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光伏逆变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
背景技术:
2.光伏逆变器可以将光伏太阳能板产生的可变直流电压转换为市电频率交流电的逆变器,光伏逆变器是光伏阵列系统中重要的系统平衡之一,可以配合一般交流供电的设备使用,太阳能逆变器有配合光伏阵列的特殊功能,例如最大功率点追踪及孤岛效应保护的机能。
3.现有的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在光伏逆变器长期在外暴晒时会导致内部的热量升高,从而导致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效果不佳,并且部分光伏逆变器接线口长期暴露在外时会有较多的灰尘进入接线口内,进而导致接线口的防尘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在光伏逆变器长期在外暴晒时会导致内部的热量升高,从而导致光伏逆变器的散热效果不佳,并且部分光伏逆变器接线口长期暴露在外时会有较多的灰尘进入接线口内,进而导致接线口的防尘效果降低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与效果,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6.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包括:
7.器体,所述器体内部安装有电路板,所述器体内部后上方设有丝杆,所述丝杆外侧套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块,所述螺纹块前面安装有散热风扇,所述螺纹块后端固定有活动刷,所述器体后面上方开有散热口,所述散热口内部安装有过滤网,所述器体前面开有多个从左至右排布的接线口,所述器体前面且位于每个所述接线口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左右两块所述固定块之间上方设有连接板,所述固定块内部开有滑槽,所述滑槽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底部与滑槽槽底之间设置有弹簧,所述连接板底部中端固定有挡尘板;
8.导热板,所述导热板底部设置有多根散热鳍片,所述器体内部底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排布的风机,所述器体底部中端开有通风口。
9.优选的,所述器体左侧后方设有电机,所述丝杆左端穿过器体并与电机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导热板上面右侧开有滑槽,所述螺纹块下端延伸至滑槽内部并与其滑动连接。
10.优选的,所述活动刷后端与过滤网前面相接触。
11.优选的,左右两根所述滑杆上端均穿出滑槽并分别固定在连接板底部左右两侧,所述挡尘板设置在两块所述固定块之间并位于接线口前面。
12.优选的,所述电路板底部与导热板顶部相接触,所述散热鳍片位于两个所述风机之间。
13.优选的,所述通风口内部安装有防尘网。
14.有益效果:
15.1、通过散热风扇的左右移动就便于对器体内部全方位进行吹风散热,进而对器体内散出的热风便通过散热口排出,从而通过散热风扇来对器体内部进行初步散热,另外器体内部的产生的热量会传递至导热板上,再通过导热板传递至散热鳍片上,从而提升器体内部的散热效果,与此同时由风机产生的风力来对散热鳍片上的热量进行疏散,便通过通风口疏散至外部,从而利用散热风扇、导热板、散热鳍片与风机之间的配合,来提高器体内部的散热效果,因此也防止器体长期在太阳的暴晒下而导致器体内部温度过高,进而延长器体的使用寿命;
