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设备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电子设备,例如笔记本电脑,通常在主机系统端上设计有可相对主机系统端开合的显示屏幕端,这样,既可在工作状态时掀开显示屏幕端,又可在收纳携带时闭合显示屏幕端。为完成前述操作,以笔记本电脑为例,多选用双轴枢轴器连接系统端和屏显端,它能使屏显端能以该枢轴器为动作轴心向上掀开或者向下闭合于系统端上。
3.在生产过程中,为保证枢轴器能提供足够的定位干涉力以满足特定的掀开角度的需求,则有必要对枢轴器的扭力进行检测。测试时,多是通过人工借助工具反复转动枢轴器中的一轴,测试后,则会将枢轴器重新恢复到零度的状态,后再检测它过零度时,双轴的水平位置和轴向位置是否会发生偏移。目前,多是通过人工通过肉眼观测和借助零散的工具来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并不能准确地观测枢轴器的过零度状态,且零散的工具亦会增加操作员的工作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供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主要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6.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包括支撑底座;
7.支撑底座上设置有位于右侧的定位支撑座、位于前侧的承架支撑座、位于左侧的套筒支撑座及位于后侧的双轴支撑座;
8.定位支撑座上开设有定位槽口,定位槽口贯穿定位支撑座的左端;
9.承载支撑座上开设有承架滑动通口,承架滑动通口处可前后向滑动地设置有承架检测座,承架检测座的后端开设有承架检测口,承架检测口贯穿承架检测座的后端;
10.套筒支撑座上开设有套筒滑动通口,套筒滑动通口处可左右向滑动地设置有套筒检测座,套筒检测座上开设有贯穿右端的套筒口;
11.双轴支撑座上开设有双轴滑动通口,双轴滑动通口处可前后向滑动地设置有双轴检测块。
12.进一步地,所述定位支撑座上还设置有锁紧组件;
13.锁紧组件包括开设在定位支撑座上且与所述定位槽口连通的定位滑动腔,定位滑动腔呈两端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
14.定位滑动腔内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定位锁定杆,定位锁定杆的外表面套接有定位抵接环,定位滑动腔内还设置有定位弹性件,定位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定位抵接环和定位滑动腔的腔壁,使得:定位锁定杆能抵接在定位槽口的槽底,且定位锁定杆的顶端
上凸于定位滑动腔的顶端开口。
15.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锁定杆上开设有定位限位槽口;
16.所述定位滑动腔顶端开口内凸有能与定位限位槽口配合的定位限位凸起,定位限位凸起可相对定位限位槽口上下移动。
17.进一步地,所述锁紧组件设置有三组,三组锁紧组件的定位锁定杆的顶端连接有同一定位连接杆。
18.进一步地,所述定位锁定杆上设置有锁定标记线。
19.进一步地,所述承架检测座上设置有检测组件;
20.检测组件包括开设在承架检测座上且与所述承架检测口连通的检测滑动腔,检测滑动腔呈两端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
21.检测滑动腔内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检测杆,检测杆的外表面套接有检测抵接环,检测滑动腔内还设置有检测弹性件,检测弹性件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检测滑动腔的腔壁和检测抵接环,使得:检测杆能收纳于检测滑动腔内,且检测杆的底端下凸于检测滑动腔的底端开口。
22.进一步地,所述检测杆上开设有检测限位槽口;
23.所述检测滑动腔底端开口内凸有能与检测限位槽口配合的检测限位凸起,检测限位凸起可相对检测限位槽口上下移动。
24.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组件设置有四组,四组锁紧组件的检测杆的顶端连接有同一检测连接杆。
25.进一步地,所述套筒检测座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套筒口内的套筒连接杆,套筒连接杆的右端设置有贯穿针。
26.进一步地,所述承架检测座上设置有条形开口;
27.所述承架滑动通口上设置有穿过条形开口且可相对条形开口滑动的承架限位杆。
28.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29.1、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定位支撑座可用于定位第一承架,承架检测座可用于检测第二承架的高度位置和轴向位置,套筒检测座可用于检测第一枢轴和第二枢轴的高度位置,双轴检测块可用于检测第一枢轴与第二枢轴的轴向位置,可见,本实用新型将原有零散的检具优化为一体式结构,并进行了布局优化,不仅可减少操作员的工作量,也能提升检测效率。
30.2、本实用新型中,通过锁定组件的设置,可对第一承架上的第一连接孔进行贯穿锁定,如此,可提升第一承架定位的稳定性,进而提升检测的可靠性。
附图说明
