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体以及灯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1  162



1.本技术照明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灯体以及灯具。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现有技术中,灯具的结构复杂、需要将大量的组件组装才能制成灯具。
3.尤其地,塑料筒灯组装过程一般较为复杂,组装工序较多较费工。例如,需要将灯板固定在壳体上,电线或导线也需要由人工穿过出线孔并固定。此外,安装元件也需要通过手工卡入的方式固定于壳体上,整个组装过程中需要多次翻转灯体,增加了工序工费,也不利于灯具的自动化生产。
4.因此,亟需提供一种灯体以及灯具,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灯体以及灯具,能实现整灯的自下而上的组装,整灯的组装过程无需翻转灯体,减少组装工时和工费,可应用于筒灯的自动化组装。
6.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技术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灯体,包括不可拆卸地连接的第一灯体和第二灯体;
7.其中所述第一灯体具有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灯体的第一开口,用来供照明模组组入;所述第二收容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灯体的第二开口,用来供安装元件组入;
8.所述第二灯体封闭所述第一收容部的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收容部的第二开口,从而将所述照明模组和所述安装元件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二收容部中。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内设置有限位部,所述限位部用于支撑所述照明模组,并且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灯体配合以固定所述照明模组。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被所述限位部划分为相互连通的电源腔和光源腔,所述光源腔的远离所述电源腔的一端设置有与所述电源腔相对的出光口;
11.其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第二灯体与配合将所述照明模组限位于所述电源腔内,而所述照明模组的光源进入所述光源腔内,所述光源的光线经所述出光口射出。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与所述照明模组限位配合,所述台阶结构设置为所述限位部。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元件包括连接在一起的弹性部和安装部;
14.所述弹性部容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中;
15.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安装部由所述第一滑槽伸出所述第二收容部,所述安装部能在与安装目标接触的夹持位置和远离所述安装目标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灯体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与所述第一滑槽相连通,以供所述安装部的移动。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的外侧壁上设置有附加侧壁,所述第二收容部由所述附加侧壁和所述第一收容部的部分外侧壁合围形成,所述附加侧壁上开设有所述第一滑槽。
18.在一些实施例中,此时,所述第二灯体包括用来封闭所述第一开口的主体部和用来封闭所述第二开口的延伸部,所述第二滑槽开设于所述延伸部上。
1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的侧壁上开设有穿线槽,所述第二灯体封闭所述穿线槽的槽口以形成一引线通道,所述引线通道用于布设所述照明模组与外部电源的导线。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穿线槽的内侧壁上或所述第二灯体朝向所述穿线槽的一侧设置有压线凸起,用于压紧所述导线。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容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且所述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收容部对称排布。
2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灯体还包括第三灯体,所述第三灯体固定在所述第一收容部的远离所述第二灯体的一侧。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灯体和所述第二灯体通卡扣连接、螺纹连接、磁吸连接、热熔连接、过盈配合、焊接或黏胶结合的方式组装连接在一起。
