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68



1.本实用新型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2.膝关节部位包括许多韧带,主要是位于股骨内外髁之间的前后交叉十字韧带以及位于膝关节两侧的内侧副韧带和外侧副韧带。前后交叉十字韧带为前后两条,互相交叉,前交叉韧带起于股骨髁间窝外后部,向前、内、下止于胫骨棘前侧,后交叉韧带起于股骨髁间窝内前部,向后、外、下止于胫骨棘后侧。内侧副韧带一般起于股骨内侧髁,止于胫骨平台内侧,对膝关节内侧主要起到稳定作用。
3.当人们不小心使得韧带止点撕脱之后需要对韧带进行固定处理,目前该类骨折固定主要有空心钉、带线锚钉、钢丝、缝线、可吸收钉等,各有优缺点。临床最常见用空心钉直接将交叉韧带固定在骨骼上,在操作过程中常因骨块小、薄、骨质疏松等原因导致骨折块再劈裂,且这种方式固定不稳定,容易使得交叉韧带螺钉脱落;而带线锚钉的强度相对较差,术后早期功能锻炼也受一定制约。且目前还未有专门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使固定更加牢固,有效防止韧带脱落。
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6.一种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包括骨板主体,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用于贴附在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附着位置,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下表面设有用于固定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的尖刺,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颈部和干部均设有螺钉孔,所述骨板主体的形状与股骨远端内侧骨骼解剖形态相吻合。
7.进一步的,所述尖刺垂直于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下表面。
8.进一步的,所述尖刺的数量为3~6个,和/或,所述尖刺的高度为3~6mm,和/或,所述尖刺的锥度为8~15
°

9.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设有导针孔。
10.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和颈部上的螺钉孔为皮质骨螺钉孔。
11.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干部上的螺钉孔为锁定加压孔,所述锁定加压孔包括位于一端的锥螺纹孔和位于另一端的加压孔。
12.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干部上的至少一个螺钉孔为长型锁定加压孔,所述长型锁定加压孔包括位于一端的锥螺纹孔和位于另一端的长型加压孔。
13.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和颈部各设有一个所述螺钉孔,所述骨板主体的干部设有3-6个所述螺钉孔。
14.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头部下表面设有若干半圆形凸起。
15.进一步的,所述骨板主体的厚度为1.0~2.0mm。
16.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7.本实用新型的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通过骨板主体头部下表面的尖刺对韧带进行初步固定,螺钉穿过螺钉孔植入骨骼从而压紧韧带,加强对内侧副韧带的固定;骨板主体为解剖设计,符合人体股骨远端内侧骨骼解剖形态,术中骨板无需塑形,手术时间短。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脱落后的内侧副韧带固定更加牢固,不易发生偏移,同时能够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术后内侧副韧带的恢复和骨折骨骼的愈合。
附图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如图1-2所示,包括骨板主体1,骨板主体1的头部11用于贴附在股骨5远端内侧副韧带附着位置,骨板主体1的头部11下表面设有用于固定股骨5远端内侧副韧带的尖刺2,骨板主体1的头部11、颈部12和干部13均设有螺钉孔,骨板主体1的形状与股骨5远端内侧骨骼解剖形态相吻合。
22.术中使用时,首先将骨板主体的头部贴附在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附着位置,骨板主体的干部沿股骨纵向方向放置,使骨板主体的头部下表面的尖刺穿过内侧副韧带,尖刺的尖端植入骨骼中,然后在骨板主体头部的螺钉孔内植入螺钉,该螺钉挤压骨板主体头部,使骨板头部下表面压紧韧带,实现韧带固定,最后在骨板主体颈部和干部的螺钉孔内植入螺钉,固定整个板体。
23.本实用新型的治疗股骨远端内侧副韧带撕脱骨折的内固定装置,通过骨板主体头部下表面的尖刺对韧带进行初步固定,螺钉穿过螺钉孔植入骨骼从而压紧韧带,加强对内侧副韧带的固定;骨板主体为解剖设计,符合人体股骨远端内侧骨骼解剖形态,术中骨板无需塑形,手术时间短。本实用新型能够使得脱落后的内侧副韧带固定更加牢固,不易发生偏移,同时能够增加骨折断端的稳定性,有利于术后内侧副韧带的恢复和骨折骨骼的愈合。
24.优选的,尖刺2垂直于骨板主体1的头部11下表面(即尖刺2的方向为骨板主体1下表面的法向方向),且骨板主体1与尖刺2可以为一体设计,以增加内固定装置强度,有利于术中与术后稳定骨折块,促进骨折愈合。
25.为较好的实现尖刺2对韧带的固定,尖刺2的数量可以为3~6个,尖刺2的高度可以为3~6mm,尖刺2的锥度可以为8~15
°

26.骨板主体1的头部11可以设有导针孔1-4,其数量可以为1个、2个、3个等,术中可以
通过导针孔1-4临时固定骨板主体1,方便手术。
27.骨板主体1的头部11和颈部12上的螺钉孔优选为皮质骨螺钉孔1-3,皮质骨螺钉孔1-3用于与皮质骨螺钉配合使用,皮质骨螺钉孔1-3优选为万向螺钉孔,以便于术中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螺钉植入方向,避免因螺钉植入方向错误导致手术失败。
28.为实现牢固固定,骨板主体1的干部12上的螺钉孔可以为锁定加压孔1-2,锁定加压孔1-2可以包括位于一端的锥螺纹孔1-5和位于另一端的加压孔1-6,锥螺纹孔1-5用于与锥螺纹锁定螺钉配合使用,可以与骨板形成稳定的框架结构,固定更加稳定。
29.进一步的,骨板主体1的干部12上的至少一个螺钉孔可以为长型锁定加压孔1-1,长型锁定加压孔1-1可以包括位于一端的锥螺纹孔1-5和位于另一端的长型加压孔1-7,长型加压孔1-7用于与皮质骨螺钉配合使用,可实现骨骼断端加压,有利于术后骨骼愈合。
30.综合考虑骨板的尺寸和整体强度需要,优选的,骨板主体1的头部11和颈部12各设有一个螺钉孔,骨板主体1的干部13设有3-6个螺钉孔,图中所示实施例中,干部13共设有4个螺钉孔,其中3个为常规锁定加压孔,1个为长型锁定加压孔。
31.本实用新型中,骨板主体1的头部11下表面可以设有若干半圆形凸起(未示出),这样一方面能够较好的固定韧带,另一方面半圆形凸起之间形成间隙,能够在固定过程中确保压力不至于过大,从而避免韧带被挤压坏死等问题。骨板主体1的厚度优选为1.0~2.0mm,这样采用低切迹设计,可以减少对软组织的激惹,减少术后并发症,有利于患者恢复。
32.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