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具备液压行走系统的收获机,属于玉米收获机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2.现有的玉米收获机割台包括果穗割台和秸秆割台,秸秆割台割刀后设置的喂入结构为耙链结构或者绞龙结构。例如专利zl201720554872.1公开一种玉米茎穗兼收双层收获台及玉米收获机,主要结构为输送链耙上方安装有扁管,通过耙链的旋转来拖动扁管运动,带动秸秆向后达到喂入的目的。但是链条之间、扁管之间间隙较大,导致秸秆容易从间隙之间掉落,秸秆遗漏率高,青储效率,降低秸秆收获的质量,降低收益。
3.例如专利zl201621257312.1一种折弯式玉米收获机割台,其秸秆割台的喂入结构为绞龙结构,在绞龙结构的两端设置对称的螺旋叶片,在螺旋叶片之间设置拨杆,通过螺旋叶片及拨杆将秸秆拨送至喂入装置,然而这种喂入结构需要将两端的秸秆聚拢,增加了秸秆喂入的负担,而且拨杆的拨送效率较低,容易导致秸秆遗漏,降低秸秆的收获效率和质量。
4.现有的玉米割台一般为对称设置的两组收割机构,两组收割机构采用单边传动,仅通过一个割台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割台上的全部转动结构,割台内部的传动轴以及各部件的转动轴均需要向多个部件进行动力的传递,容易导致各部件受力不均匀,而且传动级数大,动力在传递过程中损失较多,而且割台的空间有限,增加割台维护的难度。
5.此外,对于农作物收获机来说,其车身上设置有割台、升运器、剥皮机、草仓、粮仓等众多的功能机构,导致整体的空间结构复杂,如果采用传动的机械驱动系统反而会增加传动的级数,降低传动效率。例如,现有的专利201620356184.x公开一种小型玉米收割机双动力传动装置,包括变速箱、发动机和传动轴,变速箱包括行走变速箱和前传动变速箱,发动机自带前行走输出轮和后动力输出轮,前行走输出轮通过传动皮带与行走变速箱输出带轮连接,后动力输出轮通过传动皮带与前传动变速箱输出带轮连接,实现了小型玉米收割机传动力的均匀分配,降低了皮带和发动机故障率。然而,其依然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结构,对发动机的安装位置和方向具有较高要求,而且需要设置大量的动力传递结构,导致整体的空间结构更加的复杂,占用空间大,还会影响收割机上剥皮机、还田机等装置的布置和安装。
6.因此,提供一种割台结构简单、传动效率高,行走驱动结构简单,空间要求低的收获机,为当前收获机领域急需解决的技术难点之一。
技术实现要素:
7.针对上述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液压行走系统的收获机,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9.一种具备液压行走系统的收获机,包括液压行走系统和割台,割台包括果穗割台、
秸秆割台和割台传动轴,液压行走系统包括液压驱动循环系统、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液压刹车循环系统、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和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割台传动轴与发动机输出轮传动连接,发动机将动力传递至割台传动轴,割台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果穗割台和秸秆割台。
10.进一步的,液压驱动循环系统包括分动箱和液压马达,分动箱设置在发动机上,通过发动机驱动分动箱工作,分动箱上安装有液压泵,分动箱带动液压泵工作,液压泵上设置有进油管接头,进油管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液压油箱连接,液压泵上还设置有液压泵a口接头、液压泵b口接头和壳体回油管接头,液压马达上设置有马达a口接头、马达b口接头和马达壳体接头;液压泵a口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马达a口接头连接,液压泵b口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马达b口接头连接,壳体回油管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马达壳体接头连接;液压马达安装在变速箱上,变速箱安装在收割机前桥上,变速箱的变速箱输出轴与刹车盘连接,刹车盘与轮边减速器连接,刹车盘配合设置有刹车钳,通过刹车钳对刹车盘进行制动,轮边减速器上安装有车轮;液压泵上设置有控制机构,控制机构用于控制液压泵的流量和流向,控制机构上设置有换挡拨杆,换挡拨杆与换挡拉线连接,换挡拉线与驾驶室内的换挡机构连接;
