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粉容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90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电子照相成像设备的碳粉容器。


背景技术:

2.碳粉容器是一种用于向电子照相成像设备(以下简称“设备”)供应碳粉的装置,所述碳粉容器内部容纳有碳粉,并通过设置在碳粉容器上的出粉口将碳粉向设备供应。
3.现有一种碳粉容器包括碳粉容纳体和外壳,碳粉容纳体以可分离的方式被安装在外壳中,同时,碳粉容器还包括把手以及与把手联动的遮粉板,在碳粉容器未被安装时,遮粉板位于遮挡出粉口的遮挡位置,当使用者将该碳粉容器安装至设备后,通过拉动把手带动遮粉板从所述遮挡位置移动至不遮挡位置,在不遮挡位置,出粉口打开,碳粉容纳体中的碳粉可通过出粉口流出。
4.所述把手和遮粉板通过连接件在外壳内部连接,这样,在外部看不到连接件,碳粉容器的整体美观度得到提升,当碳粉容纳体中的碳粉被消耗完时,使用者将碳粉容器从设备中取出后,打开外壳并取出碳粉容纳体,在向碳粉容纳体中补充碳粉后,再将碳粉容纳体装回外壳,此时,碳粉容器可继续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粉容器,碳粉被直接容纳在该容器的壳体中,而不再是被容纳一个可与容器外壳分离的碳粉容纳体中,以增大碳粉容器所能容纳的碳粉量,同时,用于搅拌碳粉容器中碳粉的搅拌件也被改进,使得碳粉可被充分搅拌,所采用的具体方案如下:
6.碳粉容器,包括相互结合的底壳和面盖、位于底壳和面盖之间的碳粉容纳腔、可旋转地安装在碳粉容纳腔中的搅拌件、以及设置在底壳上的出粉口,被容纳在碳粉容纳腔中的碳粉可通过出粉口排出;搅拌件包括搅拌轴以及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底壳的外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二部分相对于第一部分形成凹槽,出粉口设置在第二部分上;碳粉容纳腔与第一部分对应的部分为第一腔体,碳粉容纳腔与第二部分对应的部分为第二腔体,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连通;搅拌叶片包括位于第一腔体141中的第一叶片以及位于第二腔体中的第二叶片,所述第一叶片和第二叶片的尺寸不同。
7.优选的,第一叶片的尺寸大于第二叶片的尺寸,且第一叶片的末端边为倾斜状,以确保第一腔体中的碳粉能够被顺利的输送至第二腔体。
8.具体的,沿搅拌件的旋转轴线,所述末端边远离第二叶片的一端尺寸大于靠近第二叶片一端的尺寸;或者,沿搅拌件的旋转轴线,从末端边远离第二叶片一端到末端边靠近第二叶片一端,末端边到搅拌件旋转轴线的距离逐渐减小。
9.碳粉容器还包括与碳粉容纳腔相邻设置的驱动腔以及位于驱动腔中的驱动齿轮,所述搅拌轴的一个末端进入驱动腔中,驱动齿轮与搅拌轴在驱动腔中结合;所述驱动齿轮包括设置有旋转孔的齿轮体、设置在齿轮体一个侧面的第一限位板以及设置在齿轮体另一
个侧面的防脱突起,所述第一限位板包围旋转孔的局部并形成第一开口,防脱突起与旋转孔相邻设置。
10.搅拌轴进入驱动腔的末端设置有凹槽,驱动齿轮开始与搅拌轴结合时,第一开口面向搅拌轴,驱动齿轮与搅拌轴完成结合时,防脱突起进入凹槽。
11.驱动齿轮还包括与防脱突起同侧设置的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二限位板包围旋转孔的局部并形成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同。
12.碳粉容器还包括把手以及与把手联动的遮粉板,所述遮粉板可随着把手的运动在遮挡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在遮挡位置,出粉口被遮粉板遮挡,碳粉不能从出粉口排出;在打开位置,出粉口不被遮粉板遮挡,碳粉能够从出粉口排出。
13.所述驱动腔与碳粉容纳腔一体形成时,遮粉板从靠近第一部分的位置被安装至第二部分;所述驱动腔与碳粉容纳腔分体形成时,遮粉板从远离第一部分的位置被安转至第二部分。
