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交通安全设施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道路路口升降式警示柱及警示系统。
背景技术:
2.随着车流量的增加,交通路口的安全越来越重要,虽然交警部门会在人流量和车流量较大的路口安排更多的警力,但仍然会出现无法照顾各个位置的问题。有些厂家开发出一些辅助性的警示工具,比如:路口警示柱的结构是:包括外壳、红外光栅单元和发声单元,在人行道旁侧的便道上间隔安装两个外壳,两个外壳上的红外光栅单元相互对位,当红绿灯为红灯时,一旦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穿过两个外壳之间,就会阻挡外壳之间的红外线,触发外壳上的发声单元发出警示声音。在实际使用中发现,1.某些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在听到警示声音后仍然会继续穿行,易导致不安全事件的发生;2.路口执勤的交警在繁忙时无法得到提醒,不能及时观察到违反交规行为的发生;3.交通部门没有获取路口违规行为发生频次的手段。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提供能够升降、能够通过网络提示路口执勤交警、能够将违规次数和图像进行统计的一种道路路口升降式警示柱。
4.本实用新型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道路路口升降式警示柱,包括外壳和红外光栅单元,其特征在于:两个外壳间隔的设置在路口斑马线旁侧的路面,两个外壳上设置的红外光栅单元相对设置,在外壳上端部设置有与路口红绿灯同步显示的警示灯单元,所述外壳能在竖向方向上升降。
6.再有,所述外壳包括圆柱形上端部、圆柱形中部和圆柱形下端部,圆柱形中部的上端面和底面分别与圆柱形上端部和圆柱形下端部连接;
7.圆柱形中部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圆柱形上端部的外径和所述圆柱形下端部的外径,在圆柱形中部侧壁设置所述红外光栅单元。
8.再有,圆柱形上端部的外缘或顶面设置有所述警示灯。
9.再有,圆柱形中部底面旁侧的圆柱形下端部的上端面设置有警示灯单元。
10.再有,所述圆柱形下端部竖向滑动嵌设在一个套筒内,该套筒嵌设在地面以下设置的外筒内,在套筒内设置有驱动圆柱形上端部、圆柱形中部和圆柱形下端部升降的驱动单元。
11.再有,所述套筒上端部外缘设置凸边,该凸边压在所述外筒上端面并通过螺栓相互固定。
12.再有,所述套筒上端内缘设置有密封单元。
13.再有,所述驱动单元为电动推杆单元、丝杠丝母单元、直线电机单元或齿轮齿条单元。
14.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警示系统,包括多个路口,每个路口的斑马线两侧的路面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的警示柱,每个警示柱的红外光栅单元、警示灯单元和驱动单元均连接路口控制单元,该路口控制单元还连接路口摄像单元和红绿灯单元,路口控制单元接收红外光栅单元的输出数据并向红绿灯单元和驱动单元发送控制指令。
15.再有,所述路口控制单元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分别连接路口警察手机和区域控制中心。
16.本实用新型取得的技术效果是:
17.本实用新型中,警示柱的外壳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圆柱形上端部、圆柱形中部和圆柱形下端部,在中部侧壁设置红外光栅单元,在上端部外缘或顶面设置警示灯单元,中部底面旁侧的下端部上端面上设置警示灯单元。外壳整体竖向滑动的设置在套筒内,套筒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地面内设置的外筒内,便于外壳和套筒的整体安装和拆卸,外壳的升降便于不同场景下使用,出现违规行为时,路口执勤警察的手机可以收到提示,而路口摄像头可以进行跟踪拍摄,区域控制中心同时能够收到信息并进行各路口违规情况的统计和分析。
