑开挖进行施工作业时需要在其周围设置防护板,以防止行人以及过往车辆掉入基坑内部,而现有的基坑防护装置的防护板在对外界进行防护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螺栓与地面固定,不便于移动,且基坑防护多采用大块的防护板,导致其不便于搬运。
4.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具有设计简单,实用性强,便于使用和移动的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座,所述固定座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内腔均设置有第三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固定组件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固定组件,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和第四固定组件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螺母的内圈设置有第一穿刺螺栓,所述第一穿刺螺栓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板,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螺母的内圈设置有第二穿刺螺栓,所述第二穿刺螺栓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板。
7.为了达到灵活调节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组件包括第一安装板、第一通孔、第一安装块和第一螺纹孔,所述第一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六个,所述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块,所述第一安装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纹孔。
8.为了达到更好的固定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组件包括第二安装板、第二通孔、安装槽、第一固定螺栓和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二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六个,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块配合使用的安装槽,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所述第二安装板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固定螺栓配合使用的第二螺纹孔,所述第一固定螺栓的外侧与第一螺纹孔和第二螺纹孔的内腔均螺纹连接。
9.为了达到更好的防护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
优选的,所述第三固定组件包括第三安装板、第三通孔、第二安装块和第三螺纹孔,所述第三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四个,所述第三安装板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所述第二安装块的顶部开设有第三螺纹孔。
10.为了达到更好的支撑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第四固定组件包括第四安装板、第四通孔、卡块、第三安装块、第四螺纹孔和第二固定螺栓,所述第四安装板的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所述第四通孔的数量设置为四个,所述第四安装板的一侧设置有卡块,所述第四安装板远离卡块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安装块,所述卡块和第三安装块的顶部均开设有第四螺纹孔,所述卡块的内腔通过第四螺纹孔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螺栓。
11.为了达到高度调节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固定块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和第二螺纹块,所述第一螺纹块和第二螺纹块的一侧均与第一安装板的一侧固定连接。
12.为了达到方便转动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螺纹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
13.为了达到方便调节的效果,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优选的,所述第二锥齿轮的轴心处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手柄。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该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固定块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第一安装板的一侧通过第一安装块和第二安装板连接,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的内腔设置有第三安装板,通过在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顶部的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将螺栓穿过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并通过第二安装块顶部的第三螺纹孔将第三安装板和第一安装板、第二安装板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可以对第三安装板的位置进行灵活调节,从而可根据基坑的大小来进行安装,第四安装板的一侧通过卡块与第三安装板一侧的第二安装块进行卡接,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螺栓将第四安装板和第三安装板进行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通过第一穿刺螺栓和第二穿刺螺栓对第一防护板和第二防护板进行固定,从而对基坑进行包围防护,达到了安装方便、便于移动的目的,解决了现有的基坑防护装置的防护板在对外界进行防护的过程中一般采用螺栓与地面固定,不便于移动,且基坑防护多采用大块的防护板,导致其不便于搬运的问题。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图1所示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图1所示第三固定组件和第四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9.图4为图1所示固定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0.图中标号:1、固定座;2、固定块;3、第一固定组件;31、第一安装板;32、第一通孔;
