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流体输送设备技术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
背景技术:
2.专利申请号:202021755237.8公开了一种液压鹤管,该液压鹤管,鹤管采用全液压驱动、鹤管上下左右运行平稳、安全可靠,降低了整体的安全隐患,无需人工进行操作,降低了工组人员劳动强度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整体的效率,便于使用者的使用,增加了使用者使用的经济效益。
3.液压鹤管使用的是液动潜油泵,液动潜油泵的缺点结构复杂,机械故障率高且设备维护量大,工作效率低,液动潜油泵的耗能量大(是电动潜油泵的2-3倍),每年需要对液动泵进行更换两次液压油,每几个月补充一次液压油,当机械高压油管出现破裂,接口液压油泄漏还会污染油品,由于鹤管体积大需要两到三位工作人员来操作配合,浪费大量人力,为此我司提出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包括立柱,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上设置有横向支杆,所述的横向支杆前端固定设置有管件,所述的管件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ⅰ,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ⅰ,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上方设置有内臂,所述的内臂上垂直设置有连接杆,所述的连接杆右侧设置有锁紧装置,所述的立柱上还设置有锁紧座,锁紧装置和锁紧座实现了锁紧功能,所述的锁紧座与锁紧装置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的立柱上水平固定设置有横杆,所述的连接杆顶端设置有旋转装置,所述的横杆右侧与旋转装置连接,所述的连接杆与内臂之间设置有连接架,所述的内臂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ⅱ,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ⅱ,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上方设置有弯管ⅰ,所述的弯管ⅰ右侧设置有双平衡器,用来平衡掉工作时外臂上仰时自身及管内油体产生的重力,所述的弯管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ⅲ,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ⅲ,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前端设置有外臂,所述的外臂与双平衡器连接,所述的外臂右侧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ⅳ,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ⅳ后方设置有弯管ⅱ,所述的弯管ⅱ下端设置有垂管,所述的垂管下方设置有电动潜油泵,所述的管件、内臂、外臂、垂管和电动潜油泵外部设置有导静电系统,将静电直接导入地下。
6.优选地,所述的涡轮蜗杆机构ⅰ包括涡轮、蜗杆和控制器,所述的涡轮设置在旋转连接头ⅰ的外圈,所述的控制器固定设置在管件上,所述的控制器前端设置有蜗杆,所述的蜗杆与涡轮之间啮合,该功能的辅助为操作人员带来了方便。
7.优选地,所述的垂管上设置有一组把手,方便工人将垂管插入或拔出罐体。
8.优选地,所述的柔性刮圈为四氟橡胶或其他柔性疏油材料,方便将垂管上的油刮下。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0.(1)通过设计电动潜油泵,是将电机和潜油泵一起浸入油罐底部,电机与泵同轴连接,带动叶轮给油品增压,将油品推送至目标储油器,实现付油或零位罐向立罐输油,免维护,使用成本低。
11.(2)通过设计涡轮蜗杆机构ⅰ,便于大型的鹤管的活动替代了现有的需要使用大量人力操作,同理也通过设计涡轮蜗杆机构方便其他部位鹤管的活动。
12.(3)通过设计把手,方便工人将垂管插入或拔出罐体,避免操作人员直接与垂管接触。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视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a处的放大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图2中b处的放大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图1中c处的放大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18.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19.实施例1
20.参阅图1-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上设置有横向支杆2,所述的横向支杆2前端固定设置有管件3,所述的管件3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ⅰ4,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4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ⅰ5,所述的涡轮蜗杆机构ⅰ5包括涡轮5-1、蜗杆5-2和控制器5-3,所述的涡轮5-1设置在旋转连接头ⅰ4的外圈,所述的控制器5-3固定设置在管件3上,所述的控制器5-3前端设置有蜗杆5-2,所述的蜗杆5-2与涡轮5-1之间啮合,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4上方设置有内臂6,所述的内臂6上垂直设置有连接杆7,所述的连接杆7右侧设置有锁紧装置8,所述的立柱1上还设置有锁紧座9,所述的锁紧座9与锁紧装置8 