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玉米收获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秸秆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2.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一般包括玉米收获系统、秸秆收获系统和还田机,秸秆收获系统和还田机构成玉米秸秆处理系统;秸秆收获系统包括下割台、喂入装置、破碎机、抛送风机、抛送部和草仓,下割台一般右摆动切刀和绞龙构成,用于将秸秆从根部切断,切断后的秸秆经喂入装置运送至破碎机,破碎机将秸秆切碎,切碎的草料在抛送风机的作用下,经过抛送部抛送至草仓进行回收利用;还田机用于将秸秆根部粉碎还田。
3.现有的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一般由发动机经过多级传动,将动力分别传递给下割台、喂入装置、破碎机、抛送风机等,因动力传递级数高,导致能量损失大,产品可靠性低;现有的玉米收获机秸秆处理系统中的下割台,绞龙叶片的拨送能力有限,其拨送效率难以满足快速收割的需求,绞龙的高度固定,增加了安装难度,而且无法进行高度调节,不能够适应不同密度的玉米收割,适应性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5.一种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秸秆处理系统,包括秸秆收获系统、还田机、动力传递系统和发动机;
6.所述秸秆收获系统包括下割台、喂入器、破碎机、抛送风机、二次抛送部和草仓;
7.下割台、喂入器和破碎机前后依次连接,设置在车架的前部下层;抛送风机的底部与破碎机连接;抛送风机的上部设有二次抛送部,与草仓相匹配;下割台、喂入器、破碎机、抛送风机和还田机分别通过动力传递系统与发动机传动连接;
8.其中,发动机上设置有动力总输出轮,所述动力总输出轮通过皮带传动连接设置在主传动轴左端的主传动轴皮带轮一,主传动轴的另一端依次设置有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和主传动轴皮带轮二;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通过动力传递系统将动力传递至还田机;所述下割台、喂入器、破碎机和抛送风机传动连接所述主传动轴皮带轮二。
9.优选的,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通过换向链轮组传动连接还田机过渡轴一,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一通过万向轴传动连接还田机过渡轴二,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二上设置有还田机传动皮带轮,所述还田机传动皮带轮通过皮带与还田机动力轴上的还田机动力输入皮带轮传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换向链轮组包括换向主链轮、换向辅链轮一、换向辅链轮二和换向链条,所述换向辅链轮一和换向辅链轮二分别位于换向主链轮的两侧;
11.其中,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通过换向链条依次连接换向辅链轮一、换向主链轮、换向辅链轮二,其中,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换向辅链轮一、换向辅链轮二位于换向链条
内侧,换向主链轮位于换向链条外侧,所述换向主链轮设置在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一上。
12.优选的,所述换向链轮组还包括换向链张紧组件,所述换向链张紧组件包括张紧链轮。所述张紧链轮设置于换向链条内侧或者外侧。
13.优选的,所述抛送风机内部设置有风机动力轴,所述风机动力轴上设置有抛送风轮,所述风机动力轴可转动地安装在风机侧壁上,所述风机动力轴的右端设置有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入皮带轮;
14.所述破碎机包括壳体和可转动地安装在壳体上的动刀辊,所述动刀辊包括刀轴和刀轴输入轮,所述刀轴输入轮设置在刀轴的左端;
