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11  134

【专利下载】【专利代理】【商标和版权申请】Tel:18215660330



1.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相关技术中,电缆放线装置是在铺设电缆时使用到的装置,现有的技术中,电缆铺设完成后,电缆盘不能更换,且装置的适用性有待提高。因此,设计一种便于电缆盘装卸,并防止电缆在铺设过程中发生磨损,且提高装置的适用性就是十分必要的了。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
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用于铺设电缆,电缆缠绕在电缆盘上,电缆盘的两侧设置有通孔,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包括:底座、第一立板、第一转轴、第二立板、第二转轴、第一电机、第一皮带轮、第二皮带轮、第一皮带、支撑柱、转动杆、第一导向轮、滑槽、第二电机、丝杠和滑块;第一立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一立板,第一转轴嵌入电缆盘一侧的通孔内,第一转轴与第一立板转动连接;第二立板设置在底座的另一侧,且第二立板与第一立板位置相对;第二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二立板,第二转轴嵌入电缆盘另一侧的通孔内,且第二转轴与第二立板转动连接;第一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固定在底座的一侧;第一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转轴的外侧,第二皮带轮与第一转轴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上方;第一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侧;两个支撑柱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两侧,且支撑柱位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前方;转动杆的一端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柱,转动杆与支撑柱转动连接;第一导向轮套设在转动杆的外侧,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的外侧;滑槽设置在底座的一侧;第二电机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固定在底座的一侧,且第二电机与滑槽位置相对;丝杠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丝杠与第二输出轴相连接,丝杠的两端与底座的两侧转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丝杠嵌入滑槽内;滑块内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滑块上的第一螺纹孔套设在丝杠的外侧,至少部分滑块嵌入滑槽内,且第二立板固定在滑块上;其中,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适配。
6.在该技术方案中,首先,通过将第一立板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实现了将第一立板固定在底座上;其次,通过将第一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一立板,第一转轴嵌入电缆盘一侧的通孔内,第一转轴与第一立板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一转轴通过键槽连接电缆盘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立板设置在底座的另一侧,且第二立板与第一立板位置相对,实现了第二立板固定在底座的另一侧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转轴的一端穿过第二立板,第二转轴嵌入电缆盘另一侧的通孔内,且第二转轴与第二立板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二转轴和电缆盘通过键槽
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电机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固定在底座的一侧,实现了固定第一电机的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一电机运作,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皮带轮套设在第一转轴的外侧,第二皮带轮与第一转轴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位于第一皮带轮的上方,实现了第二皮带轮带动第一转轴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和第二皮带轮的外侧,实现了第一皮带轮转动,通过第一皮带传动,使第二皮带轮随之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两个支撑柱分别设置在底座的两侧,且支撑柱位于第一立板和第二立板的前方,实现了支撑柱固定在底座上的作用;再次,通过将转动杆的一端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柱,转动杆与支撑柱转动连接,实现了转动杆与两个支撑柱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导向轮套设在转动杆的外侧,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的外侧,实现了第一导向轮可绕着转动杆转动,且第一导向轮对电缆起到导向的作用;再次,通过将滑槽设置在底座的一侧,并将第二电机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固定在底座的一侧,且第二电机与滑槽位置相对,实现了固定第二电机的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丝杠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丝杠与第二输出轴相连接,丝杠的两端与底座的两侧转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丝杠嵌入滑槽内,实现了第二电机运作,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正转或反转的作用;再次,通过将滑块内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滑块上的第一螺纹孔套设在丝杠的外侧,至少部分滑块嵌入滑槽内,且第二立板固定在滑块上,实现了滑块沿着丝杠左右移动的作用。