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1  159



1.本实用新型属于红外热像仪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


背景技术:

2.红外热像仪主要用于研发或工业检测与设备维护中,就是将物体发出的不可见红外能量转变为可见的热图像。此设备专用于在环境恶劣,酸碱度高的环境中监控设备或者物料的工作状态中,市面上常用的做法是将设备安装在普通不锈钢保护壳内实现对设备或物料的监控。安装保护壳,由于通常在红外窗口安装锗玻璃,可见光将不能很好的使用,且设备本体不带冷却措施,单纯依靠自身的散热,不理想,另外,现场使用的位置烟尘会比较高,镜头就容易脏污,造成画面模糊,大大降低监控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包括内设有红外热像仪主体的外壳,所述外壳内设有环绕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的冷却装置,所述外壳的一端对应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的位置设有红外窗口和可见光窗口,所述红外窗口的外侧设有往所述红外窗口方向吹气的气吹扫装置,所述外壳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的接头组件。
5.进一步的,所述外壳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盖、中壳和后盖,所述中壳呈圆筒状,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设于所述中壳的内部。
6.进一步的,所述前盖和所述中壳之间的连接处、所述中壳和所述后盖之间的连接处均设于一硅胶垫片。
7.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水冷管道、进水管和出水管,所述水冷管道呈圆筒状紧贴着所述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设于所述水冷管道的内侧,所述进水管和所述出水管均设于所述中壳的外侧且均穿过所述中壳与所述水冷管道相通。
8.进一步的,所述冷却装置包括气冷管道、进气管和出气管,所述气冷管道呈圆筒状紧贴着所述中壳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设于所述气冷管道的内侧,所述进气管和所述出气管均设于所述中壳的外侧且均穿过所述中壳与所述气冷管道相通。
9.进一步的,所述红外窗口和所述可见光窗口均设于所述前盖,所述红外窗口内设有锗玻璃,所述可见光窗口内设有石英玻璃。
10.进一步的,所述气吹扫装置包括气吹扫进气管和气吹扫出气口,所述前盖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红外窗口设有所述通孔内,所述气吹扫出气口开设于所述通孔内侧并设于所述红外窗口的前方,所述气吹扫进气管设于所述外壳的外侧并穿过所述外壳与所述气吹扫出气口相通。
11.进一步的,所述接头组件包括与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连接的网络接口和多功能接
口。
12.进一步的,所述前盖、所述中壳和所述后盖均为不锈钢材质。
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冷却装置和气吹扫装置集成一体,对于环境烟尘较多,温度高的生产环境,可以确保机芯电路板产生的热量得以散发出去,使得红外热像仪主体完全可以满足监控的要求,另外,同时外壳设有红外窗口和可见光窗口,双光集合,免去再用另外的壳体安装可见光设备的麻烦,一个外壳即可同时安装红外热像仪主体和其他的可见光设备,还能起到保护内部镜头的作用。
附图说明
14.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5.以下附图仅旨在于对本实用新型做示意性说明和解释,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端示意图。
20.附图标号说明:1、红外热像仪主体;2、外壳;21、前盖;22、中壳;23、后盖;3、冷却装置;31、水冷管道;32、进水管;33、出水管;34、气冷管道; 35、进气管;36、出气管;4、红外窗口;5、可见光窗口;6、气吹扫装置;61、气吹扫进气管;62、气吹扫出气口;7、接头组件;71、网络接口;72、多功能接口。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22.请参阅图1-图4,为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耐高温双光红外一体热像仪,包括内设有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外壳2,所述外壳2内设有环绕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冷却装置3。所述外壳2具体包括可拆卸连接的前盖21、中壳22和后盖23,所述中壳22呈圆筒状,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设于所述中壳22的内部,进一步的,所述前盖21和所述中壳22之间的连接处、所述中壳22和所述后盖23之间的连接处均设于一硅胶垫片,所述硅胶垫片耐高温防腐蚀,可以有效的实现防水防尘,避免异物进入至所述中壳22内,损坏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还能使得所述外壳2整体结构更紧凑稳固。为进一步提高整个设备的实用性,所述前盖21、所述中壳22和所述后盖23均为不锈钢材质,高硬度、耐腐蚀、抗形变,能使得整个设备适配多种使用环境。
23.作为本方案中的一实施例,如图2所示,所述冷却装置3包括水冷管道31、进水管32和出水管33,所述水冷管道31呈圆筒状紧贴着所述中壳22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红外热像仪
主体1设于所述水冷管道31的内侧,即所述水冷管道 31包围着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所述进水管32和所述出水管33均设于所述中壳22的外侧且均穿过所述中壳22与所述水冷管道31相通,冷水通过所述进水管32进入至所述水冷管道31,使得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当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工作发热时,可快速带走热量,温度上升的冷水顺着所述出水管33流走,以此循环,可及时散热。
24.作为本方案中的另一实施例,如图3所示,所述冷却装置3包括气冷管道 34、进气管35和出气管36,所述气冷管道34呈圆筒状紧贴着所述中壳22的内侧壁设置,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设于所述气冷管道34的内侧,同理的,所述气冷管道34包围着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所述进气管35和所述出气管36 均设于所述中壳22的外侧且均穿过所述中壳22与所述气冷管道34相通,冷空气通过所述进气管35进入至所述气冷管道34,使得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周围的温度迅速下降,当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工作发热时,可快速带走热量,温度升高的空气从所述出气管36散去,以此循环,可及时散热。
25.所述外壳2的一端对应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位置设有红外窗口4和可见光窗口5,所述红外窗口4和所述可见光窗口5均设于所述前盖21,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上的摄像头对准所述红外窗口4,所述红外窗口4内设有锗玻璃,能提高红外光的透光率,能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也能让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正常工作。若需要安装可见光设备,直接将可见光设备同样安装于所述前盖21上,将可见光设备的摄像头对准所述可见光窗口5,所述可见光窗口5内设有石英玻璃,石英玻璃亦能保证可见光设备的监控效果,另一方面,锗玻璃和石英玻璃能起到防护的作用,确保内部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镜头和所述可见光设备的镜头不受破坏。所述红外窗口4的外侧设有往所述红外窗口4方向吹气的气吹扫装置6,所述气吹扫装置6具体包括气吹扫进气管61和气吹扫出气口62,所述前盖21上开设有通孔,所述红外窗口4设有所述通孔内,所述气吹扫出气口62开设于所述通孔内侧并设于所述红外窗口4的前方,所述气吹扫进气管61设于所述外壳2的外侧并穿过所述外壳2与所述气吹扫出气口62相通,气体从所述气吹扫进气管61输送至所述气吹扫出气口62,往所述红外窗口4的方向吹气,能及时将附着于所述红外窗口4上的烟尘吹走并避免外界的烟尘再次地附着,提高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监控效果。所述气吹扫装置6和所述冷却装置3集成一体,水冷或气冷的冷却方式可以确保所述中壳22内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产生的热量得以散发出去,气吹烟尘让设备可以高效、安全的工作。
26.所述外壳2的另一端设有连接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的接头组件7,所述接头组件7包括与所述红外热像仪主体1连接的网络接口71和多功能接口72,具体为x12网络接口71和m128芯多功能接口72,所述网络接口71和所述多功能接口72采用高ip防护等级的航空接头,完全实现防水渗透。
27.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