15.其中,所述主传动轴皮带轮二通过皮带、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入皮带轮传动连接风机动力轴,所述风机动力轴另一端还设置有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出带轮,所述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出带轮通过皮带、刀轴输入轮传动连接刀轴。
16.优选的,所述喂入器包括喂入器下轴、喂入器上轴,以及位于下层的前凸筋辊、后喂入光辊和位于上层的前锯齿刀辊、后长刀辊;所述前凸筋辊的左端设置有前凸筋辊输入齿轮,所述后喂入光辊的左端设置有后喂入光辊输入齿轮,所述前锯齿刀辊的右端设置有前锯齿刀辊输入轮,所述后长刀辊的右端设置有后长刀辊输入轮;
17.其中,所述喂入器下轴上设置有喂入器下轴动力输入轮、喂入主轴输出轮和喂入主轴输出齿轮,所述喂入主轴输出齿轮同时与前凸筋辊输入齿轮和后喂入光辊输入齿轮啮合,所述喂入主轴输出轮通过链条、喂入器上轴输入轮传动连接所述喂入器上轴,所述喂入器上轴右端设置有喂入器上轴输出轮,所述喂入器上轴输出轮通过链条与前锯齿刀辊输入轮、后长刀辊输入轮传动连接。
18.优选的,所述刀轴的右端还设置有破碎机动力轴带轮二,所述破碎机动力轴带轮二通过皮带、喂入器下轴动力输入轮传动连接喂入器下轴;所述喂入器下轴左端通过联轴器一与割台动力轴连接,所述割台动力轴驱动所述下割台。
19.优选的,所述下割台包括割台壳体和安装在割台壳体上的下割台绞龙、秸秆切割机构,所述下割台绞龙的左端设置有下绞龙输入轮;所述秸秆切割机构包括动刀组件和驱动动刀组件摆动的摆环箱,所述摆动箱上设置有摆动箱输入轮;
20.其中,所述割台动力轴右端设置有割台传动轮,所述割台传动轮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割台下主动轴,所述割台下主动轴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摆动箱主动皮带轮和下割台绞龙主动轮,所述摆动箱主动皮带轮通过皮带、摆动箱输入轮传动连接所述摆动箱;所述下割台绞龙主动轮通过链条、下绞龙输入轮传动连接下割台绞龙。
21.优选的,所述割台壳体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后侧板和底板,所述后侧板的中央开设有秸秆出口,所述下割台绞龙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左侧板和右侧板上;所述秸秆切割机构设置在底板的前端。
22.优选的,所述下割台绞龙包括辊筒,所述辊筒外侧面对称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下割台绞龙上位于两个所述螺旋叶片之间设置有拨动机构,所述拨动机构位置与秸秆出口对应。
23.优选的,所述辊筒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固定盘中心设置有花轴座,所述花轴座内配合设置有花轴,所述花轴转动安装在右侧板上;所述辊筒内还设置有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二固定盘中间设置有第一定轴,所述第一定轴固定安装在右侧板上;所述第二固
定盘与第一定轴之间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定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曲柄,所述第一曲柄的端部安装有偏轴,所述偏轴的轴线偏离第一定轴的轴线。
24.优选的,所述拨动机构可转动地安装偏轴上,所述拨动机构包括拨杆,所述拨杆端部设置有抱箍,所述抱箍转动安装在偏轴上;所述辊筒中段设置有开口,所述开口处安装有铰接座,所述铰接座铰接有铰接块,所述铰接块设置有拨杆滑孔,所述拨杆滑动穿过拨杆滑孔。
25.优选的,所述偏轴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曲柄,第二曲柄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定轴,所述第二定轴与第一定轴同轴,且与辊筒同轴;所述第二定轴转动安装在第三固定盘,所述第三固定盘安装在辊筒内。
26.优选的,所述秸秆切割机构还包括定刀组件,所述定刀组件包括若干并列设置的定刀,所述定刀包括两个定刀块,定刀块之间设置有定刀槽;所述定刀块安装在定刀连接角板上,所述定刀连接角板安装在底板的前端;所述动刀组件包括若干并列设置的动刀,相邻的动刀之间通过动刀连接板连接在一起,所述动刀包括v形刀刃,所述v形刀刃往复穿过定刀槽,以对进入两个定刀块之间的秸秆进行切割。
27.优选的所述定刀安装块采用铆钉或者螺栓安装在定刀连接角板上。