附图说明
14.图1a和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的立体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的分解示意图。
16.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出粉口被遮粉板遮挡时的状态示意图。
17.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出粉口不被遮粉板遮挡时的状态示意图。
18.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中搅拌组件与底壳分离的分解示意图。
19.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涉及的碳粉容器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1.[实施例一]
[0022]
图1a和图1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的立体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的分解示意图;图3a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出粉口被遮粉板遮挡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b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出粉口不被遮粉板遮挡时的状态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涉及的碳粉容器中搅拌组件与底壳分离的分解示意图。
[0023]
为描述方便,定义碳粉容器的安装方向为前方,取出方向为后方,以碳粉容器向着设备安装时的角度为准,碳粉容器具有如图1a所示的上方、下方、左方和右方。
[0024]
碳粉容器10包括相互结合的底壳1和面盖2、遮粉板3和把手4,所述底壳1和面盖2沿前后方向结合,碳粉容纳腔14以敞口的形式(如图2所示)形成在底壳1上,面盖2覆盖该敞口,使得碳粉仅能够通过下述的出粉口152排出,把手4可移动地安装在面盖2上,遮粉板3与把手4连接,随着把手4的移动,遮粉板3可在下述的遮挡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0025]
如图1a和图1b所示,底壳1具有面向前方的前表面1a、面向左方的左表面1b、面向
右方的右表面1c、面向上方的上表面1d和面向下方的下表面1e,左表面1b和右表面1c在左右方向分别位于底壳1的两个末端,上表面1d和下表面1e在上下方向分别位于底壳1的两个末端,底壳1的后方敞口,面盖2覆盖敞口,出粉口152(如图4所示)设置在底壳1上,位于碳粉容纳腔14中的碳粉可通过出粉口152排出。
[0026]
具体的,如图3a图3b所示,把手4可在左右方向滑动,相应的,遮粉板3被把手4带动在遮挡出粉口152的遮挡位置(如图3a所示)和不不遮挡出粉口152的打开位置(如图3b所示)之间滑动,如图1b和图4所示,出粉口152被设置在底壳1的右方末端,碳粉容器10还包括设置在底壳1/面盖2上的碳粉补充口12以及用于密封碳粉补充口12的密封件13,该碳粉补充口12与碳粉容纳腔14连通,因而,通过该碳粉补充口12,使用者在将碳粉容器10从设备取出后,打开密封件13即可向碳粉容纳腔14中补充碳粉。
[0027]
优选的,沿左右方向,碳粉补充口12远离出粉口152设置,使得碳粉在碳粉容纳腔14中流动的更顺畅;更优选的,沿左右方向,碳粉补充口12被设置在左表面1b,这样,使用者可将碳粉容器10放置成左表面1b位于最上方,通过碳粉补充口12,碳粉被注入碳粉容纳腔14,并在重力作用下到达靠近出粉口152的位置。
[0028]
