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涉及的雾化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针对于气流流动路径设计的雾化器。
背景技术:
2.目前大多数的雾化器来说,雾化器内具有将填充液体雾化的加热组件以及空气进入的气流通道。当用户使用雾化器时,空气引入雾化器内与雾化状填充液体进行混合后,提供给用户使用。然,虽然雾化器内具有让空气进入混合雾化状填充液体的气流通道,但是气流通道的通道空间大,空气的气流会不具有固定走向,空气气流的气流流量大小无法被控制,如此无法维持进气量的一致,影响用户使用体验。
技术实现要素:
3.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雾化器,其通过设计第一主体的第一气道、第二主体的第二气道与壳体的气孔位置控制气流流量,以解决无法维持进气量一致的问题。
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这样实现的:
5.提供了一种雾化器,包括:第一主体、第二主体与壳体。第一主体具有底座、第一电性连接件、第一气道与进气孔,第一电性连接件与第一气道设置于底座内,进气孔位于第一气道内;第二主体具有连接支架、第二电性连接件与第二气道,第二电性连接件设置于连接支架的一端,第二气道环设于连接支架一端的周侧,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互相组装,第二电性连接件与第一电性连接件互相电性连接,第二气道与第一气道互相连通;以及壳体具有外壳与气孔,外壳内具有容置空间,气孔位于外壳上,气孔与容置空间连通,第二主体与第一主体组装于外壳的容置空间,气孔与第二气道互相连通。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道连通于第二气道的气道开口位置与气孔连通于第二气道的孔口位置互相错位设置。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气道由底座、连接支架与外壳封闭而成的气流路径。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气道具有第一凹槽与气流通道,第一凹槽位于底座的底面,气流通道贯穿第一凹槽的两侧凹槽侧壁。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进气孔位于第一凹槽的槽底。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的一端具有第二凹槽,第一主体与第二主体互相组装,第二凹槽连通于第一凹槽。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具有组装空间,第二主体具有电性组件,电性组件组装于组装空间内,第二电性连接件电性连接于电性组件。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连接支架的一端具有穿孔部,穿孔部位于第二凹槽内,穿孔部具有穿孔,穿孔连通于组装空间与第二凹槽,电性组件包括感测元件。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穿孔的孔壁高度等于第二凹槽的槽壁高度。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穿孔的穿孔位置与进气孔的进气孔位置互相错位设置。
15.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其通过第一主体的第一气道、第二主体的第二气道以及壳体的气孔之间的气流连通设计。空气从气孔进入壳体内,并空气沿着第二气道流动后,空气由第二气道进入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内累积的空气通过进气孔进入第一主体内。上述通过气流路径的设计使进入进气孔的气流流量维持一致,可以维持固定进入第一主体内的空气进气量,如此空气能够均匀的混合雾化状填充液体。
附图说明
16.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分解立体图;
18.图2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另一分解立体图;
19.图3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透视图;
20.图4是图3的a区域放大图;
21.图5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立体图;
22.图6是图5的b-b’线的剖视图;
23.图7是图6的c区域放大图;
24.图8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第一主体的分解图;以及
25.图9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第一主体的另一分解图。
26.结合附图说明如下:
27.1:雾化器;11:第一主体;111:底座;1110:容置空间;1111:加热组件;1112:第一座体;1114:第二座体;112:主体壳;113:第一电性连接件;114:内管;115:第一气道;1151:第一凹槽;1153:气流通道;116:储液空间;117:进气孔;13:第二主体;131:连接支架;1310:组装空间;1311:穿孔部;13110:穿孔;1312:电池容置空间;133:第二电性连接件;135:第二气道;137:第二凹槽;139:电性组件;1391:感测元件;15:壳体;151:外壳;1510:容置空间;153:气孔。
具体实施方式
28.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技术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施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施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技术。也就是说,在本技术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施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在以下各实施例中,将以相同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相似的组件。
29.请参阅图1与图2,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分解立体图与另一分解立体图。如图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1,其包括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13与壳体15。第一主体11具有底座111、第一电性连接件113、第一气道115与进气孔117,第一电性连接件113与第一气道115设置于底座111的底面,进气孔117位于第一气道115内。第二主体13具有连接支架131、第二电性连接件133与第二气道135,第二电性连接件133设置于连接支架131的一端,第二气道135环设于连接支架131一端的周侧,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3互相组装,第二电性连接件133与第一电性连接件113互相电性连接,第二气道135与第一气道115互相连通。壳体15具有外
壳151与气孔153,外壳151内具有容置空间1510,气孔153位于外壳151上,气孔153与容置空间1510连通,第二主体13与第一主体11组装于外壳151的容置空间1510,气孔153与第二气道135互相连通。
