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缩机结构及空调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6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压缩机结构及设置有该压缩机结构的空调器。


背景技术:

2.转子式压缩机的常规分液器结构为安装在压缩机外部的一个独立部件,在小型化系统的要求下,分液器存在与外部系统干涉的情况;同时,分液器设计过小可能导致分液不彻底,出现压缩机液击现象。
3.专利申请号为201520332947.2公开的内容中取消了分液器,把分液结构设置在气缸上,利用气缸台阶差进行分液。专利申请号为201210129738.9公开的内容为把分液器设置在紧贴压缩机壳体外部,调整压缩机重心,降低压缩机振动。专利申请号为201220356805.6公开的内容为把分液器设置在壳体内部,气液分离器形成于压缩机外壳体和压缩机内壳体之间,可以吸收压缩机的热量,从而降低压缩机内部温度,防止爆破噪声的产生。
4.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新的压缩机结构,将分液器结构安装在压缩机内,实现小型化的要求。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压缩机结构及空调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压缩机和气液分离器形成的结构难以达到小型化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压缩机结构,包括壳体和电机,还包括分液器结构,其中,所述壳体与所述电机之间的间隙设置所述分液器结构,排向所述压缩机结构的冷媒能通过所述分液器结构的进气管进入所述压缩机结构内并能通过所述分液器结构的排气管排向所述压缩机结构的气缸。
8.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器结构套设在所述电机定子远离所述气缸一侧的电线包上且所述分液器结构与所述电线包之间存在间距。
9.进一步地,所述压缩机结构还包括上盖,所述上盖与所述壳体的环焊缝正对所述压缩机结构内部的所述分液器结构。
10.进一步地,所述电机的定子铁芯上设置有与所述排气管相配合的管道槽,所述排气管通过所述管道槽向所述气缸的方向延伸。
11.进一步地,所述进气管穿过所述上盖的端面,所述上盖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压缩机冷媒出口。
12.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器结构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呈环形或弧形结构,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设置所述进气管,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面存在台
阶结构以使所述主体部的底面形成位置高的底面和位置低的底面,所述位置高的底面上设置所述排气管。
13.进一步地,所述分液器结构包括主体部,所述主体部呈环形或弧形结构,所述主体部的内部形成有空腔,所述主体部的上端面设置所述进气管,所述主体部的下端面设置所述排气管且所述排气管向上延伸并靠近所述分液器结构上端面的内侧。
14.进一步地,所述气缸的上端部设置有与所述排气管相连通的进气孔,以用于实现从所述气缸的上端部侧进气,且所述进气孔靠近所述气缸的滑片。
15.进一步地,所述壳体呈圆筒形结构。
16.一种空调器,包括所述的压缩机结构。
1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结构,壳体与电机之间的间隙设置分液器结构,利于实现压缩机结构小型化要求,适用小型化系统安装。由于分液器结构设置在壳体内,分液器结构内的液体冷媒在压缩机结构高温气体加热下可蒸发为气态,可进一步防止压缩机出现液击现象。
18.本实用新型优选技术方案至少还可以产生如下技术效果:
19.通过将分液器结构设置在壳体与电机之间的间隙以及通过排气管与管道槽相配合,可以实现壳体仍为圆筒型结构,壳体外部无凸起部位,实现小型化设计;
20.环形结构的分液器结构套设在定子电线包与上盖环焊缝之间,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可阻挡、分散环焊产生的高温,具有防止电线包在环焊时被烫伤的作用,提高环焊安全性,使环焊缝位置不受降高设计的局限;
21.分液器结构包括主体部,主体部呈环形或弧形结构,主体部的下端面存在台阶结构以使主体部的底面形成位置高的底面和位置低的底面,位置高的底面上设置排气管,液体冷媒可以聚集在位置低的底面的一侧;
22.将气缸吸气由常规的气缸圆周侧吸气改为垂直方向吸气,相对缸圆周侧设置进气孔,在气缸的上端部设置进气孔可以能再进一步减小吸气关闭角度,可提前关闭进气孔,增加气体压缩量,进一步提高能效。
附图说明
2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结构的剖视示意图;
25.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分液器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6.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压缩机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27.图中1-壳体;2-电机;21-定子;3-分液器结构;31-进气管;32-排气管;33-主体部;331-位置高的底面;332-位置低的底面;4-气缸;5-上盖;6-环焊缝;7-冷媒出口;8-上法兰;9-密封管。
