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变速箱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1  76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发明涉及汽车变速箱减震装置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箱减震器。


背景技术:

2.汽车发动机是为汽车提供动力的装置,是汽车的心脏,决定着汽车的动力性、经济性、稳定性和环保性。而为了发挥发动机的最佳性能,就必须有一套变速装置来协调发动机的转速和车轮的实际行驶速度,促使发动机和车轮之间产生不同的变速比。
3.但是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由于行驶路面可能存在一定的起伏,所以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之间通常会发生相对抖动。而随着行驶的距离和时间的增加,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之间存在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技术实现要素:

4.为了改善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之间可能发生脱离的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变速箱减震器。
5.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变速箱减震器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变速箱减震器,包括铝支架、设置于铝支架内的尼龙骨架、设置于尼龙骨架的侧壁的铝托臂以及设置于尼龙骨架上的缓震组件,其中,所述铝托臂用于与发动机以及减震器进行连接,而所述缓震组件用于对车身、发动机以及减震器之间的震动进行缓冲;
7.所述缓震组件包括设置于尼龙骨架的端部的尼龙上盖,所述尼龙上盖包括盖体以及若干设置于盖体上的第一限位件,所述第一限位件包括设置于盖体上的第一弹性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弹性板远离盖体的一端的第一限位块,所述铝支架的外壁设置有若干第一限位板,所述铝支架远离铝托臂的一侧与盖体靠近第一弹性板的一侧抵接,而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将发动机以及变速箱安装于铝托臂上,随后将尼龙上盖与车身连接,而由于尼龙上盖具有一定的弹性,所以在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发生相对抖动时,尼龙上盖可以对震动进行缓冲,有效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之间发生相对脱离的可能性。
9.另外,当需要对尼龙上盖进行安装时,操作人员可以手动拨动第一弹性板,随后将铝支架远离铝托臂的一侧与盖体靠近第一弹性板的一侧抵接,之后只要松开第一弹性板,第一限位块便可以在第一弹性板的弹力作用下回复至原来状态,且促使第一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进而完成对尼龙上盖的锁定,有效降低安装尼龙上盖的操作难度。
10.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远离第一弹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且所述第一导向面用于驱使第一限位块向靠近第一弹性板的方向移动。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一导向面的设置,所以当需要将第一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时,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第一导向面与第一
限位板靠近盖体的一侧抵接,此时第一导向面自动迫使第一限位块向靠近第一弹性板的方向移动,进而省去操作人员人工拨动第一弹性板的操作,进一步降低安装尼龙上盖的操作难度。
12.可选的,所述第一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设置有定位条,所述定位条插接于定位槽内。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定位条以及定位槽的设置,所以当第一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时,操作人员可以再次手动拨动第一弹性板并将定位条插接于定位槽内,促使定位槽的槽壁通过定位条持续对第一限位块进行限位,进一步提高第一限位件对盖体的锁定效果。
14.可选的,所述定位条远离第一限位板的一侧设置有圆弧面,且所述圆弧面用于驱使定位条插接于定位槽内。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圆弧面的设置,所以当需要将定位条插接于定位槽内时,操作人员可以直接将圆弧面与第一限位块远离第一弹性板的一侧抵接,此时,圆弧面自动迫使第一弹性板发生形变并促使定位条自动插接于定位槽内,进而省去操作人员人工拨动第一弹性板的操作,进一步减低安装尼龙上盖的操作难度。
16.可选的,所述尼龙上盖还包括若干设置于盖体靠近尼龙骨架的一侧的第二限位件,所述第二限位件包括设置于盖体上的第二弹性板以及设置于第二弹性板远离盖体的一端的第二限位块,所述尼龙骨架的侧壁设置有若干第二限位板,而所述第二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二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将尼龙上盖与尼龙骨架进行固定时,操作人员可以拨动第二弹性板并促使第二限位块向靠近第二弹性板的方向移动,之后只要松开第二弹性板,第二限位块便可以在第二弹性板的弹力作用下回复至原来状态,且促使第二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二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进而完成对尼龙上盖以及尼龙骨架的锁定,有效降低安装尼龙上盖的操作难度。
