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护具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
背景技术:
2.众所周知,在刺杀训练过程中,为减少伤害往往采用通过护具进行防护,公开(公告)号cn204812149u公开了一种改进的刺杀护具,包括护具本体,其特征是:所述护具本体上设置有领口,所述领口的左右两侧设置有肩部保护层,所述肩部保护层的外侧设置有手臂套,所述手臂套上设置有皮革保护层一,所述肩部保护层的上侧设置有吊环一,所述领口的下侧设置拼接环,所述拼接环的内侧设置有塑料保护板,所述塑料保护板包括保护板一、保护板二、保护板三,所述保护板二位于保护板一的左右两侧,保护板三位于保护板二的外侧,所述拼接环的左右两侧设置有吊环二,所述塑料保护板的下侧设置有护片,所述护片上设置有皮革保护层二。其可以实现刺杀护具的方便拆卸和更换,也有适当的透气效果;现有的训练作战两用护具使用中发现,在作训过程中护具轻便实用,有较好的防护效果,使用功能单一,在战时情况下,护具易被刺穿,造成作战人员的伤亡,难以起到预期防护效果,有一定的使用局限性。
技术实现要素:
3.(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训练过程中轻便实用,而在实战作业时起到较好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减少作训人员伤亡的训练作战两用护具。
5.(二)技术方案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包括护具本体,所述护具本体包括胸甲、颈圈、两组肩甲、多组连接扣和连接绳,所述颈圈与胸甲固定连接,两组肩甲分别设置于胸甲的左上部和右上部,多组连接扣分别安装于胸甲、颈圈和肩甲上,多组连接扣通过连接绳固定连接,还包括内护板,所述胸甲后部设置有第一夹层兜,所述第一夹层兜底部设置开口,所述内护板自开口处插入至第一夹层兜内,所述开口处设置有自由开启闭合的开闭机构;所述开闭机构可采用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
7.优选的,还包括前护板,所述前护板固定设置于胸甲前部;所述前护板与胸甲可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通过粘接胶固定粘接或通过自攻丝固定连接。
8.优选的,还包括防护甲,所述防护甲外层为牛津布,所述防护甲内部嵌入设置有柔质层,所述防护甲与胸甲后部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所述柔质层可采用海绵层、棉絮层或蓬松纤维层,所述连接机构可为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
9.优选的,所述胸甲底部设置有多组叠合布置的护裆部,多组护裆部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二夹层兜,第二夹层兜上部设置开口,所述第二夹层兜内设置有护板块。
10.优选的,所述前护板、内护板和护板块均为轻质复合板;所述轻质复合板可采用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复合板、无纺布多层复合板或pe高分子复合板。
11.优选的,所述前护板厚度为3mm-10mm,所述内护板厚度为3mm-20mm。
12.优选的,所述胸甲后部底端中部设置有两组柔质垫;所述柔质垫可采用海绵垫、棉絮垫或蓬松纤维垫等柔性材质垫。
13.优选的,所述内护板为弧形筒状;内护板可采用平板状或弧形筒状或根据人体塑形塑造的其他异形板状。
14.优选的,还包括后护甲,所述后护甲处设置有与胸甲处相同安装方式的内护板,所述后护甲与胸甲通过连接扣和连接绳与胸甲固定连接。
15.(三)有益效果
1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具备以下有益效果:该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在训练作业时,将内护板自第一夹层兜内取出,减轻作训人员负重,使作训人员轻便作训,而在进行作战状态时,将内护板放置于第一夹层兜内,可在近战作业时,起到防刺、防砍的效果,远距离作战时可起到一定的防弹或防暴功能,降低对作战人员的胸腹部伤害,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可根据需求更换不同厚度的内护板实现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性能,降低作战过程中的伤亡量,其结构简单,可在训练和作战过程中同时使用。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防护甲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平板状内护板结构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的弧形筒状内护板结构示意图;
22.图6是本实用新型的后护甲结构示意图;