2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收容部朝向所述第二灯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所述第二灯体朝向所述第一收容部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所述第一定位部和所述第二定位部相配合,用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灯体的定位配合。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收容部朝向所述第二灯体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定位部,所述第二灯体朝向所述第二收容部一侧设置有第四定位部,所述第三定位部和所述第三定位部相配合,用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灯体的定位配合。
26.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灯具,包括安装元件、照明模组和本技术的灯体,其中:
27.所述照明模组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内,并且所述第一收容部与所述第二灯体配合使所述照明模组保持于所述灯体内;
28.所述安装元件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内,并且所述第二收容部和所述第二灯体配合使所述安装元件保持于所述灯体上。
29.本技术灯体以及采用所述灯体的灯具通过将第一灯体的第一收容部和第二收容部的开口均朝向第二灯体设置,实现安装元件和照明模组的插入式安装,无需进行灯体翻转操作,减少了组装工时工费,可以提高自动组装效率;此外,在第一灯体上设置穿线槽,避免电线或导线需要人工穿过出线孔并固定,进一步利用第二灯体封闭穿线槽以形成引线通道,达到压线和防拉的目的,还能省略线扣零件;同时,利用第一灯体和第二灯体装配关系,通过第二灯体封闭第一收容部和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开口,从而能实现对安装元件和照明模组的限位安装,降低安装元件、照明模组以及导线的装配难度。
30.此外,本技术灯具,能实现整灯自下而上的组装过程,且整个组装过程无需翻转灯体,可用于自动化组装,减少工时工费。
附图说明
31.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技术的技术方案
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32.图1为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爆炸状态示意图。
33.图2为图1中灯具的截面图。
34.图3为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一。
35.图4为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结构示意图二。
36.图5为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剖视图一。
37.图6为图5的局部区域放大图。
38.图7为符合本技术优选实施例的灯具的剖视图二。
39.图8为图7的局部区域放大图。
40.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41]1ꢀꢀꢀꢀꢀꢀꢀꢀ
灯具
ꢀꢀꢀꢀꢀꢀꢀꢀꢀꢀꢀꢀꢀꢀꢀꢀꢀ
20
ꢀꢀꢀꢀꢀꢀꢀ
安装元件
[0042]
30
ꢀꢀꢀꢀꢀꢀꢀ
照明模组
ꢀꢀꢀꢀꢀꢀꢀꢀꢀꢀꢀꢀꢀ
40
ꢀꢀꢀꢀꢀꢀꢀ
导线
[0043]
100
ꢀꢀꢀꢀꢀꢀ
第一灯体
ꢀꢀꢀꢀꢀꢀꢀꢀꢀꢀꢀꢀꢀ
200
ꢀꢀꢀꢀꢀꢀ
第二灯体
[0044]
300
ꢀꢀꢀꢀꢀꢀ
第三灯体
ꢀꢀꢀꢀꢀꢀꢀꢀꢀꢀꢀꢀꢀ
110
ꢀꢀꢀꢀꢀꢀ
第一收容部
[0045]
120
ꢀꢀꢀꢀꢀꢀ
第二收容部
ꢀꢀꢀꢀꢀꢀꢀꢀꢀꢀꢀ
111
ꢀꢀꢀꢀꢀꢀ
第一开口
[0046]
121
ꢀꢀꢀꢀꢀꢀ
第二开口
ꢀꢀꢀꢀꢀꢀꢀꢀꢀꢀꢀꢀꢀ
112
ꢀꢀꢀꢀꢀꢀ
限位部
[0047]
113
ꢀꢀꢀꢀꢀꢀ
穿线槽
ꢀꢀꢀꢀꢀꢀꢀꢀꢀꢀꢀꢀꢀꢀꢀ
114,212 压线凸起
[0048]
115
ꢀꢀꢀꢀꢀꢀ
附加侧壁
ꢀꢀꢀꢀꢀꢀꢀꢀꢀꢀꢀꢀꢀ
116
ꢀꢀꢀꢀꢀꢀ
第一定位部
[0049]
117
ꢀꢀꢀꢀꢀꢀ
出光口
ꢀꢀꢀꢀꢀꢀꢀꢀꢀꢀꢀꢀꢀꢀꢀ
120
ꢀꢀꢀꢀꢀꢀ
第二灯体
[0050]
122
ꢀꢀꢀꢀꢀꢀ
第一滑槽
ꢀꢀꢀꢀꢀꢀꢀꢀꢀꢀꢀꢀꢀ
123
ꢀꢀꢀꢀꢀꢀ
第三定位部
[0051]
130
ꢀꢀꢀꢀꢀꢀ
面环部
ꢀꢀꢀꢀꢀꢀꢀꢀꢀꢀꢀꢀꢀꢀꢀ
210
ꢀꢀꢀꢀꢀꢀ
主体部
[0052]
211
ꢀꢀꢀꢀꢀꢀ
第二定位部
ꢀꢀꢀꢀꢀꢀꢀꢀꢀꢀꢀ
220
ꢀꢀꢀꢀꢀꢀ
延伸部
[0053]
221
ꢀꢀꢀꢀꢀꢀ
第二滑槽
ꢀꢀꢀꢀꢀꢀꢀꢀꢀꢀꢀꢀꢀ
222
ꢀꢀꢀꢀꢀꢀ
第四定位部
[0054]
22
ꢀꢀꢀꢀꢀꢀꢀ
安装部
ꢀꢀꢀꢀꢀꢀꢀꢀꢀꢀꢀꢀꢀꢀꢀ
21
ꢀꢀꢀꢀꢀꢀꢀ
弹性部
[0055]
41
ꢀꢀꢀꢀꢀꢀꢀ
导线套
ꢀꢀꢀꢀꢀꢀꢀꢀꢀꢀꢀꢀꢀꢀꢀ
101
ꢀꢀꢀꢀꢀꢀ
光源腔
[0056]
102
ꢀꢀꢀꢀꢀꢀ
电源腔
具体实施方式
[0057]
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此外,在具体实施例方式中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58]
本技术公开一种灯体,其应用于灯具中。如图1至图8所示,相应地,本技术还提供一种包括本技术灯体的灯具1。以下将结合图1至图8详细阐述本技术所述灯体以及所述灯具1的结构。
[0059]
如图1至图8所示,所述灯具包括灯体、照明模组30以及安装元件20。所述灯体包括不可拆卸地连接在一起的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
[0060]
所述不可拆卸是指:拆卸只能是破坏性的拆卸,而不是通过可恢复性的拆卸。所述不可拆卸的组装方式可以为热熔固定、焊接或黏胶固定等方式。
[0061]
此时,所述灯体还包括第三灯体300,所述第三灯体300与所述第一灯体 100以可拆卸或不可拆卸地方式连接在一起。