16.2、在不需要使用接线口时,就可以将外部输出端接口与接线口分离,通过将把手松开,并通过弹簧的回弹力来依次带动连接板、滑杆与挡尘板向下移动,因此通过挡尘板遮挡在接线口前面,并且减少灰尘进入接线口内,避免造成接线口的堵塞,同时也防止接线口长期在外暴露而导致灰尘进入接线口内。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俯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主视平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固定块与挡尘板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中标记:1器体;2电路板;3导热板;4电机;5丝杆;6螺纹块;7散热风扇;8活动刷;9散热口;10过滤网;11散热鳍片;12风机;13通风口;14接线口;15固定块;16滑槽;17滑杆;18弹簧;19连接板;20挡尘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参见图1至图4,本实用新型是一种太阳能光伏逆变器,包括:
23.器体1,所述器体1内部安装有电路板2,所述器体1左侧后方设有电机4,所述器体1内部后上方设有丝杆5,所述丝杆5左端穿过器体1并与电机4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丝杆5外侧套接有与其螺纹连接的螺纹块6,所述螺纹块6前面安装有散热风扇7,所述螺纹块6后端固定有活动刷8,所述器体1后面上方开有散热口9,所述散热口9内部安装有过滤网10,所述活动刷8后端与过滤网10前面相接触,导热板3,所述导热板3底部设置有多根散热鳍片11,所述导热板3上面右侧开有滑槽,所述螺纹块6下端延伸至滑槽内部并与其滑动连接;
24.当器体1在工作时难免会产生较大的热量,首先可以同时开启电机4与散热风扇7,电机4的开启则会由输出端带动丝杆5进行转动,进而螺纹块6便会沿着丝杆5外侧的螺纹进行左右移动,螺纹块6在移动的过程中则会在滑槽内部移动,使螺纹块6移动的更加稳定,然而在螺纹块6的左右移动下便会带动散热风扇7一同移动,与此同时散热风扇7开启后则会产生风力,且通过散热风扇7的左右移动就便于对器体1内部全方位进行吹风散热,进而对器体1内散出的热风便通过散热口9排出,从而通过散热风扇7来对器体1内部进行初步散热,且通过过滤网10的设置,是为了避免有灰尘进入器体1内,然而如有灰尘将过滤网10造成堵塞并难以快速散发热量时,这时可以就可以通过电机4带动螺纹块6的移动,来将活动刷8跟随着螺纹块6一同移动,由于活动刷8后端与过滤网10前面相接触,所以可以通过活动
刷8来清理过滤网10上的灰尘,进而提升过滤网10散热速度;
25.所述器体1内部底端设有两个前后对称排布的风机12,所述器体1底部中端开有通风口13,所述电路板2底部与导热板3顶部相接触,所述散热鳍片11位于两个所述风机12之间,所述通风口13内部安装有防尘网;
26.另外还可以通过器体1内部的产生的热量传递至导热板3上,再通过导热板3传递至散热鳍片11上,从而提升器体1内部的散热效果,与此同时再将风机12开启,使风机12产生的风力来对散热鳍片11上的热量进行疏散,随后热量便通过通风口13疏散至外部,从而利用散热风扇7、导热板3、散热鳍片11与风机12之间的配合,来提高器体1内部的散热效果,因此也防止器体1长期在太阳的暴晒下而导致器体1内部温度过高,并且避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再通过设置的防尘网,也避免灰尘通过通风口13进入器体1内部,进而延长器体1的使用寿命;
27.所述器体1前面开有多个从左至右排布的接线口14,所述器体1前面且位于每个所述接线口14的左右两侧均设有固定块15,左右两块所述固定块15之间上方设有连接板19,所述固定块15内部开有滑槽16,所述滑槽16内部滑动连接有滑杆17,所述滑杆17底部与滑槽16槽底之间设置有弹簧18,所述连接板19底部中端固定有挡尘板20,左右两根所述滑杆17上端均穿出滑槽16并分别固定在连接板19底部左右两侧,所述挡尘板20设置在两块所述固定块15之间并位于接线口14前面;
28.通过设置的接线口14,可以与外部的输出端接口连接,连接时先通过把手拉动连接板19,并使连接板19拉动两根滑杆17向上移动,并且通过滑杆17将弹簧18进行拉伸,另外连接板19向上移动时会带动挡尘板20向上移动,这时也便于外部输出端接口与接线口14进行连接,且在不需要使用接线口14时,就可以将外部输出端接口与接线口14分离,通过将把手松开,并通过弹簧18的回弹力来依次带动连接板19与滑杆17向下移动,使滑杆17进入滑槽16内部,并使挡尘板20一同向下移动,此时挡尘板20向下移动后则会遮挡在接线口14前方,因此通过挡尘板20来减少灰尘进入接线口14内,避免造成接线口14的堵塞,同时也防止接线口14长期在外暴露而导致灰尘进入接线口14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