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86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技术涉及污水处理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为了缓解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人们除了要有节约用水的习惯,对污水的处理及再利用也很重要。
3.目前污水主要分为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其中生活污水,包含有机污染物,在相关技术中,污水处理厂通常通过污水处理系统采用好氧生物处理法对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污水经过好氧、厌氧以及缺氧等生物法处理后,处理液以及活性污泥会进入过滤系统中过滤,处理液随即采用mbr膜过滤分离污泥与水,再将过滤后、符合排放规格的清水排入河道等水域,实现排放。在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抽吸泵进行抽水,以便对过滤后产生的清水进行排放。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由于mbr膜的渗透过滤较慢,出水不稳定,采用抽吸泵抽水需一直保持抽吸泵处于工作状态,加快了抽吸泵的老化,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结构不够合理,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结构还具有较大的优化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优化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结构,本技术提供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
6.本技术提供的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包括产水机构、抽水机构以及排水机构;所述产水机构包括过滤膜架;所述抽水机构包括与所述过滤膜架连通的真空罐以及抽气组件,所述抽气组件用于对所述真空罐抽真空;所述排水机构包括主抽吸泵、副抽吸泵、主排水管道以及副排水管道;所述主排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真空罐连通,所述主排水管道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抽吸泵以及所述副抽吸泵的进水端连通;所述副排水管道的一端分别与所述主抽吸泵以及所述副抽吸泵的出水端连通,所述副排水管道的另一端具有排放口。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流经过滤膜架过滤后呈清水,清水进入产水管道,启动抽气组件,使真空泵对真空罐抽真空并维持真空状态,此时真空罐内的压强小于产水管道内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水管道内的清水自动被吸入真空罐。待真空罐蓄满时,交替启动主抽吸泵和副抽吸泵抽取真空罐内的清水,清水流经主排水管道以及副排水管道,并从排放口进入排放水域,在此过程中,一方面,真空罐对清水产水进行缓冲,使过滤膜架产水均匀,并使清水得到储存,产水效率得到稳定提升;同时,另一方面,真空罐将抽吸管与过滤模架进行分隔,使得抽吸泵可相对于真空罐以及抽气组件独立启动,即在污水过滤过程中,抽水机构与排水机构可分开启动也可以同步启动,各系统的使用灵活性得以增强,便于各不同机构调控休息,并且,在主抽吸泵以及副抽吸泵的交替使用下,泵体得到散热以及休息,缓解了机械疲劳,提升了泵体的使用寿命,使得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得到优化。
9.优选的,所述主排水管道包括第一主干道以及若干第一分干道,所述第一主干道
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真空罐以及若干所述第一分干道的一端,若干所述第一分干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抽吸泵的进水端或所述副抽吸泵的进水端相连通。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减缓抽吸泵的老化速度,设置主抽吸泵以及副抽吸泵交替进行工作,对应地,主抽吸泵的进水端以及副抽吸泵的进水端分别连通有第一分干道,以便主抽吸泵以及副抽吸泵形成各自独立的抽水管道,实现独立进行抽水工作,当其中一个抽吸泵发生故障时,也不会影响对清水的抽吸。
11.优选的,所述副排水管道包括第二主干道以及若干第二分干道,所述第二主干道的两端分别连通所述排放口以及若干所述第二分干道的一端,若干所述第二分干道的另一端与所述主抽吸泵的出水端或所述副抽吸泵的出水端相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主抽吸泵的进水端以及副抽吸泵的进水端分别连通有第一分干道,对应地,主抽吸泵的出水端以及副抽吸泵的出水端分别连通有第二分干道,以便对抽吸泵从真空罐内抽吸的清水进行排放,并且第二分干道连通第二主干道,使第二分干道内的清水流经第二主干道至排放口进行排放,可节省管道材料以及节约建造管道的成本。