11.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包括液压泵和散热器,液压泵上还设置有散热管接头,散热器安装在散热器支架上,散热器支架安装在车架上,散热器上设置有散热器进口接头和散热器出口接头,散热管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散热器进口接头连接,散热器出口接头通过液压管线与液压油箱连接;
12.液压刹车循环系统包括气泵,气泵安装在发动机上,通过发动机带动气泵工作,气泵通过第一金属管与高压储气罐连通,高压储气罐通过第二金属管与气动刹车阀连通,气动刹车阀通过第三金属管与继动阀连接,继动阀通过刹车软管与三通阀连通,三通阀通过第四金属管与左右两个制动刹车钳连通,制动刹车钳与刹车盘配合进行制动,刹车盘与轮边减速器连接,轮边减速器上安装有车轮,气动刹车阀与刹车踏板机构连接;
13.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包括换向阀,换向阀上设置有换向阀进口、换向阀出口、换向阀a口和换向阀b口,发动机上安装有齿轮泵,通过发动机带动齿轮泵工作,齿轮泵的进油口通过齿轮泵进油管与液压油箱连接,齿轮泵上设置有齿轮泵第一出口,齿轮泵第一出口通过换向阀进油管与换向阀进口连接,换向阀出口通过三通阀第一进油管与三通阀的第一进口连接,三通阀的出口通过液压油箱进油管与液压油箱连接;换向阀a口通过第一转向三通阀进油管与第一转向三通阀的进油口连接,第一转向三通阀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左右两个转向油缸的转向油缸a口连接,换向阀b口通过第二转向三通阀进油管与第二转向三通阀的进油口连接,第二转向三通阀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左右两个转向油缸的转向油缸b口连接;
14.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包括多路阀,齿轮泵上还设置有齿轮泵第二出口,齿轮泵第二出口通过多路阀进油管与多路阀进口连接,多路阀的多路阀出口通过三通阀第二进油管与三通阀第二进口连接,多路阀的多路阀工作口通过还田机油缸进油管与还田机油缸连接,还田机油缸用于驱动还田机高度调节机构,通过还田机高度调节机构调节还田机的高度。
15.进一步的,散热器与发动机错位设置,发动机的一端设置有散热器驱动轮,散热器支架上还设置有散热器传动轴,散热器上设置有风扇驱动轴,散热器驱动轮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与散热器传动轴传动连接,散热器传动轴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与散热器驱动轮传动连接。
16.进一步的,果穗割台包括左小升运器、右小升运器、左小绞龙、右小绞龙、左摘穗机构和右摘穗机构,左小升运器的顶端出口与左小绞龙的入口联通,右小升运器的顶端出口与右小绞龙的入口联通;左摘穗机构包括左摘穗单元一、左中间摘穗单元和左摘穗单元二,右摘穗机构包括右摘穗单元一、右中间摘穗单元和右摘穗单元二,右摘穗机构与左摘穗机构对称设置;左摘穗单元一包括左变速箱一,左摘穗单元二包括左变速箱二;割台传动轴的左端链轮通过链条、割台左三号轴输入链轮传动连接割台左三号轴,割台左三号轴输入链轮的左侧还设置有割台左三号轴输出链轮,割台左三号轴输出链轮通过链条、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传动连接割台左一号轴;割台传动轴的右端链轮通过链条、割台右三号轴输入链轮传动连接割台右三号轴,位于割台右三号轴上、割台右三号轴输入链轮的外侧还设置有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一,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一通过链条、割台右一号轴输入链轮传动连接割台右一号轴;左小升运器、左小绞龙和左摘穗机构与割台左一号轴传动连接,右小升运器、右小绞龙和右摘穗机构与割台右一号轴传动连接。