28.优选的,所述动刀组件上安装有动刀拉板,所述摆环箱设置在所述左侧板上,所述摆环箱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摆臂,所述摆臂上铰接有拉杆,所述拉杆与所述动刀拉板连接。
29.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30.主传动轴上依次设置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和主传动轴皮带轮二,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通过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至还田机,所述主传动轴皮带轮二通过传动组件将动力传递至割台,通过一根主传动轴将动力传递至玉米收获机各个工作单元,节省空间,方便整机传动系统的布置,减少动力传递级数,提高传递效率以及可靠性。
31.通过将换向主链轮配合设置于换向链条的外侧进而实现转动方向的切换,相比于齿轮啮合的换向箱,结构更加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保护箱和和灌注机油润滑,无高温风险,配合精度要求低,故障率低。
32.本实用新型下割台采用了多个定刀并列设置组成的定刀组件和多个动刀并列设置的动刀组件,通过摆环箱带动动刀组件相对于定刀组件往复移动进行切割,具有较高的切割效率,并且每个定刀均设置有两个定刀块,玉米禾均能够进入两个定刀块之间进行切割,能够有效的防止漏割。
33.下割台绞龙设置有对称的螺旋叶片,有效的将秸秆向中间聚拢,通过中间位置设置拨送机构能够快速的将玉米秸秆向后拨动至喂入装置,输送效率高,而且第一定轴和偏轴的角度位置可调,能够进一步调节拨送角度,提高拨送机构的拨送效率;此外,秸秆绞龙的两端位置可调,根据不同的地块能够调节绞龙的高度,以适应不同密度玉米禾的拨送,适应性强。
附图说明
34.图1为本实用新型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整车结构图;
35.图2为本实用新型秸秆收获处理系统整体结构图;
36.图3为本实用新型发动机与动力传递系统连接结构图;
37.图4为本实用新型还田机动力传递系统结构图;
38.图5为本实用新型抛送风机、破碎机、喂入器和割台动力传递系统结构图;
39.图6为本实用新型抛送风机内部结构图;
40.图7为本实用新型破碎机整体结构图;
41.图8为本实用新型破碎机内部结构图;
42.图9为本实用新型喂入器下轴、割台动力轴结构图;
43.图10为本实用新型喂入器视角一整体结构图;
44.图11为本实用新型喂入器视角二整体结构图;
45.图12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整体结构图;
46.图13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绞龙整体结构图;
47.图14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绞龙爆炸图;
48.图15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绞龙中的拨动机构结构图;
49.图16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中秸秆切割机构结构图;
50.图17为本实用新型秸秆切割机构中定刀结构图;
51.图18为本实用新型秸秆切割机构中动刀结构图;
52.图19为本实用新型下割台动力传递系统图。
具体实施方式
53.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54.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5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56.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5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58.如图1-2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一种茎穗兼收型玉米收获机秸秆处理系统,包括秸秆收获系统、还田机12、动力传递系统9和发动机10;
59.所述秸秆收获系统包括下割台2、喂入器5、破碎机6、抛送风机7、二次抛送部8和草仓13;