附图说明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使用状态图;
19.图2是图1的警示柱的结构示意图;
20.图3是图1的控制原理图;
21.图4是图2的警示柱的一种驱动方式示意图;
22.图5是图4的i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以下实施例只是描述性的,不是限定性的,不能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24.一种道路路口升降式警示柱,如图1-4所示,包括外壳2和红外光栅单元12,本实用新型的创新在于:两个外壳间隔的设置在路口1斑马线3旁侧的路面,两个外壳上设置的红外光栅单元相对设置并形成红外围栏,在外壳上端部设置有与路口红绿灯同步显示的警示灯单元10,外壳能在竖向方向上升降。
25.本实施例中,外壳如图2所示的包括圆柱形上端部11、圆柱形中部13和圆柱形下端部 14,圆柱形中部的上端面和底面分别与圆柱形上端部和圆柱形下端部连接。圆柱形中部的外径小于或等于所述圆柱形上端部的外径和所述圆柱形下端部的外径,在圆柱形中部侧壁设置红外光栅单元。
26.圆柱形上端部的外缘或顶面设置有所述警示灯。圆柱形中部底面旁侧的圆柱形下端部的上端面设置有警示灯单元。
27.圆柱形下端部竖向滑动嵌设在一个套筒18内,该套筒嵌设在地面16以下设置的外筒15 内,在套筒内设置有驱动圆柱形上端部、圆柱形中部和圆柱形下端部升降的驱动单元。驱动单元为电动推杆单元、丝杠丝母单元、直线电机单元或齿轮齿条单元。如图4所示:驱动单元为丝杠丝母单元,具体是:在套筒内的底部设置有盘式电机22,该盘式电机的转轴
连接丝杠21,在圆柱形下端部内固定设置有丝母,丝母套设在丝杠的外螺纹上,为了避免外壳转动,在盘式电机和圆柱形下端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或多个导柱20,在圆柱形上端部、圆柱形中部和圆柱形下端部内设置有用于容难丝杠和导柱的空腔。
28.如图5所示,套筒上端部外缘设置凸边25,该凸边压在外筒对位的上端面19上并通过螺栓24相互固定,螺栓开孔处的空腔23用防水材料填充。优选的方案是在圆柱形中部外套设一透明的外罩17,该外罩的外径和圆柱形上端部外径和圆柱形下端部外径相同,为了提高密封性,在套筒上端内缘设置有至少一个凹槽,每个凹槽内设置有密封单元,密封单元优选为密封圈。
29.上述警示柱使用时的状态如图1所示,每个路口的斑马线两侧的路面上间隔设置两个所述的警示柱,每个警示柱的红外光栅单元、警示灯单元和驱动单元均连接路口控制单元,该路口控制单元还连接路口摄像单元和红绿灯单元,路口控制单元接收红外光栅单元的输出数据并向红绿灯单元和驱动单元发送控制指令。路口控制单元通过数据传输单元分别连接路口警察手机和区域控制中心。
30.当红灯亮起时,警示柱上的警示灯单元发出与红绿灯同步的红光,并使红外围栏进入警戒状态,一旦有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通过红外围栏时,路口控制单元驱动警示柱处的发声单元发出警示声音,并将该情况发送至警察手机上,同时上传至该区域的控制中心处,警察收到后可以进行有效的纠正,由其是那些听到警示声音仍然前行的违规行为,路口的摄像头能够转动并追踪拍摄,而区域控制中心能够得到大量的违规数据、图像数据等信息。
31.当绿灯亮起时,警示柱上的警示灯单元发出与红绿灯同步的绿光,并解除红外围栏的警戒状态,行人、自行车和电动车可以自由通过。
32.有些时候,需要人们无障碍的通过斑马线,此时可以将外壳整体收缩回套筒内,方柏霓行人、自行车或电动车通行。
33.本实用新型中,外壳整体竖向滑动的设置在套筒内,套筒通过螺栓固定安装在地面内设置的外筒内,便于外壳和套筒的整体安装和拆卸,外壳的升降便于不同场景下使用,出现违规行为时,路口执勤警察的手机可以收到提示,而路口摄像头可以进行跟踪拍摄,区域控制中心同时能够收到信息并进行各路口违规情况的统计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