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1  119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提升牵引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


背景技术:

2.一般起重吊装施工作业过程中,连接荷载用的吊钩在装载和卸载时均需人工操作,装载时工人通常在一个较为安全的操作环境,装载后人员可以先行离开到安全的区域再进行起吊,但是卸载的时候往往由于条件限制,没有安全的操作平台,且在荷载还未卸掉的时候需要人工操作脱钩,此时安全风险大,比如说水中筑岛施工石笼抛筑。
3.作为吊钩的改进形式,目前常用的脱钩器有钳式和单钩翻转式两种基本形式。单钩翻转式脱钩器脱钩时会产生侧向力,导致脱钩后脱钩器剧烈摆动,重物脱钩后易产生空间飘移,落点位置不准确,对中性相对较差,安全性能不高,且脱钩时往往需要另外一个动力元件提供动力使脱钩装置脱钩。中国专利文献cn101973483b公开了一种载荷、卸荷脱钩器,属于钳式脱钩器,该方案结构过于复杂,脱钩需要增加驱动电机,用于一般项目现场临时施工经济性较低。综上所诉,目前的脱钩器尚存在操作不便,安全性较差,结构复杂,不经济实用性差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其通过在起重设备主副钩的配合作用下,实现自动脱钩,结构简单且在脱钩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装置,也无需工人操作,节省了卸扣操作平台的材料费,避免了人工卸扣的安全风险,同时加快了起重吊装的施工进度。
5.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包括:
6.两个连杆,其一端通过第一销轴铰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销轴与两个对称设置的抓钩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抓钩的中部通过第三销轴铰接在一起,以形成剪刀状,任一抓钩的下部呈开口方向向内的圆弧形;
7.第一锁扣,其底部与所述第一销轴连接,顶部与起重设备主钩的钢丝绳连接;
8.第二锁扣,其底部与所述第三销轴连接,顶部与起重设备副钩的钢丝绳连接。
9.优选的是,所述第一销轴到任一所述第二销轴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销轴到所述第三销轴间的间距相同,以形成菱形结构。
10.优选的是,其中一个所述抓钩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抓钩部,任一抓钩部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轴铰接,任一抓钩部的中部与所述第三销轴铰接,另一个所述抓钩位于两个所述抓钩部之间。
11.优选的是,还包括伸缩柱,其固定端和自由端分别通过一连接块与两个所述第二销轴连接,所述固定端远离所述自由端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压力传感器。
12.优选的是,所述伸缩柱上设有报警装置,其包括保护壳,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伸缩柱的固定端的外侧壁上,所述保护壳的外侧壁上设有报警器;控制装置,其设置在所述保护壳的内部,并与所述报警器和所述压力传感器电连接。
13.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起重设备主副钩的配合作用下,实现自动脱钩,结构简单且在脱钩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装置,也无需工人操作,节省了卸扣操作平台的材料费,避免了人工卸扣的安全风险,同时加快了起重吊装的施工进度。
14.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起吊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6.图2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脱钩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17.图3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18.说明书附图标记说明:1、连杆,2、第一销轴,3、第二销轴,4、第三销轴,5、抓钩,6、抓钩部,7、第一锁扣,8、第二锁扣,9、钢丝绳,10、连接块,11、固定端,12、自由端,13、保护壳,14、控制装置,15、压力传感器,16、报警器。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20.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1.如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起重吊装简易自脱钩装置,包括:
22.两个连杆1,其一端通过第一销轴2铰接,另一端分别通过第二销轴3与两个对称设置的抓钩5的一端铰接,两个所述抓钩5的中部通过第三销轴4铰接在一起,以形成剪刀状,任一抓钩的下部呈开口方向向内的圆弧形;