遮粉板3包括主体31、与主体31连接的连接板32以及设置在主体31上的连通口33,导槽16沿左右方向设置在底壳1上,连接板32插入导槽16并与把手4连接,当把手4在左右方向滑动时,通过连接板32,主体31也被带动沿左右方向滑动,遮粉板3位于遮挡位置时,连通口33不与出粉口152相对,遮粉板3位于打开位置时,连通口33与出粉口152相对。
[0029]
如图1a和图1b所示,沿左右方向,底壳1的外表面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部分11a和第二部分11b,其中,前表面1a设置在第一部分11a中,导槽16设置在第二部分11b中,所述第二部分11b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在前表面选取一条与前后方向平行的直线,经过该直线向后切割预定的深度,然后再沿左右方向从左向右切割,直至到达与右侧板1c相邻,因而,第二部分11b位于前表面1a的后方,第二部分11b对应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的尺寸小于第一部分11b对应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的尺寸,第二部分11b对应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的尺寸也小于第一部分11b对应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的尺寸,碳粉容纳腔14与第一部分11a对应的部分为第一腔体141,碳粉容纳腔14与第二部分11b对应的部分为第二腔体142,所述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连通。整体上观察,第二部分11b相对于第一部分11a形成凹陷15,第二部分11b面向前方的表面形成为弧面151,出粉口152在弧面151上靠近右表面1c设置,遮粉板主体31位于弧面151的前方。
[0030]
优选的,凹部15或弧面151在左右方向的尺寸不小于主体31在左右方向尺寸的两倍,当进行碳粉容器10的组装时,遮粉板31可在凹部15中从左向右快速被安装。
[0031]
为增大碳粉容纳腔14内的碳粉流动性,碳粉容器10还包括可旋转地安装在底壳1上的搅拌组件,如图2所示,搅拌组件包括相互结合的驱动件5和搅拌件6,驱动件5用于从设备中接收驱动力以驱动搅拌件6旋转,本实用新型中,驱动件5为驱动齿轮,搅拌件6包括搅拌轴61以及安装在搅拌轴上的搅拌叶片62,其中,搅拌叶片62包括位于第一腔体141中的第一叶片621以及位于第二腔体142中的第二叶片622,所述第一叶片621和第二叶片622可一体形成,也可分体形成,由于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的体积不同,因而,第一叶片621和第二叶片622的尺寸也不同,优选的,体积较大的第一腔体141对应的第一叶片621的尺寸比第二叶片622的尺寸更大,以确保搅拌叶片62在旋转的过程中,碳粉容纳腔14中的所有碳粉
均能被搅拌;随着搅拌轴61的旋转,第一叶片621对第一腔体141中碳粉进行搅拌,第二叶片622对第二腔体142中的碳粉进行搅拌,尤其是第一叶片621和第二叶片622分体形成时,第一叶片621和第二叶片622可互不干扰的工作,从而提高搅拌效率。
[0032]
沿左右方向,搅拌轴61具有位于左方的第一末端61a和位于右方的第二末端61b,显然,第二末端61b比第一末端61a更靠近出粉口152,驱动件5与第二末端61b结合,从而确保离出粉口152更近的位置能够获得更大的驱动力,即使出粉口152周围的碳粉量较多,搅拌件6也能顺利的旋转。
[0033]
如图4所示,第二末端61b设置有凹槽61b1,驱动齿轮5包括设置有旋转孔57的齿轮体51、设置在齿轮体51一个侧面的第一限位板52以及设置在齿轮体另一个侧面的防脱突起56,所述第一限位板52包围旋转孔57的局部,并形成第一开口53,防脱突起56与所述旋转孔57相邻设置,因而,可将第一开口53面向搅拌轴61插入,再将搅拌轴61插入至旋转孔57,直至防脱突起56到达凹槽61b1中,驱动齿轮5与搅拌件6保持稳定的结合。
