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无人机平台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便携式无人机起降平台。
背景技术:
2.无人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的程序控制装置操纵的不载人飞行器,实际上是无人驾驶飞行器的统称。无人机用途广泛,应用于多种空中操作,如空中摄像、消防营救、军事射击等。无人机在地面不平整的地方进行使用时,人们为了降低无人机升降时产生的危险,避免无人机在升降时刮碰损坏,都会使用起降平台来辅助无人机进行升降。
3.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以下不足:现有的无人机升降平台体积通常较大,底座与平台之间固接难以缩小体积,在需要对升降平台进行移动和收纳时,其较大体积给移动和收纳带来困难,此问题亟待解决。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携式无人机起降平台,具有能够在需要对无人机升降平台进行移动和收纳的过程中有效缩小体积,以便收纳和移动过程的效果。
5.一种便携式无人机起降平台,包括平台和支座,所述支座连接在平台下表面,所述支座包括四个支脚,所述支脚包括连接部和支杆,所述连接部垂直固定在平台下表面,所述支杆铰接在连接部上;
6.所述连接部内设置有定位组件,所述支杆顶端开设有定位槽,所述支杆与连接部展开状态下所述连接部底端面与支杆顶端面贴合,所述支杆底端面位于地面上,所述定位组件插接于定位槽内。
7.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定位组件包括定位块、调节块和复位件,所述定位块沿竖直方向插接于连接部底端,所述定位块滑移设置于连接部内,所述定位块包括顶块和插块,所述调节块垂直插接于支撑部的侧壁上,所述顶块的顶壁与靠近调节块一侧之间形成有第一楔形面,所述调节块上形成有与第一楔形面贴合的第二楔形面,所述第二楔形面与第一楔形面贴合,所述调节块远离顶块过程中复位件带动插块移出定位槽内。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顶块与插块之间通过连接块相连,所述连接块设置为圆柱形并且所述连接块的直径小于顶块和插块的宽度,所述连接部内开设有容纳槽,所述连接块上固定连接有复位板,所述复位板设置于容纳槽内,所述复位件设置为弹簧,所述复位件缠绕在连接块上并且所述复位件竖直方向两端分别与复位板的底壁和容纳槽的槽底抵接,所述复位件原长状态下所述插块底壁位于连接部内。
9.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台包括连接板和缓冲板,所述缓冲板通过缓冲弹簧连接在连接板上,所述连接部固定设置在连接板下表面上。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部与支杆之间形成有150
°
的夹角。
11.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板周缘垂直向下固定连接有挡板,所述连接
部与支杆折叠状态下所述支杆位于挡板内。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调节块由连接部穿出一端连接有把手。
13.当需要使用升降平台时,展开支杆令支杆端面与连接部端面贴合,此时支杆与连接部之间形成150
°
的夹角,连接部和支杆设置的四个数量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推动调节块使其朝向顶块运动,第二楔形面与第一楔形面接触后推动插块向下运动并插入定位槽内,此时复位件处于压缩状态。在无人机起降的过程中通过缓冲弹簧连接在连接板上的设置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从而避免对无人机内部零件的冲击。当使用完毕后向外移动调节块,调节块远离插块的过程中复位件逐渐恢复原长,插块移出定位槽,折叠支杆使其位于挡板内,有效缩小整体的体积,以便对其进行收纳和移动。
14.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5.1.通过由相互铰接的连接部和支杆构成的支脚,调节定位组件能够保持支撑稳定性和收纳简便性;
16.2.通过由调节块、复位件和定位块构成的定位组件,能够简便调节连接部与支杆之间展开状态的稳定性;
17.3.通过连接部与支杆之间150
°
的夹角,具有良好的支撑稳定性。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整体的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用于体现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同于体现支杆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21.图4为图2中a部放大图;
22.图5为图3中b部放大图。
23.图中,1、平台;11、连接板;111、挡板;12、缓冲板;13、缓冲弹簧;2、支座;3、支脚;31、连接部;311、容纳槽;32、支杆;321、定位槽;4、定位组件;41、调节块;411、第二楔形面;412、把手;42、复位件;5、定位块;51、顶块;511、第一楔形面;52、连接块;521、复位板;53、插块。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用语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25.实施例:
26.如图1至图3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中设计的一种便携式无人机起降平台1,包括平台1和支座2,支座2连接在平台1下表面,支座2包括四个支脚3,平台1包括连接板11和缓冲板12,缓冲板12通过缓冲弹簧13连接在连接板11上。支脚3包括连接部31和支杆32,连接部31垂直固定在连接板11下表面上,支杆32铰接在连接部31上,连接部31与支杆32展开状态下形成有150
°
的夹角。
27.如图2至图5所示,连接部31内设置有定位组件4,支杆32顶端开设有定位槽321,支杆32与连接部31展开状态下连接部31底端面与支杆32顶端面贴合,支杆32底端面位于地面上,定位组件4插接于定位槽321内。连接板11周缘垂直向下固定连接有挡板111,连接部31与支杆32折叠状态下支杆32位于挡板111内。
28.如图2至图5所示,定位组件4包括定位块5、调节块41和复位件42,定位块5沿竖直方向插接于连接部31底端,定位块5滑移设置于连接部31内,定位块5包括顶块51和插块53,调节块41垂直插接于支撑部的侧壁上,顶块51的顶壁与靠近调节块41一侧之间形成有第一楔形面511,调节块41上形成有与第一楔形面511贴合的第二楔形面411,调节块41朝向连接部31内推动的过程中,第二楔形面411与第一楔形面511贴合并推动顶块51向下运动,调节块41远离顶块51过程中复位件42带动插块53移出定位槽321内并完全位于连接部31内。
29.如图2至图5所示,顶块51与插块53之间通过连接块52相连,连接块52设置为圆柱形并且连接块52的直径小于顶块51和插块53的宽度,连接部31内开设有容纳槽311,连接块52上固定连接有复位板521,复位板521设置于容纳槽311内,复位件42设置为弹簧,复位件42缠绕在连接块52上并且复位件42竖直方向两端分别与复位板521的底壁和容纳槽311的槽底抵接,复位件42原长状态下插块53底壁位于连接部31内,当插块53插入定位槽321内后,能够有效避免支杆32发生转动,使支撑过程更为稳定。
30.上述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当需要使用升降平台1时,展开支杆32令支杆32端面与连接部31端面贴合,此时支杆32与连接部31之间形成150
°
的夹角,连接部31和支杆32设置的四个数量能够起到良好的支撑作用。推动调节块41使其朝向顶块51运动,第二楔形面411与第一楔形面511接触后推动插块53向下运动并插入定位槽321内,此时复位件42处于压缩状态。在无人机起降的过程中通过缓冲弹簧13连接在连接板11上的设置能够起到有效的缓冲作用,从而避免对无人机内部零件的冲击。当使用完毕后向外移动调节块41,调节块41远离插块53的过程中复位件42逐渐恢复原长,插块53移出定位槽321,折叠支杆32使其位于挡板111内,有效缩小整体的体积,以便对其进行收纳和移动。
31.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