[0062]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灯体300、第一灯体100以及所述第二灯体 200从上至下一次排布设置,且相邻灯体之间形成不可拆卸连接。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体100为大致呈喇叭状的外壳,所述第二灯体200为一平面板型的盖件,所述第三灯体300为平板型面罩。当然,所述第一灯体100、所述第二灯体200以及所述第三灯体300还可以设置成其他构型。
[0063]
请一并参考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一灯体100具有用于收容照明模组 30的第一收容部110以及用于收容安装元件20的收容部120。
[0064]
具体地,所述照明模组30至少包括用于发光的光源模组。所述光源模组包括基板及设置于基板的光源,光源可以是多颗led或一颗或多颗cob光源。
[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照明模组还包括用于向所述光源模组供电的驱动模组,所述驱动模组可以单独设置并与所述光源模组电性连接,也可以直接地集成于所述光源模组上。在具体实施时,所述驱动模组包括驱动电源,驱动电源通过电线与外部导线连接。
[0066]
其中安装元件20用于将所述灯体或灯具1安装于安装目标或安装基础上,所述安装目标可以为天花板,当然可以是其他安装结构,本技术对此不作限制。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安装元件为卡簧。
[0067]
请一并参考图1、图2和图7,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灯体 200的第一开口111,用来供照明模组30组入。换句话说,在装配时,所述照明模组30能经由所述第一开口111装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内。
[0068]
请一并参考图1、图2和图5,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灯体 200的第二开口121,用来供安装元件20组入。换句话说,在装配时,所述安装元件20能经由所述第二开口121装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内。
[0069]
请进一步结合图3和图4,所述第二灯体200封闭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第一开口111和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第二开口121,从而将所述照明模组30 和所述安装元件20分别限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和所述第二收容部120中。也就是说,利用所述第二灯体200与所述第一灯体100装配关系,能实现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的固定。
[0070]
对于本技术的灯体来讲,在组装时:照明模组30和安装元件20可以分别由111、121直接地放置于第一收容部110和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内;然后,利用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的装配关系,让第二灯体200封闭住开口111、 121,从而将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分别限位于第二收容部120和第一收容部110内。
[0071]
此种结构的灯体,由于开口111,121均朝向第二灯体200,因此在将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装配于第一收容部110和第二收容部120的过程中,无需翻转第一灯体100,减少了组装的工时工费,可以应用于灯具的自动化生产,进一步降低的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灯具的组装效率。
[0072]
另外,可以不用螺钉、铆钉或者其他安装元件固定结构固定安装元件20 和照明模组30,仅需通过第二灯体200封堵开口111、121,能防止安装元件 20和照明模组30掉出,从
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0073]
综上,本技术的灯体无需翻转灯体进行组装,降低了灯具组装难度以及组装的工时工费,也可以应用于自动化生产。
[0074]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灯体100包括一第一收容部110和多个第二收容部 120。
[0075]
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用于收容照明模组30。也就是说,完成装配后,所述照明模组30的至少部分结构位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内。
[0076]
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收容部110为一具空腔,并且所述空腔具有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的开口111。
[0077]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内设置有限位部112,所述限位部112用支撑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内的照明模组30,并且所述限位部112能与第二灯体200配合固定所述照明模组30。
[0078]
