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1  165



1.本实用新型涉及人工湿地系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


背景技术:

2.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一直是水质水生态保护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尤其是高原地区的农业面源污染,其水力冲击较大,同时与传统的农业面源污染类似,具有水量不固定、分布范围与来源方向广、浓度波动大的特征,对受纳水体造成持续污染,加大河湖治理难度。
3.针对高原地区农业面源污染多以水肥优化管理,建立缓冲带以及生态拦截如人工湿地的方式,结合源头控制、过程阻控和末端治理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最大限度地削减,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但是受地区差异以及农田种植作物的不同,对于水肥优化管理造成了巨大的障碍,加大了管理难度。缓冲带尽管取得了较好的去污成果,但是同样存在管理难度大,经济效益与污染治理难兼顾的问题。人工湿地是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管理最简单的一种生态型污水处理工艺,可利用人工湿地中微生物、基质、植物对污染物起到吸附、拦截、吸收和降解等作用,达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4.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的高原地区农业面源水污染多,不方便处理的问题,提供一种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
5.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包括:第一导流罩、第二导流罩、第三导流罩、分隔板以及过滤池;
6.所述第一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所述第三导流罩以及所述过滤池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一导流罩、所述第二导流罩以及所述第三导流罩的半径依次减小,所述第一导流罩和所述第二导流罩之间设置有过滤组件,所述第二导流罩和所述第三导流罩之间设置有杀菌组件;
7.所述第一导流罩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口,所述第二导流罩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二进水口与对应的所述第一进水口错位设置;
8.所述第二导流罩和所述第三导流罩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分隔板,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均设置折流组件,所述第三导流罩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水口,且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均设置有一个所述第一出水口,水流经过所述折流组件后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入到所述过滤池内。
9.上述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水流依次经过第一进水口、第二进水口、折流组件后从第一出水口流入到过滤池内,由于第一导流罩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口,从而方便对多股不同方向的水流同时进行处理,由于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之间设置有过滤组件,从而方便对流入到第一导流罩和第二导流罩之间的水进行过滤,由于第二导流罩和第三导流罩之间设置有杀菌组件,从而方便对流入到第二导流罩和第三导流罩之间的水进行杀
菌,由于相邻两个分隔板之间均设置折流组件,水流经过折流组件后才能从第一出水口流入到过滤池内,从而延长了水流在第二导流罩和第三导流罩之间流动的时间,进而可以延长了对第二导流罩和第三导流罩之间水流杀菌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净化效果,整体系统方便对受污染的水流进行处理。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折流组件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相邻两个所述分隔板之间均设置有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
11.所述第一挡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二导流罩朝向所述第三导流罩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三导流罩分开;所述第二挡板的一侧与所述第三导流罩朝向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所述第二导流罩分开,水流依次经过所述第二进水口、所述第一挡板与所述第三导流罩之间的间隙、所述第二挡板与所述第二导流罩之间的间隙后从所述第一出水口流入到所述过滤池内。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分隔板上均设置有开关口。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流罩背离所述第二导流罩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14.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组件包括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第一过滤网的网孔尺寸。
15.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组件包括紫外灯和防水盖,所述防水盖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罩朝向所述第三导流罩的一侧上,所述紫外灯设置在所述防水盖内。
1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杀菌组件还包括曝气器和臭氧罐,所述曝气器设置在所述第二导流罩和所述第三导流罩之间,所述曝气器与所述臭氧罐连接。
1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活性炭层,所述活性炭层设置在所述过滤池内。
1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过滤池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口,所述第二出水口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
1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进水口背离所述第二导流罩一侧的口径大于所述第一进水口朝向所述第二导流罩一侧的口径。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的示意图。
21.图中标记如下:
