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口径可调的管道密封圈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9  169



1.本实用新型属于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口径可调的管道密封圈。


背景技术:

2.水利工程的存在,不仅仅降低了水对农田造成的损坏,而且便于人们利用水对农田进行灌溉,其中,人们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水管道,为了增加了相邻水管道之间的密封性,人们一般使用管道密封圈对相邻水管道的接口处进行密封处理,进而防止了水管道内部的水漏出,但它在实际使用中仍存在以下弊端:
3.1、现有的管道密封圈通过套接的方式和水管道进行连接,进而使得现有的管道密封圈连接在水管道上的稳定性不佳,甚至导致现有的管道密封圈从水管道上掉落,进而影响人们连接水管道的效率;
4.2、现有的管道密封圈的口径尺寸一定,导致人们无法依据水管道的外径尺寸调节现有的管道密封圈的口径,进而减小了现有的管道密封圈的适用范围。
5.因此,现有的管道密封圈,无法满足实际使用中的需求,所以市面上迫切需要能改进的技术,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口径可调的管道密封圈,通过设置双面胶、油膜纸、第一插孔和第一插杆结构,解决了现有的管道密封圈在安装过程中的稳定性不佳,以及现有的管道密封圈的口径无法依据水管道的外径尺寸进行调节的问题。
7.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8.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口径可调的管道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密封圈本体的内表面连接有双面胶,双面胶远离密封圈本体的表面连接有油膜纸,油膜纸远离双面胶的表面和双面胶远离密封圈本体的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通孔,密封圈本体的内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插孔,密封圈本体上的第一插孔、油膜纸上的通孔和双面胶上的通孔的位置一一对应,密封圈本体的外表面等间距连接有第一插杆。
9.进一步地,密封圈本体的一表面连接有连接块,密封圈本体的另一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二插孔,油膜纸和双面胶的一表面均开设有第三插孔,连接块的一表面连接有第二插杆和第三插杆,第二插杆和第二插孔的位置一一对应,第三插杆和第三插孔的位置一一对应,具体地,第二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二插杆和连接块之间的位置,第三插孔的存在,便于使用者确定第三插杆和连接块之间的位置。
10.进一步地,密封圈本体包含有耐磨层、防氧化层、防水层、弹性层、基层和防腐层,具体地,耐磨层的存在,增加了该密封圈外表面的耐摩擦的性能,防氧化层的存在,增加了该密封圈的抗氧化的性能,防水层的存在,使得该密封圈具有阻挡水向该密封圈内部渗透的性能,弹性层的存在,增加了该密封圈的抗拉性能,防腐层的存在,使得该密封圈具有抵御腐蚀的性能。
11.进一步地,耐磨层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氧化层,耐磨层的内侧表面上连接有第一粘接层,第一粘接层远离耐磨层的表面粘接在防氧化层的外侧表面上,具体地,第一粘接层的存在,增加了耐磨层和防氧化层连接后的稳定。
12.进一步地,防氧化层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水层,防水层的内侧表面上连接有第二粘接层,第二粘接层远离防氧化层的表面粘接在防水层的外侧表面上,具体地,第二粘接层的存在,增加了防水层和防氧化层连接后的稳定。
13.进一步地,防水层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层,防水层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三粘接层,第三粘接层远离防水层的表面粘接在弹性层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第三粘接层的存在,增加了防水层和弹性层连接后的稳定。
14.进一步地,弹性层的内表面设置有基层,弹性层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四粘接层,第四粘接层远离弹性层的表面粘接在基层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第四粘接层的存在,增加了弹性层层和基层连接后的稳定。
15.进一步地,基层的内表面设置有防腐层,基层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五粘接层,第五粘接层远离基层的表面粘接在防腐层的外表面上,具体地,第五粘接层的存在,增加了基层和防腐层连接后的稳定。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双面胶和油膜纸结构,密封圈本体的内表面连接有双面胶,双面胶远离密封圈本体的表面连接有油膜纸,如此设计,使得使用者将油膜纸揭开后,使用者将双面胶粘在水管道的圆周面上,进而增加了密封圈本体在水管道上的稳定,进而使得使用者在连接两水管道时密封圈本体掉落。
18.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插孔和第一插杆结构,油膜纸远离双面胶的表面和双面胶远离密封圈本体的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通孔,密封圈本体的内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插孔,密封圈本体上的第一插孔、油膜纸上的通孔和双面胶上的通孔的位置一一对应,密封圈本体的外表面等间距连接有第一插杆,如此设计,使得使用者依据水管道的外径尺寸,调节该密封圈本体的内径尺寸,即使得该密封圈的口径可调,进而使得该密封圈适用于不同外径尺寸的水管道,进而增加了该密封圈的适用范围。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观俯视示意图;