17.进一步的,左变速箱一包括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左变速箱二包括左变速箱二动力输入轴;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的左侧还设置有左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左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通过链条、左摘穗单元一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左小升运器为链板式升运器,包括左小升运器主动轴;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的右侧还设置有左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左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通过链条、左小升运器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左小升运器主动轴;位于左小升运器主动轴上、左小升运器动力链轮的右侧还设有左小绞龙动力传递链轮,其通过链条、左小绞龙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左小绞龙动力轴;割台左一号轴的右端还设置有左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左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通过链条、左摘穗单元二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左变速箱二动力输入轴。
18.进一步的,接右小升运器主动轴;位于右小升运器主动轴上、右小升运器动力链轮的左侧还设有右小绞龙动力传递链轮,其通过链条、右小绞龙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右小绞龙动力轴;割台右一号轴的左端还设置有右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右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通过链条、右摘穗单元二动力链轮传动连接右变速箱二动力输入轴。
19.进一步的,左小升运器还包括壳体、左小升运器从动轴和传送链,左小升运器主动轴和左小升运器从动轴上、位于壳体内侧均设有传送链轮,传送链围绕在传送链轮上,左小升运器主动轴和左小升运器从动轴均贯穿伸出壳体。
20.进一步的,左中间摘穗单元包括支撑板、换向机构和拨禾链主动轮,支撑板安装于壳体前端,换向机构安装于支撑板下方,拨禾链主动轮安装于支撑板上方;其中,换向机构包括输入轴和输出轴,输出轴有两根且与输入轴垂直,拨禾链主动轮固定安装在输出轴上;左小升运器从动轴上、位于壳体外侧设置有动力传递链轮,输入轴设置有动力接收链轮,动力传递链轮与动力接收链轮通过链条连接。
21.进一步的,左摘穗单元一还包括左摘穗对辊一、左万向轴一、左换向箱一和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左摘穗对辊一和左万向轴一设置在左换向箱一前端,并与左换向箱一传动连接,左换向箱一与左万向轴一传动连接,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垂直设置于左换向箱一上端,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上固定安装有拨禾链主动轮;左变速箱一还包括摘穗对辊输出轴和万向轴输出轴,摘穗对辊输出轴连接左摘穗对辊一,万向轴输出轴连接左万向轴一。
22.进一步的,左摘穗单元一和左摘穗单元二分别设置于左小升运器左右两侧,左摘穗单元二以左小升运器为中心与左摘穗单元一对称设置。
23.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24.1)本实用新型割台采用对称性设置,传动结构为两侧传动,割台传动链条或者皮带不容易发热并断裂,降低传动轴传递扭矩而不弯曲,割台传动结构稳定性高,传动结构分布合理,占用空间小,而且割台整体载荷分布均匀,可靠性高。
25.2)通过将导入辊设置于摆环刀后,使得各导入辊之间的间隙更小,避免了秸秆从间隙之间掉落。
26.3)全车采用液压行走系统进行驱动,包括液压驱动循环系统、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液压刹车循环系统、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和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分别进行行走驱动、散热、刹车、转向和还田机调节,管线布置灵活,不受空间和方位的限制,而且占用空间小便于安装和维护,避免对车上其他装置的影响。
附图说明
27.图1为收获机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为割台整体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果穗割台整体结构图;
