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9  17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流体物料输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


背景技术:

2.分配阀是流体物料(如混凝土或者是液体(油、水等))泵送设备的重要部件。目前,混凝土活塞式泵送(输料)系统的出料分配一般采用s管阀或裙阀。s管阀通过摆动实现在两个物料输送缸出口之间来回切换,而切换需要对应的时间来执行,因此物料其实是间歇的被泵送出去的,所以s管阀进行分配泵送的连续性较差。而裙阀因为切割环和眼睛板(物料缸的出口)磨损会产生间隙,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漏浆、水等,所以使用不多。
3.因此,目前常规采用的s管阀或裙阀均存在各自的弊端无法克服,分配阀还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4.综上所述,急需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旨在解决采用s管阀或裙阀存在的弊端,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包括阀体、承压板和旋转轴,所述承压板设置于阀体的入口端,且承压板上设有与阀体内部连通的入料口,所述旋转轴设置于承压板的压紧面上,且旋转轴与阀体的出口端为同轴线设置,所述压紧面用于在阀体内部的压力作用下与料斗上的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紧密贴合。
7.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旋转轴轴线的延长线位于阀体的内部。
8.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由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阀体内部的流通截面逐渐变小。
9.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阀体在出口端处的流通截面为不变。
10.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由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所述阀体一侧的内壁距旋转轴轴线的距离为不变,其余周侧内壁距旋转轴轴线的距离为先逐渐减小然后不变。
11.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入料口为同时连通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的弧形腰孔,所述弧形腰孔的中心点与旋转轴的轴线重合。
12.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入料口为连通单个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的圆形孔。
13.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承压板朝向阀体的一面为承压面,所述承压面的受压面积为旋转轴横截面面积的一倍以上。
14.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压紧面采用耐磨材料。
15.以上技术方案中优选的,所述阀体在出口端处设有旋转支撑部。
16.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分配阀在阀体的入口端设置承压板,阀体内部泵入流体物料后,流体物料的压力会同时作用在承压板的承压面上,因此可以实现对压紧面和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施加一个压力,使得压紧面紧密贴合在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上,实现两者间密封;同时
自动补偿压紧面与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磨损产生的间隙,防止出现流体物料泄漏的情况,相较于裙阀使用寿命更长。入料口为同时连通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的弧形腰孔,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之间的无缝切换,实现连续送料和出料。
18.阀体内部由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流通截面先减小后不变的形式,相对于目前现有的s管,本实用新型的阀体内部流动阻力更小,流动更加顺畅,大大减小了流体物料在阀体内部的压力损失。
19.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他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20.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是本实用新型流体物料分配阀的剖视图;
22.图2是图1中流体物料分配阀的侧视图;
23.图3是图1中流体物料分配阀的俯视图;
