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69



1.本实用新型属于疲劳试验装置设计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2.由于某型直升机机平尾右接头例行疲劳试验属于偏心结构加载试验,试验在运行过程中出现偏摆,导致试验件受侧向力,试验难度比较大,是复杂关键件承受复杂疲劳载荷的代表之一,其疲劳强度和产品质量直接影响飞行安全,为保证产品质量,必须要进行例行疲劳试验验证工作,以确保产品的生产制造稳定性及其使用性能。例行疲劳试验工作,为检验平尾右接头的疲劳性能稳定性提供了科学依据。为此,必须研制出一种平尾右接头例行疲劳试验装置,达到为平尾右接头使用疲劳寿命提供科学依据,解决瓶颈问题,实现从试验测试技术助推产品品质提升。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一种平尾右接头例行疲劳试验装置,达到为平尾右接头使用疲劳寿命提供科学依据,解决瓶颈问题,实现从试验测试技术助推产品品质提升。
4.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5.一种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包括平尾右接头试验件、连接底座、连接板、带杆叉耳、作动筒、连接支座、试验钢平台,所述的连接底座和连接支座分别设置在试验钢平台上,所述的连接底座顶部为斜面,所述的连接板设置在所述的斜面上,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底部固定在连接板上,所述的作动筒的固定端固定在连接支座上,活塞端与带杆叉耳的杆端连接,所述带杆叉耳的叉耳端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端部连接。
6.进一步,还包括u形固定板,所述的u形固定板设置在试验钢平台上,且位于作动筒下部,且在u形固定板上的其中一边合适位置设有螺纹孔,用于和螺栓一起作用于作动筒上,防止作动筒颤动。
7.进一步,所述的斜面上设置有凹槽,用于给所述的连接板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连接的螺栓、螺母让位。
8.进一步,所述的试验钢平台上设置有t型槽,所述试验钢平台的t型槽与接底座、u 形固定板、连接支座底部的连接槽相匹配,并通过t型螺栓固定连接。
9.进一步,所述的连接板上设置有四个水平凸台,所述的水平凸台内部设置有与连接底座螺纹孔位置相对应的光孔,所述的连接底座与连接板通过螺栓穿过螺纹孔和光孔实现连接固定。
10.进一步,所述的连接板中部还设置有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位置相对应的光孔。
11.进一步,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为山字型结构,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底部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板连接的第一连接孔,底部上方设置三个凸起的端部,每个端部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接孔,所述带杆叉耳的叉耳端设置有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端部上的第
二连接孔位置相对的第三连接孔,所述的带杆叉耳的叉耳端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的端部通过螺栓穿过轴承、轴套、螺母、第二连接孔、第三连接孔实现带杆叉耳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连接固定。
12.进一步,所述的螺栓两端还设置有弹垫,在所述螺栓靠近栓帽端设置有垫圈,所述的螺栓的栓头端设置有销孔,所述的销孔内设置有开口销。
13.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为某型直升机机平尾右接头例行疲劳试验提供一种全新的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为平尾右接头疲劳寿命提供科学依据,解决瓶颈问题,实现从试验测试技术助推产品品质提升。
14.该疲劳试验测试装置设计能够满足按照编制的试验任务书及试验大纲要求进行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突破了偏心结构加载方法和试验原理,使得我们很好的掌握了偏心结构试验调试能力的协调技术,为平尾右接头使用寿命提供科学依据,实现从试验测试技术助推产品品质提升。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三维装配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装配结构俯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结构正视图;
18.图4为图3沿d方向的视图;
19.图5为图3沿a-a方向并旋转35
°
后的剖视图;
20.图6为图4沿b-b方向的剖视图;
21.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连接板连接后的剖视图;
22.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结构示意图;
23.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结构俯视图;
24.图10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剖视图;
25.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正视图;
26.图12为图11沿a方向的视图;
27.图13为本实用新型的连接底座左侧视图;
28.图14为平尾右接头试验件的正视图;
29.图15为平尾右接头试验件的左示图。
具体实施方式