30.图4为小升运器结构图;
31.图5为摘穗机构结构图;
32.图6为左摘穗单元一结构图;
33.图7为左变速箱一结构图;
34.图8为左中间摘穗单元结构图;
35.图9为秸秆割台结构示意图;
36.图10为割台左侧传动图一;
37.图11为割台左侧传动图二;
38.图12为割台左、右一号轴传动图;
39.图13为割台右侧传动图一;
40.图14为右侧传动图二;
41.图15为液压系统示意图;
42.图16为液压行走系统结构示意图一;
43.图17为液压行走系统结构示意图二;
44.图18为a处局部示意图;
45.图19为b处局部示意图;
46.图20为液压泵结构示意图;
47.图21为刹车循环结构示意图一;
48.图22为刹车循环结构示意图二;
49.图23为c处局部示意图;
50.图24为d处局部示意图;
51.图25为e处局部示意图;
52.图26为f处局部示意图;
53.图27为g处局部示意图;
54.图28为转向循环和还田机调节循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55.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实用新型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56.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出一种具备液压行走系统的收获机,包括液压行走系统和割台。所述液压行走系统包括液压驱动循环系统、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液压刹车循环系统、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和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所述割台包括果穗割台1、秸秆割台2和割台传动轴10。所述割台传动轴10与发动机输出轮传动连接,发动机70将动力传递至割台传动轴10,所述割台传动轴10将动力传递至果穗割台1和秸秆割台2。
57.如图2-3所示,所述果穗割台1包括左小升运器1.1、右小升运器1.2、左小绞龙1.3、右小绞龙1.4、左摘穗机构和右摘穗机构,所述左小升运器1.1的顶端出口与左小绞龙1.3的入口相对应,所述右小升运器1.2的顶端出口与右小绞龙1.4的入口相对应。所述左小绞龙1.3和右小绞龙1.4之间设置有上割台绞龙出口,所述上割台绞龙出口与大升运器入口相对应。通过左摘穗机构和右摘穗机构将玉米杆上的果穗采摘下来,之后通过左小升运器1.1、右小升运器1.2升运至左小绞龙1.3、右小绞龙1.4,左小绞龙1.3、右小绞龙1.4进一步将果穗推送至上割台绞龙出口,果穗通过上割台绞龙出口进入大升运器入口,通过大升运器向上升运至剥皮机。
58.如图3-5所示,所述左小升运器1.1为链板式升运器,包括壳体1.11、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左小升运器从动轴1.13和传送链1.14,所述传送链环绕配合在所述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和左小升运器从动轴1.13上。所述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和左小升运器从动轴1.13均贯穿伸出所述壳体1.11。其中,所述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传动连接割台传动轴10。
59.如图5所示,所述左摘穗机构包括左摘穗单元一1.5、左中间摘穗单元1.6和左摘穗单元二1.7。如图5-6所示,所述左摘穗单元一1.5包括左变速箱一1.51、左摘穗对辊一1.52、左万向轴一1.53、左换向箱一1.54和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1.55。所述左摘穗对辊一1.52和左万向轴一1.53设置在所述左换向箱一1.54前端,并与左换向箱一1.54传动连接,所述左换向箱一1.54与左万向轴一传动连接,所述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1.55垂直设置于左换向箱一上端,所述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1.55上固定安装有拨禾链主动轮。
60.如图6-7所示,所述左变速箱一1.51包括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1.511、摘穗对辊输出轴1.512和万向轴输出轴1.513。其中,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1.511与割台传动轴10传动连接,摘穗对辊输出轴1.512连接左摘穗对辊一1.52,万向轴输出轴1.513连接左万向轴一1.53。
