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催化剂返料泵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70



1.本实用新型属于液体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催化剂返料泵。


背景技术:

2.在化工行业中,各类型泵应用于对各类化工物料地输送,尤其离心泵的应用更加广泛。在醋酸行业中,由于催化剂物料的特殊性,对催化剂返料泵地材质、压力和流量均有很高的要求。但是由于设备本身设计和物料腐蚀原因,导致催化剂返料泵在使用过程中高压串低压,造成催化剂循环泵流量和压力变低,无法满足生产需求。为此,通过提升泵的转速来提高出口压力和流量,但随着泵转速达到限值附近,泵的振动也明显提升,泵的出口压力和流量却没有明显实质提升。
3.针对以上问题,分别对a/b泵进行了拆解、对比和测绘,发现泵盖和泵体之间的装配间隙变大。泵盖明显有冲刷腐蚀造成缺陷,此缺陷会造成泵的高压区向泵的低压区大量窜漏。高压串低压,导致了泵做了无用功,从而造成泵的出口压力和流量变低。
4.针对泵的高压区向泵的低压区窜漏问题,工程部采取了对泵盖腐蚀缺陷部位进行了同材质堆焊,堆焊完成后经车床按原尺寸加工,加工好后,进行装配使用,同等转速下,泵的出口压力和流量均恢复到了原有状态。但一年后,又出现了出口压力变低,流量不够用的问题,反复进行如此修复使用,使用周期均在1年左右。这样不仅不利于长期的稳定生产,又带来了高昂的维修费用。反复出现相同问题,究其原因泵盖和泵体因装配需要,必须要有适当的装配间隙。此间隙的存在,必然会还会造成泵的高压区向泵的低压区窜漏;又加上泵盖被冲刷腐蚀造成缺陷后,堆焊的材质与泵盖原材质略有差异,会加速堆焊处的冲刷腐蚀速度,所以在使用一年左右后又需要进行修复。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解决泵体和泵盖之间的装配间隙造成泵的高压区向低压区窜漏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密封性强的催化剂返料泵。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一种催化剂返料泵,包括两端开口的泵体,所述泵体的两端开口分别连接泵盖,各所述泵盖转动连接泵轴,所述泵轴连接叶轮,所述叶轮位于所述泵体的内部,各所述泵盖与所述泵体之间设有密封件。
8.作为限定,所述泵体的开口呈梯锥形设置,所述泵盖靠近泵体端设有凸台,所述凸台与所述泵体的开口相适配。
9.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凸台设有第一环形凹槽,所述密封件卡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凹槽内。
10.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泵体的开口设有第二环形凹槽,所述密封件卡接于所述第二环形凹槽内。
11.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第二环形凹槽靠近所述泵体的开口的下端,当密封件处于
工作工位时,所述密封件的下端与所述泵体的开口下端处于一个平面内。
12.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密封件为橡胶密封环。
13.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泵盖与所述泵体之间通过若干螺栓相连接,各所述螺栓沿所述泵盖的周向间隔均匀设置,各所述螺栓与所述泵盖之间分别设有垫片。
14.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垫片为弹簧垫片。
15.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泵盖与所述泵体之间设有橡胶密封条。
16.作为另一种限定,所述密封件为橡胶套,所述橡胶套略小于所述凸台,所述橡胶套的厚度略大于所述泵体的开口和所述泵盖的凸台之间的间隙。
17.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8.本实用新型的两端开口的泵体,泵体的两端开口分别连接泵盖,各泵盖转动连接泵轴,泵轴连接叶轮,叶轮位于泵体的内部,各泵盖与泵体之间设有密封件;密封件使泵体和泵盖之间装配间隙密封,避免了液体窜漏对泵盖造成冲刷腐蚀,经过本企业将近4年的使用验证,泵盖未出现过冲刷腐蚀,保证了催化剂返料泵的长周期稳定使用,降低了维修费用和劳动力强度;综上,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密封性强,保证了催化剂返料泵的长周期稳定使用,降低了维修费用和劳动强度,适用于液体输送。
附图说明
19.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0.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泵体的纵向剖视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泵体和密封件的纵向剖视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泵盖的结构示意图;
25.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泵盖和密封件的结构示意图;
26.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密封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27.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橡胶密封条的结构示意图;
28.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垫片的结构示意图;
29.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密封件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