60.上割台1、下割台2、喂入器5和破碎机6设置在车架的前部,上割台1设置在上层,下割台2、喂入器5和破碎机6前后依次连接,设置在下层;抛送风机7的底部与破碎机6连接;抛送风机7的上部设有二次抛送部8,与草仓13相匹配;下割台4、喂入器5、破碎机6、抛送风机7和还田机12分别通过动力传递系统9与发动机10传动连接。
61.如图3所示,发动机10上设置有动力总输出轮10.1,所述动力总输出轮10.1通过皮带传动连接设置在主传动轴9.1上的主传动轴皮带轮一9.2,结合图4-5,主传动轴9.1的另一端还依次设置有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和主传动轴皮带轮二9.5;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通过动力传递系统9将动力传递至还田机12,所述主传动轴皮带轮二9.5将动力传递至割台,通过一根主传动轴9.1将动力传递至玉米收获机各个工作单元,节省空间,方便整机传动系统的布置,减少动力传递级数,提高传递效率以及可靠性。
62.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通过换向链轮组传动连接还田机过渡轴一12.1,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一12.1通过万向轴12.2传动连接还田机过渡轴二12.3,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二12.3上设置有还田机传动皮带轮12.4,所述还田机传动皮带轮12.4通过皮带与还田机动力轴12.5上的还田机动力输入皮带轮12.6传动连接,从而驱动还田机工作。
63.所述换向链轮组包括换向主链轮9.38、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和换向链条9.41,所述换向辅链轮一9.39和换向辅链轮二9.40分别位于换向主链轮9.38的两侧;
64.其中,所述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通过换向链条9.41依次连接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主链轮9.38、换向辅链轮二9.40,其中,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位于换向链条9.41内侧,换向主链轮9.38位于换向链条9.41外侧,所述换向主链轮9.38设置在所述还田机过渡轴一12.1上。明显的,换向链条9.41围绕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因此,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转动方向一致。而换向主链轮9.38配合于换向链条9.41的外侧,明显的与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还田机动力输入链轮9.4转动方向相反,进而实现转动方向的切换。通过将换向主链轮9.38配合设置于换向链条9.41的外侧进而实现转动方向的切换,相比于齿轮啮合的换向箱,结构更加的简单,无需额外设置保护箱和和灌注机油润滑,无高温风险,配合精度要求低,故障率低。
65.进一步的,如图4所示,所述换向链轮组还包括换向链张紧组件,所述换向链张紧组件包括张紧链轮9.42。所述张紧链轮9.42设置于换向链条内侧或者外侧。所述换向链张紧组件为弹簧张紧组件或者液压张紧组件,优选为弹簧张紧组件。通过换向链张紧组件使得换向链条9.41与换向主链轮9.38、换向辅链轮一9.39、换向辅链轮二9.40配合的更加紧密,防止脱落。
66.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所述抛送风机7内部设置有风机动力轴9.47,所述风机动力轴9.47上设置有抛送风轮7.1,所述风机动力轴9.47可转动地安装在风机侧壁上,所述风机动力轴9.47上设置有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入皮带轮9.46。所述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入皮带轮9.46通过动力传递系统9与发动机传动连接。
67.如图7-8所示,所述破碎机6包括壳体6.1、定刀片6.2和动刀辊6.3,所述定刀片6.2安装在壳体6.1上,所述动刀辊6.3转动安装在壳体6.1内,所述壳体6.1上还设置有定刀片调节装置6.21,通过定刀片调节装置6.21带动定刀片6.2相对于动刀辊6.3移动,进而调节动刀和定刀片6.2之间的切割间隙。通过带动动刀辊6.3转动,利用动刀辊6.3上的刀片与定刀片6.2配合将喂入装置输送来的玉米杆切碎。
