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车门生产用设备,具体涉及一种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
背景技术:
2.如图1所示,车门后纵梁11包括:板体111以及延伸边缘112,板体111两边缘延伸形成有延伸边缘112,延伸边缘112与板体111之间有一定的角度。
3.l型板12为l型结构,l型板12包括:紧贴段121以及悬出段122,紧贴段121与延伸边缘112紧贴,需要将紧贴段121与延伸边缘112焊接在一起,悬出段122向背离延伸段方向延伸,悬出段122开设有定位孔123。
4.焊接过程中需要在紧贴段与延伸边缘之间形成焊接点,要保证紧贴段始终处于与延伸边缘紧贴的状态,现有技术中不能实现将l型板与车门后纵梁定位夹紧,导致l型板与车门后纵梁的焊接点不能达到质量要求,降低了整个产品的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要提供一种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解决现有技术中不能实现焊接时将l型板与车门后纵梁定位夹紧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支撑机构,其用于通过插入至l型板的定位孔内后进行定位、并用于支撑l型板;侧定位机构,其包括: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第一定位臂位于l型板悬出段一侧,第二定位臂位于悬出段另一侧;以及压紧机构,其用于将l型板的悬出段压紧在定位支撑机构上。
8.优选的是,第一定位臂顶端形成有第一导向面,第二定位臂顶端形成有第二导向面,第一导向面和第二导向面用于将l型板的悬出段导向至第一定位臂与第二定位臂之间。
9.优选的是,侧定位机构还包括:第一气缸以及升降座,第一气缸安装在一底座上,第一气缸的活塞杆连接至升降座,升降座连接至第一定位臂和第二定位臂,第一气缸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10.优选的是,第一定位臂有两个。
11.优选的是,在升降座上安装有阻挡罩,阻挡罩挡住升降座与第一气缸外壳之间的间隙。
12.优选的是,定位支撑机构包括:支撑臂、支撑座以及定位柱,支撑臂与底座固定,支撑臂连接至支撑座,支撑座伸入至第一定位臂与第二定位臂之间,支撑座上安装有定位柱,定位柱用于穿过悬出段的定位孔。
13.优选的是,支撑臂上安装有第一定位块,在升降座上安装有第二定位块,第二定位块插入至第一定位块内。
14.优选的是,压紧机构包括:压紧臂、旋转臂、铰接座、铰接臂以及第二气缸,第二气
缸安装在座体上,在座体上安装有铰接座,铰接座铰接至铰接臂一端,铰接臂另一端铰接至旋转臂中部,旋转臂一端与第二气缸活塞杆铰接,旋转臂上安装有压紧臂,压紧臂用于将l型板的悬出段压紧在定位支撑机构上。
15.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6.首先,通过设置定位支撑机构,既实现了对l型板进行支撑,又实现了对l型板通过插入定位孔进行定位;然后,设置了侧定位机构,实现了通过插入定位孔定位后从侧面对l型板进行定位,从而保证了整个l型板在水平面上的位置是一定的;最后,通过设置压紧机构与定位支撑机构的配合,实现了对l型板进行竖直方向上定位。
17.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8.图1为车门后纵梁与l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夹持车门后纵梁和l型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图2中l型板处的放大图;
21.图4为定位支撑机构处的结构示意图。
22.附图标记:车门后纵梁11、板体111、延伸边缘112、l型板12、紧贴段121、悬出段122、定位孔123、定位支撑机构2、支撑臂21、第一定位块210、支撑座22、定位柱23、侧定位机构3、第一定位臂31、第一导向面310、第二定位臂32、第二导向面320、第一气缸33、升降座34、第二定位块340、阻挡罩35、底座4、压紧机构5、压紧臂51、旋转臂52、铰接座53、铰接臂54、第二气缸55。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作用更加清楚及易于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车门后纵梁上l型板焊接夹持装置,包括:定位支撑机构2,其用于通过插入至l型板12的定位孔123内后进行定位、并用于支撑l型板12;侧定位机构3,其包括: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第一定位臂31位于l型板12悬出段122一侧,第二定位臂32位于悬出段122另一侧;以及压紧机构5,其用于将l型板12的悬出段122压紧在定位支撑机构2上。
25.为了方便将l型板12置入到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顶壁之间,第一定位臂31顶端形成有第一导向面310,第二定位臂32顶端形成有第二导向面320,第一导向面310和第二导向面320用于将l型板12的悬出段122导向至第一定位臂31与第二定位臂32之间。每对第一定位臂31与第二定位臂32中,第一导向面310和第二导向面320呈现为倒置“八”字型结构,即是:设第一导向面310顶边缘到第二导向面320顶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1,第一导向面310底边缘到第二导向面320底边缘之间的距离为l2,l1>l2,这样就可以允许l型板12与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接触时l型板12位置有稍微偏差,从而方便将l型板12置入到第一定位臂31与第二定位臂32之间。
26.为了驱动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运动,侧定位机构3还包括:第一气缸33以及升降座34,第一气缸33安装在一底座4上,第一气缸33的活塞杆连接至升降座34,升降座34连接至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第一气缸33能在竖直方向上运动。
27.为了保证定位的精准性,第一定位臂31有两个。
28.为了避免升降座34与第一气缸33外壳之间间隙过大而导致运动过程中出现卡手等安全事故,在升降座34上安装有阻挡罩35,阻挡罩35挡住升降座34与第一气缸33外壳之间的间隙。提高了安全性。
29.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定位支撑机构2,且避免定位支撑机构2影响升降座34、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的运动,定位支撑机构2包括:支撑臂21、支撑座22以及定位柱23,支撑臂21与底座4固定,支撑臂21连接至支撑座22,支撑座22伸入至第一定位臂31与第二定位臂32之间,支撑座22上安装有定位柱23,定位柱23用于穿过悬出段122的定位孔123。支撑臂21为弯曲结构,从而可以将支撑座22延伸到第一定位臂31和第二定位臂32之间。
30.为了使得升降座34与支撑臂21的相对位置准确,也方便操作人员查看,从而保证精准定位l型板12,支撑臂21上安装有第一定位块210,在升降座34上安装有第二定位块340,第二定位块340插入至第一定位块210内。
31.为了设计结构简单的压紧机构5,实现第二气缸55驱动压紧臂51压紧l型板12,压紧机构5包括:压紧臂51、旋转臂52、铰接座53、铰接臂54以及第二气缸55,第二气缸55安装在座体上,在座体上安装有铰接座53,铰接座53铰接至铰接臂54一端,铰接臂54另一端铰接至旋转臂52中部,旋转臂52一端与第二气缸55活塞杆铰接,旋转臂52上安装有压紧臂51,压紧臂51用于将l型板12的悬出段122压紧在定位支撑机构2上。
32.上述过程,值得注意的是,车门后纵梁11已经被其他结构定位夹持好。
33.安装l型板12时,首先,将l型板12的悬吊段放置在支撑座22上,保持l型板12的悬吊段上定位孔123被定位柱23穿过,稍微调节l型板12的紧贴段121与车门后纵梁11对准;然后,启动第一气缸33,第一气缸33升高,第一导向面310和第二导向面320中一个面或者两个面与l型板12接触,从而将l型板12导向,使得l型板12旋转到指定位置;最后,第二气缸55伸长,压紧臂51将l型板12压紧在支撑座22上,实现l型板12定位。
34.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