61.如图5所示,所述左摘穗单元二1.7以所述左小升运器1.1为中心与左摘穗单元一1.5对称设置,所述左摘穗单元二1.7包括左变速箱二1.71,左变速箱二1.71包括左变速箱
二动力输入轴1.711,所述左摘穗单元二1.7其他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与所述左摘穗单元一1.5相同。所述左摘穗单元一1-5和左摘穗单元二1.7分别设置于所述左小升运器1.1左右两侧。
62.进一步的,如图5和8所示,所述左中间摘穗单元1.6包括支撑板1.61、换向机构1.62和拨禾链主动轮,所述支撑板1.61安装于所述壳体1.11前端,换向机构1.62安装于支撑板1.61下方,拨禾链主动轮安装于支撑板1.61上方。
63.其中,所述换向机构1.62包括输入轴1.621和输出轴1.622,输出轴1.622有两根且与输入轴1.621垂直,所述拨禾链主动轮固定安装在所述输出轴1.622上。
64.如图4所示,所述输入轴1.621与所述左小升运器从动轴1.13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传动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右摘穗机构包括右摘穗单元一1.8、右中间摘穗单元1.9和右摘穗单元二1.10;所述右摘穗机构与所述左摘穗机构对称设置,且右摘穗机构的结构以及连接方式与左摘穗机构相同。
65.进一步的,如图2和9所示,所述秸秆割台2,包括割台架体,还包括在割台架体内由前向后依次设置的摆环刀、送料机构、喂料机构、破碎机构及送料绞龙2.5,所述的送料机构包括沿前后方向排列的至少两个导入辊2.1,本实施例为四个,导入辊2.1的轴线都是沿左右方向设置且所有的导入辊2.1同向同步旋转;所述喂料机构包括上喂入辊2.3和光棍2.2;所述破碎机构包括旋转动刀2.4;摆环刀在割台最前边是切割秸秆的主要部件,通过摆环箱控制摆环刀往复运动,切割秸秆。导入辊2.1在前割刀后边将切断的秸秆导入到喂料机构中,秸秆经过喂料机构上喂入辊2.3和光棍2.2的夹持被送入破碎机构切碎,切碎的草料由送料绞龙2.5送至风机排出。本实用新型前后相邻的两个导入辊2.1之间沿径向的间距较小,有效的降低了秸秆掉落的几率,避免秸秆的遗漏,降低损失率,提高青储的效率和质量。
66.如图2、10-11所示,所述割台传动轴10的左端链轮11通过链条、割台左三号轴输入链轮13传动连接割台左三号轴12,所述割台左三号轴输入链轮13的左侧还设置有割台左三号轴输出链轮15,所述割台左三号轴输出链轮15通过链条、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17传动连接割台左一号轴18,所述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17的左侧还设置有左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19,所述左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19通过链条、左摘穗单元一动力链轮21传动连接所述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1.511,从而为所述左摘穗单元一1.5提供动力;位于所述左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1.511上、所述左摘穗单元一动力链轮21的左侧还设置传动齿轮25,所述传动齿轮25通过啮合齿轮26传动连接介轴27,位于所述介轴27上、所述啮合齿轮26的外侧还设置有旋转动刀轴输入链轮28,所述旋转动刀轴输入链轮28通过链条、旋转动刀轴动力输入链轮29传动连接旋转动刀轴30,为破碎机提供动力;所述旋转动刀轴动力输入链轮29右侧还设置上喂入辊输入链轮31,所述上喂入辊输入链轮31通过链条、上喂入辊动力输入链轮32传动连接上喂入辊轴,为上喂入辊提供动力。
67.如图11所示,所述割台左一号轴输入链轮17的右侧还设置有左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60,左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60通过链条、左小升运器动力链轮61传动连接所述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从而为左小升运器提供动力;位于所述左小升运器主动轴1.12上、所述左小升运器动力链轮61的右侧还设有左小绞龙动力传递链轮,其通过链条、左小绞龙动力链轮62传动连接左小绞龙动力轴63,从而为左小绞龙1.3提供动力。