13.优选的,所述第二分干道处设置有单向阀。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减少主抽吸泵以及副抽吸泵抽吸至排水管道的清水回流,在排水管道上设置单向阀对水流方向进行限制,单向阀控制水流只能由抽吸泵方向流往排水口方向,从而减少了清水的回流,提高了该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工作效率。
15.优选的,所述产水机构还包括产水管道,所述产水管道包括主管道以及分管道,所述主管道的一端与所述抽水机构相连通,所述主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分管道的一端相连通,所述分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过滤膜架相连通。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污水处理厂中的过滤膜架设置在过滤池内,为了便于日常维护真空罐,真空罐通常设置在地面上,因此过滤膜架与真空罐相距较远,对此设置产水管道连通过滤膜架与真空罐,以便透过过滤膜架的清水流入真空罐内,其中,清水先流入分管道,再由分管道汇集至主管道,并从主管道流入真空罐,结构设置合理。
17.优选的,所述过滤膜架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所述分管道的数量设置与所述过滤膜架的数量相对应,多个所述过滤膜架分别与多个所述分管道相连通。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污水处理量较大时,相应地过滤池体积较大,为了加快过滤速度,可设置多个过滤膜架同时进行过滤,进一步地,由于分管道与过滤膜架内部相连通,因此分管道的数量设置与过滤膜架相对应,满足过滤时的工况需求,产水效率可得到提升。
19.优选的,所述分管道靠近所述主管道的一端设置有抽水阀门,所述抽水阀门控制所述分管道的启闭。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设置抽水阀门可以控制分管道的启闭,从而控制分管道内清水的流通以及过滤膜架的工作状态,此外,当过滤膜架损坏无法正常工作时,关闭抽水阀门,可阻挡未经过滤的污水被真空罐吸入罐内。
21.优选的,所述分管道靠近所述抽水阀门的一端设置有水压表。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为了监控过滤膜架以及分管道的工作状态,在过滤膜架与抽水阀门之间设置水压表,可通过观察水压表显示的分管道水压值,监控过滤膜架以及
分管道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
23.优选的,所述抽气组件包括真空泵以及抽气管道,所述抽气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真空罐顶部连通,所述抽气管道的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泵固定连接,所述真空泵通过所述抽气管道对所述真空罐进行抽真空。
2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污水处理厂中真空罐的位置设置通常高于过滤膜架,因而流经过滤膜架的清水难以自行流入真空罐,因此设置真空泵对真空罐进行抽真空,使得真空罐内压强小于产水管道内的压强,从而使产水管道内的清水自行被真空罐吸入罐内。
25.优选的,所述抽水机构还包括蓄水桶以及蓄水管道,所述蓄水管道的一端与所述真空泵固定连接,所述蓄水管道的另一端与蓄水桶内相连通。
2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真空泵对真空罐处于持续抽真空的状态,真空罐在真空状态下吸入产水管道内的清水,因此真空泵抽真空的过程中难免会抽取到少量清水,此时清水通过蓄水管道流入蓄水桶储存再进行排放,可减少清水的浪费。
27.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8.1、污水流经过滤膜架过滤后进入产水管道,启动抽气组件,使抽气组件对真空罐抽真空并维持真空状态,此时真空罐内的压强小于产水管道内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水管道内的清水自动被吸入真空罐;
29.2、真空罐将抽吸泵与过滤模架进行分隔,使得抽吸泵可相对于真空罐以及抽气组件独立启动,在主抽吸泵以及副抽吸泵的交替使用下,泵体得到散热以及休息,缓解了机械疲劳,提升了泵体的使用寿命;
30.3、在排水管道上设置单向阀对水流方向进行限制,单向阀控制水流只能由抽吸泵方向流往排水口方向,从而减少了清水的回流,提高了该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31.图1是本技术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图1中a部分的放大图。
33.图3是本技术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另一视角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34.附图标记说明:1、产水机构;11、过滤膜架;12、产水管道;121、主管道;122、分管道;13、抽水阀门;14、水压表;2、抽水机构;21、真空罐;211、进水口;212、出水口;22、抽气组件;221、抽气管道;222、真空泵;23、蓄水桶;231、出水管;24、蓄水管道;3、排水机构;31、主抽吸泵;32、副抽吸泵;33、主排水管道;331、第一主干道;332、第一分干道;34、副排水管道;341、第二主干道;342、第二分干道;35、主阀门;36、副阀门;37、单向阀;38、排放口。
