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1  165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


背景技术:

2.沉淀分离技术是环保、化工行业中常用的物理分离技术之一,污水中添加絮凝剂然后在沉淀分离器中实现固液分离。沉淀分离技术处理量大,适用范围广,处理成本低,运行稳定,操作方便。
3.目前沉淀分离中大量使用平流沉淀器和斜板沉淀器,沉淀颗粒沉积在底部的平面或斜板上,长期堆积影响沉淀分离的稳定运行。没有单独的沉淀颗粒通道,导致污水流速较慢,增加流速会导致沉淀颗粒再次进入污水中。沉淀颗粒分布不均匀,在沉淀反应器的前端,污水中沉降颗粒量大,沉淀量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通过分别设置污水流通通道和污泥流通通道,减小两流体间相互干扰,提高处理负荷。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分隔挡板,减小流体的雷诺系数,加快固体颗粒的沉降。
5.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包括有进水管、分离区、分隔板、导流板和泄流孔,所述进水管连接分离区,泥水混合物从进水管均匀进入分离区,自上而下流过分离区,所述分离区内设置有前斜板、后斜板以及分隔板,一个前斜板和一个后斜板组成一个分离单元,所述前斜板和后斜板之间形成污水流通通道,污水在污水流通通道内流动,固体颗粒受到重力作用在前斜板和后斜板上沉淀,所述分隔板位于污水流通通道内,所述分隔板在后斜板上开有进泥孔,所述后斜板和下个分离单元的前斜板组成污泥流通通道,沉淀的污泥通过进泥孔进入到污泥流通通道内,所述污泥流通通道内设置导流板,所述分离区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泄流孔,所述导流板将污泥导流至泄流孔,所述分离区外两侧分别设置污泥管道,下方设置有污泥沉淀区,所述污泥管道连接至到污泥沉淀区通过分别设置污水流通通道和污泥流通通道,减小两流体间相互干扰,提高处理负荷,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分隔挡板,减小流体的雷诺系数,加快固体颗粒的沉降。
6.进一步地,还包括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配合凹槽,所述分隔板上也设置有配合凹槽,所述分隔板通过配合凹槽垂直安装在固定板上,固定板用于实现对分隔板的固定安装,分隔板降低了流体的紊乱程度,在重力作用下,污水中的颗粒更快的沉降在后斜板上。
7.进一步地,所述分隔板与固定板呈十字交叉状布置在污水流通通道内,十字交叉的分隔板和固定板不仅安装方便且降低流体紊乱的效果更好。
8.进一步地,还包括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连接在分离区的下方,固液分离之后的液体通过排水管排出,排水管用于将固液分离之后的液体排出循环使用。
9.进一步地,所述导流板与污泥流动方向夹角为45~60
°
,导流板能够更好的引导污
泥进入到泄流孔中。
10.进一步地,所述泄流孔外设置有孔帽,用于防止污泥反流回沉淀器内部。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2.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包括有进水管、分离区、分隔板、导流板、泄流孔,沉淀器的前端沉降颗粒较多,沉淀量大,为了减小污泥通道内的沉淀颗粒流量,在反应器上端的侧边上开有泄流口,污泥流通通道内的沉淀颗粒可从反应器侧壁流出,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
13.通过分别设置污水流通通道和污泥流通通道,减小两流体间相互干扰,提高处理负荷,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分隔挡板,减小流体的雷诺系数,加快固体颗粒的沉降。
附图说明
14.图1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分离区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16.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分隔板与固定板配合结构示意图;
17.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污泥管道与污泥沉淀区连接结构示意图;
18.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导流板安装结构示意图;
19.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泄流孔结构示意图。
20.其中,1、进水管;2、排水管;3、分离区;4、污水流通通道;5、污泥流通通道;6、固定板;7、导流板;8、泄流孔;81、孔帽;9、分隔板;10、配合凹槽;11、污泥管道;12、污泥沉淀区;13、进泥孔。
21.具体实施方式:
22.为了加深对本实用新型的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做详细的说明。
23.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2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通过分别设置污水流通通道4和污泥流通通道5,减小两流体间相互干扰,提高处理负荷。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分隔挡板,减小流体的雷诺系数,加快固体颗粒的沉降。
25.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包括有进水管1、分离区3、分隔板9、导流板7和泄流孔8,所述进水管1连接分离区3,泥水混合物从进水管1均匀进入分离区3,自上而下流过分离区3,所述分离区3内设置有前斜板、后斜板以及分隔板9,一个前斜板和一个后斜板组成一个分离单元,所述前斜板和后斜板之间形成污水流通通道4,污水在污水流通通道4内流动,固体颗粒受到重力作用在前斜板和后斜板上沉淀,所述分隔板9位于污水流通通道4内,所述分隔板9在后斜板上开有进泥孔13,所述后斜板和下个分离单元的前斜板组成污泥流通通道5,沉淀的污泥通过进泥孔13进入到污泥流通通道5内,所述污泥流通通道5内设置导流板7,所述分离区3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泄
流孔8,所述导流板7将污泥导流至泄流孔8,所述分离区3外两侧分别设置污泥管道11,下方设置有污泥沉淀区12,所述污泥管道11连接至到污泥沉淀区12。
26.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高效固液分离的沉淀器包括进水管1、斜板分离区3、分隔板9、导流板7和泄流孔8,泥水混合物从沉淀反应器顶部的进水管1均匀进入分离区3,从自上而下流过分离区3,分离区3设置有多个前斜板和后斜板,一个前斜板和一个后斜板组成一个分离单元,前斜板和后斜板之间为污水流通通道4,污水在流通通道流动,固体颗粒收到重力作用在斜板上沉淀,前后斜板间设置有分隔板9和固定板6,后斜板和下个分离单元的前斜板组成污泥流通通道5,在后斜板上开有进泥孔13,沉淀的固体颗粒经进泥孔13进入污泥通道,泥水实现彻底分离,在分离区3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泄流孔8,便于污泥从泄流孔8中流出,减少污泥通道内的污泥流量,污泥通道内设置导流板7,将污泥导流至泄流孔8,泄流孔8外设置有孔帽81,防止污泥反流回沉淀器内部,在外侧设置污泥管道11,将沉淀颗粒连通至底部的污泥沉淀区12。
27.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分隔板9高度与前后斜板间距一样,将前后斜板完全分隔。与分隔板9垂直方向设置有固定板6,固定板6高度小于前后板间距。分隔板9与固定板6上开有配合槽,分隔板9可以通过配合槽与固定板6固定,分隔板9与固定板6十字交叉状布置在污水流通内。
28.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后斜板和下个分离单元前斜板组成污泥流通通道5,在后斜板上开有进泥孔13,沉淀的固体颗粒经进泥孔13进入斜板污泥通道,泥水实现彻底分离。污泥流通通道5内设置导流板7,将污泥导流至泄流孔8。导流板7与污泥流动方向夹角为45~60
°