请参考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12为一台阶,能够将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划分为相互连通的电源腔102和光源腔102。其中所述光源腔102位于所述台阶下方,所述电源腔位于所述台阶上方。
[0079]
更进一步地讲,所述电源腔102位于所述限位部112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 的一侧,用于收容照明模组30。然后通过第二灯体200抵压在所述照明模组30 上,从而将所述照明模组30此固定于所述电源腔内102。也就是说,通过所述第二灯体200与所述限位部112的共同作用,将所述照明模组30固定于所述电源腔102内。
[0080]
更进一步地,所述照明模组30的光源进入所述光源腔102内,所述光源的光线经所述出光口117射出。
[0081]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光源模组的基板卡合于所述限位部112上,所述基板的顶部被所述第二灯体200限位。与此同时,集成于所述基板底部的光源则进入到所述光源腔102内。
[0082]
在一优选实施例中,所述驱动模组与所述光源设置在所述基板的同一侧,也就是说,所述驱动模组也进入所述光源腔102内。
[0083]
请参考图2和图6,所述光源腔102具有与所述开口111相对设置的出光口117,所述照明模组20的光线经所述出光口117,所述照明模组30的光线经所述出光口117射出。
[0084]
请一并参考图1、图3和图5,当照明模组30被装配于所述灯体上后,所述照明模组30与所述出光口117正对,所述照明模组30的光线能经由所述出光口117射出。
[0085]
组装时:照明模组30能由第一开口111进入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电源腔102内,并被放置在所述限位部112上,此时所述限位部112能支撑照明模组 30;而在第二灯体200装配于所述第一灯体100后,所述限位部112与所述第二灯体200将照明模组30限位于第一灯体100的所述电源腔102内。
[0086]
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开口111处,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内侧壁上设置有台阶结构,所述台阶结构与所述照明模组30限位配合,可以将所述台阶结构的部分或全部设置为所述限位部112。
[0087]
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112还可以为沿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内周周向布置的多个凸起。所述凸起可以由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内侧壁朝向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中心延伸形成。
[0088]
在安装照明模组30时,可以不用螺钉、铆钉或者其他安装元件固定结构固定照明
模组30,仅需将照明模组30放置于第一收容部110内,通过第二灯体 200封堵第一收容部110的开口111,从而防止照明模组30掉出,进而使得照明模组30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进而降低照明模组30的安装难度,能够提高照明模组30的安装效率,进而提高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
[0089]
请一并参考图1、图3和图5,为了实现照明模组30与外部电源的连接,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侧壁上设置有穿线槽113,所述穿线槽113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在侧壁上也有缺口。此时,导线40可以通过穿线槽113与照明模组30相连。
[0090]
如图3、图4和图8所示,此方案中,导线40的一端从穿线槽113穿入第一收容部110内,并与照明模组30连接,导线40的另一端位于灯体外,并与外部电源连接,从而可以控制照明模组30以及为照明模组30供电。
[0091]
如前所述,根据所述照明模组30的不同,所述导线40可以直接地与照明模组30的驱动模组电性连接,还可以与通过额外设置的驱动模组与所为照明模组30的光源模组电性连接。
[0092]
而且,由于所述穿线槽113的槽口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导线40能在安装时直接放入所述穿线槽113,减少人工将导线或电线穿过出线孔的工序。
[0093]
请一并参考图3和图4,在完成组装后,所述穿线槽113能被所述第二灯体200封闭形成引线通道,所述引线通道能对导线40进行定位,能达到压线和防拉的目的,省略了压线零件。此外,所述引线通道能防止位于灯体内部的导线40发生晃动,拉扯照明模组30,从而使得导线40与照明模组30之间的连接不容易断裂,进而能够提高照明模组30与导线40的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94]
例如,在一优选实施方式中,在采用热熔方式将所述第一灯体100和所述第二灯体200固定时,可以将导线40的导线套41与所述第一灯体100和所述第二灯体200熔合固定在一起。
[0095]
请一并参考图7和图8,所述穿线槽113的内壁上设置有压线凸起114,所述压线凸起114用于压紧导线,从而使得用户不容易抽动导线40,进而使得导线40与照明模组30之间的连接不容易断裂,进一步提高了照明模组30与导线 40的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096]
请一并参考图3、图4、图5和图6,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用于收容安装元件20。
[0097]