18.可选的,所述第二限位块远离第二弹性板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且所述第二导向面用于驱使第二限位块向靠近第二弹性板的方向移动。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第二导向面的设置,所以当需要将第二限位块靠近盖体的一侧与第二限位板远离盖体的一侧抵接时,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第二导向面与第二限位板靠近盖体的一侧抵接,此时第二导向面自动迫使第二限位块向靠近第二弹性板的方向移动,进而省去操作人员人工拨动第二弹性板的操作,进一步降低安装尼龙上盖的操作难度。
20.可选的,所述缓震组件还包括设置于尼龙骨架与尼龙上盖之间的缓冲流道件,所述缓冲流道件包括设置于尼龙骨架靠近尼龙上盖的一侧的缓冲流道板以及设置于缓冲流道板与尼龙骨架之间的铁隔板,且所述缓冲流道板内填充有缓冲液。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缓冲流道件的设置,所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填充于缓冲流道件内的缓冲液对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进行液压缓冲,有效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因为抖动而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22.可选的,所述缓震组件还包括设置于缓冲流道件与尼龙上盖之间的皮碗,且所述皮碗的凹陷部设置于皮碗远离缓冲流道件的一侧。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皮碗的设置,所以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皮碗以及填充于缓冲流道件内的缓冲液可以对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进行协同缓冲,进一步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因为抖动而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24.可选的,所述皮碗的外周面设置有限位框,所述尼龙上盖靠近尼龙骨架的一侧开设有通槽,所述皮碗穿设于通槽内,而所述限位框远离缓冲流道件的一侧与尼龙上盖靠近缓冲流道件的一侧抵接。
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限位框远离缓冲流道件的一侧与尼龙上盖靠近缓冲流道件的一侧抵接,所以在变速箱实际使用过程中,尼龙上盖可以通过限位框对皮碗进行限位,而皮碗对缓冲流道件以及尼龙骨架进行限位,有效减少皮碗、缓冲流道件以及尼龙骨架脱离铝支架的可能性。
26.可选的,所述尼龙骨架的侧壁开设有插槽,所述插槽的槽壁设置有若干限位凸起,所述铝托臂插接于插槽内,而若干所述限位凸起均与铝托臂抵接。
2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限位凸起的设置,所以当铝托臂插接于插槽内时,若干限位凸起可以协同对铝托臂进行限位,有效减少铝托臂与尼龙骨架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28.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9.1.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尼龙上盖可以对震动进行缓冲,有效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之间发生相对脱离的可能性;
30.2.在汽车行驶过程中,皮碗以及填充于缓冲流道件内的缓冲液可以对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进行协同缓冲,进一步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因为抖动而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附图说明
31.图1是变速箱减震器的结构示意图。
32.图2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33.图3是变速箱减震器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34.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示意图。
35.图5是变速箱减震器的爆炸示意图。
36.附图标记说明:1、铝支架;2、尼龙骨架;3、铝托臂;4、缓震组件;5、嵌槽;6、安装槽;7、插槽;8、限位凸起;9、缓冲流道件;10、皮碗;11、尼龙上盖;12、盖体;13、第一限位件;14、第二限位件;15、第一弹性板;16、第一限位块;17、第一导向面;18、定位槽;19、第一限位板;20、定位条;21、圆弧面;22、第二弹性板;23、第二限位块;24、第二导向面;25、铁隔板;26、缓冲流道板;27、限位框;28、通槽;29、第二限位板。
具体实施方式
37.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变速箱减震器。参照图1,变速箱减震器包括铝支架1、设置于铝支架1内的尼龙骨架2、设置于尼龙骨架2的侧壁的铝托臂3以及设置于尼龙骨架2上的缓震组件4。
39.参照图1和图2,铝托臂3用于与发动机以及减震器固定连接,具体的,铝支架1的端
部开设有嵌槽5,铝支架1的侧壁贯穿开设有安装槽6,尼龙骨架2嵌设于嵌槽5内,尼龙骨架2的侧壁开设有插槽7,铝托臂3穿设安装槽6并插接于插槽7内。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插槽7的槽壁固定连接有若干均匀间隔设置的限位凸起8,且若干限位凸起8均与铝托臂3抵接,有效减少铝托臂3与尼龙骨架2发生脱离的可能性。而对于限位凸起8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任意设置。
