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灌溉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水稻灌溉装置。
背景技术:
2.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常用的灌溉方法有:漫灌,沟灌、渠式灌溉等,虽然这些方法简单易行,但是非常浪费水资源,不仅会容易造成土地板结,破坏土壤结构,而且浇灌不均匀,影响水稻生产,造成产量降低。目前灌溉多采用同一个地方进水,造成该地低洼,容易存储水分,而其他地方高,造成田间灌溉不均匀,极大的浪费水资源。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以上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稻灌溉装置,此水稻灌溉装置可以对水稻进行浇灌,既能够节省水资源,又能灌溉均匀,同时还可以多角度、长度调节,实用性强,适合大范围推广。
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水稻灌溉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底部设置有安装架,所述底座顶部转动安装有第一缓冲桶,所述第一缓冲桶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一进水口上连接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第一进水口之间转动密封,所述第一缓冲桶顶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所述第一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水平伸出,所述第一缓冲桶上连接有第一驱动结构。
6.其中,所述第一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第一缓冲桶外侧壁的第一齿条圈,所述底座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驱动电机,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圈啮合。
7.其中,所述第一缓冲桶通过连接臂固定安装有第二缓冲桶,所述第二缓冲桶顶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出水管连通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缓冲桶底部设置有旋转座,所述旋转座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缓冲桶上,所述旋转座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延长管,所述延长管与所述第二出水口之间转动密封,所述旋转座上连接有第二驱动结构。
8.其中,所述第二驱动结构包括固定在所述旋转座外侧的第二齿条圈,所述连接臂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圈啮合。
9.其中,所述底座与所述第一缓冲桶之间,所述第二缓冲桶与所述旋转座之间分别设置有推力球轴承。
10.其中,所述第一缓冲桶上位于所述连接臂对称一侧设置有平衡臂,所述平衡臂的端部设置有控制箱,所述控制箱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所述控制箱内设置有控制系统,所述控制系统电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驱动电机。
11.其中,所述第一锥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圈外侧罩设有第一防护罩。
12.其中,所述第二锥齿轮与所述第二齿条圈外侧罩设有第二防护罩。
13.其中,所述出水管固定在所述连接臂上。
14.其中,所述安装架为可升降安装架。
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由于本实用新型水稻灌溉装置包括底座,底座底部设置有安装架,底座顶部转动安装有第一缓冲桶,第一缓冲桶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上连接有进水管,进水管与第一进水口之间转动密封,第一缓冲桶顶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第一出水口连接有出水管,出水管水平伸出,第一缓冲桶上连接有第一驱动结构。水泵通过管道连接到进水管,水从进水管进入到第一缓冲桶内,缓冲桶可以化解水流的冲击力,防止水压力过大,对水稻苗进行破坏;通过将第一缓冲桶转动安装在底座上,进水管与第一进水口之间采用转动密封,第一缓冲桶上连接有第一驱动结构,第一驱动结构可以带动第一缓冲桶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水平伸出的进水管绕着第一缓冲桶做圆周运动,从而改变进水位置,防止水流对同一位置进行冲击,实现了多角度进水,可以在出水口上安装喷淋头,将传统的浇灌改为喷淋,可以极大的节省水资源,多角度进水,保证水流能尽快流动均匀,极大提高灌溉效率。
17.由于第一缓冲桶通过连接臂固定安装有第二缓冲桶,第二缓冲桶顶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出水管连通第二进水口,第二缓冲桶底部设置有旋转座,旋转座转动安装在第二缓冲桶上,旋转座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延长管,延长管与第二出水口之间转动密封,旋转座上连接有第二驱动结构,通过设置第二缓冲桶和延长管,可以对进水进行二次缓冲,另外通过延长管的转动,再次扩大了进水点的覆盖范围。