24.其中,1、阀体,1.1、出口端,1.2、入口端,1.3、旋转支撑部,2、承压板,2.1、入料口,2.2、压紧面,2.3、承压面,3、旋转轴。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并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26.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27.实施例1:
28.参见图1-3,一种流体物料分配阀,包括阀体1、承压板2和旋转轴3,所述承压板2设置于阀体1的入口端1.2,且承压板2上设有与阀体1内部连通的入料口2.1,所述旋转轴3设置于承压板2的压紧面2.2上,且旋转轴3与阀体1的出口端1.1为同轴线设置,所述压紧面2.2用于在阀体1内部的压力作用下与料斗上的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紧密贴合。
29.优选的,所述承压板2朝向阀体1的一面为承压面2.3,所述承压面2.3的受压面积为旋转轴3横截面面积的一倍以上(所述受压面积指的是:在阀体1内部承受流体物料压力的部分,不包括入料口);优选为1-50倍,进一步优选为1-5倍,更进一步优选为1-3倍。本实施例中,所述压紧面2.2采用耐磨材料,优选为硬质合金。
30.优选的,所述旋转轴3轴线的延长线位于阀体1的内部,如此设置可以将承压板2的面积设计的更大,使得压紧面2.2和承压面2.3最大化,保证压紧面2.2与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的贴合面积。阀体1内部泵入流体物料后,流体物料的压力会同时作用在承压板2的承压面
2.3上,因此可以实现对压紧面2.2和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施加一个压力,使得压紧面2.2紧密贴合在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上,实现两者间密封;同时由于流体物料压力作用在承压面2.3上,因此可以自动补偿压紧面2.2与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磨损产生的间隙,防止出现流体物料泄漏的情况。
31.参见图1和图3,由入口端1.2往出口端1.1方向,阀体1内部的流通截面逐渐变小,所述阀体1可以为类似喇叭型状。
32.进一步地,所述阀体1在出口端1.1处的流通截面为不变。具体地,由入口端1.2往出口端1.1方向,所述阀体1一侧的内壁距旋转轴3轴线的距离为不变,其余周侧内壁距旋转轴3轴线的距离为先逐渐减小然后不变。
33.所述阀体1内部为由入口端1.2往出口端1.1方向流通截面先减小后不变的形式,相对于目前现有的s管阀,本实施例中的阀体1内部流动阻力更小,流动更加顺畅,大大减小了流体物料在阀体1内部的压力损失,所述流体物料可以是混凝土或者是液体(如油、水等)。
34.参见图2,所述入料口2.1为同时连通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的弧形腰孔。具体的,所述弧形腰孔的中心点与旋转轴3的轴线重合,即弧形腰孔沿着旋转轴3轴线的周向设置,弧形腰孔绕旋转轴3轴线进行旋转。本实施例中的入料口2.1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之间的无缝连接和切换,实现连续出料,本实施例中的分配阀实现流体物料输送缸的无缝连接和切换,具体为:活塞式流体物料输送系统一般有两个以上的活塞式泵送输送缸,现以两个活塞式泵送输送缸的流体物料输送系统为例说明:单独控制两个输送缸“输送缸一”和“输送缸二”的运行。使其在吸入流体物料运行的时间加上分配阀旋转到同时连通两个输送缸的时间之和小于其泵送输出流体物料运行的时间。即:当输送缸一开始输送运行时,同时输送缸二开始吸料运行,此时分配阀只连通输送缸一。输送缸二吸料完成时分配阀开始旋转到同时连通输送缸一和输送缸二的位置,输送缸二开始输送运行,此时输送缸一还在输送运行,这样输送缸一和输送缸二就有了重叠输送的时刻。输送缸一完成输送运行后,分配阀开始旋转到只连通还在输送运行的输送缸二的位置,输送缸一开始吸料运行。重复以上过程,从而可以实现流体物料的连续出料输送。
35.除此之外,所述入料口也可以是连通单个物料输送缸出口端的圆形孔,设置圆形孔同样可以通过承压板实现压紧贴合和磨损间隙补偿的效果,但是圆形孔实现的是物料的间歇输送,具体如何实现请参见现有技术,其工作原理如s管阀。
36.参见图1和图3,所述阀体1在出口端处设有旋转支撑部1.3,所述旋转支撑部1.3用于阀体1在出口端处与其他部件旋转连接。
37.应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效果是:
38.本实施例的分配阀在阀体1的入口端1.2设置承压板2,阀体1内部泵入流体物料后,流体物料的压力会同时作用在承压板2的承压面2.3上,因此可以实现对压紧面2.2和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施加一个压力,使得压紧面2.2紧密贴合在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上,实现两者间密封;同时自动补偿压紧面2.2与物料输送缸出口端之间磨损产生的间隙,防止出现流体物料泄漏的情况,实现长期密封效果。
39.入料口为同时连通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的弧形腰孔,可以实现两个以上物料输送缸之间的无缝切换,实现连续送料和出料。阀体内部由入口端往出口端方向流通截面先减
小后不变的形式,相对于目前现有的s管,本实施例的阀体内部流动阻力更小,流动更加顺畅,大大减小了流体物料在阀体内部的压力损失。
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