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流管转换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73



1.本实用新型涉及金属热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引流管转换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


背景技术:

2.由于病情需要,患者术后留置引流管,需要医生每日在引流管注射药物。而引流管流出的液体需要导出至引流袋内。因费用因素,个别患者只能使用一次性引流袋,而一次性引流袋需要每天更换,无论是注射药物还是更换引流袋,都会加大感染风险。另外,在引流管上注射药物,非常不利于医生的注射操作。
3.因此,急需要一种便于注射操作及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及具有该接头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来克服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注射操作及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引流管转换接头。
5.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便于注射操作及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括呈管状的转换本体、注射器打药接头及开闭调节阀,所述转换本体的一端为引流管接口端,所述转换本体的另一端为引流袋接口端,所述引流管接口端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对接引流管的第一螺纹面,所述引流袋接口端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对接引流袋的第二螺纹面,所述注射器打药接头及所述开闭调节阀设于所述转换本体上,所述注射器打药接头还位于所述开闭调节阀的前方,所述开闭调节阀呈可转动地固定于所述转换本体上。
7.较佳地,所述开闭调节阀包括置于所述转换本体内的转动件及位于所述转换本体外的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转动件固定连接,所述转动件具有一水平设置的流道,所述流道可在水平面做360
°
的转动。
8.较佳地,当所述转动件转动至所述流道的轴向与所述转换本体的轴向互相平行时,所述开闭调节阀为打开状态;当所述转动件转动至所述流道的轴向与所述转换本体的轴向互相垂直时,所述开闭调节阀为关闭状态。
9.较佳地,所述操作手柄包括中间体及分别连接于所述中间体两端的长柄,两所述长柄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两所述长柄的直线方向与所述流道的轴向一致。
10.较佳地,所述操作手柄还包括垂直地设于两所述长柄之间的附加柄,转动件设有与所述附加柄的长度方向一致的附加流道,所述附加流道与所述流道相互垂直并且相互连通,所述附加柄与两所述长柄形成t形结构,所述附加流道与所述流道形成t形的三通结构。
11.较佳地,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还包括小号引流管接头,所述小号引流管接头包括中空的第一锥台及圆柱部,所述圆柱部的内侧面设有螺纹,所述圆柱部与所述引
流管接口端螺纹连接,所述第一锥台的外侧面设有第三螺纹面,所述第一锥台的直径由所述圆柱部朝向外的方向呈逐渐减小。
12.较佳地,所述引流袋接口端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锥台及第二圆柱部,所述第二锥台的直径从内朝外的方向呈逐渐减小,所述第二螺纹面设于所述第二锥台的外侧面上。
13.较佳地,所述第二圆柱部的内侧面设有硅胶涂层。
14.较佳地,所述注射器打药接头的表面为一层硅胶面。
1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无菌手套一双、若干治疗巾、若干无菌纱布、若干碘伏棉签、一个用于承托存放的容纳件及前述的引流管转换接头,所述无菌手套、治疗巾、无菌纱布、碘伏棉签及所述引流管转换接头均放置于所述容纳件上。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借助引流管接口端具有第一螺纹面,从而使得引流管能够稳定地与引流管接口端对接,引流袋接口端具有第二螺纹面,从而使得引流袋能够稳定地与引流袋接口端对接。借助注射器打药接头,方便医生反复的注射操作,借助开闭调节阀可转动地设于转换本体上,从而接通或者隔断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的流通路径,从而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故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也同样具有便于注射操作及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优点。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引流管转换接头之开闭调节阀处于打开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图1中的引流管转换接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引流管转换接头之开闭调节阀处于关闭状态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图3中的引流管转换接头的局部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作进一步说明。
22.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括无菌手套一双(图中未示)、若干治疗巾(图中未示)、若干无菌纱布(图中未示)、若干碘伏棉签(图中未示)、一个用于承托存放的容纳件及引流管转换接头100。无菌手套、治疗巾、无菌纱布、碘伏棉签及引流管转换接头均放置于容纳件上。可理解的是,无菌手套、治疗巾、无菌纱布、碘伏棉签及容纳件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故不在此赘述。借助该引流管转换接头包包括护理所需的基本材料,故方便护理人员携带及使用。