68.进一步的,所述动刀辊6.3包括刀轴6.31、刀片组件6.32、刀辊轴管6.33、轴管安装座6.34和刀轴输入轮9.49,所述刀辊轴管6.33通过轴管安装座6.34安装在刀轴6.31上,所述刀片组件6.32安装在刀辊轴管6.33上,其中,所述刀片组件6.32上设置有可拆卸的刀片。
69.进一步的,所述刀轴6.31的一端设置有刀轴输入轮9.49,所述刀轴输入轮9.49通过动力传递系统9与发动机传动连接,进而带动动刀辊6.3转动。
70.进一步的,结合图5,所述主传动轴皮带轮二9.5通过皮带、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入皮带轮9.46传动连接风机动力轴9.47,风机动力轴中部连接抛送风机7的扇叶,为二次抛送部提供风力。
71.进一步的,所述风机动力轴9.47另一端还设置有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出带轮9.48,所述风机动力轴动力输出带轮9.48通过皮带、刀轴输入轮9.49传动连接刀轴6.31,为破碎机提供动力。
72.进一步的,如图10-11所示,所述喂入器5包括喂入器下轴9.52,所述喂入器下轴9.52上设置有喂入器下轴动力输入轮9.51、喂入主轴输出轮9.53和喂入主轴输出齿轮9.54。
73.所述喂入器5还包括位于下层的前凸筋辊4.1、后喂入光辊4.2和位于上层的前锯齿刀辊4.3、后长刀辊4.4。所述前凸筋辊4.1的左端设置有前凸筋辊输入齿轮9.55。所述后喂入光辊4.2的左端设置有后喂入光辊输入齿轮9.56。所述前锯齿刀辊4.3的右端设置有前锯齿刀辊输入轮9.57。所述后长刀辊4.4的右端设置有后长刀辊输入轮9.58。
74.所述喂入器下轴9.52上的喂入主轴输出齿轮9.54同时与前凸筋辊输入齿轮9.55和后喂入光辊输入齿轮9.56啮合,进而同时带动前凸筋辊4.1和后喂入光辊4.2转动。
75.所述喂入器5还包括喂入器上轴9.59,所述喂入器上轴9.59左端设置有喂入器上轴输入轮9.60,右端设置有喂入器上轴输出轮9.61;所述喂入器上轴输出轮9.61通过传动带或者链条与前锯齿刀辊输入轮9.57、后长刀辊输入轮9.58传动连接。所述喂入主轴输出轮9.53通过链条与喂入器上轴输入轮9.60传动连接,进而带动喂入器上轴9.59转动,进而通过喂入器上轴输出轮9.61同时带动前锯齿刀辊输入轮9.57和后长刀辊输入轮9.58转动以带动前锯齿刀辊4.3、后长刀辊4.4同时转动。
7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喂入器5的工作过程为:下割台割断的玉米杆进入喂入器5中的下层的前凸筋辊、后喂入光辊和位于上层的前锯齿刀辊、后长刀辊之间,下层的前凸筋辊、后喂入光辊和位于上层的前锯齿刀辊、后长刀辊的作用下将与玉米杆向后输送至破碎机6。
77.进一步的,如图5、9-11,所述刀轴6.31另一端还设置有破碎机动力轴带轮二9.50,破碎机动力轴带轮二9.50通过皮带、喂入器下轴动力输入轮9.51传动连接喂入器下轴9.52,喂入器下轴9.52驱动喂入器工作,所述喂入器下轴9.52左端通过联轴器一9.62与割台动力轴9.63连接,从而驱动上下割台工作。
78.进一步的,如图12所示,所述下割台2包括割台壳体和安装在割台壳体上的下割台
绞龙200、秸秆切割机构202,所述割台壳体包括左侧板2.1、右侧板2.2、后侧板2.3和底板2.4,所述后侧板2.3的中央开设有秸秆出口2.5。所述下割台绞龙200的两端分别安装在左侧板2.1和右侧板2.2上;所述底板2.4的前端设置有秸秆切割机构202。
79.进一步的,如图13-15所示,所述下割台绞龙200的左端设置有下绞龙输入轮201,所述下绞龙输入链轮201与所述割台动力轴9.63传动连接。
80.所述下割台绞龙200包括辊筒203,所述辊筒203外侧面对称设置有螺旋叶片204。通过对称设置的螺旋叶片204,将割断的秸秆在螺旋叶片204向后搅动的过程中向中间聚拢,使得进入到秸秆割台的玉米秸秆聚拢正对秸秆出口2.5,有效防止秸秆在割台中聚集堵塞,降低设备的故障率。所述下割台绞龙200上位于两个所述螺旋叶片204之间设置有拨动机构,所述拨动机构位置与秸秆出口2.5对应。通过拨动机构将聚拢的秸秆向后拨送从秸秆出口2.5输出进入喂入器。
81.如图14-15所示,所述辊筒203内设置有第一固定盘205,所述第一固定盘205中心设置有花轴座206,所述花轴座206内配合设置有花轴207,所述花轴207转动安装在右侧板2.2上。所述花轴207的端部设置有下绞龙输入轮201,下绞龙输入轮201带动花轴207转动,花轴207带动第一固定盘205转动,第一固定盘205带动辊筒203转动,进而使下割台绞龙200开始转动进行工作。