23.附图中标记:1、胸甲;2、颈圈;3、肩甲;4、连接扣;5、连接绳;6、内护板;7、第一夹层兜;8、开闭机构;9、前护板;10、柔质层;11、护裆部;12、第二夹层兜;13、柔质垫;14、防护甲;15、后护甲。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包括护具本体,护具本体包括胸甲1、颈圈2、两组肩甲3、多组连接扣4和连接绳5,颈圈2与胸甲1固定连接,两组肩甲3分别设置于胸甲1的左上部和右上部,多组连接扣4分别安装于胸甲1、颈圈2和肩甲3上,多组连接扣4通过连接绳5固定连接,还包括内护板6,胸甲1后部设置有第一夹层兜7,第一夹层兜7底部设置开口,内护板6自开口处插入至第一夹层兜7内,开口处设置有自由开启闭合的开闭机构8;开闭机构8可采用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在训练作业时,将内护板6自第一夹层兜7内取出,减轻作训人员负重,使作训人员轻便作训,而在进行作战状态时,将内护
板6放置于第一夹层兜7内,可在近战作业时,起到防刺、防砍的效果,远距离作战时可起到一定的防弹或防暴功能,降低对作战人员的胸腹部伤害,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可根据需求更换不同厚度的内护板6实现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性能,降低作战过程中的伤亡量,其结构简单,可在训练和作战过程中同时使用。
26.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还包括前护板9,前护板9固定设置于胸甲1前部;前护板9与胸甲1通过铆钉固定连接、通过粘接胶固定粘接或通过自攻丝固定连接;通过前护板9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护具的防护效果,起到更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
27.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还包括防护甲14,防护甲14外层为牛津布,防护甲14内部嵌入设置有柔质层10,防护甲14与胸甲1后部通过连接机构可拆卸连接;柔质层10可采用海绵层、棉絮层或蓬松纤维层,连接机构可为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通过防护甲14的设置,可避免作战人员身体与胸甲1直接接触,在防护甲14的作用下,可提高穿戴人员的舒适度,牛津布有较好的吸汗性能,而采用海绵层、棉絮层或蓬松纤维层等为柔质层10,可避免穿戴人员与胸甲1直接硬接触,柔质层10有一定的可塑性,防护甲14可增大穿戴人员与胸甲1的契合度,避免护具穿戴时出现晃动的情况发生,避免胸甲1对穿戴人员造成磨伤,将防护甲14通过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与胸甲1可拆卸连接,可便于将防护甲14拆下后进行清洗或更换。
28.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胸甲1底部设置有多组叠合布置的护裆部11,多组护裆部11的后部均设置有第二夹层兜12,第二夹层兜12上部设置开口,第二夹层兜12内设置有护板块;通过护裆部11的设置,可对穿戴人员的裆部和大腿部进行防护,而第二夹层兜12内放置护板块,可提高穿戴人员裆部和大腿部的防护效果。
29.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前护板9、内护板6和护板块均为轻质复合板;轻质复合板可采用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复合板、无纺布多层复合板、pe高分子复合板、芳纶复合板或碳纤维复合板;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复合板、无纺布多层复合板、pe高分子复合板、芳纶复合板或碳纤维复合板,其韧性佳,可塑性强,硬度大,相同防护强度下,其质量轻,可进一步提高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
30.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前护板9厚度为3mm-10mm,内护板6厚度为3mm-20mm;以无纺布多层复合板为例,对不同厚度的前护板9或内护板6以2.4kg重刀具,下落高度为1m,做重力式落刀试验;在内护板6或前护板9厚度为3mm时刀具穿刺深度为3.0-7.1mm,而采用前护板9和内护板6为3mm最小厚度设置,即可对刀具的刺入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而随着前护板9厚度的增大,其防护效果越明显,并能起到防弹效果,当前护板9厚度为10mm厚和内护板6厚度为20mm厚时,其内护板6和前护板9的总重量为0.8kg左右,当前护板9厚度高于10mm,内护板6厚度高于20mm厚时,会造成穿戴人员负重过重,影响穿戴人员的灵活性,采用前护板9厚度为3mm-10mm的厚度设置,可在起到防刺防砍的同时,减轻穿戴人员的负重,避免穿戴人员过度负重作业;可根据不同使用目的,例如训练或不同战事选择不同厚度的前护板9和内护板6,以达到更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上述防刺实验可根据ga68-2019警用防刺服中防刺性能及防刺性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前护板9和内护板6均符合ga68-2019警用防刺服中6.8处防刺性能相关规定,在作为防弹衣使用时,其符合ga141-2010警用防弹衣内防弹性能相关规定,并符合符合ga420-2019警用防暴服内相关规
