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形零件装夹工装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77



1.本实用新型涉及异形零件固定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异形零件装夹工装。


背景技术:

2.在对零件进行车削、打磨、滚齿、钻孔等加工时,均需要对零件进行固定,目前通常采用车床等机床上的卡盘卡爪对零件进行夹持,然后对未夹持部位进行加工。但是不同零件的外形不同,部分零件的外形难以通过机床上的卡盘卡爪进行夹持,以双耳调节锚为例,零件待夹持的一端由两个类似于凸轮的板状结构组成,两个板状结构之间存在缝隙且两个板状结构平行,在夹持时,与两个板状结构之间的缝隙相对的卡爪无法与板状结构接触,从而无法对板状结构进行固定。而卡盘上的卡爪仅依靠对零件施加压力对零件进行夹持,当卡爪与板状结构相对时,卡爪对板状结构的压力容易使板状结构发生弯曲变形,故难以使用卡盘卡爪对上述类型的零件进行固定。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意在提供一种异形零件装夹工装,以代替传统的卡盘卡爪对异形零件进行夹持。
4.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异形零件装夹工装,包括夹持块和固定杆,夹持块上设有夹持空间;固定杆贯穿夹持空间和夹持块并与夹持块可拆卸连接,固定杆与夹持块滑动连接。
5.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
6.本方案中的装夹工装适应于待夹持一端设有通孔的零件,对零件进行装夹时,将零件待夹持的一端伸入夹持空间内,然后将固定杆穿过零件上的通孔,此时固定杆可对零件进行定位,避免零件沿定位杆的径向发生窜动。最后在加工前,机床上的顶针会与零件的端部远离装夹工装的一端相抵,此时零件无法发生移动,故无需使用机床上的卡盘卡爪即可对异形零件进行夹持,保证异形零件定位的可靠性。
7.进一步,夹持块远离夹持空间的一侧设有锁紧螺母,锁紧螺母与固定杆可拆卸连接,并对固定杆进行定位。
8.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锁紧螺母暴露在夹持空间外,在需要拆下零件或者夹持零件时,能更方便的拆卸或安装锁紧螺母,操作更为方便。
9.进一步,固定杆上设有螺纹,锁紧螺母与固定杆螺纹配合。
10.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通过螺纹能更方便的拆卸和安装锁紧螺母。
11.进一步,固定杆包括固定连接的光滑段和螺纹段,光滑段位于夹持空间内,螺纹段位于光滑段远离第一夹板的一侧,螺纹位于螺纹段上,螺纹段与锁紧螺母连接。
12.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光滑段与零件接触,由于光滑段上未设置螺纹,可避免螺纹与零件接触时导致在零件上造成压痕。
13.进一步,夹持块靠近固定杆端部的侧壁上螺纹连接有第一防转螺母,第一防转螺
母的端部延伸至夹持空间内。
14.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第一防转螺母按压在零件的表面,当零件受到沿固定杆径向的作用力时,零件受到第一防转螺母的摩擦力,可避免零件相对于固定杆转动,提高对零件的固定效果。
15.进一步,夹持块远离第一防转螺母的一侧螺纹连接有第二防转螺母,第二防转螺母的端部延伸至夹持空间内。
16.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第二防转螺母也按压在零件上,同样可避免零件转动,进一步提高对零件的固定效果。
17.进一步,夹持块靠近固定杆端部的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一定位孔并设有第一定位杆,第一定位杆穿过任意一个第一定位孔并与夹持块可拆卸连接。
18.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由于第一定位孔设有若干个,在对零件进行固定时,部分第一定位孔位于零件的侧向,将第一定位杆从最靠近零件的第一定位孔穿过时,第一定位杆的端部进入夹持空间,此时第一定位杆位于零件的侧向,当零件受到沿固定杆径向的作用力较大、第一防转螺母和第二防转螺母对零件的摩擦力无法对零件进行定位时,第一定位杆能够对零件进行限位,避免零件发生较大角度的转动,与顶针配合,进一步提高对零件的固定效果。
19.进一步,夹持块靠近固定杆端部的另一侧壁上分布有若干第二定位孔并设有第二定位杆,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分别与固定杆的两端相对,第二定位杆穿过任意一个第二定位孔并与夹持块可拆卸连接。
20.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第二定位杆位于零件的另一侧,第二定位杆也能够对零件进行限位,提高对零件的限位效果。
21.进一步,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沿固定杆轴向的投影分别位于固定杆的两侧。
22.本方案的有益效果为:本方案中的若干第一定位孔仅分布在固定杆的一侧,若干第二定位孔也仅分布在固定杆的另一侧,即第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共同配合,对零件的两侧进行限位,以夹持块设置第一定位孔的侧壁为例,与整个侧壁均分布有第一定位孔相比,本方案中,远离第一定位孔的一侧未设有第一定位孔,故本方案中设置的第一定位孔的数量较少,可避免第一定位孔设置的数量过多导致夹持块与零件相贴的侧壁的强度过小。
