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场地系统
技术领域
1.本实用新型涉及体感游戏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vr场地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之余,对休闲娱乐的追求越来越高。因此,例如密室逃脱、剧本杀以及室内探险等室内游戏,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3.众所周知,不同主题的室内游戏,需要不同的室内场地布局,以营造一个良好的游戏环境,有助于使玩家快速融入游戏场景,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
4.vr技术的中文意思就是虚拟现实,其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使用者关于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的模拟,让使用者如同身临其境一般、可以及时、没有限制地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
5.因此,使用vr技术模拟不同主题的室内场地布局,不仅能够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还能够在一个室内场地中实现多种主题布局的切换,提高室内场地的利用率,具有实际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6.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vr场地系统。
7.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vr场地系统,包括:室内场地、升降架、挂架、vr眼镜、体感背心、主机以及震感设备;所述升降架设置于室内场地的顶壁上,所述升降架上放置有多个vr眼镜;所述挂架设置于室内场地的侧壁上,所述挂架上挂设有多个体感背心;所述vr眼镜和体感背心一一配对,任一对所述vr眼镜和体感背心均与主机电连接,且所述主机设置于室内场地的边角处或设置于室内场地外部;所述震感设备设置在室内场地的地板的下方;且所述室内场地与多个外部场地连通。
8.优选地,所述vr眼镜和体感背心上均设置有识别区。
9.优选地,所述升降架和挂架上均设置有充电插头,所述充电插头的线路排布在室内场地的墙壁内。
10.优选地,所述室内场地的侧壁上设置有标识白线。
11.优选地,所述震感设备包括振动马达。
12.优选地,所述室内场地与外部场地连通的通道口位于室内场地一侧的中部,且所述升降架、挂架以及主机三者均设置在通道口的同一侧边缘位置。
13.优选地,所述室内场地与外部场地连通的通道口位于室内场地的一侧,所述升降架、挂架以及主机三者均设置在通道口的一侧,且所述升降架、挂架以及主机三者位于的通道口一侧的空间小于通道口另一侧的空间。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5.1、本实用新型通过主机、vr眼镜以及体感背心配合虚拟不同主题的场地布局,视听效果好,从而使进行不同主题游戏的玩家能够分批进入室内场地,进行不同主题的游戏,
从而有助于提高室内场地的利用率,且有助于提高玩家的游戏体验;
16.2、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主机、升降架以及挂架三者均设置在通道口的同一侧,有助于提高布局的紧凑性,进而有助于扩大室内场地的游戏面积,且有助于提高视听效果;
17.3、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室内场地的侧壁上设置能够通过vr眼镜识别的标识白线,使玩家在游戏中能够分别室内场地的墙壁,有助于减少玩家撞墙的情况发生,进而有助于提高游戏安全性。
附图说明
18.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19.图1为本实用新型主要提现vr场地系统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vr眼镜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体感背心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标识白线位置的示意图;
23.图5为本实用新型主要体现变化例1中vr场地系统整体结构的俯视示意图。
24.附图标记:
25.室内场地1
ꢀꢀꢀꢀꢀꢀꢀꢀꢀꢀꢀꢀꢀꢀꢀꢀꢀꢀꢀꢀꢀꢀꢀꢀ
主机6
26.升降架2
ꢀꢀꢀꢀꢀꢀꢀꢀꢀꢀꢀꢀꢀꢀꢀꢀꢀꢀꢀꢀꢀꢀꢀꢀꢀꢀ
震感设备7
27.挂架3
ꢀꢀꢀꢀꢀꢀꢀꢀꢀꢀꢀꢀꢀꢀꢀꢀꢀꢀꢀꢀꢀꢀꢀꢀꢀꢀꢀꢀ
识别区8
28.vr眼镜4
ꢀꢀꢀꢀꢀꢀꢀꢀꢀꢀꢀꢀꢀꢀꢀꢀꢀꢀꢀꢀꢀꢀꢀꢀꢀꢀ
标识白线9
29.体感背心5
ꢀꢀꢀꢀꢀꢀꢀꢀꢀꢀꢀꢀꢀꢀꢀꢀꢀꢀꢀꢀꢀꢀꢀꢀ
通道口10
