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溢流阀领域,具体为一种液压油溢流阀。
背景技术:
2.作为溢流阀,已知构造包括:主体,其设置有向上开口的凹部、在凹部底面开口的流体流入通路及在凹部侧面开口的流体流出通路;环状的阀座,其设置在流体流入通路的开口部;阀芯,其由施力部件被向下方施力而使阀座的开口闭锁。
3.根据公开号为cn109073104b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溢流阀,该溢流阀借助连通路使流体流入通路内的流体流入到由主体、阀座和o型圈形成的空间中,使该空间的压力上升,施加将o型圈向阀座与阀芯之间按压的压力(背压),因此流体流入通路的开口部的密封性提高;而由于该溢流阀上的顶盖和阀座是通过螺纹连接的,但顶盖内壁的螺纹和阀座外壁螺纹长时间使用后可能会生锈,导致顶盖和阀座相互卡死,继而造成后续难以将顶盖从阀座上旋出,并降低了后续顶盖的拆装效率;同时该溢流阀内部的阀芯长时间与液压油相接触,导致其内壁上也会附着有液压油,当将阀座从阀体上拆卸下来时,阀芯上的液压油很容易流至地面,进而造成液压油的浪费且会对外部环境造成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液压油溢流阀,以延缓顶盖和阀座螺纹连接处生锈速度,一定程度上消除因螺纹生锈而造成相互卡死的技术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液压油溢流阀,包括:
6.包括阀体,所述阀体的底端设置有进液口,所述阀体的一侧设置有溢流口,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7.阀座,可拆卸安装于所述阀体的顶部,所述阀座的顶部形成有连接部,所述连接部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所述连接部的顶端形成有自内向外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
8.顶盖,螺纹连接于所述连接部,所述顶盖的顶部设置对准于所述倾斜面的注油组件,用于通过所述倾斜面向螺纹连接部位注油。
9.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注油组件包括有形成于所述顶盖顶部的储油腔、排液孔和注油孔,所述储油腔上端通过所述注油孔连通于外侧,所述所述储油腔下端通过所述排液孔连通于所述倾斜面;所述储油腔中可上下滑动安装有倒t形的连杆,所述连杆上套设有压抵于所述连杆底部和所述储油腔顶壁之间的复位弹簧,所述连杆顶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注油孔的密封塞,所述连杆底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所述排液孔的防漏塞。
10.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密封塞外露于所述顶盖一端安装有拉环。
11.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顶盖内部对位于所述排液孔下方安装有对准于所述倾斜面的导液板。
12.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阀芯,所述阀芯的底部对准于所述进液口处,所述阀芯顶部穿置于所述阀座内,并可相对于所述阀座上下滑动,所述顶盖内部还安装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底端内置于所述阀座中且所述压缩弹簧两端分别压抵于所述阀芯顶端和所述顶盖顶壁。
13.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阀体的内壁上固设有套设于所述阀芯上的刮环,所述刮环内壁密封贴合于所述刮环的外壁且两者之间可相对滑动。
14.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所述阀座的内部密封安装有o型圈,所述o型圈中密封穿设有所述阀芯。
15.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阀体内侧底部对位于所述进液口处密封安装有密封圈,所述阀芯的底部用于压抵并封堵于所述密封圈的顶部开口处。
16.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还包括滑动安装于所述阀座内的滑板,所述滑板连接有所述阀芯,且所述滑板的顶端压抵有所述压缩弹簧。
17.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进一步的改进在于,所述顶盖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套。防滑套可防止在转动顶盖时手掌出现打滑的情况,继而便于转动顶盖。
18.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主要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9.(1)通过设置有注油组件,当需要往顶盖与阀座间加入润滑油对螺纹进行润滑时,使用者可通过向上拉动密封塞,密封塞上移后可带动连杆上移,连杆上移后可带动防漏塞上移并挤压复位弹簧,而当防漏塞从排液孔内部移出后,润滑油可经排液孔流入至导液板上,再经导液板流至顶盖与阀座间的螺纹上,从而可对螺纹进行润滑,实现对螺纹连接与内部空气的隔绝,延缓螺纹生锈而导致后续难以将顶盖从阀座上旋出,并便于后续拆装顶盖;同时一段时间后可以反向将顶盖内部的润滑液排出,避免长时间使用后发生变质,影响防锈效果。