[0034]
进一步的,与防脱突起56同侧还设置有第二限位板54,所述第二限位板54包围旋转孔57的局部,并形成第二开口55,防脱突起56设置在第二开口55中,所述第一开口53和第二开口55的开口方向相同,防止驱动齿轮5在与搅拌件6结合时出现干涉。
[0035]
碳粉容器10还包括与碳粉容纳腔14相邻设置的驱动腔7,所述驱动腔7位于右表面1c的右方,搅拌轴的第二末端61b穿过右表面1c进入驱动腔7,驱动齿轮5在驱动腔7中与第二末端61b结合,如图1b所示,驱动腔7的前表面、上表面和右表面的一部分被切除而形成暴露口71,驱动齿轮5可从暴露口71暴露。
[0036]
优选的,驱动腔7与碳粉容纳腔14一体形成而成为底壳1的一部分,面盖2在覆盖碳粉容纳腔14的同时也覆盖驱动腔7,沿左右方向,凹部15位于前表面1a和右表面1c之间,出粉口152靠近右表面1c设置,凹部15的尺寸不小于遮粉板主体31尺寸的两倍,因而,即使凹部15的右侧被右表面1c阻挡而导致遮粉板主体31无法通行,但遮粉板主体31仍可在凹部15从出粉口152的左方向右方安装;对于此种结构的碳粉容器10,驱动齿轮5可在面盖2与底壳1结合前通过驱动腔7面向后方的敞口被安装。
[0037]
如上所述,连接板32在前后方向穿过底壳1设置的导槽16与把手4连接,进一步的,连接板32在穿过导槽16后还穿过面盖2,如图2所示,面盖2包括主板21、沿左右方向设置的配合槽24、设置在主板21上的限位槽22和限位突起23,所述配合槽24与导槽16相对,连接板32穿过配合槽24与把手4结合,例如,连接板32与把手4可采用打螺钉的方式结合,或通过卡扣结合等方式,此时,连接板32与把手4在碳粉容器10/碳粉容纳腔14的外部以可视的结合,便于组装人员操作。
[0038]
把手4包括滑板41以及设置在滑板41上的抓握部42,连接板32与滑板41结合,滑板41被限位槽22和连接板32共同限制而不会从面盖2脱落,限位突起23用于对滑板41的滑动范围进行限制。
[0039]
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碳粉容器10,可采用下述组装方式:
[0040]
安装搅拌件6的步骤,将搅拌件6安装至碳粉容纳腔14,并使得第二末端61b穿过右表面1c暴露在驱动腔71中;
[0041]
将驱动齿轮5与搅拌件6结合的步骤,沿前后方向,通过驱动腔7面向后方的敞口,将驱动齿轮5的第一开口53向前安装至搅拌轴第二末端61b,使得防脱突起56进入凹槽61b1
中;
[0042]
安装遮粉板3的步骤,将遮粉板主体31移动至凹部15远离出粉口152的一侧,同时将连接板32插入导槽16;
[0043]
安装把手4和面盖2的步骤,将把手4插入限位槽22,然后将面盖2与底壳1结合,连接板32还穿过面盖2上的配合槽24并与把手4结合。
[0044]
需要说明的是,在所述安装把手4和面盖2的步骤中,还可以先将面盖2与底壳1结合,然后再将把手4插入限位槽,使得把手4与连接板32结合。
[0045]
[实施例二]
[0046]
本实施例对搅拌叶片62做进一步改进,碳粉容器的其他部件与实施例一相同,下文中将采用相同的编号。
[0047]
如图4所示,搅拌叶片62仍然包括与第一腔体141相对的第一叶片621以及与第二腔体142相对的第二叶片622,所述第一叶片621的尺寸和第二叶片622的尺寸可分别根据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的尺寸进行调整。同样的,在第一腔体141的体积大于第二腔体142的体积的情况下,第一叶片621的尺寸大于第二叶片622的尺寸。
[0048]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叶片621的末端边621a为倾斜状,具体为,沿搅拌件的旋转轴线,所述末端边621a远离第二叶片622的一端尺寸大于靠近第二叶片622一端的尺寸,或者说,沿搅拌件的旋转轴线,从末端边621a远离第二叶片622一端到末端边621a靠近第二叶片622一端,所述末端边621a到搅拌件旋转轴线的距离逐渐减小,因而,在搅拌件6旋转的过程中,第一叶片621能够将远离出粉口152(碳粉容纳腔14的左方)的碳粉向着出粉口152输送,碳粉更容易从第一腔体141到达第二腔体142。
