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悬索安装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大跨度转换层的悬索与型钢梁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2.建筑物某楼层的上部与下部因平面使用功能不同,该楼层上部与下部采用不同结构(设备)类型,并通过该楼层进行结构(设备)转换,则该楼层称为结构(设备)转换层。高层建筑多为低层商用,上部住宿的多功能要求,在低层商用要求的大空间与上部住宿要求的多墙多柱的小空间之间,往往需要采用一定的结构形式进行转换处理,即加设转换层。转换层常用的结构形式包括梁式、空腹桁架式、斜杆桁架式、箱形和板式。另在房屋设计中如上下两层平面功能不同,亦对楼板墙体等进行结构加强,做转换处理。
3.对于大跨度的转换层,往往通过悬索结构进行加固,以防止其过渡下挠产生开裂或破坏,提高使用安全,而在加固过程中,上侧的支撑梁已经起到支撑作用,不便于进行再施工,尤其是对于型钢梁,后期的再施工,如焊接、开孔等,均会影响型钢梁的力学性能,产生残余应力或应力集中,进而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供一种在型钢梁不便于再施工,不能进行焊接或开孔的情况下,在型钢梁上安装悬索连接结构,以便于对大跨度的转换层结构进行加固的悬索与型钢梁连接结构。
5.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6.一种用于大跨度转换层的悬索与型钢梁连接结构,包括型钢梁和悬索,在所述型钢梁上套设有支撑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开口端相对设置的c形钢板,并两个c形钢板至少一相对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在所述支撑件与型钢梁之间设有垫板,该垫板正对于两个c形钢板的连接处;所述悬索为两根,其中一悬索的一端与第一拉环相连,另一悬索的一端与第二拉环相连,两悬索的另一端用于与转换层板相连。
7.进一步的,所述型钢梁为工字型型钢梁,所述c形钢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工字型型钢梁的两侧翼缘板背离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拉环同时与两c形钢板的一端相连,第二拉环同时与两c形钢板的另一端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型钢梁为工字型型钢梁,两c形钢板的开口端从同一翼缘板的两侧套入该翼缘板,并两个c形钢板位于翼缘板外侧的一端之间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均与两c形钢板相连的一端相连,并所述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沿型钢梁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
9.进一步的,所述垫板的宽度大于等于工字型型钢梁翼板宽度的1/3。
10.进一步的,所述垫板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均为弧形拉环,其两端均具有外延的耳板,该耳板与c形钢板固定连接。
12.进一步的,所述悬索与转换层板连接的一端穿过转换层板后与一支撑板固定连接,该支撑板为圆形板,并其上端与转换层板贴合。
13.进一步的,在所述转换层板与悬索连接处开设有通孔,并在该通孔中设置有关节轴承,所述悬索穿过该关节轴承后与支撑板连接。
14.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5.通过采用两个c形钢板对焊形成套设在型钢梁上的支撑件,在通过该支撑件上的第一拉环和第二拉环与支撑转换层的悬索进行连接,以起到对转换层的加固作用。在安装支撑件的过程中,通过在支撑件与型钢梁之间设置垫板来降低焊接对型钢梁的热影响,最大限度的减轻再施工对支撑梁的影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附图说明
16.图1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18.图3为实施例1的使用示意图;
19.图中:1型钢梁,2第一拉环,3第二拉环,4 c形钢板,5垫板,6悬索,7转换层板,8支撑板,9关节轴承。
具体实施方式
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21.实施例1:
22.如图1和3所示,
23.一种用于大跨度转换层的悬索6与型钢梁1连接结构,包括型钢梁1和悬索6,在所述型钢梁1上套设有支撑件,在所述支撑件上设有第一拉环2和第二拉环3。所述支撑件包括两个开口端相对设置的c形钢板4,并两个c形钢板4至少一相对的一端焊接在一起;在所述支撑件与型钢梁1之间设有垫板5,该垫板5正对于两个c形钢板4的连接处;所述悬索6为两根,其中一悬索6的一端与第一拉环2相连,另一悬索6的一端与第二拉环3相连,两悬索6的另一端用于与转换层板7相连。
24.通过采用两个c形钢板4对焊形成套设在型钢梁1上的支撑件,在通过该支撑件上的第一拉环2和第二拉环3与支撑转换层板7的悬索6进行连接,以起到对转换层板7的加固作用。在安装支撑件的过程中,通过在支撑件与型钢梁1之间设置垫板5来降低焊接对型钢梁1的热影响,最大限度的减轻再施工对支撑梁的影响。结构简单,施工方便。
25.所述型钢梁1为工字型型钢梁1,所述c形钢板4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工字型型钢梁1的两侧翼缘板背离腹板的一侧;所述第一拉环2同时与两c形钢板4的一端相连,第二拉环3同时与两c形钢板4的另一端相连。为了防止垫板5的支撑作用使c形钢板4的焊缝处具有较大的压力,所述垫板5的宽度不小于工字型型钢梁1翼板宽度的2/3,并且为了进一步的减小焊接时对型钢梁1产生较大的热影响,所述垫板5采用隔热材料制成。
26.所述第一拉环2和第二拉环3均为弧形拉环,其两端均具有外延的耳板,该耳板与c
形钢板4固定连接。使用时,第一拉环2通过斜拉悬索6与转换层板7的中部连接,第二拉环3通过竖直悬索6与转换层板7连接,以加固转换层板7,防止其下挠,提高转换层板7的强度。为了便于调节悬索6的松紧程度,在斜拉悬索6和竖直悬索6上均设有花篮螺栓,使用更加方便。
27.为了进一步的提高悬索6对转换层板7的加固和支撑作用,所述悬索6与转换层板7连接的一端穿过转换层板7后与一支撑板8固定连接,该支撑板8为圆形板,并其上端与转换层板7贴合。进一步的,在所述转换层板7与悬索6连接处开设有通孔,并在该通孔中设置有关节轴承9,所述悬索6穿过该关节轴承9后与支撑板8连接。通过设置关节轴承9,在转换层板7发生变形或者偏移时,悬索6与转换层板7的节点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转动,以减小对悬索6和转换层板7的破坏,也更好的适应和缓解温度应力或环境波动的影响,使用安全性较高。
28.实施例2,
29.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在于,所述型钢梁1为工字型型钢梁1,两c形钢板4的开口端从同一翼缘板的两侧套入该翼缘板,并两个c形钢板4位于翼缘板外侧的一端之间焊接在一起;所述第一拉环2和第二拉环3均与两c形钢板4相连的一端相连,并所述第一拉环2和第二拉环3沿型钢梁1的长度方向交替布置这样,结构更加小巧,施工更加方便,主要针对于界面尺寸比较大的型钢梁1,其下侧翼板具有较大的支撑强度设置。
30.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技术方案,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那些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