具体实施方式
35.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6.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参照图1,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包括依次相连的产水机构1、抽水机构2以及排水机构3;产水机构1包括过滤膜架11,过滤膜架11用于对过滤池中的污水进行过滤产生清水,另外,抽水机构2包括真空罐21以及抽气组件22,抽气组件22用于对真空罐21抽真空,真空罐21与过滤膜架11相连,此外,排水机构3与抽
水机构2相连,真空罐21对过滤后的清水进行抽取并储存,待清水储存到一定量后,再通过排水机构3进行排放,实现污水的再利用。
37.在本实施例中,产水机构1的过滤膜架11包括若干数量的mbr膜条、过滤水管以及架体,mbr膜条固定连接在过滤水管的一端,若干数量的mbr膜条与过滤水管等距离间隔排列在架体上组成过滤膜架11。
38.通常,过滤膜架11设置在过滤池内,为了便于日常维护,真空罐21一般设置在地面上,因此过滤膜架11与真空罐21相距较远。为了连通过滤膜架11与真空罐21,解决过滤后清水的排放问题,产水机构1还包括产水管道12,产水管道12又包括主管道121以及若干分管道122,其中,若干分管道122的一端与过滤膜架11上的过滤水管相连通,另一端与主管道121的一端相连通,通常,管道与管道之间采用法兰连接的方式实现相互固定,主管道121的另一端连通于真空罐21,相应的,主管道121以及真空罐21之间也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实现相互固定。在此,清水可先由过滤水管流入分管道122,再由分管道122汇集至主管道121,并从主管道121流入真空罐21,该结构设置合理。
39.当污水处理量较大时,为了加快过滤速度,过滤膜架11以及分管道122的数量可以设置为若干组,并且分管道122的数量设置与过滤膜架11的数量相对应,比如可以为两组、四组或者六组等,在本实施例中具体选用六组以作示意,六个分管道122通过过滤水管分别与六个过滤膜架11内部相连通,正常工作状态下,六个过滤膜架11可以同时对污水进行过滤,满足了过滤时的工况需求,从而提升了产水效率。
40.参照图2,为了便于控制分管道122的启闭,分管道122与主管道121的连通处设置在地面上,在分管道122靠近主管道121的一端设置有抽水阀门13,抽水阀门13的结构可选用闸阀、蝶阀或球阀等,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选用闸阀。抽水阀门13上安装有第一开关,第一开关与闸阀的阀芯相固定,通过转动第一开关,可控制分管道122内清水的流通以及过滤膜架11的工作状态,此外,当过滤膜架11损坏无法正常工作时,关闭抽水阀门13,可阻挡未经过滤的污水被真空罐21吸入罐内,实现对滤膜架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控。
41.进一步地,为了监控过滤膜架11以及分管道122的工作状态,分管道122上靠近所述抽水阀门13并且远离污水过滤池水平面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压表14,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观察水压表14显示的分管道122水压值,来监控过滤膜架11以及分管道122是否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以便及时发现工作异常的情况,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从而减少安全隐患以及经济损失。
42.回看图1,在本实施例中,真空罐21呈底面以及顶面圆弧过渡的圆柱体状,并且竖直放置,在其他实施例中,真空罐21还可以为方体、球体等其他形状,真空罐21底面焊接固定有三个支架,连接方式还可以为螺纹连接,通过底部的三个支架将真空罐21焊接固定在地面上。真空罐21靠近顶面的侧面处开设有进水口211,进水口211与主管道121相连通,清水从主管道121流经进水口211进入真空罐21储存;真空罐21靠近底面的一端侧面开设有出水口212,出水口212与排水机构3相连通,储存在真空罐21内的清水流经出水口212进入排水机构3。
43.参照图3,为了对真空罐21进行抽真空,使流经过滤膜架11的清水得以自行流入位置设置高于过滤膜架11的真空罐21内,抽气组件22包括真空泵222以及抽气管道221,真空泵222固定安装在地面上,抽气管道221的一端与真空罐21顶面连通,抽气管道221的另一端
与真空泵222的输入端固定连接。当需要对真空罐21抽真空时,连通真空泵222的电源,从而驱动真空泵222进入正常工作状态。通过真空泵222对真空罐21进行抽真空,使得真空罐21内压强小于产水管道12内的压强,从而使产水管道12内的清水自行被真空罐21吸入罐内。
44.由于正常工作时,真空泵222对真空罐21处于持续抽真空的状态,真空罐21在真空状态下将产水管道12内的清水吸入罐内储存,因此真空泵222抽真空的过程中难免会抽取到少量罐内的清水,所以抽水机构2还包括蓄水桶23以及蓄水管道24,蓄水管道24的一端与真空泵222的输出端固定连接,另一端与蓄水桶23的顶面相连通,蓄水桶23放置在地面上,并且蓄水桶23的侧面在与底面相接处连通有出水管231。在此,清水通过蓄水管道24从真空泵222流入蓄水桶23储存再进行排放,从而减少过滤后清水的浪费。