30.外部场地11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32.如图1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vr场地系统,包括室内场地1、升降架2、挂架3、vr眼镜4、体感背心5、主机6以及震感设备7。室内场地1的空间形状可以为矩形体,室内场地1的地面为由地板铺设而成的平坦面。升降架2安装在室内场地1的顶壁上,且升降架2能够折叠收入室内场地1的顶壁内。
33.升降架2是vr眼镜4的放置基础,升降架2上可以同时稳定的放置多个vr眼镜4。升降架2上安装有充电插头,充电插头能够为放置在升降架2上的vr眼镜4进行充电,且充电插头的线路排布在室内场地1的墙壁内,不对室内场地1的空间造成影响。一般情况下升降架2折叠收拢在室内场地1的顶壁内,当工作人员需要取用或放置vr眼镜4时,工作人员控制升降架2下降合适的高度,从而便于工作人员取用或放置vr眼镜4。通常将vr眼镜4放置在升降架2上时,即通过充电插头对vr眼镜4进行充电,使vr眼镜4保持充足的电量。
34.挂架3是体感背心5的安装基础,挂架3水平固定安装在室内场地1的侧壁上,挂架3
上能够同时挂有多个体感背心5。充电插头在挂架3上也安装有多个,充电插头的线路排布在室内场地1的墙壁内,不对室内场地1的空间造成影响,充电插头可以为挂在挂架3上的体感背心5充电,使体感背心5保持充足的电量。体感背心5上安装有开关装置,用于实现对体感背心5通电或断电的控制。
35.如图1、图2和图3所示,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是一一对应的,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上均形成有识别区8,同一对的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上的识别区8相同,不是同一对的vr眼镜4或体感背心5上的识别区8不同,从而使玩家能够借助识别区8,快速的拿到配对的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任一对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均与主机6信号连接,主机6控制vr眼镜4产生特定的虚拟场景,主机6控制体感背心5运动,让使用者的身体能够实时的收到反馈,由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二者配合作用,从而让使用者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虚拟环境,提高了使用者的游戏体验。
36.如图1和图4进一步地,震感设备7安装在室内场地1的地板的下方,震感设备7为振动马达或音响设备,音响设备例如低音炮,震感设备7作用于地板,从而使位于室内场地1内的玩家能够感受到地面的振动,提高了游戏体验。室内场地1的四个侧壁上均贴有标识白线9,标识白线9能够被戴着vr眼镜4的游戏玩家识别,且标识白线9的高度适中,让玩家能够很容易的看到标识白线9,减少了玩家撞到室内场地1侧壁的情况发生。
37.室内场地1通过通道口10与两个外部场地11连通,位于两个外部场地11的游戏玩家可以轮流进入室内场地1,主机6根据不同的主题提供不同的虚拟场景,从而提高了室内场地1的利用率。
38.室内场地1与外部场地11连通的通道口10位于室内场地1一侧的中部,升降架2、挂架3以及主机6三者均安装在通道口10的同一侧边缘位置。挂架3安装在与通道口10相邻的侧壁上,主机6放置在与通道口10相邻的墙壁夹角处。通过将升降架2、挂架3以及主机6三者相对紧凑的排布方式,提高了室内空间的游戏空间,增强了模拟场景的视觉效果。
39.变化例1
40.如图5所示,室内场地1与外部场地11连通的通道口10位于室内场地1的一侧,升降架2、挂架3以及主机6三者均安装在通道口10的一侧,且升降架2、挂架3以及主机6三者位于的通道口10一侧的空间小于通道口10另一侧的空间。挂架3安装在与通道口10相邻的侧壁上,主机6放置在与通道口10相邻的墙壁夹角处。通过将升降架2、挂架3以及主机6三者相对紧凑的排布方式,提高了室内空间的游戏空间,增强了模拟场景的视觉效果。
41.变化例2
42.主机6固定安装在室内场地1的外部,且保证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二者与主机6稳定的信号连接。
43.工作原理
44.游戏时,玩家从外部场地11通过通道口10进入室内场地1,从升降架2和挂架3上拿到配对的vr眼镜4和体感背心5并穿戴整齐;游戏开始后,主机6模拟特定的虚拟场景,并通过vr眼镜4、体感背心5以及室内场地1的背景让玩家有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的感受,游戏结束后,将vr眼镜4放置到升降架2上并收起,将体感背心5挂在挂架3上,之后再离开室内场地1;待下一组玩家进入室内场地1后,重复上述流程。
4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
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6.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