21.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本体和连接块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22.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块、油膜纸和双面胶的连接爆炸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连接块的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密封圈本体的结构爆炸示意图。
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6.1、密封圈本体;11、第一插杆;12、第一插孔;13、第二插孔;14、耐磨层;141、第一粘
接层;15、防氧化层;151、第二粘接层;16、防水层;161、第三粘接层;17、弹性层;171、第四粘接层;18、基层;181、第五粘接层;19、防腐层;2、连接块;21、第二插杆;22、第三插杆;3、油膜纸;4、双面胶;41、第三插孔;42、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28.请参阅图1-5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口径可调的管道密封圈,包括密封圈本体1,密封圈本体1的内表面连接有双面胶4,双面胶4远离密封圈本体1的表面连接有油膜纸3,油膜纸3远离双面胶4的表面和双面胶4远离密封圈本体1的表面均等间距开设有通孔42,密封圈本体1的内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插孔12,密封圈本体1上的第一插孔12、油膜纸3上的通孔42和双面胶4上的通孔42的位置一一对应,密封圈本体1的外表面等间距连接有第一插杆11,具体地,当水管道的外径尺寸和密封圈本体1的内径尺寸相匹配时,使用者将油膜纸3的一端和双面胶4分开,接着,使用者将双面胶4的一端粘接在水管道的外圆周面上,接着,使用者一边将油膜纸3揭开,一边将双面胶4粘接在水管道的圆周面上,直至使得油膜纸3完全和双面胶4分开为止,接着,使用者将双面胶4粘接在水管道的圆周面上,接着,使用者将第二插杆21插入第二插孔13的内侧,同时,使得第三插杆22插入第三插孔41的内侧,至此,使用者将该密封圈连接在水管道上;
29.当水管道的外径尺寸小于密封圈本体1的内径尺寸时,使用者将油膜纸3的一端和双面胶4分开,接着,使用者将双面胶4的一端粘接在水管道的外圆周面上,接着,使用者一边将油膜纸3揭开,一边将双面胶4粘接在水管道的圆周面上,直至双面胶4围绕水管道一周为止,接着,使用者将揭开的油膜纸3撕下来,接着,使用者继续缠绕未使用完成的密封圈本体1,直至使得密封圈本体1缠绕完成为止,与此同时,使得第一插杆11插接在第一插孔12的内侧。
30.其中如图3、4所示,密封圈本体1的一表面连接有连接块2,密封圈本体1的另一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二插孔13,油膜纸3和双面胶4的一表面均开设有第三插孔41,连接块2的一表面连接有第二插杆21和第三插杆22,第二插杆21和第二插孔13的位置一一对应,第三插杆22和第三插孔41的位置一一对应,具体地,使用者对连接块2施加外力,当第二插杆21向远离第二插孔13的方向移动,带动第三插杆22向远离第三插孔41的方向移动,当第二插杆21完全脱离第二插孔13的内侧时,使得连接块2和密封圈本体1的另一表面分离,同样地,当第三插杆22完全脱离第三插孔41的内侧时,使得连接块2分别与油膜纸3的一表面和双面胶4的一表面分离。
31.其中如图5所示,密封圈本体1包含有耐磨层14、防氧化层15、防水层16、弹性层17、基层18和防腐层19,耐磨层14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氧化层15,耐磨层14为尼龙纤维层,防氧化层15为防氧化涂料层,防水层16聚酰胺层,弹性层17和基层18均为橡胶,防腐层19为环氧树脂涂料层,耐磨层14的内侧表面上连接有第一粘接层141,第一粘接层141为pu胶层,第一粘接层141远离耐磨层14的表面粘接在防氧化层15的外侧表面上,具体地,使用者将防氧化层15平铺在第一粘接层141上,接着,使用者轻压防氧化层15,使得防氧化层15粘接在第一粘接层141上,进而使得防氧化层15连接在耐磨层14上;
32.防氧化层15的内表面设置有防水层16,防水层16的内侧表面上连接有第二粘接层151,第二粘接层151为pu胶层,第二粘接层151远离防氧化层15的表面粘接在防水层16的外侧表面上,具体地,使用者将防水层16平铺在第二粘接层151上,接着,使用者轻压防水层16,使得防水层16粘接在第二粘接层151上,进而使得防水层16连接在防氧化层15上;
33.防水层16的内表面设置有弹性层17,防水层16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三粘接层161,第三粘接层161为pu胶层,第三粘接层161远离防水层16的表面粘接在弹性层17的外表面上,具体地,使用者将弹性层17平铺在第三粘接层161上,接着,使用者轻压弹性层17,使得弹性层17粘接在第三粘接层161上,进而使得弹性层17连接在防水层16上;
34.弹性层17的内表面设置有基层18,弹性层17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四粘接层171,第四粘接层171为pu胶层,第四粘接层171远离弹性层17的表面粘接在基层18的外表面上,具体地,使用者将基层18平铺在第四粘接层171上,接着,使用者轻压基层18,使得基层18粘接在第四粘接层171上,进而使得基层18连接在弹性层17上;
35.基层18的内表面设置有防腐层19,基层18的内侧表面连接有第五粘接层181,第五粘接层181为pu胶层,第五粘接层181远离基层18的表面粘接在防腐层19的外表面上,具体地,使用者将防腐层19平铺在第五粘接层181上,接着,使用者轻压防腐层19,使得防腐层19粘接在第五粘接层181上,进而使得基层18和防腐层19连接。
36.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不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均属于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