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的立柱1上水平固定设置有横杆10,所述的连接杆7顶端设置有旋转装置11,所述的横杆10右侧与旋转装置11连接,所述的连接杆7与内臂6之间设置有连接架12,所述的内臂6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ⅱ13,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13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ⅱ14,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13上方设置有弯管ⅰ15,所述的弯管ⅰ15右侧设置有双平衡器16,所述的弯管15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ⅲ17,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17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ⅲ18,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17前端设置有外臂19,所述的外臂19与双平衡器16连接,所述的外臂19右侧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ⅳ20,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ⅳ20后方设置有弯管ⅱ21,所述的弯管ⅱ21下端设置有垂管22,所述的垂
管22上设置有一组把手 25,所述的垂管22下方设置有电动潜油泵23,所述的管件3、内臂6、外臂19、垂管22 和电动潜油泵23外部设置有导静电系统24。
21.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油品在卸车前,工作人员需要对油库油台设备的完好性进行查看,查看导静电系统24接地,工作人员打开锁紧装置8,其间设置旋转连接头ⅰ4和旋转装置11便于内臂6水平运动,涡轮蜗杆机构ⅰ5辅助内臂6水平运动,设置旋转连接头ⅱ13便于外臂19水平运动,涡轮蜗杆机构ⅱ14辅助外臂19水平运动,设置旋转连接头ⅲ17便于外臂19上仰下俯运动,涡轮蜗杆机构ⅲ18辅助外臂19上仰下俯运动,双平衡器16用来平衡掉工作时外臂19上仰时自身及管内油体产生的重力,设置旋转连接头ⅳ20便于垂管22的左右运动,将带有电动潜油泵23的垂管22插入罐车储罐内部,管件3与输油端连通,此时电动潜油泵23开始工作,当卸油工作完成后工作人员操作把手25将垂管22从罐车储罐内部抬起,卸油工作完成。
22.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技术特征:
1.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包括立柱(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立柱(1)上设置有横向支杆(2),所述的横向支杆(2)前端固定设置有管件(3),所述的管件(3)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ⅰ(4),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4)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ⅰ(5),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ⅰ(4)上方设置有内臂(6),所述的内臂(6)上垂直设置有连接杆(7),所述的连接杆(7)右侧设置有锁紧装置(8),所述的立柱(1)上还设置有锁紧座(9),所述的锁紧座(9)与锁紧装置(8)通过插销连接,所述的立柱(1)上水平固定设置有横杆(10),所述的连接杆(7)顶端设置有旋转装置(11),所述的横杆(10)右侧与旋转装置(11)连接,所述的连接杆(7)与内臂(6)之间设置有连接架(12),所述的内臂(6)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ⅱ(13),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13)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ⅱ(14),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ⅱ(13)上方设置有弯管ⅰ(15),所述的弯管ⅰ(15)右侧设置有双平衡器(16),所述的弯管ⅰ(15)上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ⅲ(17),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17)加装有涡轮蜗杆机构ⅲ(18),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ⅲ(17)前端设置有外臂(19),所述的外臂(19)与双平衡器(16)连接,所述的外臂(19)右侧端设置有旋转连接头ⅳ(20),所述的旋转连接头ⅳ(20)后方设置有弯管ⅱ(21),所述的弯管ⅱ(21)下端设置有垂管(22),所述的垂管(22)下方设置有电动潜油泵(23),所述的管件(3)、内臂(6)、外臂(19)、垂管(22)和电动潜油泵(23)外部设置有导静电系统(2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涡轮蜗杆机构ⅰ(5)包括涡轮(5-1)、蜗杆(5-2)和控制器(5-3),所述的涡轮(5-1)设置在旋转连接头ⅰ(4)的外圈,所述的控制器(5-3)固定设置在管件(3)上,所述的控制器(5-3)前端设置有蜗杆(5-2),所述的蜗杆(5-2)与涡轮(5-1)之间啮合。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垂管(22)上设置有一组把手(25)。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易操作带有电动潜油泵的卸车鹤管,属于流体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双平衡器、电动潜油泵和涡轮蜗杆机构,通过设置电动潜油泵浸入油罐底部,带动叶轮给油品增压,将油品推送至目标储油器,实现付油或零位罐向立罐输油,过程当中产生静电由导静电系统将静电排出,确保输油工作的安全性,通过设置涡轮蜗杆机构让工作人员更容易的操作鹤管,与现有的相比弥补了液动潜油泵需要对泵体不定期的更换液压油,机械维护成本大且不环保,电动泵体优点维护费低,工作效率高,节约能源。本实用新型解决了鹤管输油效率低下,设备维护费高,人工操作垂管移动不方便等问题,主要应用于流体运输方面。要应用于流体运输方面。要应用于流体运输方面。
技术研发人员:张兵 李祥宾 王国才 赵忠亮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连云港宏泽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0.27
技术公布日:202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