29.作为实用新型的一种具体实施例,在分离区3的上端外侧设置有泄流孔8,便于污泥从泄流孔8中流出,减少污泥通道内的污泥流量。泄流孔8外设置有孔帽81,防止污泥反流回沉淀器内部。在分离区3外两侧设置污泥道,将沉淀连通至底部的污泥沉淀区12。
30.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1.混合物进入沉淀分离器后,从下往上进入分离区3。分离区3内设置的分隔板9降低了流体的紊乱程度,在重力作用下,污水中的颗粒沉降在后斜板上,并通过后斜板上的污泥孔进入污泥通道。污水从上往下流动,固液分离,污水变清澈,污水最后从下部的排水管排出沉淀分离器。沉淀颗粒在污泥通道内从上往下流动,同时在导流板7的作用下,向泄流孔8流动,流出沉淀分离器内部,通过外部的污泥管流至污泥沉淀区12。
32.本实用新型中沉淀器的前端沉降颗粒较多,沉淀量大,为了减小污泥通道内的沉淀颗粒流量,在反应器上端的侧边上开有泄流口,污泥流通通道5内的沉淀颗粒可从反应器侧壁流出,提高内部空间利用率。
33.通过分别设置污水流通通道4和污泥流通通道5,减小两流体间相互干扰,提高处理负荷,结构简单,通过设置分隔挡板,减小流体的雷诺系数,加快固体颗粒的沉降。
34.本实用新型方案所公开的技术手段不仅限于上述技术手段所公开的技术手段,还包括由以上技术特征等同替换所组成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未尽事宜,属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常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