40.缓震组件4用于对车身、发动机以及减震器之间的震动进行缓冲,具体的,缓震组件4包括设置于尼龙骨架2远离铝托臂3的一侧的缓冲流道件9、设置于缓冲流道件9远离尼龙骨架2的一侧的皮碗10以及设置于皮碗10远离缓冲流道件9的一侧的尼龙上盖11,且铝支架1以及尼龙骨架2均与尼龙上盖11固定连接,进而促使尼龙上盖11以及铝支架1可以同时对尼龙骨架2、缓冲流道件9以及皮碗10进行限位。
41.而对于缓冲流道件9、皮碗10以及尼龙上盖11的结构具体如下:
42.参照图2和图3,尼龙上盖11包括盖体12、若干设置于盖体12的两端的第一限位件13以及若干设置于盖体12的两个侧壁的第二限位件14,其中,第一限位件13用于与铝支架1进行固定,而若干第二限位件14用于与尼龙骨架2进行固定。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件13设置有两个,且两个第一限位件13分别设置于盖体12的两端,而第二限位件14设置有十个,且十个第二限位件14分别设置于盖体12的两个侧壁上。
43.参照图3和图4,第一限位件13包括固定连接于盖体12的端部的第一弹性板15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一弹性板15远离盖体12的一端的第一限位块16,且第一限位块16远离第一弹性板15的一侧设置有第一导向面17,而第一限位块16靠近盖体12的一侧开设有定位槽1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17为斜面,且第一导向面17向远离第一弹性板15的方向逐渐向盖体12靠近。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导向面17还可以是向远离第一弹性板15的方向逐渐向盖体12偏移的弧面。
44.铝支架1的两端固定连接有第一限位板19,第一限位板19远离盖体12的一侧固定连接有与定位槽18适配的定位条20,且定位条20远离第一限位板19的一侧设置有圆弧面21。
45.当需要将盖体12与铝支架1进行固定时,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第一导向面17与第一限位板19靠近盖体12的一侧抵接,此时,第一导向面17自动迫使第一弹性板15向远离铝支架1的方向偏移。
46.随后继续移动盖体12,当盖体12靠近第一弹性板15的一侧与铝支架1远离铝托臂3的一侧抵接时,第一限位块16在第一弹性板15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铝支架1的方向移动,并最终迫使第一限位块16远离第一弹性板15的一侧与圆弧面21抵接,而圆弧面21再次迫使第一弹性板15发生形变,并最终迫使定位条20最终插接于定位槽18内,迫使第一限位块16靠近盖体12的一侧与第一限位板19远离盖体12的一侧抵接,从而完成对铝支架1以及尼龙上盖11的锁定。
47.继续参照图3和图4,第二限位件14包括固定连接于盖体12的侧壁的第二弹性板22以及固定连接于第二弹性板22远离盖体12的一端的第二限位块23,且第二限位块23远离第二弹性板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导向面24。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面24为斜面,且第二导向面24向远离第二弹性板22的方向逐渐向盖体12靠近,而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二导向面24还可以是向远离第二弹性板22的方向逐渐向盖体12偏移的弧面。
48.尼龙骨架2的两个侧壁均固定连接有五个第二限位板29,且十个第二限位板29分别与十个第二限位件14一一对应。具体的,当需要将尼龙上盖11与尼龙骨架2进行固定时,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第二导向面24与第二限位板29靠近盖体12的一侧抵接,此时,第二导向面24自动迫使第二弹性板22向远离铝支架1的方向偏移。
49.随后继续移动盖体12,当盖体12靠近第二弹性板22的一侧与铝支架1远离铝托臂3的一侧抵接时,第二限位块23在第二弹性板22的弹力作用下向靠近铝支架1的方向移动,并最终迫使第二限位块23靠近盖体12的一侧与第二限位板29远离盖体12的一侧抵接,从而完成对盖体12以及尼龙骨架2的固定。
50.参照图2和图5,缓冲流道件9包括放置于尼龙骨架2靠近盖体12的一侧的铁隔板25以及放置于铁隔板25远离尼龙骨架2的一侧的缓冲流道板26,且缓冲流道板26内填充有缓冲液,而缓冲液可以根据实际使用水或者油等液体。
51.皮碗10放置于缓冲流道板26远离铁隔板25的一侧的皮碗10,且皮碗10的外周面固定连接有限位框27,而皮碗10的凹陷部设置于皮碗10远离缓冲力道板的一侧。盖体12靠近尼龙骨架2的一侧开设有通槽28,皮碗10穿设于通槽28内,而限位框27远离缓冲流道件9的一侧与盖体12靠近缓冲流道件9的一侧抵接,进而促使尼龙上盖11以及铝支架1可以协同对缓冲流道件9以及皮碗10进行限位。
52.在本实施例中,尼龙上盖11远离铝托架的一侧以及皮碗10的凹陷部均与车身相互抵接,所以在汽车行驶时,皮碗10、缓冲流道件9以及尼龙上盖11均可以对振动进行缓冲,进而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53.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固定连接可以根据实际采用通过螺栓固定、螺纹连接以及一体成型等常规固定连接方式。
54.本技术实施例一种变速箱减震器的实施原理为:
55.在汽车行驶过程中,操作人员可以首先将变速箱以及发动机固定连接于铝托臂3上,随后将尼龙上盖11固定连接于车身上,并促使皮碗10的凹陷部与车身抵接,进而在汽车行驶时,皮碗10、缓冲流道件9以及尼龙上盖11均可以对振动进行缓冲,进而减少发动机、变速箱以及车身发生脱离的可能性。
56.以上均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技术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