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转轴与电缆盘的一侧相连接,第二电机运作,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转动,使滑块带动第二立板沿着丝杠向左移动,将第二转轴与电缆盘的另一侧相连接,从而将电缆盘固定支撑的作用,将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的外侧,第一电机运作,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转动,第一皮带轮带动第一皮带传动,使第二皮带轮随之转动的作用,从而使第一转轴带动电缆盘转动,使电缆盘实现放线的技术效果,第一导向轮对电缆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电缆与地面摩擦,损坏电缆,从而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当电缆盘上的电缆全部使用后,第二电机反转,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反向转动,使第二立板向右移动,使第二转轴离开电缆盘,从而便于将电缆盘装卸的作用,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且电缆盘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分别嵌入电缆盘的两侧连接孔内,实现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与电缆盘相连接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7.另外,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8.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支撑部、螺纹杆、第三皮带轮、第四皮带轮、第二皮带、第三电机、移动板和第二导向轮;支撑部呈l型,两个支撑部分别固定在底座的两侧,且两个支撑部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柱的一侧;螺纹杆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两个螺纹杆的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支撑部的顶面,且两个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支撑部转动连接;第三皮带轮套设在其中一个螺纹杆的外侧,第三皮带轮位于支撑部的上方,且第三皮带轮与螺纹杆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套设在另外一个螺纹杆的外侧,第四皮带轮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一侧,且第四皮带轮与螺纹杆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的外侧;第三电机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固定在其中一个支撑部的顶面,第三输出轴与螺纹杆相连接,且第三电机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上方;移动板
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内螺纹,移动板上的两个第二螺纹孔同时套设在两个螺纹杆的外侧;第二导向轮套设在移动板的外侧,第二导向轮与移动板转动连接,第二导向轮位于第一导向轮的上方;其中,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
9.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支撑部呈l型,两个支撑部分别固定在底座的两侧,且两个支撑部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柱的一侧,实现了固定支撑部的位置;再次,通过将螺纹杆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两个螺纹杆的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支撑部的顶面,且两个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底座和支撑部转动连接,实现了螺纹杆的两端分别与支撑部和底座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三皮带轮套设在其中一个螺纹杆的外侧,第三皮带轮位于支撑部的上方,且第三皮带轮与螺纹杆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三皮带轮带动其中一个螺纹杆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四皮带轮套设在另外一个螺纹杆的外侧,第四皮带轮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一侧,且第四皮带轮与螺纹杆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四皮带轮带动另外一个螺纹杆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皮带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和第四皮带轮的外侧,实现了第三皮带轮转动,第三皮带使第二皮带传动,带动第四皮带轮随之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三电机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固定在其中一个支撑部的顶面,第三输出轴与螺纹杆相连接,且第三电机位于第三皮带轮的上方,实现了第三电机运作,第三输出轴带动螺纹杆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移动轮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内螺纹,移动板上的两个第二螺纹孔同时套设在两个螺纹杆的外侧,实现了移动板沿着螺纹杆上下移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导向轮套设在移动板的外侧,第二导向轮与移动板转动连接,第二导向轮位于第一导向轮的上方,实现了第二导向轮与移动板相连接的作用。