30.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气道135为连接支架131的一端的周侧边缘呈内凹的l型凹口。第一主体11组装于第二主体13上,第一主体11的底座111周侧遮挡于第二主体13的第二气道135的l型凹口的上方开口。同时,第一气道115位于底座111的周侧具有开口,第一气道115的端口连通于第二气道135。再者,第二主体13与第一主体11组装于外壳151的容置空间1510内。外壳151遮挡于第二气道135的l型凹口的侧面开口,如此第二气道135为由第一主体11的底座111、第二主体13的连接支架131与壳体15的外壳151封闭而成的气流路径。同时,外壳151的气孔153连通于第二气道135。其中,第一气道115连通于第二气道135的气道开口位置与外壳151的气孔153连通于第二气道135的孔口位置互相错位设置。即空气由外壳151的气孔153进入第二气道135,空气需要先沿着第二气道135流动一段路径后才能进入第一气道115内,如此有利于控制空气的气流流量。
31.请一并参阅图3与图4,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透视图与是图3的a区域放大图。如图所示,本实施方式通过图1、图2与图4绘制的箭头表示空气的气流路径与气流方向。于本实施方式中,空气由外壳151的气孔153与第二气道135连通的孔口位置进入第二气道135,空气需要于第二气道135内流动一段气流路径后,才能由第二气道135与第一气道115连通的气道开口进入第一气道115内。空气再由第一气道115内进入进气孔117。使空气由进气孔117流入第一主体11内,并且空气与第一主体11内的雾化状填充液体进行混合。本实施方式通过控制空气气流的流量,使气流流量维持一致,空气可以不间断的流入进气孔117内,如此可以维持固定的进气量与第一主体11内的雾化状填充液体混合。
32.请复参阅图1,第一主体11的第一气道115具有与气流通道1153,第一凹槽1151位于底座111的底面,气流通道1153贯穿第一凹槽1151的两侧凹槽侧壁。其中,气流通道1153连通于第一凹槽1151与第二气道135之间,气流通道1153的通道口径尺寸小于第一凹槽1151的凹槽深度与凹槽宽度,气流通道1153的通道口位于第一凹槽1151的凹槽侧壁上。又,进气孔117位于第一凹槽1151的槽底。当空气由第二气道135进入第一气道115内时,空气通过气流通道1153累积储存于第一凹槽1151的凹槽空间内,第一凹槽1151能容置大量的空气,而第一凹槽1151内的进气孔117的气孔小,使第一凹槽1151内具有大量的气体能够维持空气不间断的流入进气孔117内,不容易发生气体供应间断的情况发生,如此更能够稳固流入进气孔117的空气气流流量可以维持固定不间断的进气。
33.另外,连接支架131的一端具有第二凹槽137,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3互相组装,第二凹槽137连通于第一凹槽1151。其中,第二凹槽137与第一凹槽1151的凹槽形状可以相同或不同,组装后的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3会将第一凹槽1151与第二凹槽137封闭住形成内部空间,第二凹槽137有助于第一凹槽1151累积更多的空气。
34.请参阅图5到图7,图5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立体图、图6是图5的b-b’线的剖视图、图7是图6的c区域放大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连接支架131具有组装空间1310与电池容置空间1312,第二主体13具有电性组件139,电性组件139组装于组装空间1310内。第二电性连接件133电性连接于电性组件139。电池(图未示)组装于电池容置空间1312内,并且组装于电池容置空间1312内的电池会提供电源给电性组件139。请复参阅图1,连接支架131
的一端具有穿孔部1311,穿孔部1311位于第二凹槽137内,穿孔部1311具有穿孔13110,穿孔13110连通于组装空间1310,电性组件139包括感测元件1391。其中,穿孔13110的孔壁高度等于第二凹槽137的槽壁高度。第二凹槽137的穿孔13110的穿孔位置与第一凹槽1151的进气孔117的进气孔位置互相错位设置。
35.承上所述,当空气进入第一气道115内,其会有部分空气进入第二凹槽137内的穿孔13110内,空气通过穿孔13110进入组装空间1310内,而感测元件1391会感测到空气进入组装空间1310内,并且感测元件发出信号启动电性组件139,电性组件139控制第二电性连接件133传输电源给第一电性连接件113。
36.请一并参阅图8与图9,是本技术的雾化器的第一主体的分解图与另一分解图。如图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主体11还包括主体壳112、内管114与储液空间116(请参阅图6与图7),内管114的一端穿设主体壳112,主体壳112内具有储液空间116,内管114位于储液空间116内,储液空间116内具有填充液体,如水、烟油、芳香精油或可加热雾化的填料等等。底座111组装于主体壳112,并且底座111封盖住储液空间116。底座111是由第一座体1112与第二座体1114组装而成,底座111内具有容置空间1110与加热组件1111,加热组件1111位于容置空间1110内,内管114的另一端连通于底座111的容置空间1110,储液空间116连通于底座111内的加热组件1111,加热组件1111为加热线圈缠绕吸油棉制成。第一电性连接件113与第一气道115设置于底座111的底面。加热组件1111的加热线圈电性连接于第一电性连接件113,第一气道115内的进气孔117连通于容置空间1110。其中,使填充液体流向底座111内的加热组件1111的吸油棉,加热组件1111加热填充液体后,填充液体形成雾化状填充液体于容置空间1110。雾化状填充液体与进气孔117引进的空气混合成混合气体,混合气体由内管114排出。
37.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凹槽137内的穿孔部1311的穿孔13110的孔壁高度与第二凹槽137的槽壁高度相同。当雾化器1的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13相对于地面垂直摆放,又,填充液体的加热不完全时,填充液体仍为液化状态下,填充液体会有机率经由底座111的容置空间1110流入进气孔117,填充液体会落入第二主体13的第二凹槽137的槽底,由于穿孔部1311的穿孔13110的孔壁高度高于第二凹槽137的槽底,所以填充液体会先累积在第二凹槽137的槽底,如此可以避免填充液体通过穿孔13110影响电性组件139。
38.综上所述,本技术提供一种雾化器,其通过第一主体的第一气道、第二主体的第二气道以及壳体的气孔之间的气流连通设计。空气从气孔进入壳体内,并空气沿着第二气道流动后,空气由第二气道进入第一气道。第一气道内累积的空气通过进气孔进入第一主体内。上述通过气流路径的设计使进入进气孔的气流流量维持一致,可以维持固定进入第一主体内的空气进气量,如此空气能够均匀的混合雾化状填充液体。
39.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40.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技术的若干优选实施方式,但如前对象,应当理解本技术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方式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
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对象实用新型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技术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技术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