[0049]
[实施例三]
[0050]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涉及的碳粉容器的立体图。
[0051]
图5示出了驱动齿轮5与搅拌轴61结合后的状态,本实施例中,驱动腔7与底壳1分体形成,二者可通过焊接、粘接、卡接或螺钉等常规结合方式,所述导槽16和配合槽24在右表面1c所在侧未被封闭,因而,连接板32可从右向左安装至凹部15,所述凹部15在左右方向的尺寸可被缩小,第一腔体141的体积增大,整个碳粉容器10所容纳的碳粉量也增大。
[0052]
对于本实施例涉及的碳粉容器10,可采用下述组装方式:
[0053]
安装搅拌件6的步骤,将搅拌件6安装至碳粉容纳腔14,并使得第二末端61b穿过右表面1c而暴露;
[0054]
安装遮粉板3的步骤,将连接板32从右向左插入至导槽16使得遮粉板3被安装;
[0055]
将驱动齿轮5与搅拌件6结合的步骤,将驱动齿轮5通过暴露口71安装至驱动腔7,再将驱动腔7向着底壳1靠近,使得第二末端61b进入驱动腔7;将驱动齿轮5安装至所述第二末端61b;
[0056]
安装把手4和面盖2的步骤,将把手4插入限位槽22,然后将面盖2与底壳1结合,连接板32还穿过面盖2上的配合槽24并与把手4结合。
[0057]
可以理解的,上述将驱动齿轮5与搅拌件6结合的步骤以及安装把手4和面盖2的步骤还可互换,同样的,在安装把手4和面盖2的步骤中,还可以先将面盖2与底壳1结合,再将把手4插入限位槽22,并使得连接板32与把手4结合。
[0058]
[其他说明]
[0059]
在上述实施例中,把手4与面盖2之间通过限位槽22进行初步结合,最后把手4再与连接板32结合,然而,所述把手4还可以进与连接板32结合,也就是说,面盖2仅需设置允许连接板32进入的配合槽24即可,所述限位槽22和限位突起23都不设置也不会影响碳粉容器10的功能。
[0060]
所述配合槽24在前后方向穿过面盖主板21,且配合槽24的上下方向和左右方向均被主板21包围,此种设计有利于保持连接板32的滑动轨迹稳定,且连接板32与把手4可在碳粉容器10/碳粉容纳腔14的外部进行结合,进一步的,配合槽24还可形成为在主板21的上方边缘和/或下方边缘切割形成,此时,配合槽24的下方和左右方向被主板21包围,其上方形成缺口,此种设计并不影响连接板32与把手4的结合,且配合槽24对进入其中的连接板32的限制减少,有利于连接板32的快速安装。
[0061]
所述连接板32与把手4在碳粉容器10/碳粉容纳腔14的外部进行结合,此处的“外部”并不限于碳粉容器10/碳粉容纳腔14的物理空间的外部,而是指连接板32和把手4的结合位置与碳粉容纳腔14隔离,并能够以直接或间接可视化的方式将连接板32与把手4结合起来,例如,连接板32穿过导槽16并进入配合槽24或连接板32同时穿过导槽16和配合槽24而外露,这样,操作人员将能够以直接可视化的方式将连接板32与把手4结合;或者,连接板32不完全穿过导槽16,把手4设置有被连接板,所述被连接板穿过配合槽24并进入导槽16,连接板与被连接板结合,此时,连接板32与把手4的结合位置可能被导槽16遮挡,但可通过预设轨道的方式,由操作人员将连接板32和被连接板可视的送入预设轨道,使得连接板32和被连接板精确结合,此种可被认为是间接可视化方式。
[0062]
上述实施例中,涉及到的搅拌叶片62的尺寸,均是指在搅拌叶片上,沿与搅拌轴61的旋转轴线垂直的方向测量得到的尺寸。
[0063]
为确保碳粉容器10被稳定的安装,上述实施例涉及的碳粉容器10还包括位于底壳1在左右方向末端的突柱17,在碳粉容器10的安装过程中,突柱17可起到导引作用,在碳粉容器10工作时,突柱17可起到支撑碳粉容器10的作用;所述突柱17可被设置为两个,也可仅设置一个。
[0064]
[有益效果]
[0065]
碳粉容纳腔14直接由底壳1围合形成,碳粉容器10的整体结构得到简化,且碳粉容纳腔14中可容纳的碳粉量也得到提升。
[0066]
在底壳1上设置碳粉补充口12,当碳粉容纳腔14中的碳粉被消耗完时,使用者只需要将碳粉容器10从设备中取出,即可通过碳粉补充口12向碳粉容纳腔14中补充碳粉,不仅使得碳粉容器10可被重复使用,而且还能方便的向碳粉容纳腔14中补充碳粉。
[0067]
