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69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转运防护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


背景技术:

2.盾构管片生产成型后,从水养池转运至堆场,采用汽车运输,运输时管片立放。汽车在转运过程中存在摆放、爬坡、下坡、急刹车等现象,易使管片产生碰撞、倾覆、摔坏。因此,基于这些问题,提供一种防止管片间磕碰,防止管片倾倒的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种防止管片间磕碰,防止管片倾倒的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这一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包括转运车本体,所述转运车本体的下方安装有转运轮,所述转运车本体的一侧安装有钩车结构,所述转运车本体包括多个平行并水平设置的运输车梁、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于运输车梁上方的连接梁以及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于运输车梁上方的柔性垫木,每个所述连接梁的上端面分别间隔均布有多根竖直设置的防倾结构,所述防倾结构包括立柱钢结构、支撑钢结构以及包裹于两者外侧的柔性垫结构,所述支撑钢结构固定于立柱钢结构的侧面下部且远离立柱钢结构的一侧为防倾斜面。
6.优选的,所述运输车梁的数量不少于四个,分别沿所述转运车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运输车梁和连接梁十字交叉构成格构框架梁结构,所述柔性垫木与连接梁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邻设置。
7.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柔性垫木与连接梁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两者所在水平面位于运输车梁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所述连接梁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分别沿所述转运车本体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柔性垫木的数量比连接梁的数量多一个,与连接梁一一穿插设置。
8.进一步优选的,每个所述连接梁上的防倾结构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分别沿所述连接梁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
9.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立柱钢结构为立柱方钢管,所述支撑钢结构为梯形体钢板,所述柔性垫结构为匹配套在立柱钢结构和支撑钢结构外侧的套状垫皮。
10.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立柱钢结构为实心结构,其焊接固定于连接梁的上端面。
11.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立柱钢结构为内部开设有安装槽的空心结构,所述安装槽上端封闭下端开放,所述防倾结构还包括立柱内芯,所述立柱内芯焊接固定于连接梁的上端面,所述立柱钢结构通过安装槽插装在立柱内芯上。
12.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立柱内芯为正棱柱结构,所述安装槽的形状与立柱内芯形状相适配。
13.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立柱钢结构通过锁定结构与立柱内芯相互锁定。
14.进一步优选的,所述锁定结构包括:
15.锁定螺孔,其开设于立柱内芯的上端面上;
16.锁定通孔,其数量为两个,分别贯穿开设于立柱钢结构、柔性垫结构的上端;
17.锁定螺栓,其包括螺钉部和螺帽部,所述螺钉部穿过锁定通孔与锁定螺孔螺纹连接,所述螺帽部上端焊接固定有固定环。
18.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19.1.本实用新型为防止管片间磕碰、防止管片倾倒的装置,运输时管片能够实现立放,能够有效防止在转运过程中易使管片产生碰撞、倾覆、摔坏等问题,杜绝管片摔坏现象。
20.2.本实用新型中,运输车梁和连接梁十字交叉构成格构框架梁结构,能够提高转运车本体本身的稳定性与牢固性,以承装管片。
21.3.本实用新型中,柔性垫木与连接梁一一穿插设置,有助于减少管片与连接梁的接触面积,降低管片产生磕损的几率。
22.4.本实用新型中,防倾结构包括立柱钢结构、支撑钢结构和柔性垫结构,立柱钢结构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管片倾倒,在车辆爬坡、下坡、急刹车时若管片倾倒支撑钢结构会立扶住管片,防止其发生摔倒,且管片与柔性垫结构碰撞不会产生破损。
23.5本实用新型中,通过改变支撑钢结构的方位可改变放置空间内支撑钢结构的位置,以适用不同转运需求。
附图说明
24.以下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但是应当知道,这些附图仅是为解释目的而设计的,因此不作为本实用新型范围的限定。此外,除非特别指出,这些附图仅意在概念性地说明此处描述的结构构造,而不必要依比例进行绘制。