通过第三电机运作,第三输出轴带动一个螺纹杆转动,螺纹杆带动第三皮带轮转动,第三皮带轮带动第二皮带传动,使第四皮带轮随之转动的作用,第四皮带轮带动另外一个螺纹杆转动,从而使两个螺纹杆同步转动,带动移动板沿着螺纹杆上下移动的作用,调节第二导向轮与第一导向轮之间的距离,从而压紧电缆,使电缆沿着直线移动的作用,防止电缆发生偏移,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0.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工作平台、牵引部和闸刀;工作平台设置在底座上,且工作平台位于支撑柱的前方;牵引部设有通槽,电缆的一端穿过通槽,且牵引部固定在工作平台上;闸刀设置在工作平台上,闸刀与工作平台转动连接,且闸刀位于牵引部的一侧。
11.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工作平台设置在底座上,且工作平台位于支撑柱的前方,实现了固定工作平台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牵引部设有通槽,电缆的一端穿过通槽,且牵引部固定在工作平台上,实现了牵引部固定电缆的位置;再次,通过将闸刀设置在工作平台上,闸刀与工作平台转动连接,且闸刀位于牵引部的一侧,实现了将电缆铺设完成后,转动闸刀,闸刀将不需要的电缆切断,以便下次使用,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12.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转动座、固定槽、切割刀、固定螺栓和螺母;转动座设置在工作平台上,转动座位于牵引部的一侧,且转动座与工作平台转动连接;固定槽贯穿设置在转动座上;至少部分切割刀嵌入固定槽内;固定螺栓的外壁设有第三外螺纹,两个固定螺栓分别依次穿过转动座和切割刀的两侧;螺母内设有第三内螺纹,两个螺母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螺栓的外侧,且螺母与转动座的一侧相贴合;其中,第三内螺纹与第三外螺纹相适配。
13.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转动座设置在工作平台上,转动座位于牵引部的一侧,且转动座与工作平台转动连接,实现了转动座绕着工作平台转动角度的作用;再次,通过将固定槽贯穿设置在转动座上,并将至少部分切割刀嵌入固定槽内,实现了将切割刀嵌入固定槽内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两个固定螺栓分别依次穿过转动座和切割刀的两侧,并将两个螺母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螺栓的外侧,且螺母与转动座的一侧相贴合,实现了将固定螺栓穿过转动座和切割刀,螺母套设在固定螺栓的外侧,转动螺母,使螺母与转动座的一侧相贴合,从而将切割刀固定在转动座上,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4.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限位槽和限位板;至少两个限位槽分别设置在电缆盘的两侧;限位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板分别套设在第一转轴和所述第二转轴的外侧,且至少两个限位块分别嵌入至少两个限位槽内。
15.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至少两个限位槽分别设置在电缆盘的两侧,并将限位板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板分别套设在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的外侧,且至少两个限位块分别嵌入至少两个限位槽内,实现了将限位板上的限位块嵌入限位槽内,从而将限位板与电缆盘相连接,固定电缆盘的位置,防止电缆盘移动,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6.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伸缩杆、万向滚轮和弹簧;四个伸缩杆的一端分别与底座的底面相连接;万向滚轮为自锁式万向滚轮,四个万向滚轮分别与四个伸缩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四个弹簧分别绕设在四个伸缩杆的外侧。
17.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四个伸缩杆的一端分别与底座的底面相连接,实现了伸缩杆与底座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万向滚轮为自锁式万向滚轮,四个万向滚轮分别与四个伸缩杆的另一端相连接,实现了万向滚轮与伸缩杆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四个弹簧分别绕设在四个伸缩杆的外侧,实现了万向滚轮带动装置移动时,在受到碰撞时,伸缩杆伸缩,弹簧吸收振动,减少装置的晃动,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18.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19.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20.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1.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2.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实施例的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3.其中,图1至图3中的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24.10电缆盘,12底座,14第一立板,16第一转轴,18第二立板,20第二转轴,22第一电机,24第一皮带轮,26第二皮带轮,28第一皮带,30 支撑柱,32转动杆,34第一导向轮,36滑槽,38第二电机,40丝杠,42 滑块,44支撑部,46螺纹杆,48第三皮带轮,50第四皮带轮,52第
