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屋面防水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
背景技术:
2.商铺屋面斜坡变形缝是建筑楼体防渗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商铺屋面斜坡变形缝大多采用国标12j201-1中的做法,使用成品的材质铺设。变形缝是为了防止建筑物由于不均匀沉降和热胀冷缩等因素产生变形、开裂甚至破坏而预先设置的构造缝。
3.在木屋面施工技术领域,由于不同材质结构交接处存在缝隙、结构阴角部分易积水等问题,木屋面与竖向墙体连接节点处容易成为木屋面整体防水的薄弱部位。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增加屋面与墙体之间连接节点的防水性,本技术提供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墙体和连接于所述墙体侧壁的屋面承接台,所述屋面承接台顶部设有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位于所述第二导流板远离所述墙体的一侧,且第一导流板靠近墙体的一端朝向下方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二导流板远离墙体的一端朝向下方呈倾斜设置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导流板,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之间相配合形成v型的排水槽,所述墙体靠近所述屋面承接台的侧壁设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上设有抵接于所述第二导流板顶面的防水板。
7.优选的,所述防水板顶端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板,所述防水板采用弹性材质制成。
8.优选的,所述防水板与所述安装板之间设有弹性连接件。
9.优选的,所述弹性连接件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安装板表面的固定套筒、固定连接于所述防水板且滑动插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内的插接杆、套设于所述插接杆位于所述固定套筒内的部分的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连接于所述固定套筒内壁和所述插接杆,所述固定套筒和所述插接杆均绕所述防水板和安装板之间的连接线呈环向延伸。
10.优选的,所述固定套筒内壁远离所述安装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所述插接杆位于所述固定套筒内的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所述第二限位环转动抵接于所述第一限位环。
11.优选的,所述防水板靠近所述第一导流板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抵接于所述第一导流板的柔性防水带。
12.优选的,所述屋面承接台顶面设有保温层,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均设置于所述保温层顶面。
13.优选的,所述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顶面均涂覆有防水涂层。
14.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15.1.在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和防水板的配合下,在下雨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流板和第二导流板朝向排水槽内流动,且当雨水流速过大时,由于防水板抵接于第二导流板顶面,使得雨水在流动时不易进入墙体和屋面承接台之间的缝隙内,减少发生漏水的现象,增加屋面与墙体之间连接节点的防水性;
16.2.将防水板采用弹性材质,并通过弹性连接件将防水板连接于安装板,从而使得防水板的端部能够始终抵接在第二导流板的上表面,当遇到暴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减少发生防水板被风吹气的情况;
17.3.通过将弹簧设置于固定套筒内部与插接杆相接,一方面减少弹簧收雨水腐蚀严重的情况,一方面限定了弹簧的形变状态,以对插接杆施加弹力更加稳定;
18.4.通过设置保温层,增加屋面承接台的保温性,通过设置防水涂层,增加第一导流板、第二导流板的防水性能。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是图1中a部分的局部放大图。
21.附图标记说明:1、墙体;2、屋面承接台;3、第一导流板;4、第二导流板;5、保温层;6、防水涂层;7、排水槽;8、安装板;9、防水板;10、弹性连接件;11、柔性防水带;12、固定套筒;13、插接杆;14、弹簧;15、第一限位环;16、第二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23.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参照图1和图2,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包括设置于墙体1和连接于墙体1侧壁的屋面承接台2,屋面承接台2顶部设有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且屋面承接台2顶面设有保温层5,以增加屋面承接台2的保温性,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均设置于保温层5顶面,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顶面均涂覆有防水涂层6,以增加第一导流板3、第二导流板4的防水性能。
24.参照图1,第一导流板3位于第二导流板4远离墙体1的一侧,且第一导流板3靠近墙体1的一端朝向下方呈倾斜设置,第二导流板4远离墙体1的一端朝向下方呈倾斜设置且固定连接于第一导流板3,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之间相配合形成v型的排水槽7,
25.参照图1,为防止雨水在流动过程中越过第二导流板4流入墙体1和屋面承接台2之间的缝隙,墙体1靠近屋面承接台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安装板8,安装板8上设有抵接于第二导流板4顶面的防水板9,其中,防水板9顶端固定连接于安装板8,防水板9采用弹性材质制成。
26.参照图1和图2,为使防水板9始终抵接于第二导流板4的上表面,减少防水板9在恶劣天气情况下被风吹气的情况,且减少雨水进入防水板9和第二导流板4之间缝隙的情况,防水板9与安装板8之间设有弹性连接件10,且防水板9靠近第一导流板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抵接于第一导流板3的柔性防水带11。
27.参照图1和图2,弹性连接件10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板8表面的固定套筒12、固定连
接于防水板9且滑动插接于固定套筒12内的插接杆13、套设于插接杆13位于固定套筒12内的部分的弹簧14,弹簧14两端分别连接于固定套筒12内壁和插接杆13,固定套筒12和插接杆13均绕防水板9和安装板8之间的连接线呈环向延伸,通过将弹簧14设置于固定套筒12内部与插接杆13相接,一方面减少弹簧14收雨水腐蚀严重的情况,一方面限定了弹簧14的形变状态,以对插接杆13施加弹力更加稳定。
28.参照图1和图2,固定套筒12内壁远离安装板8的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环15,插接杆13位于固定套筒12内的部分固定连接有第二限位环16,第二限位环16转动抵接于第一限位环15,在第一限位环15和第二限位环16的配合下,以对固定套筒12和插接杆13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防止插接杆13脱离固定套筒12。
29.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屋面与混凝土屋面交接处的防水结构的实施原理为:
30.在下雨时,雨水通过第一导流板3和第二导流板4朝向排水槽7内流动,且当雨水流速过大时,由于防水板9抵接于第二导流板4顶面,使得雨水被阻挡在防水板9外侧,雨水在流动时不易进入墙体1和屋面承接台2之间的缝隙内,减少发生漏水的现象,且当遇到暴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时,通过弹性连接件10的弹力,使防水板9始终抵接于第二导流板4的上表面,减少发生防水板9被风吹气的情况,增加屋面与墙体1之间连接节点的防水性。
31.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