22.10、第一导流罩;101、第一进水口;20、第二导流罩;201、第二进水口;30、第三导流罩;301、第一出水口;40、分隔板;401、开关口;50、第一挡板;60、第二挡板;70、过滤池;701、第二出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24.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26.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7.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28.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29.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包括:第一导流罩10、第二导流罩20、第三导流罩30、分隔板40以及过滤池70;其中,第一导流罩10、第二导流罩20、第三导流罩30以及过滤池70沿水流方向依次设置,第一导流罩10、第二导流罩20以及第三导流罩30的半径依次减小,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设置有过滤组件,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设置有杀菌组件;第一导流罩10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口101,第二导流罩20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二进水口201,第二进水口201与对应的第一进水口101错位设置;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沿径向设置有多个分隔板40,相邻两个分隔板40之间均设置折流组件,第三导流罩30上沿周向设置有多个第一出水口301,且相邻两个分隔板40之间均设置有一个第一出水口301,水流经过折流组件后从第一出水口301流入到过滤池70内。
30.如图1所示,其中第一导流罩10上的a、e、f、g、h处均为第一进水口101,第二导流罩20上的b处为第二进水口201,第三导流罩30上的c、n处均为第一出水口301,四个分隔板40将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分成五个区域,五个区域的结构均相同,
31.在使用时,水流依次经过第一进水口101、第二进水口201、折流组件后从第一出水
口301流入到过滤池70内,由于第一导流罩10上设置有多个第一进水口101,从而方便对多股不同方向的水流同时进行处理,由于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设置有过滤组件,从而方便对流入到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的水进行过滤,由于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设置有杀菌组件,从而方便对流入到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的水进行杀菌,由于相邻两个分隔板40之间均设置折流组件,水流经过折流组件后才能从第一出水口301流入到过滤池70内,从而延长了水流在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流动的时间,进而可以延长了对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水流杀菌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净化效果,整体系统方便对受污染的水流进行处理。
32.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折流组件包括第一挡板50和第二挡板60,相邻两个分隔板40之间均设置有第一挡板50和第二挡板60,其中,第一挡板50的一侧与第二导流罩20朝向第三导流罩30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第三导流罩30分开;第二挡板60的一侧与第三导流罩30朝向第二导流罩20的一侧连接,另一侧与第二导流罩20分开,水流依次经过第二进水口201、第一挡板50与第三导流罩30之间的间隙、第二挡板60与第二导流罩20之间的间隙后从第一出水口301流入到过滤池70内。
33.在使用时,水流从第一进水口101流入到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然后从第二导流罩20上的第二进水口201流入到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此时水流依次沿第一挡板50与第三导流罩30之间的间隙、第二挡板60与第二导流罩20之间的间隙后从第一出水口301流入到过滤池70内,即水流在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沿n形流动,从而延长了水流在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流动的时间,进而可以延长了对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水流杀菌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净化效果。
34.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每个分隔板40上均设置有开关口401,当水流较小时,关闭第一出水口301,打开开关口401,从而使得水流在多个相邻分隔板40之间的区域流动,进一步延长了水流在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流动的时间,从而可以延长了对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水流杀菌的时间,有效提高了净化效果。
35.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第一导流罩10背离第二导流罩20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过滤网,第一过滤网的设置,可以避免体积较大的杂物流入到整体系统内部。
36.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过滤组件包括第二过滤网,第二过滤网的网孔尺寸小于第一过滤网的网孔尺寸,第二过滤网的设置,可以进一步对流入到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的水流进行过滤,且由于第二过滤网的网孔尺寸小于第一过滤网的网孔尺寸,从而可以对尺寸更小的杂物进行过滤。
37.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杀菌组件包括紫外灯和防水盖,防水盖设置在第二导流罩20朝向第三导流罩30的一侧上,紫外灯设置在防水盖内。由于紫外线杀菌是紫外线波长在240~280nm范围内最具杀破坏细菌病毒中的dna或rna的分子结构,造成生长性细胞死亡和(或)再生性细胞死亡,达到杀菌消毒的效果,利用紫外光将容纳腔内的水进行杀菌,达到杀菌的效果,对水流进行进一步的净化。
38.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杀菌组件还包括曝气器和臭氧罐,曝气器设置在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曝气器与臭氧罐连接,通过臭氧罐将臭氧输送到曝气器中,从而可以进一步净化位于第二导流罩20和第三导流罩30之间的水流。
39.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多级折流式人工湿地系统还包括活性炭层,活性炭
层设置在过滤池70内,活性炭层的设置,可以吸附过滤池70的杂质,提高了净化效果。
40.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本技术中的过滤池70上设置有第二出水口701,第二出水口701上设置有第三过滤网,第二出水口701的设置方便了将过滤池70内的水输送到其它地方,第二出水口701上第三过滤网的设置,进一步提高了过滤效果。
41.在一些实施例中,本技术中的第一进水口101背离第二导流罩20一侧的口径大于第一进水口101朝向第二导流罩20一侧的口径,即本技术中的第一进水口101整体呈漏斗型,从而方便外部水源从第一进水口101流入到第一导流罩10和第二导流罩20之间。
42.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3.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