68.如图11-12所示,所述割台左一号轴18的右端还设置有左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
轮64,所述左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64通过链条、左摘穗单元二动力链轮(未示出)传动连接所述左变速箱二动力输入轴1.711,从而为所述左摘穗单元二1-7提供动力。
69.如图1和12所示,所述割台传动轴10的右端链轮34通过链条、割台右三号轴输入链轮33传动连接割台右三号轴38,位于所述割台右三号轴38上、所述割台右三号轴输入链轮33的外侧依次设置有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一39和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二35,所述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二35通过链条、送料绞龙输入链轮36传动连接送料绞龙动力轴,从而为送料绞龙提供动力。
70.如图1和12-13所示,所述割台右三号轴输出链轮一39通过链条、割台右一号轴输入链轮40传动连接割台右一号轴41,所述割台右一号轴输入链轮40的右侧还设置有右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42,所述右摘穗单元一动力输入链轮42通过链条、右摘穗单元一动力链轮44传动连接右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45,从而驱动右变速箱一为右摘穗单元一提供动力;位于所述右变速箱一动力输入轴45上、所述右摘穗单元一动力链轮44的外侧还设置有光辊输入链轮48,所述光辊输入链轮48通过链条、光辊动力输入链轮49连接光辊动力轴50。
71.如图9和12所示,所述光辊动力轴50另一端还设置摆还箱输入皮带轮51和导入辊输入链轮52,所述摆还箱输入皮带轮51通过皮带、摆还箱动力输入皮带轮53传动连接摆还箱驱动轴,所述导入辊输入链轮52通过链条、导入辊动力输入链轮54连接导入辊动力轴55,从而为送料机构提供动力。
72.如图14所示,位于割台右一号轴41上、所述割台右一号轴输入链轮40的左侧还设置有右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65,所述右小升运器动力输入链轮65通过链条、右小升运器动力链轮66传动连接所述右小升运器主动轴,从而为右小升运器提供动力;位于所述右小升运器主动轴上、所述右小升运器动力链轮66的左侧还设有右小绞龙动力传递链轮(未示出),其通过链条、右小绞龙动力链轮67传动连接右小绞龙动力轴68,从而为右小绞龙1-4提供动力。
73.如图12和13所示,所述割台右一号轴41的左端还设置有右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69,所述右摘穗单元二动力输入链轮69通过链条、右摘穗单元二动力链轮(未示出)传动连接所述右变速箱二动力输入轴,从而为所述右摘穗单元二提供动力。
74.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具备液压行走系统的收获机的割台工作过程如下。
75.对于果穗割台1,左摘穗单元一1.5中的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1.55上固定安装有拨禾链主动轮,通过动力系统驱动左换向箱一动力输出轴1.55,从而带动拨禾链运动;左中间摘穗单元1.6中的输出轴1.622有两根,且两根输出轴1.622上均固定安装有拨禾链主动轮,其中左边的拨禾链主动轮带动拨禾链运动运动,并与上述左摘穗单元一1.5中的拨禾链形成拨禾组件,用于将倒伏、歪斜的玉米株扶正;左摘穗单元一1.5中的左摘穗对辊一1.52配合摘穗板将玉米果穗摘下,摘下的果穗落入左小升运器1.1,左小升运器1.1再将果穗输送至左小绞龙1.3,经左小绞龙1.3果穗最终进入玉米收获机下一道工序。同理,左中间摘穗单元1.6中右边的拨禾链主动轮带动拨禾链运动运动,并与左摘穗单元二1.7中的拨禾链形成拨禾组件,用于将倒伏、歪斜的玉米株扶正,左摘穗单元二1.7中的左摘穗对辊二配合摘穗板将玉米果穗摘下,摘下的果穗落入同样左小升运器1.1,左小升运器1.1再将果穗输送至左小绞龙1.3,经左小绞龙1.3果穗最终进入大升运器继续向上升运至剥皮机。果穗割台1右边的右摘穗机构、右小升运器1.2和右小绞龙1.4工作原理与果穗割台1左边相同。
76.对于秸秆割台2,摆环刀在割台最前边是切割秸秆的主要部件,通过摆环箱控制摆环刀往复运动,切割秸秆,导入辊2.1在前割刀后边将切断的秸秆导入到喂料机构中,秸秆经过喂料机构上喂入辊2.3和光棍2.2的夹持被送入破碎机构切碎,切碎的草料由送料绞龙2.5送至抛送风机向上抛送。