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下面将对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需要用到的附图作简单的说明。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还可以根据下面的附图,得到其它附图。
32.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3.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锁定组件在锁定第一承架时的结构示意图;
34.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锁定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承架检测座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36.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检测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7.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检测组件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7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承架支撑座和承架检测座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9.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承架支撑座和承架检测座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40.图9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双轴检测块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41.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双轴检测块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42.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套筒检测座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43.图1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套筒检测座检测时的结构示意图;
44.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双轴枢轴器过零度检测结构中双轴枢轴器的结构示意图。
45.其中,附图标记对应的零部件名称如下:1、支撑底座,2、定位支撑座, 3、承架支撑座,4、套筒支撑座,5、双轴支撑座,6、定位槽口,7、承架滑动通口,8、承架检测座,9、承架检测口,10、套筒滑动通口,11、套筒检测座,12、套筒口,13、双轴滑动通口,14、双轴检测块,15、定位滑动腔,16、锁定杆,17、定位抵接环,18、定位弹性件,19、定位限位槽口,20、定位限位凸起,21、定位连接杆,22、锁定标记线,23、检测滑动腔,24、检测杆, 25、检测抵接环,26、检测限位槽口,27、检测限位凸起,28、检测连接杆, 29、套筒连接杆,30、贯穿针,31、条形开口,32、承架限位杆,33、第一枢轴,34、第二枢轴、35、第一承架,36、第二承架,37、第一连接孔,38、第二连接孔,39、连接板,40、连接板通孔,41、检测弹性件,42、检测缺口。
具体实施方式
46.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而易见的,下面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基于本实用新型记载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得到的其它所有实施例,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内。
47.实施例1
48.如图1至图13所示,包括支撑底座1;
49.支撑底座1上设置有位于右侧的定位支撑座2、位于前侧的承架支撑座3、位于左侧的套筒支撑座4及位于后侧的双轴支撑座5;
50.定位支撑座2上开设有定位槽口6,定位槽口6贯穿定位支撑座2的左端;
51.承架支撑座3上开设有承架滑动通口7,承架滑动通口7处可前后向滑动地设置有承架检测座8,承架检测座8的后端开设有承架检测口9,承架检测口9贯穿承架检测座8的后端;
52.套筒支撑座4上开设有套筒滑动通口10,套筒滑动通口10处可左右向滑动地设置有套筒检测座11,套筒检测座11上开设有贯穿右端的套筒口12;
53.双轴支撑座5上开设有双轴滑动通口13,双轴滑动通口13处可前后向滑动地设置有双轴检测块14。
54.双轴枢轴器大多包括有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34,第一枢轴33上连接有第一承架35,第一承架35上设置有用于与屏显端相连的第一连接孔37,第二枢轴34上连接有第二承架36,第二承架36上设置有用于与系统端相连的第二连接孔38。
