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94



1.本实用新型属于微生物包埋技术领域,涉及益生菌的包埋,具体地说是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


背景技术:

2.益生菌(probiotics)一词来源于共生(probiosis)之意,益生菌是通过定殖在人体内,改变宿主某一部位菌群组成的一类对宿主有益的活性微生物。具体地说,是通过调节宿主黏膜与系统免疫功能或通过调节肠道内菌群平衡,促进营养吸收保持肠道健康的作用,从而产生有利于健康作用的单微生物或组成明确的混合微生物。
3.为了维护肠道健康,人们发明了可食用的益生菌制品,其能改善机体微生物和酶的平衡,并刺激特异性和非特异性免疫机制,达到防治某些疾病、促进发育、增强体质、延缓衰老和延长寿命的效果。
4.目前市场上的益生菌制品大多为粉剂与片剂。粉剂或片剂的益生菌制品被服用后,经过胃酸、胆碱及胆盐等不良环境后,能够保持活性到达大肠定殖的活性益生菌数量大大减少,不仅浪费活性益生菌,对人体健康的促进还起不到预期的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以减少胃酸、胆碱、胆盐等不利因素对益生菌的影响,使益生菌保持高活性并顺利到达肠道。
6.本实用新型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它为由位于最外层的第三包埋剂层、位于第三包埋剂层内的菌核和填充于菌核与第三包埋剂层内壁之间的第二包埋剂构成的复合层结构,其中:
8.所述菌核为由益生菌菌泥组成的核芯以及包埋于核芯外的第一包埋剂层构成的复合层结构;
9.第一包埋剂为蛋白质层或糖类物质,或为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
10.作为限定:所述蛋白质为脱脂乳;
11.所述糖类物质为海藻糖、抗性糊精、麦芽糊精、乳糖和蔗糖中的一种,或为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2.作为第二种限定:所述菌核中,益生菌菌泥与第一包埋剂的重量比为1:0.8~2。
13.作为第三种限定:所述第二包埋剂为大豆油、大豆卵磷脂、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花生油中的一种,或为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4.作为第四种限定:第三包埋剂为明胶、果胶、卡拉胶、结冷胶、甘油、阿拉伯胶和黄原胶中的一种,或为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15.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6.(1)本实用新型在益生菌菌粉外具有三层保护结构,不但能够增加益生菌在常温环境下的稳定性,还能使益生菌具有耐酸、耐胆盐、隔氧等优点,使益生菌保持高活性并顺利到达肠道,提高益生菌到达肠道的存活率,增加肠道益生菌群数量,保证食用者肠道健康的同时减少了益生菌的浪费,能够节约生产成本;
17.(2)本实用新型的三层包埋结构,采用蛋白质层/糖类层/蛋白质与糖类的混合物层、油脂、胶体层,是菌珠能够顺利通过胃到达肠道后缓释,无毒副作用,还能为人体提供必须的营养元素。
18.本实用新型适用作各种益生菌的包埋结构。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菌核3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24.图中:1、核芯,2、第一包埋剂层,3、菌核,4、第二包埋剂,5、第三包埋剂层。
具体实施方式
25.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6.实施例1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
27.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为由位于最外层的第三包埋剂层5、一个位于第三包埋剂层5内的菌核3、填充在菌核3与第三包埋剂层5的内壁之间的第二包埋剂4构成的复合层结构。
28.参考图3,菌核3为由益生菌菌泥组成的核芯1以及包埋于核芯1外的第一包埋剂层2构成,益生菌菌泥与第一包埋剂层2的重量比为1:0.8~1:2。
29.本实施例中,第一包埋剂为脱脂乳,第二包埋剂4为大豆油,第三包埋剂为果胶。
30.本实施例的制备过程如下:首先制备益生菌菌泥;然后将益生菌菌泥与第一包埋剂脱脂乳按比例均匀混合,得到菌核3;接着将菌核3与第二包埋剂4大豆油混合,得到益生菌芯材;在上述过程中,同时配备第三包埋剂层5的原料果胶制成益生菌壁材;再采用同心圆滴制设备,将益生菌芯材由内层通入,将益生菌壁材由外层通入,并冷却收缩成珠;最后定型、干燥,得到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
31.本实施例中,制备益生菌菌泥采用的益生菌为罗伊氏乳杆菌活菌体。
32.实施例2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
33.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为由位于最外层的第三包埋剂层5、多个位于第三包埋剂层5内的菌核3、填充在菌核3与第三包埋剂层5的内壁之间的第二包埋剂4构成的复合层结构。
34.如图3所示,菌核3由益生菌菌泥组成的核芯1以及包埋于核芯1外的第一包埋剂层2构成。每个菌核3中,益生菌菌泥与第一包埋剂的重量比为1:0.8~1:2。
35.本实施例中,第一包埋剂为海藻糖,第二包埋剂4为大豆卵磷脂,第三包埋剂为卡
拉胶。
36.本实施例的制备过程与实施例1大致相同。本实施例中,制备益生菌菌泥采用的益生菌为嗜酸乳杆菌活菌体。
37.实施例3-14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
38.实施例3-14分别为一种具有多层保护缓释结构的益生菌珠,它们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包埋剂、第二包埋剂4、第三包埋剂及益生菌的选材有差别,具体如表1所示:
39.表1
[0040][0041]
实施例3-14的其它部分的结构特征,与实施例2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0042]
本实用新型以上实施例1-14,只是给出了几种有代表性的第一包埋剂、第二包埋
剂4和第三包埋剂的选材实例。
[0043]
在实际应用中:
[0044]

第一包埋剂可以是蛋白质或糖类物质,还可以是蛋白质与糖类物质组成的混合物,其中糖类物质为海藻糖、抗性糊精、麦芽糊精、乳糖和蔗糖中的一种,或选用上述至少两种的混合物;蛋白质与糖类的混合物层为脱脂乳与海藻糖、抗性糊精、麦芽糊精、乳糖及蔗糖中至少一种组成的混合物层;
[0045]

第二包埋剂4可采用大豆油、大豆卵磷脂、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或花生油,或者采用大豆油、大豆卵磷脂、葵花籽油、橄榄油、玉米油和花生油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0046]

第三包埋剂可采用明胶、果胶、卡拉胶、结冷胶、甘油、阿拉伯胶或黄原胶,或采用上述中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0047]

制备益生菌菌泥采用的益生菌活菌体,可选用罗伊氏乳杆菌、嗜酸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干酪乳杆菌、乳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或两栖双歧杆菌,也可选用上述中两种以上(含两种)活菌体的混合菌体。
[0048]
另外,实施例1-14中,菌核3的数量为一个或多个。应当说明的是:菌核3的数量还可以是两个,也就是说,根据实际生产需要,菌核3的数量n≥1。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