30.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1.下面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32.如图1-4,一种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包括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还包括连接底座1、连接板2、带杆叉耳3、作动筒5、连接支座6、试验钢平台7,所述的连接底座1和连接支座6分别设置在试验钢平台7上,所述的连接底座1顶部为斜面,所述的连接板2设置在所述的斜面上,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底部固定在连接板2上,所述的作动筒5的固定端固定在连接支座6上,活塞端与带杆叉耳3的杆端连接,所述带杆叉耳3的叉耳端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端部连接。还包括u形固定板4,所述的u形固定板4设置在试验钢平台7 上,且位于作动
筒5下部,且在u形固定板上的其中一边合适位置设有螺纹孔,用于和螺栓一起作用于作动筒上,防止作动筒5颤动。
33.所述的斜面上设置有凹槽24,用于给所述的连接板2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连接的螺栓12、螺母13、垫圈22让位。
34.所述的试验钢平台7上设置有t型槽9,所述试验钢平台7的t型槽9与接底座1、u 形地板4、连接支座6底部的连接槽10相匹配,并通过t型螺栓11固定连接。
35.所述的连接板2上设置有四个水平凸台14,所述的水平凸台14内部设置有与连接底座 1螺纹孔位置相对应的光孔,所述的连接底座1与连接板2通过螺栓12穿过、弹垫21、垫圈22、螺纹孔和光孔实现连接固定。
36.所述的连接板2中部还设置有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位置相对应的光孔。
37.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为山字型结构,所述的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底部设置有用于与连接板2连接的第一连接孔15,底部上方设置三个凸起的端部16,每个端部16上设置有位置对应的第二连接孔17,所述带杆叉耳3的叉耳端设置有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端部 16上的第二连接孔17位置相对的第三连接孔18,所述的带杆叉耳3的叉耳端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的端部16通过螺栓12穿过轴承20、轴套19、螺母13、第二连接孔17、第三连接孔18实现带杆叉耳3与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连接固定。
38.所述的螺栓12两端还设置有弹垫21,在所述螺栓12靠近栓帽端设置有垫圈22,所述的螺栓12的栓头端设置有销孔,所述的销孔内设置有开口销23。
39.所述连接底座1、连接板2、带杆叉耳3、连接支座6均采用抗疲劳性能相当好的材料30crmnsia锻件,调质后有很高的强度和足够的韧性,渗透性也好,并且表面处理均为发蓝或镀锌(强化强度,防锈,美观等),热处理方式均采用бъ=1080
±
100mpa,更好的提高材料的抗拉强度,且在带杆叉耳3的杆端根部标记处进行喷丸(提高疲劳强度)强化处理。所述连接底座1和通过t型螺栓11及螺栓12、螺母13、弹垫21,垫圈22固定于试验钢平台7 的合适位置,所述连接板2通过螺栓12、弹垫21,垫圈22固定在连接底座1上,试验件产品平尾右接头通过所述螺栓12,螺母13,垫圈21固定在连接板2上,为了方便于试验件产品平尾右接头整套试验件8的约束区与所述连接板2固定连接的更好,在垂直于所述的连接底座 1的平面合适位置设计一个与产品平尾右接头底部大小相匹配的凹槽24,为螺栓12、螺母 13、垫圈22提供空间,固定在连接板2上连接底座1的结构图如图8-13所示,带杆叉耳3 的一端与轴承20,轴套19连接好之后,带杆叉耳3再通过前接头连接螺母13,开口销23,弹垫21,螺栓12,垫圈22与产品平尾右接头相连接,带杆叉耳3的另一端与作动筒5的一端相连接,然后作动筒5的另外一端通过螺栓13、弹垫21、垫圈22与连接支座6相连接,连接支座6通过螺栓12、螺母13、弹垫21,垫圈22固定于试验钢平台7的合适位置处,通过作动器5对加载接头(带杆叉耳3)对平尾右接头试验件螺栓(螺栓12)施加要求载荷,试验载荷采用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进行加载,试验控制系统采用m00g协调加载系统,进行试验。
40.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装置的试验原理,试验方法及步骤如下:
41.一、试验原理:
42.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的约束区通过螺栓12,螺母13,垫圈22连接在整套疲劳试验装置上,应同真实装配关系一致。试验件固定后在耳片加载。如下图14-15所示:第1级试验载
荷情况如下,单位为n,以耳片受拉为正:
43.f=9345
±
31832n
44.完成0.5mc试验载荷后,试验件若未破坏,则动载按前一级动载升级20%后继续试验。
45.二、试验方法及步骤如下:
46.1)把平尾右接头试验件8安装到疲劳试验装置上,进行试验调试标定;
47.2)进行加载调试,以确定满足疲劳试验载荷的试验状态;
48.3)在疲劳试验的整个过程中经常监测载荷加载数据,使其满足任务书要求。
49.三、moog协调加载控制的多轴加载原理及相位加载方法
50.试验载荷采用液压执行机构系统进行加载,控制系统采用moog协调加载系统,详细设备见下表1。
51.表1平尾右接头疲劳试验设备
52.序号名称型号误差数量1电液伺服作动器100kn-12力传感器125kn
±
0.5%f.s13协调加载控制系统moog控制系统
±
1%f.s1
5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非实质性的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它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