55.本实施例中,定位支撑座用于定位第一承架35;承架检测座用于检测第二承架36的水平度;套筒检测座4用于检测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34的高度位置;双轴检测块用于检测第一枢轴33与第二枢轴34的轴向位置。
56.应用时,先将第一承架35置入定位槽口6内,再滑动承架检测座8,观测承架检测口9是否能通过第二承架36,若能,退出承架检测座8,再滑动双轴检测块14,观测双轴检测块14是否能通过第一枢轴33与第二枢轴34之间的间距,若能,退出双轴检测块14,再滑动套筒检测座11,观测套筒检测座11 是否能包围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34,若能,则可初步确定为良品,可流入下一工序。
57.为提高定位支撑座2对第一承架34的定位能力,优选地,所述定位支撑座2上还设置有锁紧组件;
58.锁紧组件包括开设在定位支撑座2上且与所述定位槽口6连通的定位滑动腔15,定位滑动腔呈两端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
59.定位滑动腔15内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定位锁定杆16,定位锁定杆16的外表面套接有定位抵接环17,定位滑动腔15内还设置有定位弹性件18,定位弹性件18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定位抵接环17和定位滑动腔15的腔壁,使得:定位锁定杆16能抵接在定位槽口7的槽底,且定位锁定杆16的顶端上凸于定位滑动腔的顶端开口。
60.本实施例中,定位弹性件18可选用压缩弹簧,本实施例应用时,可先向上提起定位锁定杆16,使得定位锁定杆16收纳于定位滑动腔15内,再置入第一承架35至定位槽口7内,再松开定位锁定杆16,在定位弹性件18的支撑作用下,定位锁定杆16则会复位刚好穿过第一连接孔37并抵接在定位槽口6的槽底,如此,则可锁定第一承架35。
61.为提高定位锁定杆16上下移动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定位锁定杆16上开设有定位限位槽口19;
62.所述定位滑动腔15顶端开口内凸有能与定位限位槽口19配合的定位限位凸起20,定位限位凸起20可相对定位限位槽口19上下移动。
63.本实施例中,通过定位限位槽口19与定位限位凸起20的配合,不仅可避免定位锁定杆16发生位置偏移,还可限制定位锁定杆16的极限位置,避免它发生过度移动。
64.优选地,所述锁紧组件设置有三组,三组锁紧组件的定位锁定杆16的顶端连接有同一定位连接杆21。
65.本实施例中,三组锁紧组件分别与第一承架35上的第一连接孔37数量相对应。提拉定位连接杆21即可同步作用三组锁紧组件的定位锁定杆16。
66.优选地,所述定位锁定杆16上设置有锁定标记线22。
67.本实施例中,若定位锁定杆16已穿过第一连接孔37,则锁定标记线22 应位于定位滑动腔15,若锁定标记线22肉眼可见,则应调整第一承架35的位置直至锁定标记线22不可见。
68.优选地,所述承架检测座8上设置有检测组件;
69.检测组件包括开设在承架检测座8上且与所述承架检测口9连通的检测滑动腔23,检测滑动腔呈两端开口小且内腔大的设置;
70.检测滑动腔23内可上下滑动地设置有检测杆24,检测杆24的外表面套接有检测抵接环25,检测滑动腔23内还设置有检测弹性件41,检测弹性件41 的上下两端分别作用于检测滑动腔23的腔壁和检测抵接环25,使得:检测杆 24能收纳于检测滑动腔23内,且检测杆24的底端下凸于检测滑动腔23的底端开口。
71.本实施例中,检测组件可用于检测第二承架36的轴向位置,具体地,当滑动承架检测座8,使得第二承架36位于承架检测口9后,再向上推动检测杆 24,观测检测杆24是否刚好能克服检测弹性件41的支撑作用穿过第二连接孔 38,若能,则为良品。后松开检测杆,检测杆24则可在检测弹性件41的支撑作用下复位。
72.其中检测弹性件41可选用压缩弹簧。
73.为提高检测杆24上下移动的稳定性,优选地,所述检测杆24上开设有检测限位槽口26;
74.所述检测滑动腔23底端开口内凸有能与检测限位槽口26配合的检测限位凸起27,检测限位凸起27可相对检测限位槽口26上下移动。
75.本实施例中,通过检测限位槽口26与检测限位凸起27的配合,不仅可避免检测杆24发生位置偏移,还可限制检测杆24的极限位置,避免它发生过度移动。
76.优选地,所述检测组件设置有四组,四组锁紧组件的检测杆24的顶端连接有同一检测连接杆28。
77.本实施例中,四组检测组件分别与第二承架36上的第二连接孔38数量相对应。提拉检测连接杆28即可同步作用四组检测组件的检测杆24。
78.优选地,所述套筒检测座11上还设置有位于所述套筒口12内的套筒连接杆29,套筒连接杆29的右端设置有贯穿针30。
79.本实施例中,为提升第一枢轴33与第二枢轴34相对转动的稳定性,第一枢轴33和第二枢轴34大多还套接有同一连接板39,连接板39的中部大多开设有连接板通孔40。应用时,当套筒连接杆29通过包裹第一枢轴33与第二枢轴34来测定高度位置时,贯穿针30能穿过连接板通孔40,则可进一步提升第一枢轴33与第二枢轴34高度位置检测的精准性。
80.优选地,双轴检测块14上可设置有用于让位连接板39的检测缺口42。
81.优选地,所述承架检测座8上设置有条形开口31;
82.所述承架滑动通口7上设置有穿过条形开口31且可相对条形开口31滑动的承架限位杆32。
83.本实施例中,通过条形开口31与承架限位杆32的配合,可用于限定承架检测座8的极限位置,避免过度移动。
84.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