碳粉容器10在左右方向的尺寸最大,沿碳粉容器10的左右方向,碳粉补充口12设置在最远离出粉口152的一侧,具体到本实用新型,出粉口152靠近右表面1c设置,碳粉补充口12被设置在左表面1b上,当需要向碳粉容纳腔14补充碳粉时,将碳粉容器10整体放置成,碳粉补充口12位于上方,这样,被补充进来的碳粉在碳粉容纳腔14中具有最大的流动空间,进而可确保碳粉补充动作快速完成。
[0068]
根据第一腔体141和第二腔体142的尺寸情况,搅拌叶片62被设置成尺寸不同的两部分,从而确保搅拌叶片能够相应腔体中的碳粉充分搅拌。
[0069]
在驱动腔7与碳粉容纳腔14一体形成时,驱动齿轮5上至少设置具有第一开口53的
第一限位板52,即使驱动腔7的空间较小,驱动齿轮5也能够与搅拌轴61顺利的结合。所述驱动腔7的设置,不仅可起到保护驱动齿轮5不被外部部件损坏,还可有效隔绝泄漏的碳粉,防止碳粉在驱动齿轮5结块造成驱动齿轮5运行不平稳。
[0070]
通过在驱动齿轮5上至少设置具有第一开口53的第一限位板52,可使得驱动腔7的空间更小,但仍能够将驱动齿轮5与搅拌件6顺利的结合,从而使得碳粉容器10的整体尺寸可控,后者在碳粉容器10的左右方向尺寸被确定的情况下,尽量增大碳粉容纳腔14的体积。
[0071]
遮粉板3能够随着把手4的运动在遮挡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运动,在碳粉容器10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前,遮粉板3位于遮挡位置,连通口33与出粉口152不相对,碳粉不会通过出粉口152泄漏,当碳粉容器10向前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后,使用者拉动把手4运动,通过连接板32,用于遮挡出粉口152的主体31从所述遮挡位置向着打开位置运动,直至连通口33与出粉口152相对,碳粉能够从出粉口152排出;当碳粉容器10需要从设备中被取出时,使用者先拉动把手4,进而带动遮粉板3从打开位置向着遮挡位置运动,连通口33与出粉口152再次不相对,出粉口152被再次密封,随后碳粉容器10被向后拉出。
[0072]
由此可见,碳粉容器10仅在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且拉动把手4之后才会向外供应碳粉,在碳粉容器10被取出前,出粉口152已关闭,故不会出现碳粉泄漏至设备外部的问题,使用者的整体环境不会被碳粉泄漏所污染,使用体验大大提升。
[0073]
作为一种改进方案的,遮粉板3仍然能够与把手4形成联动,但把手4不再需要被拉动,例如,在把手4上设置与遮粉板3联动的触发机构,在碳粉容器10被安装前,遮粉板3已处于遮挡位置,当使用者通过抓取把手4将碳粉容器10向前安装时,该触发机构被激活,当碳粉容器10被安装至设备的预定位置,使用者不再抓取把手4时,触发机构开始动作,使得遮粉板3从遮挡位置运动到打开位置。此种设计不需要使用者在将碳粉容器10安装后,还需要拉动把手4,有利于简化使用者的操作步骤,尤其是对于新使用者来说,忘记拉动把手4的担心可被消除。
[0074]
进一步的,基于上述改进方案,当使用者抓取把手4将碳粉容器10从设备中取出时,触发机构再次开始工作,使得遮粉板3从打开位置回到遮挡位置。
[0075]
更进一步的,对于设备中用于接纳碳粉容器10的接纳装置来说,其中设置有与碳粉容器10的出粉口152相对的碳粉流入口,为防止接纳装置中的碳粉流出或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优选的,在碳粉容器10未被安装至设备预定位置时,碳粉流入口也被关闭,因而,接纳装置也设置有可在遮挡位置和打开位置之间移动的第二遮粉板;更优选的,所述第二遮粉板与碳粉容器中的遮粉板联动,具体的,第二遮粉板与碳粉容器中的遮粉板联动,当碳粉容器中的遮粉板从遮挡位置向着打开位置移动时,第二遮粉板也从遮挡位置向着打开位置移动,当碳粉容器中的遮粉板从打开位置向着遮挡位置移动时,第二遮粉板也从打开位置向着遮挡位置移动。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