具体实施方式
2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29.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压缩机结构,包括壳体1和电机2,还包括分液器结构3,其中,壳体1与电机2之间的间隙设置分液器结构3,排向压缩机结构的冷媒能通过分液器结构3的进气管31进入压缩机结构内并能通过分液器结构3的排气管32排向压缩机结构的气缸4。本使用新型提供的分液器结构3,设置在壳体1与电机2之间的间隙,利于实现压缩机结构小型化要求,适用小型化系统安装。冷媒通过进气管31进入分液器结构3内,在分液器结构3的气液分离,气态冷媒经过排气管32排向气缸4内,在气缸4内压缩后排出高温气体。由于分液器结构3设置在壳体1内,分液器结构3内的液体冷媒在压缩机结构高温气体加热下可蒸发为气态,可进一步防止压缩机出现液击现象。
30.具体地,参见图1,分液器结构3套设在电机2定子21远离气缸4一侧的电线包上且所述分液器结构与所述电线包之间存在间距。通过设计分液器结构3的形状,以合理利用压缩机内部的空间,利用实现小型化设计。
31.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为了进一步实现小型化设计,电机2的定子铁芯上设置有与排气管32相配合的管道槽,排气管32通过管道槽向气缸4的方向延伸。本实用新型不增加电机2与壳体1之间的间隙,而是通过在电机2的定子铁芯上开设管道槽,以保证分液器结构3能安装在压缩机结构内,可以实现壳体1仍为圆筒型结构,壳体1外部无凸起部位,实现小型化设计。
32.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压缩机结构还包括上盖5,上盖5与壳体1的环焊缝6正对压缩机结构内部的分液器结构3。在压缩机小型化设计时,压缩机结构高度的减小会导致环焊缝6的位置下移,使得环焊缝6的位置与定子21电线包距离将变得很小,上盖5与外壳1进行环焊时高温传递到邻近的电线包,会对电线包的绝缘层产生破坏。而将环形结构的分液器结构3套设在定子21电线包与环焊缝6之间,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可阻挡、分散环焊产生的高温,具有防止电线包在环焊时被烫伤的作用,提高环焊安全性,使环焊缝6位置不受降高设计的局限。
33.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图2,进气管31穿过上盖5的端面,上盖5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压缩机冷媒出口7。即压缩机结构的吸、排气口均设置在上盖5的端面处,利于为热泵系统留出安装控件的空间。
34.关于分液器结构3,具体可以如下:参见图1和图3,分液器结构3包括主体部33,主体部33呈环形或弧形结构,图3示意出了主体部33呈环形结构,主体部33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主体部33的上端面设置进气管31,进气管31伸入主体部33内,主体部33的下端面存在台阶结构以使主体部33的底面形成位置高的底面331和位置低的底面332,位置高的底面331上设置排气管32,进气管31与排气管32相对设置在主体部33的两侧。主体部33内形状有环形腔,由排气管32设置在位置高的底面331上,液体冷媒可以聚集在位置低的底面332的一侧。
35.关于分液器3的结构,也可以如下:分液器结构3包括主体部33,主体部33呈环形或
弧形结构,主体部33的内部形成有空腔,主体部33的上端面设置进气管31,进气管31伸入主体部33内,主体部33的下端面设置排气管32且排气管32向上延伸并靠近分液器结构3上端面的内侧,进气管31与排气管32相对设置在主体部33的两侧。即此时,可以不用在主体部33的下端面设置台阶结构。
36.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参见图1,气缸4的上端部设置有与排气管32相连通的进气孔,以用于实现从气缸4的上端部侧进气,通过活塞的端面可以关闭进气孔,且进气孔靠近气缸4的滑片。将气缸4吸气由常规的气缸圆周侧吸气改为垂直方向吸气,相对缸圆周侧设置进气孔,在气缸4的上端部设置进气孔可以能再进一步减小吸气关闭角度,可提前关闭进气孔,增加气体压缩量,进一步提高能效。
37.关于排气管32与上法兰8与气缸4的安装,可以如下:将密封管先过盈装入气缸,同时密封管插入上法兰3,排气管32通过钎焊与密封管连接。
38.一种空调器,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压缩机结构。分液器结构3内嵌在压缩机结构内,易于实现压缩机结构小型化要求,适用小型化系统安装。环形结构的分液器结构3套设在定子21电线包与环焊缝6之间,可起到“隔热”的作用,可阻挡、分散环焊产生的高温,具有防止电线包在环焊时被烫伤的作用,提高环焊安全性,使环焊缝6位置不受降高设计的局限。将气缸4吸气由常规的气缸圆周侧吸气改为垂直方向吸气,相对缸圆周侧设置进气孔,在气缸4的上端部设置进气孔可以能再进一步减小吸气角度(吸气角度为气缸滑片槽与气缸4进气孔之间的角度),可提前关闭进气孔,增加气体压缩量,进一步提高能效。
39.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