20.(2)通过设置刮环,当对阀座、阀芯进行拆除时利用刮环刮除掉阀芯表面的液压油,使液压油流入至阀体内部,防止将阀座拆卸下来时将阀芯表面的液压油带出,避免造成液压油的浪费和污染。
21.(3)当排液孔口径小于注油孔口径时,通过向储油腔内部加入润滑油,可实现储油腔内部少量油液的存储,辅助密封塞实现顶盖内外的密封。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的结构示意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液压油溢流阀的剖视示意图;
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a处的放大示意图;
25.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的放大示意图;
26.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c处的放大示意图。
27.图中:1、阀体;2、进液口;3、溢流口;4、密封圈;5、阀座;6、阀芯;7、顶盖;8、压缩弹簧;9、o型圈;10、刮环;11、注油组件;1101、密封塞;1102、注油孔;1103、储油腔;1104、复位弹簧;1105、连杆;1106、防漏塞;1107、排液孔;1108、导液板;12、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9.下面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对其实施例进行说明。
30.一种液压油溢流阀,如图1-5所示,包括阀体1,阀体1的一侧开设有溢流口3,阀体1的底部连接有进液口2,阀体1的顶部可拆卸安装有阀座5,阀座5的顶部螺纹连接有顶盖7,顶盖7的内部设置有注油组件11,顶盖7的内部上方安装有压缩弹簧8,阀座5的内部上方竖向滑动设置有滑板12,滑板12的底部连接有延伸至阀体1内部的阀芯6,阀座5的内部下方固定有o型圈9,阀芯6密封穿过o型圈9;阀体1的内部设置有刮环10,用于实现对阀芯6表面油液的刮除。具体的,(1)阀座5的顶部形成有连接部,连接部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连接部的顶端形成有自内侧向外侧逐渐向下倾斜的倾斜面(外螺纹起始处位于倾斜面的最下方),注油组件11对准于倾斜面用于通过倾斜面向阀座5、顶盖7之间螺纹连接部位注油;(2)阀体1的内壁上固设有套设于阀芯6上的刮环10,刮环10内壁密封贴合于刮环10的外壁且两者之间可相对竖向滑动,刮环10位于o型圈9的下方。
31.进一步的,注油组件11包括有形成于顶盖7顶部的储油腔1103、排液孔1107和注油孔1102,储油腔1103上端通过注油孔1102连通于外侧,储油腔1103下端通过排液孔1107连通于倾斜面;储油腔1103中可上下滑动安装有倒t形的连杆1105,连杆1105上套设有压抵于连杆1105底部和储油腔1103顶壁之间的复位弹簧1104,连杆1105顶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注油孔1102的密封塞1101,连杆1105底端连接有用于封堵排液孔1107的防漏塞1106。具体的,密封塞1101外露于顶盖7的一端安装有拉环,通过拉环带动连杆1105向上运动,实现排液孔1107和注油孔1102的开启,此时复位弹簧1104受压,松开拉环后,在复位弹簧1104复位力作用下防漏塞1106、密封塞1101分别复位重新密封封堵于排液孔1107和注油孔1102中。
32.进一步的,顶盖7内部对位于排液孔1107下方安装有对准于倾斜面的导液板1108,用于将润滑液(油)引流至螺纹连接处,实现对内部空气的隔绝作用,延缓螺纹连接处的生锈速度。
33.进一步的,阀体1内侧底部对位于进液口2处密封安装有密封圈4,阀芯6的底部用于压抵并封堵于密封圈4的顶部开口处。
34.本实用新型中,(1)滑板12的顶端压抵有压缩弹簧8;(2)顶盖7的外表面设置有防滑套;(3)阀芯6的底部对准于进液口2(密封圈4)处,阀芯6顶部穿设置于阀座5内,并可相对于阀座5上下滑动,顶盖7内部还安装有压缩弹簧8,压缩弹簧8底端内置于阀座5中且压缩弹簧8两端分别压抵于阀芯6顶端(即滑板12)和顶盖7顶壁,便于拆装顶盖7,同时防滑套可防止在转动顶盖7时手掌出现打滑的情况,继而便于转动顶盖7。
35.实际使用中,当进液口2外部压力过多时向上挤压阀芯,使得阀芯与密封圈4分离,液压油进入阀体1内部并经溢流口(连通于液压有回收装置)排出,实现溢流保护作用。
36.本实用新型中,通过设置o型圈9和密封圈4的存在可提高阀体1、阀座5内部的密封性。
37.本原理为:首先,当需要往顶盖7与阀座5间加入润滑油对螺纹连接处进行润滑隔绝内部空气时,使用者可通过向上拉动密封塞1101,密封塞1101上移后可带动连杆1105上
移,连杆1105上移后可带动防漏塞1106上移并挤压复位弹簧1104,而当防漏塞1106从排液孔1107内部移出后,润滑油可经排液孔1107流入至导液板1108上,再经导液板1108流至顶盖7与阀座5间的螺纹连接处,从而可对螺纹进行润滑以及与内部空气的隔绝;对阀座、阀芯进行拆卸时,利用刮环1003与阀芯之间的相对运动可刮除掉阀芯6表面的液压油防止将阀座5拆卸下来时将阀芯6表面的液压油带出污染周围环境。
3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实用新型的限制,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根据需要对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替换和变型等,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