二皮带,54第三电机,56移动板,58第二导向轮,60工作平台,62牵引部, 64闸刀,641转动座,642切割刀,643固定螺栓,644螺母,66限位槽, 68限位板,70伸缩杆,72万向滚轮,74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25.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26.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7.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所述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
2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用于铺设电缆,电缆缠绕在电缆盘10上,电缆盘10的两侧设置有通孔,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包括:底座12、第一立板14、第一转轴16、第二立板18、第二转轴20、第一电机22、第一皮带轮24、第二皮带轮26、第一皮带28、支撑柱30、转动杆32、第一导向轮34、滑槽36、第二电机38、丝杠40和滑块42;第一立板14设置在底座12的一侧;第一转轴16的一端穿过第一立板14,第一转轴16嵌入电缆盘10一侧的通孔内,第一转轴16与第一立板14转动连接;第二立板18设置在底座12的另一侧,且第二立板18 与第一立板14位置相对;第二转轴20的一端穿过第二立板18,第二转轴 20嵌入电缆盘10另一侧的通孔内,且第二转轴20与第二立板18转动连接;第一电机22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22固定在底座12的一侧;第一皮带轮24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24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轮26套设在第一转轴16的外侧,第二皮带轮26与第一转轴16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26位于第一皮带轮24的上方;第一皮带28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24和第二皮带轮26的外侧;两个支撑柱30 分别设置在底座12的两侧,且支撑柱30位于第一立板14和第二立板18 的前方;转动杆32的一端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柱30,转动杆32与支撑柱30 转动连接;第一导向轮34套设在转动杆32的外侧,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34的外侧;滑槽36设置在底座12的一侧;第二电机38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38固定在底座12的一侧,且第二电机38与滑槽36 位置相对;丝杠40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丝杠40与第二输出轴相连接,丝杠40的两端与底座12的两侧转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丝杠40嵌入滑槽 36内;滑块42内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滑块 42上的第一螺纹孔套设在丝杠40的外侧,至少部分滑块42嵌入滑槽36 内,且第二立板18固定在滑块42上;其中,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相适配。
29.在该实施例中,首先,通过将第一立板14设置在底座12的一侧,实现了将第一立板14固定在底座12上;其次,通过将第一转轴16的一端穿过第一立板14,第一转轴16嵌入电缆盘10一侧的通孔内,第一转轴16 与第一立板14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一转轴16通过键槽连接电缆盘10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立板18设置在底座12的另一侧,且第二立板18与第一立板14位置相对,实现了第二立板18固定在底座12的另一侧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转轴20
的一端穿过第二立板18,第二转轴20嵌入电缆盘10另一侧的通孔内,且第二转轴20与第二立板18转动连接,实现了第二转轴20和电缆盘10通过键槽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电机22包括第一输出轴,第一电机22固定在底座12的一侧,实现了固定第一电机 22的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皮带轮24套设在第一输出轴的外侧,第一皮带轮24与第一输出轴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一电机22运作,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24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皮带轮26套设在第一转轴16的外侧,第二皮带轮26与第一转轴16无相对转动,且第二皮带轮26位于第一皮带轮24的上方,实现了第二皮带轮26带动第一转轴 16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皮带28同时绕设在第一皮带轮24和第二皮带轮26的外侧,实现了第一皮带轮24转动,通过第一皮带28传动,使第二皮带轮26随之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两个支撑柱30分别设置在底座12的两侧,且支撑柱30位于第一立板14和第二立板18的前方,实现了支撑柱30固定在底座12上的作用;再次,通过将转动杆32的一端依次穿过两个支撑柱30,转动杆32与支撑柱30转动连接,实现了转动杆 