23.请参阅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100包括呈管状的转换本体1、注射器打药接头2及开闭调节阀3。转换本体1的一端为引流管接口端11,转换本体1的另一端为引流袋接口端12。引流管接口端11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对接引流管的第一螺纹面111,引流袋接口端12的外侧面设有用于对接引流袋的第二螺纹面121。借助第一螺纹面111,引流管套接于引流管接口端11的外侧面上,增大摩擦,从而防止引流管脱落;借助第二螺纹面121,引流袋套接在在引流袋接口端12的外侧面时,从而防止引流袋脱落。注射器打药接头2及开
闭调节阀3设于转换本体1上,注射器打药接头2还位于开闭调节阀3的前方,开闭调节阀3呈可转动地固定于转换本体1上。借助注射器打药接头2,从而方便医生的注射操作,减少引流管及引流袋的感染。注射器打药接头2的表面为一层硅胶面,从而方便医生或者护士可进行多次的穿刺。另外,借助开闭调节阀3,当需要注射药物时,转动开闭调节阀3以关闭,从而隔断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的液体连通路径;当需要排出积液时,转动开闭调节阀3以打开,从而使得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的路径连通。更具体地,如下:
24.请参阅图1至图4,开闭调节阀3包括置于转换本体1内的转动件31及位于转换本体1外的操作手柄32,操作手柄32与转动件31固定连接,转动件31具有一水平设置的流道311,流道311可在水平面做360
°
的转动。举例而言,当转动件31转动至流道311的轴向与转换本体1的轴向互相平行时,开闭调节阀3为打开状态,如图2所示;当转动件31转动至流道311的轴向与转换本体1的轴向互相垂直时,开闭调节阀3为关闭状态,如图4所示。较优的是,操作手柄32包括中间体321及分别连接于中间体321两端的长柄322,两长柄322位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两长柄322的直线方向与流道311的轴向一致。借助操作手柄32两相对设置的长柄322,从而人们通过长柄322的方向而判断开闭调节阀3的使用状态。举例而言,当长柄322的直线方向与转换本体1的直线方向相互平行时,此时的开闭调节阀3为打开状态;当长柄322的直线方向与转换本体1的直线方向相互垂直时,此时的开闭调节阀3为关闭状态。较优的是,操作手柄32还包括垂直地设于两长柄322之间的附加柄323,转动件31设有与附加柄323的长度方向一致的附加流道312,附加流道312与流道311相互垂直并且相互连通。值得注意的是,附加柄323与两长柄322形成t形结构,附加流道312与流道311形成t形的三通结构。可理解的是,当附加柄323的直线方向与转换本体1的直线方向相互平行时,此时的开闭调节阀3为关闭状态。
25.请参阅图1至图3,较优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100还包括小号引流管接头4,小号引流管接头4呈可拆卸地与引流管接口端11连接。小号引流管接头4包括中空的第一锥台41及圆柱部42,圆柱部42的内侧面设有螺纹421,圆柱部42与引流管接口端11螺纹连接,第一锥台41的外侧面设有第三螺纹面411,第一锥台41的直径由圆柱部42朝向外的方向呈逐渐减小,从而方便小号的引流管套入并且借助第三螺纹面411防止脱落。当使用的引流管的直径较小时,可将小号引流管接头4安装于引流管接口端11上,将小直径的引流管套在直径更小的第一锥台41的外侧面上。可理解的是,可搭配任意小尺寸的第一锥台41以适用不同的粗细的小号引流管,从而提高了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100的适用性。
26.请参阅图1至图3,引流袋接口端12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二锥台122及第二圆柱部123,所述第二锥台122的直径从内朝外的方向呈逐渐减小。当引流袋的接口直径较大时,其套接于第二锥台122的外侧面上;当引流袋的接口的直径较小时,其插进于第二圆柱部123内,从而使得引流袋接口端12适用于不同直径的引流袋的接口。较优的是,第二圆柱部123的内侧面设有硅胶涂层1231,适用于将引流袋的接口插进第二圆柱部123的内侧面,借助硅胶涂层1231防止引流袋脱落。具体地,第二螺纹面121设于第二锥台122的外侧面上,借助第二螺纹面121,防止引流袋脱落。
27.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100的使用方式进行说明:将引流管套接在引流管接口端11,将引流袋套接在引流袋接口端12上,注射前,转动开闭调节阀3至关闭状态,然后在注射器打药接头2上注射药物;注射完成后,转动开闭调节阀3至打开状态,
使得引流管的积液能够流向引流袋。
2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100借助引流管接口端11具有第一螺纹面111,从而使得引流管能够稳定地与引流管接口端11对接,引流袋接口端12具有第二螺纹面121,从而使得引流袋能够稳定地与引流袋接口端12对接。借助注射器打药接头2,方便医生反复的注射操作,借助开闭调节阀3可转动地设于转换本体1上,从而接通或者隔断引流管与引流袋之间的流通路径,从而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发生。故本实用新型的引流管转换接头包也同样具有便于注射操作及避免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优点。
2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例而已,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均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