33、第一安装块;34、第一螺纹孔;4、第二固定组件;41、第二安装板;42、第二通孔;43、安装槽;44、第一固定螺栓;45、第二螺纹孔;5、第三固定组件;51、第三安装板;52、第三通孔;53、第二安装块;54、第三螺纹孔;6、第四固定组件;61、第四安装板;62、第四通孔;63、卡块;64、第三安装块;65、第四螺纹孔;66、第二固定螺栓;7、第一固定板;8、第一螺母;9、第一穿刺螺栓;10、第一防护板;11、第二固定板;12、第二螺母;13、第二穿刺螺栓;14、第二防护板;15、螺纹杆;16、第一螺纹块;17、第二螺纹块;18、第一锥齿轮;19、第二锥齿轮;20、转盘;21、手柄。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请结合参阅图1、图2、图3和图4,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的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第一固定组件和第二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第三固定组件和第四固定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所示固定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包括固定座1。
23.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固定座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固定块2,固定块2的内腔设置有第一固定组件3,第一固定组件3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固定组件4,第一固定组件3和第二固定组件4的内腔均设置有第三固定组件5,第三固定组件5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固定组件6,第三固定组件5和第四固定组件6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一固定板7,第一固定板7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母8,第一螺母8的内圈设置有第一穿刺螺栓9,第一穿刺螺栓9的外侧设置有第一防护板10,第一固定组件3和第二固定组件4的一侧均设置有第二固定板11,第二固定板1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螺母12,第二螺母12的内圈设置有第二穿刺螺栓13,第二穿刺螺栓13的外侧设置有第二防护板14。
24.参考图1和图2所示,第一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安装板31、第一通孔32、第一安装块33和第一螺纹孔34,第一安装板31的顶部开设有第一通孔32,第一通孔32的数量设置为六个,第一安装板31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安装块33,第一安装块33的一侧设置有第一螺纹孔34。
25.参考图1和图2所示,第二固定组件4包括第二安装板41、第二通孔42、安装槽43、第一固定螺栓44和第二螺纹孔45,第二安装板41的顶部开设有第二通孔42,第二通孔42的数量设置为六个,第二安装板41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安装块33配合使用的安装槽43,第二安装板41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固定螺栓44,第二安装板41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固定螺栓44配合使用的第二螺纹孔45,第一固定螺栓44的外侧与第一螺纹孔34和第二螺纹孔45的内腔均螺纹连接。
26.参考图1和图3所示,第三固定组件5包括第三安装板51、第三通孔52、第二安装块53和第三螺纹孔54,第三安装板51的顶部开设有第三通孔52,第三通孔52的数量设置为四个,第三安装板5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第二安装块53,第二安装块53的顶部开设有第三螺纹孔54。
27.参考图1和图3所示,第四固定组件6包括第四安装板61、第四通孔62、卡块63、第三安装块64、第四螺纹孔65和第二固定螺栓66,第四安装板61的顶部开设有第四通孔62,第四通孔62的数量设置为四个,第四安装板61的一侧设置有卡块63,第四安装板61远离卡块63
的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三安装块64,卡块63和第三安装块64的顶部均开设有第四螺纹孔65,卡块63的内腔通过第四螺纹孔65螺纹连接有第二固定螺栓66。
28.需要说明的是:固定块2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安装板31,第一安装板31的一侧通过第一安装块33和第二安装板41连接,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41的内腔设置有第三安装板51,通过在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41顶部的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将螺栓穿过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并通过第二安装块53顶部的第三螺纹孔54将第三安装板51和第一安装板31、第二安装板41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可以对第三安装板51的位置进行灵活调节,从而可根据基坑的大小来进行安装,第四安装板61的一侧通过卡块63与第三安装板51一侧的第二安装块53进行卡接,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螺栓66将第四安装板61和第三安装板51进行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11通过第一穿刺螺栓9和第二穿刺螺栓13对第一防护板10和第二防护板14进行固定,从而对基坑进行包围防护,达到了安装方便、便于移动的目的。
29.参考图4所示,固定块2内腔的顶部转动连接有螺纹杆15,螺纹杆15的外侧分别螺纹连接有第一螺纹块16和第二螺纹块17,第一螺纹块16和第二螺纹块17的一侧均与第一安装板31的一侧固定连接。
30.参考图4所示,螺纹杆1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第一锥齿轮18,第一锥齿轮18的外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锥齿轮19。
31.参考图1和图4所示,第二锥齿轮19的轴心处通过转轴固定连接有转盘20,转盘20的一侧固定连接有手柄21。
32.需要说明的是:通过转动手柄21,手柄21通过转盘20带动第二锥齿轮19转动,第二锥齿轮19通过第一锥齿轮18带动螺纹杆15转动,螺纹杆15通过第一螺纹块16和第二螺纹块17带动第一安装板31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达到了对高度进行调节的效果,大大提高了实用性和便利性。
3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岩土工程用基坑防护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34.使用前,通过转动手柄21,手柄21通过转盘20带动第二锥齿轮19转动,第二锥齿轮19通过第一锥齿轮18带动螺纹杆15转动,螺纹杆15通过第一螺纹块16和第二螺纹块17带动第一安装板31进行上下移动,从而达到了对防护高度进行调节的效果,调节好高度后,通过第一安装板31一侧的第一安装块33和第二安装板41连接,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41的内腔设置有第三安装板51,通过在第一安装板31和第二安装板41顶部的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将螺栓穿过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并通过第二安装块53顶部的第三螺纹孔54将第三安装板51和第一安装板31、第二安装板41进行固定连接,通过设置多个第一通孔32和第二通孔42,可以对第三安装板51的位置进行灵活调节,从而可根据基坑的大小来进行安装,第四安装板61的一侧通过卡块63与第三安装板51一侧的第二安装块53进行卡接,然后通过第二固定螺栓66将第四安装板61和第三安装板51进行固定连接,第一固定板7和第二固定板11通过第一穿刺螺栓9和第二穿刺螺栓13对第一防护板10和第二防护板14进行固定,从而对基坑进行包围防护,达到了安装方便、便于移动的目的。
35.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