45.回看图1,为实现将真空罐21内的清水排出,排水机构3包括主抽吸泵31、副抽吸泵32、主排水管道33以及副排水管道34,其中,主排水管道33包括第一主干道331以及若干第一分干道332,第一分干道332的数量设置与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的数量相对应,在本实施例中,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分别设置有一个,对应地,第一分干道332的数量设置为两条,在其他实施例中,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的数量还可以设置两个以上,第一分干道332的数量也对应地设置若干条。第一主干道331的一端连通于真空罐21上的出水口212,通常,第一主干道331可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与真空管连接,另外,第一主干道331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条第一分干道332的一端相连通,其中一条第一分干道332的另一端与主抽吸泵31的进水端相连通,另一条第一分干道332的另一端与副抽吸泵32的进水端相连通,通常,第一分干道332可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与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连接,在第一分干道332分别与主抽吸泵31的进水端以及副抽吸泵32的进水端连通的作用下,以便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形成各自独立的抽水管道。
46.在此,为了减缓抽吸泵的老化速度,由于真空罐21对清水有自动抽取以及储存的功能,待罐内清水储存至一定量时,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可交替启动,以实现对真空罐21内的清水进行独立抽排,进而使得主抽吸泵31或副抽吸泵32无需一直处于工作状态,在若干同时,若当出现其中一个抽吸泵故障的情况时,对其进行维修的同时可以使用另一个抽吸泵进行工作,不会影响对清水的抽吸,保证抽吸动作的及时进行。
47.同时,副排水管道34包括第二主干道341以及若干第二分干道342,第二分干道342的数量设置也与抽吸泵的数量相对应,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分干道342的数量设置为两条。将第二主干道341的一端定义为用于供清水排出的排放口38,此时,第二主干道341的另一端分别与两条第二分干道342的一端相连通,通常,第二主干道341与第二分干道342可通过法兰连接的方式实现连接,另外,其中一条第二分干道342的另一端与主抽吸泵31的出水端相连通,另一条第二分干道342的另一端与副抽吸泵32的出水端相连通,在此,从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出水端流出的清水可经由第二分干道342处汇流至第二主干道341中。
48.通过设置与第一分干道332对应的第二分干道342,便于对主抽吸泵31或者副抽吸泵32从真空罐21内抽吸的清水进行排放,并且第二分干道342连通第二主干道341,使第二分干道342内的清水流经第二主干道341至排放口38进行排放,从而节省管道材料以及节约建造管道的成本,并且减少多条管道的占用空间。
49.进一步地,为了减少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抽吸至副排水管道34时,清水产生回流的现象,在两条第二分干道342靠近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的出水端的位置处
安装有单向阀37,常见的单向阀37有弹簧式、重力式、旋启式以及塑料隔膜式等,在本实施例中,选用较为适合竖直安装的弹簧式单向阀37。清水由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自下而上流经弹簧式单向阀37,依靠水压顶起弹簧控制的阀瓣,待水压消失后,弹簧的弹力将阀瓣压下封闭阀口,从而减少清水的回流,提升了清水流动时的稳定性。
50.此外,在两条第二分干道342靠近第二主干道341的一端分别设置有主阀门35以及副阀门36,并且主阀门35以及副阀门36设置在单向阀37与第二主干道341之间,主阀门35以及副阀门36用以控制第二分干道342内清水的流通便于对管道内清水流动进行调控,主阀门35以及副阀门36的结构可选用闸阀、蝶阀或球阀等,具体的,在本实施例中均选用闸阀。
51.本技术实施例一种污水处理过滤系统的实施原理为:污水流经过滤膜架11过滤后进入产水管道12,并启动抽气组件22,使真空泵222对真空罐21抽真空并接近真空状态,此时真空罐21内的压强小于产水管道12内的压强,在大气压的作用下,产水管道12内的清水自动被吸入真空罐21实现储存;待真空罐21蓄至一定水量时,交替启动主抽吸泵31和副抽吸泵32抽取真空罐21内的清水,清水流经主排水管道33以及副排水管道34,并从排放口38进入排放水域;抽水过程中,在主抽吸泵31以及副抽吸泵32的交替使用下,泵体得到散热以及休息,缓解了机械疲劳,提升了泵体的使用寿命,使得污水处理过滤系统得到优化。
52.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