32与两个支撑柱30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一导向轮34套设在转动杆32的外侧,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34的外侧,实现了第一导向轮34可绕着转动杆32转动,且第一导向轮34对电缆起到导向的作用;再次,通过将滑槽36设置在底座12的一侧,并将第二电机38包括第二输出轴,第二电机38固定在底座12的一侧,且第二电机38与滑槽36位置相对,实现了固定第二电机38的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丝杠40的外壁设有第一外螺纹,丝杠40与第二输出轴相连接,丝杠40的两端与底座 12的两侧转动连接,且至少部分丝杠40嵌入滑槽36内,实现了第二电机 38运作,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40正转或反转的作用;再次,通过将滑块 42内设有第一螺纹孔,第一螺纹孔内设有第一内螺纹,滑块42上的第一螺纹孔套设在丝杠40的外侧,至少部分滑块42嵌入滑槽36内,且第二立板18固定在滑块42上,实现了滑块42沿着丝杠40左右移动的作用。采用上述结构,通过将第一转轴16与电缆盘10的一侧相连接,第二电机38 运作,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40转动,使滑块42带动第二立板18沿着丝杠 40向左移动,将第二转轴20与电缆盘10的另一侧相连接,从而将电缆盘 10固定支撑的作用,将电缆的一端绕设在第一导向轮34的外侧,第一电机22运作,第一输出轴带动第一皮带轮24转动,第一皮带轮24带动第一皮带28传动,使第二皮带轮26随之转动的作用,从而使第一转轴16带动电缆盘10转动,使电缆盘10实现放线的技术效果,第一导向轮34对电缆起到导向的作用,防止电缆与地面摩擦,损坏电缆,从而延长了电缆的使用寿命;当电缆盘10上的电缆全部使用后,第二电机38反转,第二输出轴带动丝杠40反向转动,使第二立板18向右移动,使第二转轴20离开电缆盘10,从而便于将电缆盘10装卸的作用,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且电缆盘10的两侧分别设有连接孔,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20分别嵌入电缆盘10的两侧连接孔内,实现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20与电缆盘10相连接的作用,进一步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30.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支撑部44、螺纹杆46、第三皮带轮48、第四皮带轮50、第二皮带52、第三电机54、移动板56和第二导向轮58;支撑部 44呈l型,两个支撑部44分别固定在底座12的两侧,且两个支撑部44 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柱30的一侧;螺纹杆46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两个螺纹杆46的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支撑部44的顶面,且两个螺纹杆46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2和支撑部44转动连接;第三皮带轮48套设在其中一个螺纹杆46的外侧,第三皮带轮48位于支撑部44的上方,且第三皮带轮48与螺纹杆46无相对转动;第四皮带轮50套设在另外一个螺纹杆46的外侧,第
四皮带轮50位于第三皮带轮48的一侧,且第四皮带轮50与螺纹杆46 无相对转动;第二皮带52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48和第四皮带轮50的外侧;第三电机54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54固定在其中一个支撑部44 的顶面,第三输出轴与螺纹杆46相连接,且第三电机54位于第三皮带轮 48的上方;移动板56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内螺纹,移动板56上的两个第二螺纹孔同时套设在两个螺纹杆46的外侧;第二导向轮58套设在移动板56的外侧,第二导向轮58与移动板56 转动连接,第二导向轮58位于第一导向轮34的上方;其中,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相适配。
31.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支撑部44呈l型,两个支撑部44分别固定在底座12的两侧,且两个支撑部44分别位于两个支撑柱30的一侧,实现了固定支撑部44的位置;再次,通过将螺纹杆46的外壁设有第二外螺纹,两个螺纹杆46的一端分别穿过两个支撑部44的顶面,且两个螺纹杆46的两端分别与底座12和支撑部44转动连接,实现了螺纹杆46的两端分别与支撑部44和底座12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三皮带轮48套设在其中一个螺纹杆46的外侧,第三皮带轮48位于支撑部44的上方,且第三皮带轮48与螺纹杆46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三皮带轮48带动其中一个螺纹杆46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四皮带轮50套设在另外一个螺纹杆46 的外侧,第四皮带轮50位于第三皮带轮48的一侧,且第四皮带轮50与螺纹杆46无相对转动,实现了第四皮带轮50带动另外一个螺纹杆46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皮带52同时绕设在第三皮带轮48和第四皮带轮 50的外侧,实现了第三皮带轮48转动,第三皮带使第二皮带52传动,带动第四皮带轮50随之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三电机54包括第三输出轴,第三电机54固定在其中一个支撑部44的顶面,第三输出轴与螺纹杆46相连接,且第三电机54位于第三皮带轮48的上方,实现了第三电机 54运作,第三输出轴带动螺纹杆46转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移动轮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二螺纹孔,第二螺纹孔内设有第二内螺纹,移动板56上的两个第二螺纹孔同时套设在两个螺纹杆46的外侧,实现了移动板56沿着螺纹杆46上下移动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第二导向轮58套设在移动板56 的外侧,第二导向轮58与移动板56转动连接,第二导向轮58位于第一导向轮34的上方,实现了第二导向轮58与移动板56相连接的作用。