如图1和图2所示,安装元件20包括安装部22和弹性部21,弹性部21 与安装部22相连接。其中所述弹性部21用于所述安装元件20与所述第一灯体 100连接,同时所述弹性部21能够为所述安装部22提供回弹力,所述安装部 22用于与安装基础相连接,从而实现照明灯具的安装。
[0098]
如图1、图5和图6所示,所述弹性部21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内,并且所述弹性部21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限位配合。
[0099]
如继续参考图1、图5和图6,所述弹性部21的前端延伸有定位结构,以用于所述弹性部21在第二收容部120内的定位。此种安装元件20的结构简单,制作方便。
[0100]
在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定位结构可以为由单线条金属构成的矩形封闭结构。此时,安装元件20的弹性部21的刚性较强,进而使得安装元件20的弹性部21不容易发生过度变形。
[0101]
为了实现安装目的,安装元件20的安装部22一般能在与所述安装目标抵接的夹持
位置和与所述安装目标分离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0102]
基于此,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远离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外侧壁上开设有第一滑槽122,所述第一滑槽122的延伸方向可以与灯体的高度方向相同,安装部22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滑槽122伸入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并与所述弹性部21连接,所述安装部22可沿所述第一滑槽122的延伸方向移动。
[0103]
在本技术中,由于开口121朝向第二灯体200,在装配时,所述安装元件 20能以插设的方式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内,降低了安装元件20的装配难度。
[0104]
此时,由于所述安装部22在所述第一滑槽122内移动,进而使得所述安装部22不容易出现过度变形,从而使得所述安装元件20不容易损坏,进而提高安装元件20的使用寿命。另外,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开口121与所述第二灯体200之间无需预留间隙,从而使得所述开口121和所述第二灯体200可以相接触,从而使得所述弹性部21不容易掉落,进而提高了灯具的装配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105]
具体地,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远离所述开口121的一端可以为封闭端,也可以设置为开口端,只要能保障所述第二收容部120与所述弹性部21的限位配合即可。
[0106]
本技术公开的实施例中,当安装元件20通过开口121装配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后,利用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的装配关系,第二灯体200封闭住开口121,从而将安装元件20限位于第二收容部120内。
[0107]
此种结构的灯体,在安装元件20时,可以不用螺钉、铆钉或者其他安装元件固定结构固定安装元件20,仅需将安装元件20放置于第二收容部120内,通过第二灯体200封堵第二收容部120的开口,从而防止安装元件20掉出,进而使得安装元件20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进而降低安装元件20的安装难度,能够提高安装元件20的安装效率,进而提高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
[0108]
同时,在安装元件20的过程中,安装元件20无需固定,从而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另外,安装元件20在装配的过程中无需固定,仅通过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之间的装配,就能实现安装元件20的安装,进而能够实现灯体的自动化组装,进一步降低的劳动强度,同时还能够提高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
[0109]
为了使得灯体与安装基础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收容部12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且至少两个第二收容部120对称排布,安装元件20的数量可以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收容部120与至少两个安装元件20一一对应设置。此方案中,第二收容部120的数量较多,进而能够安装更多的安装元件20,从而提高灯具与安装基础的连接强度,进而使得灯具与安装基础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另外,至少两个第二收容部120对称排布,从而使得灯具的两侧受力较为均衡,进而防止得灯具出现偏斜。
[0110]
具体地,第一收容部110可以与第二收容部120为一体成型,从而减少了第一灯体100的装配的加工工序,从而使得灯体制作更加简单、方便。
[0111]
例如,在本实施例,在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外侧壁上设置附加侧壁115,利用所述附加侧壁115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部分外侧壁合围形成所述第二收容部120。此时,所述第一滑槽122开设于所述附加侧壁115上。