18.由于第一缓冲桶上位于所述连接臂对称一侧设置有平衡臂,平衡臂的端部设置有控制箱,控制箱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控制箱内设置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电连接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通过设置平衡臂,使整个装置平衡性更强,设置控制箱和太阳能板,可以为第一驱动电机和第二驱动电机提供电能,不需要额外增加动能即可实现灌溉装置的转动。
1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水稻灌溉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灌溉装置覆盖面积小,只能单点进水,实用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既能够节省水资源,又能灌溉均匀,同时还可以多角度、长度调节,实用性强,适合大范围推广。
附图说明
20.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稻灌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是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22.图中:1、底座,11、安装架,12、安装板,2、第一缓冲桶,21、进水管,22、第一出水口,24、出水管,25、连接臂,251、支撑台,26、平衡臂,27、控制箱,28、太阳能板,3、第一驱动结构,31、第一齿条圈,32、第一驱动电机,33、第一锥齿轮,4、第二缓冲桶,41、第二进水口,42、旋转座,44、延长管,5、第二驱动结构,51、第二齿条圈,52、第二驱动电机,53、第二锥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24.本说明书中涉及到的方位均以附图所示方位为准,仅代表相对的位置关系,不代
表绝对的位置关系。
25.如图1所示,一种水稻灌溉装置,包括底座1,底座1底部设置有安装架11,安装架11将底座1支撑在底面上。安装架11为可升降安装架,安装架11的高度可根据实际稻田中水稻苗的高度进行调整。底座1顶部转动安装有第一缓冲桶2,底座1与第一缓冲桶2之间设置有推力球轴承,从而将第一缓冲桶2转动安装在底座1上。
26.底座1底部固定设置有进水管21,进水管21从下往上穿过底座1,第一缓冲桶2底部中间设置有第一进水口,第一进水口上连接有进水管21,进水管21与第一进水口之间转动密封。第一缓冲桶2顶部设置有第一出水口22,第一出水口22连接有出水管24,出水管24水平伸出。第一缓冲桶2上连接有第一驱动结构3。第一驱动结构3包括固定在第一缓冲桶2外侧壁的第一齿条圈31,底座1上固定安装有安装板12,安装板12上固定有第一驱动电机32,第一驱动电机32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一锥齿轮33,第一锥齿轮33与第一齿条圈31啮合。第一驱动电机32带动第一锥齿轮33转动,从而带动第一齿条圈31转动,进而带动第一缓冲桶2在底座1上转动。
27.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第一缓冲桶2顶部设置有连接臂25,连接臂25水平伸出,连接臂25端部固定安装有第二缓冲桶4,第二缓冲桶4顶部设置有第二进水口41,底部设置有第二出水口,出水管24连通第二进水口41,出水管24固定在连接臂25顶部。
28.第二缓冲桶4底部设置有旋转座42,旋转座42转动安装在第二缓冲桶4上,第二缓冲桶4与旋转座42之间设置有推力球轴承。旋转座42中心位置固定设置有延长管44,延长管44与第二出水口之间转动密封,旋转座42上连接有第二驱动结构5。第二驱动结构5包括固定在旋转座42外侧的第二齿条圈51,连接臂25底部设置有支撑台251,支撑台251上固定安装有第二驱动电机52,第二驱动电机52的输出轴上固定有第二锥齿轮53,第二锥齿轮53与第二齿条圈51啮合。第二驱动电机52带动第二锥齿轮53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条圈51转动,进而带动旋转座42在绕着第二缓冲桶4转动,从而带动延长管44进行旋转。
29.第一缓冲桶2上位于连接臂25对称一侧设置有平衡臂26,平衡臂26的端部设置有控制箱27,控制箱27顶部设置有太阳能板28,控制箱27内设置有控制系统,控制系统电连接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52。太阳能板28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经过控制系统传输给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52。
30.为了保证设备的运行稳定,防止灰尘或泥土造成设备运行卡顿,所以在第一锥齿轮33与第一齿条圈31外侧罩设有第一防护罩(图中未示出),第二锥齿轮53与第二齿条圈51外侧罩设有第二防护罩(图中未示出)。
31.延长管44的出水口处可以接喷淋盘,从而将集中浇灌模式改为喷淋模式,实现了对水稻苗的间歇式喷淋。
32.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稻灌溉装置的工作流程如下:
33.将水泵打开,水从进水管21进入到第一缓冲桶2,然后沿着出水管24进入到第二缓冲桶4,然后进入到延长管44,然后从延长管44的出水口直排或喷淋排出。
34.太阳能板28提供电源,控制系统将电源输送给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52,从而控制第一驱动电机32和第二驱动电机52运转,从而实现了出水管24和延长管44的转动。
35.本实用新型一种水稻灌溉装置可以实现多角度灌溉,极大的保证了稻田灌溉的均
匀性,而且节约了水资源,并且提高了灌溉的效率。
36.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从上述构思出发,不经过创造性的劳动,所做出的种种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