通过第三电机54运作,第三输出轴带动一个螺纹杆46转动,螺纹杆46带动第三皮带轮48转动,第三皮带轮48带动第二皮带52传动,使第四皮带轮50 随之转动的作用,第四皮带轮50带动另外一个螺纹杆46转动,从而使两个螺纹杆46同步转动,带动移动板56沿着螺纹杆46上下移动的作用,调节第二导向轮58与第一导向轮34之间的距离,从而压紧电缆,使电缆沿着直线移动的作用,防止电缆发生偏移,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32.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工作平台60、牵引部62和闸刀64;工作平台60设置在底座12上,且工作平台60位于支撑柱30的前方;牵引部62设有通槽,电缆的一端穿过通槽,且牵引部62固定在工作平台60上;闸刀64设置在工作平台60上,闸刀64与工作平台60转动连接,且闸刀64位于牵引部62 的一侧。
33.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工作平台60设置在底座12上,且工作平台60 位于支撑柱30的前方,实现了固定工作平台60位置的作用;再次,通过将牵引部62设有通槽,电缆的一端穿过通槽,且牵引部62固定在工作平台60上,实现了牵引部62固定电缆的位置;再次,通过将闸刀64设置在工作平台60上,闸刀64与工作平台60转动连接,且闸刀64位于牵引部 62的一侧,实现了将电缆铺设完成后,转动闸刀64,闸刀64将不需要的电缆切断,以便下次使用,提高了装置的适用性。
34.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3所示,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转动座641、固定槽、切割刀642、固定螺栓643和螺母 644;转动座641设置在工作平台60上,转动座641位于牵引部62的一侧,且转动座641与工作平台60转动连接;固定槽贯穿设置在转动座641上;至少部分切割刀642嵌入固定槽内;固定螺栓643的外壁设有第三外螺纹,两个固定螺栓643分别依次穿过转动座641和切割刀642的两侧;螺母644 内设有第三内螺纹,两个螺母644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螺栓643的外侧,且螺母644与转动座641的一侧相贴合;其中,第三内螺纹与第三外螺纹相适配。
35.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转动座641设置在工作平台60上,转动座641 位于牵引部62的一侧,且转动座641与工作平台60转动连接,实现了转动座641绕着工作平台60转动角度的作用;再次,通过将固定槽贯穿设置在转动座641上,并将至少部分切割刀642嵌入固定槽内,实现了将切割刀642嵌入固定槽内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两个固定螺栓643分别依次穿过转动座641和切割刀642的两侧,并将两个螺母644分别套设在两个固定螺栓643的外侧,且螺母644与转动座641的一侧相贴合,实现了将固定螺栓643穿过转动座641和切割刀642,螺母644套设在固定螺栓643 的外侧,转动螺母644,使螺母644与转动座641的一侧相贴合,从而将切割刀642固定在转动座641上,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36.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限位槽66和限位板68;至少两个限位槽66分别设置在电缆盘10的两侧;限位板68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板68分别套设在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20的外侧,且至少两个限位块分别嵌入至少两个限位槽66内。
37.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至少两个限位槽66分别设置在电缆盘10的两侧,并将限位板68上设有至少两个限位块,两个限位板68分别套设在第一转轴16和第二转轴20的外侧,且至少两个限位块分别嵌入至少两个限位槽66内,实现了将限位板68上的限位块嵌入限位槽66内,从而将限位板68与电缆盘10相连接,固定电缆盘10的位置,防止电缆盘10移动,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38.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优选地,如图1所示,建筑工程用电缆放线装置还包括:伸缩杆70、万向滚轮72和弹簧74;四个伸缩杆70的一端分别与底座12的底面相连接;万向滚轮72为自锁式万向滚轮72,四个万向滚轮72分别与四个伸缩杆70的另一端相连接;四个弹簧74分别绕设在四个伸缩杆70的外侧。
39.在该实施例中,通过将四个伸缩杆70的一端分别与底座12的底面相连接,实现了伸缩杆70与底座12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万向滚轮 72为自锁式万向滚轮72,四个万向滚轮72分别与四个伸缩杆70的另一端相连接,实现了万向滚轮72与伸缩杆70的另一端相连接的作用;再次,通过将四个弹簧74分别绕设在四个伸缩杆70的外侧,实现了万向滚轮72 带动装置移动时,在受到碰撞时,伸缩杆70伸缩,弹簧74吸收振动,减少装置的晃动,提高了装置的稳定性。
4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
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4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实用新型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