定。
31.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胸甲1后部底端中部设置有两组柔质垫13;柔质垫13可采用海绵垫、棉絮垫或蓬松纤维垫等柔性材质垫;通过两组柔质垫13的设置,对穿戴人员的裆部和腹部进行防护,避免胸甲1与操作人员裆部和腹部硬接触,提高护具的穿戴舒适度。
32.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内护板6为弧形筒状;内护板6可采用平板状、弧形筒状或根据人体塑形塑造的其他异形板状;内护板6采用平板状时,可利于内护板6的韧性和可塑性,使内护板6弯折,以适应穿戴人员的人体曲线,而优选采用弧形筒状,可更好的将穿戴人员胸腹部进行包覆,提高护甲穿戴的牢靠性。
33.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训练作战两用护具,还包括后护甲15,所述后护甲15处设置有与胸甲1处相同安装方式的内护板6,后护甲15与胸甲1通过连接扣4和连接绳5与胸甲1固定连接;可根据训练状态或作战情况选择性穿戴后护甲15,通过后护甲15及后护甲15中内护板6的设置,可根据不同作业科目更换不同厚度的内护板,以起到对穿戴人员的后背起到较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进一步降低穿戴人员的伤亡率。
34.在使用时,开闭机构8可采用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在训练作业时,将内护板6自第一夹层兜7内取出,减轻作训人员负重,使作训人员轻便作训,而在进行作战状态时,将内护板6放置于第一夹层兜7内,可在近战作业时,起到防刺、防砍的效果,远距离作战时可起到一定的防弹或防暴功能,降低对作战人员的胸腹部伤害,起到较好的防护效果,可根据需求更换不同厚度的内护板6实现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性能,降低作战过程中的伤亡量,其结构简单,可在训练和作战过程中同时使用;通过前护板9的设置,可进一步提高护具的防护效果,起到更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通过防护甲14的设置,可避免作战人员身体与胸甲1直接接触,在防护甲14的作用下,可提高穿戴人员的舒适度,牛津布有较好的吸汗性能,而采用海绵层、棉絮层或蓬松纤维层等为柔质层10,可避免穿戴人员与胸甲1直接硬接触,柔质层10有一定的可塑性,防护甲14可增大穿戴人员与胸甲1的契合度,避免护具穿戴时出现晃动的情况发生,避免胸甲1对穿戴人员造成磨伤,将防护甲14通过魔术贴、拉链、子母扣或衣扣与胸甲1可拆卸连接,可便于将防护甲14拆下后进行清洗或更换;通过护裆部11的设置,可对穿戴人员的裆部和大腿部进行防护,而第二夹层兜12内放置护板块,可提高穿戴人员裆部和大腿部的防护效果;轻质复合板可采用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复合板、无纺布多层复合板、pe高分子复合板、芳纶复合板或碳纤维复合板;高分子聚乙烯纤维复合板、无纺布多层复合板、pe高分子复合板、芳纶复合板或碳纤维复合板,其韧性佳,可塑性强,硬度大,相同防护强度下,其质量轻,可进一步提高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可根据不同使用目的,例如训练或不同战事选择不同厚度的前护板9和内护板6,以达到更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上述防刺实验可根据ga68-2019警用防刺服中防刺性能及防刺性能试验方法进行试验,前护板9和内护板6均符合ga68-2019警用防刺服中6.8处防刺性能相关规定,在作为防弹衣使用时,其符合ga141-2010警用防弹衣内防弹性能相关规定,并符合ga420-2019警用防暴服内相关规定;通过两组柔质垫13的设置,对穿戴人员的裆部和腹部进行防护,避免胸甲1与操作人员裆部和腹部硬接触,提高护具的穿戴舒适度;内护板6采用平板状时,可利于内护板6的韧性和可塑性,使内护板6弯折,以适应穿戴人员的人体曲线,而优选采用弧形筒状,可更好的将穿戴人员胸腹部进行包覆,提高护甲穿戴的牢靠性;
可根据训练状态或作战情况选择性穿戴后护甲15,通过后护甲15及后护甲15中内护板6的设置,可根据不同作业科目更换不同厚度的内护板,以起到对穿戴人员的后背起到较好的防刺、防砍、防弹或防暴效果,进一步降低穿戴人员的伤亡率。
35.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36.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