77.如图15-20所示,所述液压行走系统包括液压驱动循环系统、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液压刹车循环系统、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和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
78.如图16-20所示,所述液压驱动循环系统包括分动箱70.1,所述分动箱70.1设置在发动机70上,通过所述发动机70驱动分动箱70.1工作。所述分动箱70.1上安装有液压泵71,所述分动箱70.1带动液压泵71工作。
79.如图18和20所示,所述液压泵71上设置有进油管接头71.1,所述进油管接头71.1通过液压管线与液压油箱72连接,进而将液压油箱72中的液压油引导至液压泵71中。所述液压泵71上还设置有液压泵a口接头71.2、液压泵b口接头71.3和壳体回油管接头71.4。所述收割机液压行走系统还包括液压马达73,所述液压马达73上设置有马达a口接头73.1、马达b口接头73.2和马达壳体接头73.3。
80.所述液压泵a口接头71.2通过液压管线与液压马达73上的马达a口接头73.1连接,所述液压泵b口接头71.3通过液压管线与所述马达b口接头73.2连接,所述壳体回油管接头71.4通过液压管线与马达壳体接头73.3连接。
81.所述液压马达73安装在变速箱74上,所述变速箱74安装在收割机前桥上,所述变速箱74的变速箱输出轴74.1与刹车盘75连接,刹车盘75与轮边减速器77连接。所述刹车盘75配合设置有刹车钳76,通过刹车钳76对刹车盘75进行制动。所述轮边减速器77上安装有车轮。
82.所述液压泵71上设置有控制机构71.6,所述控制机构71.6用于控制液压泵71的流量和流向。所述控制机构71.6上设置有换挡拨杆71.7。所述换挡拨杆71.7与换挡拉线71.8连接,所述换挡拉线71.8与驾驶室内的换挡机构连接。通过驾驶室内的换挡机构拉动换挡拉线71.8,换挡拉线71.8拉动换挡拨杆71.7,进而改变液压泵71的液压泵a口接头71.2、液压泵b口接头71.3的流量和流向以实现收获机的前进或者后退。
83.所述的液压驱动循环系统具体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
84.所述发动机70带动分动箱70.1工作,所述分动箱70.1带动液压泵71工作,所述液压泵71通过液压管线将液压油箱72中的液压油抽吸至液压泵中且从液压泵a口接头71.2或者液压泵b口接头71.3输出高压液压油,之后通过液压管线将高压液压油输送至液压马达73的马达b口接头73.1或者马达a口接头73.2中驱动液压马达73工作,所述液压马达73壳体中积累的高压液压油从马达壳体接头73.3泄出,并且通过液压管线回流至壳体回油管接头71.4重新回流至液压泵71中。所述驱动液压马达73带动变速箱74工作,所述变速箱74的变速箱输出轴74.1带动刹车盘75转动,所述刹车盘75带动轮边减速器77转动,以驱动车轮转动。通过刹车钳76对刹车盘11进行刹车制动。
85.如图16-19所示,所述液压油散热循环系统包括液压泵71和散热器78,所述液压泵71上还设置有散热管接头71.5。所述散热器78安装在散热器支架78.4上,所述散热器支架78.4安装在车架上。所述散热器78上设置有散热器进口接头78.1和散热器出口接头78.2。所述散热管接头71.5通过液压管线与散热器进口接头78.1连接,所述散热器出口接头78.2
通过液压管线与液压油箱73连接。其中液压泵71在工作过程中,通过液压管线将高温的液压油输送至散热器78中进行散热,所述散热器78将低温液压油通过液压管线回流至液压油箱72中完成散热循环,有效的防止液压油温度变高,避免液压油特性发生改变,提高了液压行走系统工作的稳定性。
86.如图15-17所示,优选的,所述散热器78与发动机70错位设置,有效防止发动机高温对散热器78的影响。所述发动机的一端设置有散热器驱动轮70.2,所述散热器支架78.4上还设置有散热器传动轴78.5,所述散热器78上设置有风扇驱动轴78.3。所述散热器驱动轮70.2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与散热器传动轴78.5传动连接,所述散热器传动轴78.5通过皮带或者链条与散热器驱动轮70.2传动连接,通过散热器驱动轮70.2带动散热风扇转动对散热器78进行散热。通过将散热器78与发动机70的错位设置方式,避免散热器受到发动机的影响,能够设置的体积更大,散热效果更好。优选的,所述散热器78同时对发动机的冷却液循环进行散热,避免增设散热器,减少了散热器所占的空间。