[0112]
但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收容部110也可以与第二收容部120采用粘接、卡接或者螺纹连接等方式连接。
[0113]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第二灯体200连接于所述第一灯体100上,并且所述第二灯体200封闭第一收容部110和第二收容部120的开口111,121。
[01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灯体200可以包括主体部210和连接于所述主体部210上的多个延伸部220。其中所述主体部210对应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并且所述主体部210封闭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开口111,所述延伸部220对应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并且所述延伸部220封闭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开口121。
[0115]
如前所述,当所述第二灯体200装配于第一灯体100后,所述第二灯体200 封闭所述穿线槽113以形成引线通道,从而防止位于灯体内部的导线40发生晃动,拉扯照明模组30,从而使得导线40与照明模组30之间的连接不容易断裂,进而能够提高照明模组30与导线40的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0116]
为了防止安装部22在移动的过程中与第二灯体200的边缘发生干涉,进而容易使得安装部22受到较大作用力,从而容易造成安装部22过度变形,损坏安装部22。基于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二灯体200可以开设有第二滑槽221,第二滑槽221可以与第一滑槽122相连通,第二滑槽221与第一滑槽122的延伸方向相垂直,以用于安装部22可沿第二滑槽221的延伸方向移动。此时,安装部22在移动的过程中不容易与第二灯体200的边缘发生干涉,从而使得安装部22受到的作用力较小,从而不容易造成安装部22过度变形,进而不容易损坏安装部22。
[0117]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滑槽221开设于所述延伸部220。
[0118]
为了提高照明模组30与导线40的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述第二灯体 200朝向第一灯体100的一侧设置压线凸起212。
[0119]
为了提高灯体的定位安装精度,可以在所述第二灯体200和所述第一灯体 100之间设置定位结构。
[0120]
例如,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定位部116,所述主体部210朝向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定位部 211,所述第一定位部116和所述第二定位部211相配合。第一收容部110与第二灯体200可以通过第一定位部116和第二定位部211定位配合,从而防止第一收容部110与第二灯体200装配错位。
[0121]
例如,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朝向所述第二灯体200的一侧设置有第三定位部123,所述延伸部220朝向所述第二收容部120的一侧设置有第四定位部 223,所述第三定位部123和所述第四定位部223相配合。第二收容部120与第二灯体200可以通过第三定位部123和第四定位部223定位配合,从而防止第二收容部120与第二灯体200装配错位。
[0122]
另外,由于第二收容部120和第一收容部110设置于第一灯体100上,第二收容部120和第一收容部110与第二灯体200的安装位置确定,也就相当于确定了第一灯体100与第二灯体200的安装位置,从而能够定位第一灯体100 与第二灯体200的安装位置,进而能够提高灯具灯体的安装精度。
[0123]
可选地,第一定位部116和第二定位部211中,一者可以为定位凸起,另一者可以为定位凹槽,定位凸起的至少部分位于定位凹槽内。相似地,第三定位部123和第四定位部223中,一者可以为定位凸起,另一者可以为定位凹槽,定位凸起的至少部分位于定位凹槽内。此方案中,定位凸起可以直接插入定位凹槽中,进而使得定位方式简单。另外,定位凸起和定位凹槽加工简单,从而使得灯体制作方便,成本较低。
[0124]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灯体100和所述第二灯体200采用热熔固定的方式连接在一起。尤其当所述第一灯体100和所述第二灯体200的材质均为塑料时,热熔固定的方式能使得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的形成一体,提高连接强度。在具体实施时,可以采用超声熔合的方式。
[0125]
例如,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超声熔合第一定位部116和第二定位部211处、以及第三定位部123和第四定位部223处,使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固定。
[0126]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灯体100与第二灯体200可以卡接相连,此方案使得灯体的组装较为简单方便,能够提高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或者,第一灯体 100与第二灯体200还可以焊接相连,此方案能够提高灯具灯体的连接强度。当然,第一灯体100和第二灯体200还可以通过其他方式组装,本文不作限制。
[0127]