25.图1是实施例1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实施例1中转运车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图3中拆除柔性垫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29.图5是实施例2中防倾结构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30.图6是是实施例3中转运车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31.图7是图6的局部爆炸结构示意图;
32.图8是图7中a部放大结构示意图;
33.图9是实施例3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34.图10是图9中拆除防倾结构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5.图11是图10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6.图12是实施例4中转运车本体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37.图13是图12中拆除柔性垫木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38.图14是实施例3或4中防倾结构的纵剖面结构示意图。
39.图中:1.转运轮、2.钩车结构、3.运输车梁、4.连接梁、5.柔性垫木、6.立柱钢结构、
601.安装槽、7.支撑钢结构、701.防倾斜面、8.柔性垫结构、9.立柱内芯、10.锁定螺孔、11.锁定通孔、12.锁定螺栓、1201.螺钉部、1202.螺帽部、1203.固定环。
具体实施方式
40.首先,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将以示例方式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结构、特点和优点等,然而所有的描述仅是用来进行说明的,而不应将其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形成任何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各实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隐含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或者被显示或隐含在各附图中的任意单个技术特征,仍然可在这些技术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间继续进行任意组合或删减,从而获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实用新型的更多其他实施例。另外,为了简化图面起见,相同或相类似的技术特征在同一附图中可能仅在一处进行标示。
41.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连接”、“固定”、“旋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下面就结合附图来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
42.实施例1:
43.一种管片转运防倾倒装置,包括转运车本体,所述转运车本体的下方安装有转运轮1,所述转运车本体的一侧安装有钩车结构2,所述转运车本体包括多个平行并水平设置的运输车梁3、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于运输车梁3上方的连接梁4以及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于运输车梁3上方的柔性垫木5,每个所述连接梁4的上端面分别间隔均布有多根竖直设置的防倾结构,所述防倾结构包括立柱钢结构6、支撑钢结构7以及包裹于两者外侧的柔性垫结构8,所述支撑钢结构7固定于立柱钢结构6的侧面下部且远离立柱钢结构6的一侧为防倾斜面701。
44.工作原理:本技术方案中,如图1-4所示,转运车本体可通过钩车结构2与汽车车头连接,从而通过转运轮带动转运车本体移动,转运车本体包括多个平行并水平设置的运输车梁3,运输车梁沿转运车本体的宽度方向延伸,并分别沿转运车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运输车梁3的上端固定有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的连接梁4,优选的采用焊接的连接方式,运输车梁3和连接梁4十字交叉构成格构框架梁结构,能够提高转运车本体本身的稳定性与牢固性,以承装管片,运输车梁3的上端还固定有多个平行并水平固定的柔性垫木5,柔性垫木5与连接梁4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邻设置,每个连接梁4的上端面分别间隔均布有多根竖直设置的防倾结构,使得转运车本体上形成有多排防倾结构,如图2所示,本转运车本体上设有两个连接梁4,每个连接梁4上设有四个防倾结构,同一连接梁上相邻的防倾结构之间为一个放置空间,此空间与管片尺寸匹配并一个空放置一片管片,管片放置时管片间不会出现碰撞现象,且放置方便。另外,柔性垫木5与连接梁4一一穿插设置,优选的,柔性垫木5的高度略高于连接梁4的高度,减少管片与连接梁的接触面积,柔性垫木5可降低管片产生磕损的几率。管片出池装车时,采用行车将管片竖直吊落,放置于相邻的两排防倾结构之间,放置时有两工人扶持,防倾结构外侧的柔性垫结构8可防止撞上立柱钢结构6、支撑钢结构7时产生管片磕损。放置好三片管片后,管片可通过本装置运送至管片堆场,由于防倾结
构包括立柱钢结构6、支撑钢结构7,立柱钢结构6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管片倾倒,支撑钢结构7的数量至少为一个,当数量为一个时,其固定于立柱钢结构6的一侧下部;当数量为两个时,其固定于立柱钢结构6的相对的两侧的下部,并且支撑钢结构7远离立柱钢结构6的一侧为防倾斜面701。在车辆爬坡、下坡、急刹车时若管片倾倒支撑钢结构7会立扶住管片,防止其发生摔倒,且管片与柔性立柱碰撞不会产生破损。遇上坡、下坡或急刹车时无需采取其他防护措施,至堆场后采用吊车将管片竖直吊起再按要求码放。