附图说明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立体图;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详细说明:
26.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包括:零件1、固定盘2、固定杆3、锁紧螺母31、第一夹板4、第一防转螺母41、第一定位孔42、第二夹板5、第二防转螺母51、第二定位孔52。
27.实施例1
28.异形零件装夹工装,如图1所示,包括夹持块和固定杆3,具体的,夹持块包括一体成型的固定盘2、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固定盘2竖直设于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的左侧,
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水平。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平行,第二夹板5位于第一夹板4的上方,第二夹板5与第一夹板4之间形成夹持空间。
29.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上均设有固定孔,且第一夹板4上的固定孔与第二夹板5上的固定孔对齐。固定杆3的纵截面为倒t形,且固定杆3的竖直部位的下部为光滑段、上部为螺纹段,光滑段与螺纹段一体成型。固定杆3的竖直部位沿竖向贯穿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 5,且竖直部位的侧壁与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相贴,使固定杆3可相对第一夹板4和第二夹板5向上滑动即可。具体的,当固定杆3的横向部位与第一夹板4的底部相抵时,光滑段位于夹持空间内,螺纹段位于第二夹板5的上方。第二夹板5的上方设有锁紧螺母31,螺纹段贯穿锁紧螺母31并与锁紧螺母31螺纹配合。
30.第一夹板4上设有两个第一防转螺母41,两个第一防转螺母41分别位于固定杆3的前后两侧;第二夹板5上设有两个第二防转螺母51,两个第二防转螺母51分别位于固定杆3 的前后两侧,本实施例中的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均为螺栓,第一防转螺母41 贯穿第一夹板4并与第一夹板4螺纹配合,第二防转螺母51贯穿第二夹板5并与第二夹板5 螺纹配合。
31.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32.初始时,固定杆3、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均未安装,将零件1的左端向左滑入夹持空间内,并将零件1上的通孔与固定孔对齐,此时固定杆3、第一防转螺母41 和第二防转螺母51均不会对零件1的安装造成阻碍。然后将固定杆3的竖直段从下向上依次从固定孔穿过第一夹板4、零件1和第二夹板5,并将固定杆3的螺纹段滑动至第二夹板5 的上方,然后将锁紧螺母31安装在螺纹段上,此时固定杆3的横向部位与第一夹板4的底部相抵,此时锁紧螺母31对固定杆3进行定位。
33.然后将第一防转螺母41向上旋动,使第一防转螺母41的上端与零件1的底部相抵;将第二防转螺母51向下旋动,使第二防转螺母51的下端与零件1的顶部相抵,当零件1受到沿固定杆3的径向的作用力时,零件1受到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的摩擦力与作用力相抵消,避免零件1转动。最后加工前,将机床上的顶针与零件1的右端相抵,对零件1进行定位,此时完成对零件1的装夹,避免零件1在加工过程中发生偏移。
34.实施例2
35.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第一夹板4上设有若干第一定位孔42,第一定位孔42位于固定杆3的前侧,第二夹板5上设有若干第二定位孔52,且第二定位孔 52位于固定杆3的后侧,本实施例中的一定位孔和第二定位孔52均为螺纹孔。第一夹板4 上设有第一定位杆,第二夹板5上设有第二定位杆,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均为螺杆,且第一定位杆可与任意一个第一定位孔42螺纹配合,第二定位杆可与任意一个第二定位孔52 螺纹配合。
36.在对零件1进行固定时,在安装固定杆3后,在将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 向靠近零件1的一侧旋动时,可减小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二者对零件1的压力,避免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在零件1的表面造成压痕。在安装第一防转螺母41和第二防转螺母51上后,将第一定位杆从位于零件1前侧、最靠近零件1的第一定位孔42中旋入夹持空间,当零件1受到的横向的作用力过大而向前转动时,第一定位杆对零件1进行限位;同理,将第二定位杆旋入零件1后侧的第二定位孔52内,当零件1向后转动时,第
二定位杆对零件1进行限位,如此,第一定位杆和第二定位杆可提高对零件1的限位效果。除此之外,本实施例中的其它操作与实施例相同,本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37.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和/或特性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实用新型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