23.第一锁扣7,其底部与所述第一销轴2连接,顶部与起重设备主钩的钢丝绳9连接;
24.第二锁扣8,其底部与所述第三销轴4连接,顶部与起重设备副钩的钢丝绳9连接。
2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起重设备为起重机的一种,是具有主钩和副钩的结构,第一锁扣7和第二锁扣8分别与主钩和副钩上的钢丝绳9连接,用于将该装置与起重设备连接在一起,第一锁扣和第二锁扣的结构相同,均为u型结构,两个连杆1通过第一销轴2铰接在一起,两个第二销轴3将两个连杆1和两个抓钩铰接在一起,第三销轴4将两个抓钩铰接在一起,以形成剪刀状,且任一抓钩的下部呈开口方向向内的圆弧形,两个抓钩相互配合可与需要吊起的重物相连,并通过起重设备达到起吊目的。
26.现场起吊重物:工作人员将重物挂设在抓钩下部,起重人员操作起重设备使得起重设备的主钩钢丝绳9缓慢提升,在该装置自身重力及挂设的重物荷载下,取两个连杆1为整体作为受力分析对象,两个连杆1在第一销轴2的位置受到一个向上的力,在位于左侧的第二销轴3的位置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和水平向右的力,在位于右侧的第二销轴3的位置受到一个向下的力和水平向左的力,竖向力相互抵消,水平力使两个第二销轴3相互靠拢;取两个抓钩为整体作为受力分析对象,位于左侧的抓钩在位于左侧的第二销轴3的位置受到一个竖向向上的力和水平向右的力,位于右侧的抓钩在位于右侧的销轴位置受到一个竖向向上的力和水平向左的力,钳片下部受到一个竖向向下的力,竖向力相互抵消,水平力使两个第二销轴3相互靠拢,由于第三销轴4的作用,在杠杆作用下两个抓钩的下部相互锁紧,从而将重物牢牢的挂设在抓钩上,实现重物的起吊;
27.卸载脱钩:待重物吊至指定位置后,起重人员操作起重设备副钩慢慢起升,此时主钩不工作,两个连杆1在第一销轴2位置由主钩提供的竖向力慢慢减小,连杆1内部的轴力慢慢减小,其在两个第二销轴3位置所受的水平分力减小,取两个抓钩作为整体受力分析对象,两个抓钩在两个第二销轴3的位置的水平力及竖向力均减少,在第三销轴4的位置受到一个竖向力,抓钩下口位置也就是抓钩与重物的连接处在重物的荷载作用下受到竖向向下的力和水平向左及水平向右的力,当抓钩在两个第二销轴3位置的水平力不足以抵消重物对抓钩产生的水平作用力时,抓钩下部位置张开,实现自脱钩,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起重设备主副钩的配合作用下,实现自动脱钩,结构简单且在脱钩的过程中不需要借助其它的装置,也无需工人操作,节省了卸扣操作平台的材料费,避免了人工卸扣的安全风险,同时加快了起重吊装的施工进度。
28.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销轴2到任一所述第二销轴3间的间距,与所述第二销轴3到所述第三销轴4间的间距相同,以形成菱形结构。
29.在本技术方案中,菱形结构可确保该装置在使用过程中转动到任意位置时均能保持两侧平衡,不会产生侧向力,从而保证重物的落点位置准确,提高了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0.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其中一个所述抓钩5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抓钩部6,任一抓钩部6的一端与所述第二销轴3铰接,任一抓钩部6的中部与所述第三销轴4铰接,另一个所述抓钩位于两个所述抓钩部6之间。
31.在本技术方案中,一个抓钩为双层结构,另一个抓钩为单层结构,且具有单层结构的抓钩位于具有双层结构的抓钩之间,在吊起重物时,单层结构的抓钩的下端咬合在双层结构的抓钩中,从而使得两个抓钩之间的咬合更加紧密,进一步提高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性。
32.在另一种技术方案中,还包括伸缩柱,其固定端11和自由端12分别通过一连接块10与两个所述第二销轴3连接,所述固定端11远离所述自由端12的一端的内壁上设有压力传感器15;所述伸缩柱上设有报警装置,其包括保护壳13,其固定设置在所述伸缩柱的固定端11的外侧壁上,所述保护壳13的外侧壁上设有报警器16;控制装置14,其设置在所述保护壳13的内部,并与所述报警器16和所述压力传感器15电连接。
33.在本技术方案中,压力传感器15、控制装置14和报警器16均与外接电源电连接,压力传感器15和报警器16与控制装置14电连接,伸缩柱包括相互套接的自由端12和固定端11,压力传感器15设置在固定端11的内壁上,当装置处于吊起重物的状态时,自由端12始终
与压力传感器15接触,压力传感器15感受到压力,并将信号传递给控制装置14,控制装置14控制报警器16不工作,即在起吊重物的过程中,报警器16处于不工作的状态;当装置处于卸载脱钩的状态时,由于两个第二销轴3处于相互远离的状态,从而带动伸缩柱的自由端12远离压力传感器15,此时自由端12不与压力传感器15接触,即压力传感器15感受不到压力,也不会传递信号给控制装置14,控制装置14接收不到压力传感器15传递的信号时,驱动报警器16报警,以警醒工作人员该装置处于脱钩的状态,从而保证脱钩过程中底下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34.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