45.本装置为防止管片间磕碰、防止管片倾倒的装置,运输时管片能够实现立放,能够有效防止在转运过程中易使管片产生碰撞、倾覆、摔坏等问题,杜绝管片摔坏现象。
46.需要说明的是,还可以在转运车本体远离钩车结构2的一侧设置钩环结构,通过钩车结构与钩环结构可将多个转运车本体一一连接并通过一个汽车车头带动运行,以实现管片的转运工作。
47.作为优选的,连接梁4可以但不限于采用280mm*86mm槽钢两根,卧立焊接固定于运输车梁3上,长度与转运车本体长一致;柔性垫木厚100mm,平铺固定于转运车本体上,长度与转运车本体长一致。立柱钢结构采用120mm*120mm的方钢管,方钢长1m,厚8mm,竖立固定于连接梁上,防倾结构前后/四周全部采用柔性垫条包裹,防倾结构纵向间距80cm,横向间距60cm。
48.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运输车梁3的数量不少于四个,分别沿所述转运车本体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运输车梁3和连接梁4十字交叉构成格构框架梁结构,所述柔性垫木5与连接梁4位于同一水平面并相邻设置。
49.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柔性垫木5与连接梁4平行且位于同一水平面,两者所在水平面位于运输车梁3所在水平面的上方,所述连接梁4的数量不少于两个,分别沿所述转运车本体的宽度方向等间距设置,所述柔性垫木5的数量比连接梁4的数量多一个,与连接梁4一一穿插设置。优选的,柔性垫木5的高度略高于连接梁4的高度,减少管片与连接梁的接触面积,柔性垫木5可降低管片与连接梁4产生磕损的几率。
50.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每个所述连接梁4上的防倾结构的数量不少于三个,分别沿所述连接梁4的长度方向等间距设置。以本实施例为例,本转运车本体上设有两个连接梁4,每个连接梁4上设有四个防倾结构,同一连接梁上相邻的防倾结构之间为一个放置空间,共构成三排独立的放置空间。
51.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立柱钢结构6为立柱方钢管,所述支撑钢结构7为梯形体钢板,所述柔性垫结构8为匹配套在立柱钢结构6和支撑钢结构7外侧的套状垫皮,所述柔性垫结构8的下端为开放端,或者柔性垫结构8的侧面是开放端,整体包裹在立柱钢结构和支撑钢结构外侧,优选的为橡胶垫条,垫条厚10mm。
52.实施例2:
53.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本发明的技术优势,下面就对此进行举例性说明。
54.例如:如图5所示,所述立柱钢结构6为实心结构,其焊接固定于连接梁4的上端面。立柱钢结构6起到支撑作用防止管片倾倒,在车辆爬坡、下坡、急刹车时若管片倾倒支撑钢结构7会立扶住管片,防止其发生摔倒,且管片与柔性垫结构8碰撞不会产生破损。遇上坡、下坡或急刹车时无需采取其他防护措施,至堆场后采用吊车将管片竖直吊起再按要求码
放。
55.实施例3:
5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本发明的技术优势,下面就对此进行举例性说明。
57.例如:如图6-11、13所示,所述立柱钢结构6为内部开设有安装槽601的空心结构,所述安装槽601上端封闭下端开放结构,所述防倾结构还包括立柱内芯9,所述立柱内芯9焊接固定于连接梁4的上端面,立柱钢结构6通过安装槽601插装在立柱内芯9上,从而实现立柱钢结构6带着支撑钢结构7和柔性垫结构8的位置的固定,安装方便。
58.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立柱钢结构6通过锁定结构与立柱内芯9相互锁定。可实现立柱钢结构的安装锁定或拆卸更换。
59.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锁定结构包括:
60.锁定螺孔10,其开设于立柱内芯9的上端面上;
61.锁定通孔11,其数量为两个,分别贯穿开设于立柱钢结构6、柔性垫结构8的上端;
62.锁定螺栓12,其包括螺钉部1201和螺帽部1202,所述螺钉部1201穿过锁定通孔10与锁定螺孔11螺纹连接,所述螺帽部1202上端焊接固定有固定环1203。
63.当需要安装防倾结构时,立柱钢结构6通过安装槽601插装在立柱内芯9上,之后将锁定螺栓12的螺钉部1201穿过锁定通孔10与锁定螺孔11螺纹连接,实现立柱钢结构6、柔性垫结构8与立柱内芯9之间位置的固定,之后如实施例1中所述的安装管片。其中:螺帽部1202上端焊接固定有固定环1203,当需要绳索捆绑固定管片时,绳索可穿过固定环和管片,实现防倾结构与管片之间的固定,结构简单,实用性强。
64.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可以考虑,所述立柱内芯9为正棱柱结构,所述安装槽601的形状与立柱内芯9形状相适配。以本实施例为例,立柱内芯9为正四棱柱结构,所述安装槽601的形状与立柱内芯9形状相适配,可根据需求将立柱钢结构6旋转90
°
、180
°
、270
°
或360
°
安装在立柱内芯9上,实现支撑钢结构7方位的调节。通过改变支撑钢结构7的方位可改变放置空间内支撑钢结构7的位置,以适用不同转运需求。
65.实施例4:
6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改进,以便能够充分发挥出本发明的技术优势,下面就对此进行举例性说明。
67.例如:如图12-13所示,立柱内芯9为正六棱柱结构,所述安装槽601的形状与立柱内芯9形状相适配,可根据需求将立柱钢结构6旋转60
°
、120
°
、180
°
、240
°
、300
°
或360
°
安装在立柱内芯9上,实现支撑钢结构7方位的调节,以适用不同转运需求。
68.需要说明的是,立柱内芯可以但不限于是为三、四、五、六棱柱结构中的一种。
69.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