87.如图21-27所示,所述液压刹车循环系统包括气泵79,所述气泵79安装在发动机70上,通过发动机带动气泵79工作,所述液压马达为液压行走系统的驱动循环系统提供动力,所述气泵79为液压行走系统的刹车循环系统提供动力。所述气泵79通过第一金属管80与高压储气罐81连通,通过气泵79向高压储气罐81中添加高压气体。通过在发动机70上直接驱动气泵79工作,利用气泵79向高压储气罐81中输送高压气体,为刹车系统提供气源。
88.所述高压储气罐81通过第二金属管82与气动刹车阀83连通,所述气动刹车阀83通过第三金属管85与继动阀86连接,所述继动阀86通过刹车软管87与三通阀88连通,所述三通阀88通过第四金属管89与左右两个制动刹车钳76连通,所述制动刹车钳76与刹车盘75配合进行制动。所述刹车盘75与轮边减速器77连接。所述轮边减速器77上安装有车轮。
89.所述气动刹车阀83与刹车踏板机构84连接,通过刹车踏板机构84控制气动刹车阀6的启闭。优选的,第一金属管、第二金属管、第三金属管、第四金属管可以替换为抗压软管,以进一步便于管线的排布,更加适应于收获机复杂的空间结构。优选的,所述继动阀86可以设置快放阀。
90.所述液压刹车循环系统具体的工作过程如下:发动机70工作带动气泵79工作,气泵79通过第一金属管80向高压储气罐81中添加气体作为高压气源。所述高压储气罐81通过第二金属管82向气动刹车阀83提供高压气体。通过踩踏刹车踏板机构84开启气动刹车阀83,将高压气体通过第三金属管85输入至继动阀86。继动阀86通过刹车软管87将高压气体快速输送至三通阀88,高压气体通过三通阀88分别向左右两个制动刹车钳76提供气压,使制动刹车钳76驱动两个刹车片与刹车盘75抱紧,从而实现制动。
91.如图28所示,所述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包括换向阀93,所述换向阀93上设置有换向阀进口93.1、换向阀出口93.2、换向阀a口93.3和换向阀b口93.4。发动机70上安装有齿轮泵90,通过发动机70带动齿轮泵90工作。齿轮泵90的进油口通过齿轮泵进油管91与液压油箱72连接,通过齿轮泵进油管91将液压油箱72中的液压油引导至齿轮泵90中。所述齿轮泵90上设置有齿轮泵第一出口90.1,所述齿轮泵第一出口90.1通过换向阀进油管92与换向阀进口93.1连接,所述换向阀出口93.2通过三通阀第一进油管94与三通阀95的第一进口连接,所述三通阀95的出口通过液压油箱进油管96与液压油箱72连接。
92.所述换向阀a口通过第一转向三通阀进油管97与第一转向三通阀98的进油口连
接,所述第一转向三通阀98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左右两个转向油缸的转向油缸a口连接。所述换向阀b口通过第二转向三通阀进油管100与第二转向三通阀101的进油口连接,所述第二转向三通阀101的两个出油口分别与左右两个转向油缸的转向油缸b口连接。通过在发动机上单独设置齿轮泵为换向阀和转向油缸提供高压液压油进行行进方向的调节,能够更加灵敏的调整后轮的角度,保证调节油压的稳定性。
93.所述液压转向循环系统具体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发动机70带动齿轮泵90工作,齿轮泵90将液压油增压从齿轮泵第一出口90.1向换向阀93提供高压液压油,换向阀93排出的液压油通过三通阀第一进油管94、三通阀95、液压油箱进油管96回流至液压油箱72中。换向阀a口93.3和换向阀b口93.4通过液压管线分别向转向油缸a口和转向油缸b口连接,进而向转向油缸提供动力,控制转向油缸的伸缩,通过转向油缸调节后轮的角度,进而调节收获机的前进方向,实现转向。
94.如图28所示,所述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包括多路阀104,所述齿轮泵90上还设置有齿轮泵第二出口90.2,所述齿轮泵第二出口90.2通过多路阀进油管与多路阀进口连接,所述多路阀104的多路阀出口通过三通阀第二进油管105与三通阀第二进口连接。所述多路阀104的多路阀工作口通过还田机油缸进油管106与还田机油缸107连接,所述还田机油缸107用于驱动还田机高度调节机构108,通过还田机高度调节机构108调节还田机的高度。
95.所述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具体的工作原理及过程如下:发动机70带动齿轮泵90工作,齿轮泵90将液压油增压从齿轮泵第二出口90.2向多路阀104提供高压液压油,多路阀104排出的液压油通过三通阀第二进油管105、三通阀95、液压油箱进油管96回流至液压油箱72中。多路阀104通过液压管线向还田机油缸107提供高压液压油动力,控制多路阀104以控制还田机油缸107的伸缩,还田机油缸107驱动还田机高度调节机构108以调节还田机的高度。通过齿轮泵同时为还田机液压调节系统提供动力,调节还田机的高度,在还田机不使用时,及时的将还田机提升,提高行走速度。
96.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