82.所述辊筒203内还设置有第二固定盘208,所述第二固定盘208中间设置有第一定轴209,所述第一定轴209固定安装在右侧板2.2上。所述第二固定盘208与第一定轴209之间转动配合。所述第一定轴209的端部设置有第一曲柄212,所述第一曲柄212的端部安装有偏轴213,所述偏轴213的轴线偏离第一定轴209的轴线。在辊筒203转动时,第一定轴209和偏轴213位置固定,辊筒203带动第二固定盘208相对于第一定轴209和偏轴213转动,而并不是一起转动。
83.所述偏轴213上转动安装有拨动机构。所述拨动机构包括拨杆214,所述拨杆214端部设置有抱箍215,所述抱箍215转动安装在偏轴213上。所述辊筒203中段设置有开口216,所述开口216处安装有铰接座217,所述铰接座217铰接有铰接块218,所述铰接块218设置有拨杆滑孔,所述拨杆214滑动穿过拨杆滑孔。在辊筒203转动时,第一定轴209和偏轴213位置固定,辊筒203带动铰接座217、铰接块218、拨杆214转动,由于偏轴213偏离辊筒203中心轴线,因此,拨杆214在转动时规律性的相对于辊筒203伸出和回缩,实现对秸秆的向后拨送,进一步提高了秸秆向后拨送的效率,而且防止秸秆堆积,降低秸秆堵塞的风险。
84.所述偏轴213的端部设置有第二曲柄(未示出),第二曲柄的端部安装有第二定轴219,所述第二定轴219与第一定轴209同轴,且与辊筒203同轴。所述第二定轴219转动安装在第三固定盘220,所述第三固定盘220安装在辊筒203内。通过设置第二曲柄、第二定轴219、第三固定盘220增加了偏轴213的稳定性,防止其晃动二降低拨送效率。
85.进一步地,如图16-18所示,所述秸秆切割机构202包括定刀组件和动刀组件。所述定刀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定刀221。所述定刀221包括两个定刀块,定刀块之间设置有定刀槽2211,两个定刀块一端通过定刀安装块连接在一起。所述定刀安装块安装在定刀连接角板222上,通过将多个定刀221并列安装在定刀连接角板222上以形成定刀组件。优选的所述定刀安装块采用铆钉或者螺栓安装在定刀连接角板222上,便于定刀221的拆卸和更换。所述定刀连接角板222安装在底板2.4的前端。
86.所述动刀组件包括并列设置的动刀223,所述动刀223包括v形刀刃2231。所述v形刀刃2231往复穿过定刀槽2211,以对进入两个定刀块之间的秸秆进行切割。多个动刀223并列设置,相邻的两个动刀223之间通过动刀连接板连接在一起,进而形成一体的动刀组件。所述动刀组件上安装有动刀拉板224,通过往复拉动动刀拉板带动动刀组件相对于定刀组件往复移动。优选的,所述动刀拉板224采用弹性材料制成。
87.所述秸秆切割机构202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左侧板2.1上有摆环箱210,所述摆环箱210的输出轴上设置有摆臂225,所述摆臂225上铰接有拉杆226,所述拉杆226与所述动刀拉板224连接。摆环箱210带动摆臂225往复摆动,所述摆臂225带动拉杆226往复移动,所示拉杆226拉动动刀拉板224往复移动,所述动刀拉板224带动动刀组件往复移动,进而使得动刀223在定刀槽2211中往复移动,进而将进入两个定刀块之间的玉米禾割断。本实用新型通过采用往复式的秸秆割刀机构将玉米禾割断,相比于传动的固定式的割刀,大幅度的提高了秸秆的切割效率,而且多个并列设置的定刀和动刀,能够有效的防止玉米禾漏割,提高玉米秸秆的收割质量。
88.进一步地,如图19所示,所述摆动箱210上设置有摆动箱输入轮211,所述摆动箱输入轮211通过传动带与割台动力轴9.63传动连接。
89.所述割台动力轴9.63右端设置有割台传动轮9.64,所述割台传动轮9.64通过链条传动连接割台下主动轴9.65,所述割台下主动轴9.65上从左到右依次设置有摆动箱主动皮带轮9.66和下割台绞龙主动轮9.67,所述摆动箱主动皮带轮9.66通过皮带、摆动箱输入轮211传动连接所述摆动箱210,从而为摆动箱210提供动力;所述下割台绞龙主动轮9.67通过链条、下绞龙输入轮201传动连接下割台绞龙200,从而为下割台绞龙200提供动力。
90.以上所述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方式的举例,其中未详细述及的部分均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任何基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启示而进行的等效变换,也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