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及变速箱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0  156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及变速箱系统。


背景技术:

2.目前,cvt(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变速箱主要靠液压系统的压力变换来调节钢带位置从而达到改变速比的目的。在高速和低速起步工况都容易因液压系统的压力脉动引起动力总成的低频振动,进而引起整车抖动。
3.这类油压脉动引起的抖动问题一般会从以下方面考虑优化:1、选用控制更精准的电子油泵来替代机械油泵,电子油泵可以提供更精确、更稳定的液压控制,能满足整车苛刻的要求。但这种方案需要在油泵早期选型时就进行规划,且电子油泵比机械泵成本要高得多;2、油泵齿轮是油压建立的动力源,油压脉动往往与油泵齿型有密切关系。尝试对齿型进行调整优化往往也会有不错的效果。但是目前常用的方案都是从油泵源头上对油压脉动进行改善,但涉及成本较高,验证周期长,对其它属性的关联影响也很多。在实车阶段发现问题后要推动变速箱改内部方案,往往成本高昂、周期很长。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通过在变速箱油出油管内设置的阻尼组件,可以对流经该阻尼组件的变速箱油起到减小流速、降低脉动的效果,进而减小整车抖动;且本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
5.为了达到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包括变速箱油出油管、阻尼组件和固定件;
6.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设置在变速箱与变速箱油冷装置之间;
7.所述阻尼组件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内;
8.所述固定件套设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外侧面上,使得所述阻尼组件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外侧面铆压固定。
1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为铝管;
11.所述铝管铆压固定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外侧面上。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为橡胶管,所述阻尼组件的与所述橡胶管的内壁过盈配合连接。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包括螺纹变截面钢管和至少一个连接管;
14.所述连接管固定设置在所述螺纹变截面钢管的端部;
15.所述固定件固定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外侧面上,使得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的外径小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的内径。
17.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包括两个;
18.两个所述连接管分别设置在所述螺纹变截面钢管的两端;
19.两个所述连接管均通过所述固定件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的内壁过盈配合。
20.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和所述固定件同轴设置。
21.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系统,包括变速箱、变速箱油冷装置、和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为上述所述的阻尼装置;
22.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一端与所述变速箱的出油口连接,一端与变速箱油冷装置的进油口连接;
23.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用于将所述变速箱内的油输送至所述变速箱油冷装置内。
2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内,所述变速箱内的油流经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内的阻尼组件传送至所述变速箱油冷装置内。
25.实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通过在变速箱油出油管内设置的阻尼组件,可以对流经该阻尼组件的变速箱油起到减小流速、降低脉动的效果,进而减小整车抖动;且本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
附图说明
2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及变速箱系统,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2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阻尼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3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变速箱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31.其中,图中附图标记对应为:1-变速箱油出油管;2-阻尼组件;201-螺纹变截面钢管;202-连接管;3-固定件;4-变速箱;401-出油口;5-变速箱油冷装置;501-进油口。
具体实施方式
32.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33.实施例1:
34.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用于变速箱系统的阻尼装置,包括变速箱油出油管1、阻尼组件2和固定件3;
35.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设置在变速箱4与变速箱油冷装置5之间;
36.具体的,变速箱油出油管1一端与变速箱4的出油口401连通设置,另一端与变速箱油冷装置5的进油口501连通设置;
37.所述阻尼组件2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
38.所述固定件3套设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外侧面上,使得所述阻尼组件2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本技术通过在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设置的阻尼组件2,可
以对流经该阻尼组件2的变速箱油起到减小流速、降低脉动的效果,进而减小整车抖动;且本技术结构简单,实施方便,成本低。
39.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3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外侧面铆压固定;
40.具体的,所述固定件3为铝管;
41.所述铝管铆压固定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外侧面上;本技术通过将铝管进行铆压固定,不仅可以将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的阻尼组件与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而且使得固定件3与变速箱油出油管1连接的更加牢固。
42.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为橡胶管,所述阻尼组件2与所述橡胶管的内壁过盈配合连接;本技术中设置的变速箱油出油管1采用橡胶管可以使得阻尼组件2与所述橡胶管的内壁配合更加牢固,避免松动;
43.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2包括螺纹变截面钢管201和至少一个连接管202;
44.所述连接管202固定设置在所述螺纹变截面钢管201的端部;
45.所述固定件3固定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外侧面上,使得至少一个所述连接管202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本技术设置的螺纹变截面钢管201可以增加变速箱油的流动面积,减小变速箱油的流速;
46.具体的,连接管202的外径不小于螺纹变截面钢管的最大外径,且连接管202的外表面为光滑的圆弧面;本技术设置的连接管202可以使阻尼组件2与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且使得配合紧密,不易松动。
47.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202的外径小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径;这种设置便于将阻尼组件2放入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且能使阻尼组件2与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
48.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202包括两个;
49.两个所述连接管202分别设置在所述螺纹变截面钢管201的两端;
50.两个所述连接管202均通过所述固定件3与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的内壁过盈配合。
51.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还可以是通过固定件3对阻尼组件2的一个连接管进行固定,这种设置不仅能够实现对阻尼组件2的固定,还能减少铆压工艺,节约成本。
52.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2、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和所述固定件3同轴设置。
53.实施例2:
54.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变速箱系统,如图3所示,所述变速箱系统包括变速箱4、变速箱油冷装置5、和阻尼装置,所述阻尼装置为上述所述的阻尼装置;
55.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一端与所述变速箱4的出油口401连接,一端与变速箱油冷装置5的进油口501连接;
56.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用于将所述变速箱4内的油输送至所述变速箱油冷装置5内。
57.在本说明书实施例中,所述阻尼组件2设置在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所述变速箱4内的油流经所述变速箱油出油管1内的阻尼组件2传送至所述变速箱油冷装置5内。
58.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变速箱系统,可以使得车辆在车换挡时较为平稳,且整车抖动小。
59.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实用新型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