如图1所示,第一灯体100还包括面环部130,所述面环部130为设置在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远离所述第二灯体200的一侧环状遮挡外沿。在照明灯具安装于安装基础后,面环部130能够遮挡在安装基础上开设的安装孔,提高照明灯具安装后的美观性,进而改善用户体验。当然,在一些其他实施例中,所述面环部130也可以被配置以用于灯体安装。
[0128]
如图1所示,所述具1还包括第三灯体300,第三灯体300可以设置于第一灯体100背离第二灯体200的一侧。
[0129]
优选地,所述第三灯体300封闭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的出光口117上,第三灯体300与第一灯体100、第二灯体200形成封闭的安装空间,照明模组 30位于安装空间内,第三灯体300能够起到扩散光线的作用,使得照明灯具所发出的光线均匀的照射着待照射区域,从而提高照明灯具的照明效果。
[0130]
为了提高第三灯体300和第二灯体的定位精度,在所述出光口117的内侧壁上设置有一段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与所述第三灯体300相配合,所述第三灯体300和所述第一灯体100可以通过所述阶梯面的定位装配。
[0131]
可选地,所述第三灯体300可以以可拆卸或不可拆卸的方式固定在所述第一灯体100上。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灯体300可以通过卡扣连接、螺纹连接或磁吸连接等可拆卸的方式组装与所述第一灯体100上。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灯体300可以通过为热熔、过盈配合、焊接或黏胶结合的方式组装与所述第一灯体100上。
[0132]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灯体300可以热熔固定在第一灯体100 上。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三灯体300和第一灯体100也可以采用卡接固定。
[0133]
请参考图1和图2,除了上述灯体外,本技术所述灯具还包括安装元件20 和照明模组30。
[0134]
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照明模组30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部110内,并且所述第一收容部110与所述第二灯体200配合使所述照明模组30固定保持于所述灯体内。
[0135]
请参考图1和图2,所述安装元件20收容于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内,并且所述第二收容部120和所述第二灯体200配合将所述安装元件20可扭转地保持于所述灯体上,所述安装元件20在能与安装目标抵接的夹持位置和与所述安装目标分离的释放位置之间移动。
[0136]
上述方案中,当安装元件20的弹性部21通过开口121装配于第二收容部 120内后,照明模组30通过开口111装配于第一收容部110内,利用第一灯体 100和第二灯体200的装配关系,第二灯体200封闭住开口121、111,从而将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限位于第一灯
体100内,进而避免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从第一灯体100内掉出。
[0137]
此种照明灯具在组装时,可以不用螺钉、铆钉或者其他安装元件固定结构固定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仅需将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放置于第二收容部120和第一收容部120内,通过第二灯体200封堵第二收容部120和第一收容部120的开口121,111,从而防止安装元件20掉出,进而使得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的安装方式较为简单,进而降低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 30的安装难度,能够提高安装元件20和照明模组30的安装效率,进而提高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
[0138]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照明模组30可以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照明模组。
[0139]
另外,由于第一收容部110的开口111和第二收容部120的开口121的朝向相同,因此照明灯具在组装时,仅沿着一个方向对部件进行组装即可,无需在组装的过程中多次翻转照明灯具,进而提高了照明灯具的组装效率。
[0140]
此外,由于照明灯具沿着一个方向组装,因此可实现照明灯具的自动化组装。
[0141]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灯具还可以包括反射器,反射器可以设置灯体内,反射器可以具有相对设置的进光端和出光端,照明模组30位于进光端所在的一侧。此方案中,反射器能够将照明模组30发射出的光线进行反射,起到聚集光线的作用,避免光线浪费,从而能够提高照明灯具的光学性能。
[0142]
本技术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以上对本技术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技术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技术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