30.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泵体、密封件和泵盖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31.标注部件:1-泵体,101-第二环形凹槽,2-泵盖,201-凸台,202-第一环形凹槽,3-泵轴,4-橡胶密封条,5-密封件,6-螺栓,7-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3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3.实施例一种催化剂返料泵
34.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催化剂返料泵,如图1、图2所示,包括泵体1,泵体1的两端设有开口,泵体1两端的开口分别通过螺栓连接泵盖2,泵体1与泵盖2之间设有密封件5,密封
件5提高了泵体1与泵盖2之间的密封性,防止高压液流通过泵体1与泵盖2之间的间隙向低压区串流,造成泵盖2的磨损使间隙变大,降低使用寿命;优选密封件5为橡胶密封环,这种设置技术成熟、成本低、密封效果好;优选螺栓6为多个,多个螺栓6沿泵盖2的周向间隔均匀设置,这种设置使泵盖2和泵体1之间的受力均衡,增加了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密封性;两个泵盖2之间转动连接泵轴3,泵轴3固定连接叶轮,叶轮位于泵体1内部;在使用时,泵轴3转动带动叶轮转动,叶轮转动使泵体1内部液流变成高压液流由泵体1的出口流出,泵体1内部的高压液流会对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形成冲击,由于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设有橡胶密封环,橡胶密封环在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挤压下形成对泵盖2与泵体1之间间隙的密封,避免了高压液流通过间隙形成液流,保证了泵盖2完整性,提高了泵盖2的使用寿命;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结构简单,密封性强,保证了催化剂返料泵的长周期稳定使用,降低了维修费用和劳动强度。
35.本实施例泵体1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1、图3所示,泵体1的开口呈锥形设置,泵盖2靠近泵体1端设有凸台201,泵盖2和凸台201一体成型,凸台201与泵体1的开口相适配,这种设置使密封件5在起密封效果时,密封件5呈斜行设置,这种设置可以避免高压液流直接对密封件5进行冲击,斜行设置逐步降低了高压液流的冲击力,提高了密封件5的密封效果;泵体1的开口通过机床开设第二环形凹槽101,优选第二环形凹槽101靠近泵体1的开口的下端,密封件5卡紧在第二环形凹槽101内,这种设置提高了密封件5的稳定性,提高了密封效果,避免了泵盖2与泵体1安装时密封件5发生移动而造成密封效果的降低;优选当密封件5处于工作工位时,密封件5的下端与泵体1的开口下端处于一个平面内,即当泵体1、泵盖2和密封件5紧固连接时,密封件5、泵盖2和泵体1的开口的下端齐平,这种设置使泵盖2与泵体1的间隙由密封件5填充,使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消失,避免了高压液流对泵盖2的冲击,提高了泵盖2使用寿命;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提高了密封性,延长了催化剂返料泵的使用寿命。
36.本实施例泵盖2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4、图5所示,泵盖2的凸台201通过机床开设第一环形凹槽202,密封件5卡接在第一环形凹槽202内,这种设置提高了密封件5的稳定性,提高了密封效果,避免了在泵盖2与泵体1之间连接时发生移动,造成密封件5偏斜而造成密封效果降低,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提高了密封件5的稳定性和密封效果。
37.本实施例泵盖2与泵体1之间连接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1、图6、图7、图8所示,泵盖2与泵体1之间设有橡胶密封条4,橡胶密封条4均有良好的缓冲性和密封性,橡胶密封条4在泵体1与泵盖2之间形成良好的缓冲层,保证了泵体1与泵盖2之间的密封性;螺栓6与泵盖2之间设有垫片7,垫片7套接在螺栓6上,螺栓6依次穿过垫片7、泵盖2、橡胶密封条4螺纹连接泵体1,这种设置使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增加,提高了密封效果,避免了催化剂返料泵在工作过程中由于螺栓6松动造成的密封效果降低;优选垫片7为弹簧垫片,弹簧垫片具有一定的缓冲作用,可以防止螺栓6松动,提高了密封效果;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提高了密封性,延长了泵盖2的使用寿命。
38.本实施例密封件5的一个优选结构为,如图9、图10所示,密封件5为橡胶套,橡胶套略小于凸台,橡胶套的厚度略大于泵体1的开口和泵盖2的凸台201之间的间隙,橡胶套一体成型,使用时,橡胶套套接在凸台201上,泵体1和泵盖2通过螺栓6紧固连接时,橡胶套充满
泵体1和泵盖2之间的间隙,使泵体1和泵盖2之间的稳定性增加,提高了泵体1和泵盖2之间的密封性,延长了泵盖2的使用寿命;由此本实施例的优势在于,采用上述设置,延长了泵盖2的使用寿命。
39.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40.在使用时,泵轴3转动带动叶轮转动,叶轮转动使泵体1内部液流变成高压液流由泵体1的出口流出,泵体1内部的高压液流会对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形成冲击,由于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间隙设有密封件5,密封件5在泵盖2与泵体1之间的挤压下形成对泵盖2与泵体1之间间隙的密封,避免了高压液流通过间隙形成液流,保证了泵盖2完整性,提高了泵盖2的使用寿命。
41.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