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用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提供了一种具有侧深施肥功能的水稻插秧设备。
背景技术:
2.目前,我国大部分水稻主产区农民习惯施肥仍以基肥加追肥为主,基肥的施用方式通常为人工表施、浅施或简易机械抛洒地表,再结合整地全层混拌于0-12cm耕层。该施肥方式的肥料施用均匀度差,易造成水稻群体长势差异大等不良结果,最终导致水稻的产量及品质不稳定的问题。
3.此外,传统的水稻人工栽培方法基肥施用与插秧并不同步进行,施肥后至插秧前的这段时间,受强降雨、大水漫灌和大风等条件影响,增加了稻田氮磷养分损失风险;而插秧作业时对耕层土壤和田面水的扰动也会增加氮素流失,导致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4.随着农业技术研究的发展,推出了一种较为新颖的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水稻侧深施肥技术是在水稻种植时将肥料集中施于种子或秧苗一侧3cm-5cm,深度4cm-6cm的施肥方法。其优点是将养分精确送达根区呈条状集中形成一个贮肥库,逐渐释放满足水稻生长发育需求,避免肥料随水漂移,减少肥料氮损失,促进水稻早生快发,提高氮肥利用率和稻谷产量。
5.现有的水稻侧深施肥设备大多为独立设备,少部分集成了水稻侧深施肥功能的插秧设备也是大型农用机械,设备成本高且仅适用于较大面积的连续耕地,导致水稻侧深施肥技术难以在小农为主的农耕区推广。
技术实现要素:
6.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具有侧深施肥功能的水稻插秧设备。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侧深施肥功能的水稻插秧设备,包括框架、连接架、送料仓支撑架、送料仓、平衡机构、插秧机构、侧深施肥机构、托秧板、输肥管、滑板,框架、送料仓支撑架均与连接架固定连接,连接架装配有位于框架对侧的挂装结构,且连接架通过挂装机构与外部农用机连接,送料仓通过送料仓支撑架与连接架固定连接,平衡机构装配于框架的中部,插秧机构、侧深施肥机构装配于框架的下部,托秧板装配于框架的顶部,滑板装配于框架的底部,输肥管的一端装配于送料仓的管接口处,且输肥管的另一端延伸至侧深施肥机构内;
8.所述侧深施肥机构包括犁刀、空腔、装配架、穿孔,空腔设置于犁刀的内部,且空腔的一侧延伸至犁刀的外部,穿孔开设于犁刀的端面上,且穿孔与空腔相连通,装配架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框架的下侧,且装配架与犁刀固定连接,输肥管穿过穿孔并延伸至空腔底部。
9.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机构包括托架、水箱、双向直流泵、水平度传感器,托架、两个水箱对称分布于托架的两侧,双向直流泵、水平度传感器均装配于托架的中部,双向直流泵的两侧管口通过导管分别与两个水箱连通,且导管均延伸至水箱内腔的底部,双向直流泵、
水平度传感器两者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且水平度传感器内置双向直流泵控制电路。
10.进一步地,所述平衡机构还包括抱箍,抱箍装配于框架上,两个抱箍分别扣合于两个水箱的外部,托架、抱箍、框架三者配合对水箱实施固定。
11.进一步地,所述送料仓内置气动送料机构及料仓,所述送料仓的底面为斜面,且斜面向管接口一侧倾斜。
12.进一步地,所述侧深施肥机构还包括定位环,定位环设置于空腔内壁的底部,所述输肥管的末端贯穿定位环,且输肥管的末端装配有限位套管,限位套管与定位环的外侧面相卡接。
13.进一步地,所述限位套管的端口处设置有弹性单向挡板。
14.使用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5.1、本设备通过中空犁刀配合肥料送料机构完成侧深施肥工作,设备整体结构简单,各零部件均为市面上可采购或可通过普通机械加工手段批量生产,制造成本低廉且设备规格较小,适用于中小规模的用户。用户应用本设备可在实施机械化插秧的同时完成侧深施肥工作;
16.2、本设备配备有简易平衡机构,能够保证设备运行的稳定性,同时解决水田底部泥层硬度较高,设备本身自重难以将犁刀压入泥层深处的问题。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前侧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后侧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平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侧深施肥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标记包括:1-框架;2-连接架;3-送料仓支撑架;4-送料仓;5-平衡机构;501-托架;502-抱箍;503-水箱;504-双向直流泵;505-水平度传感器;6-插秧机构;7-侧深施肥机构;701-犁刀;702-空腔;703-装配架;704-定位环;705-穿孔;706-限位套管;8-托秧板;9-输肥管;10-滑板。
具体实施方式
22.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的描述。
23.参照图1-图4,一种具有侧深施肥功能的水稻插秧设备,结合图1、图2、图4所示,包括框架1、连接架2、送料仓支撑架3、送料仓4、平衡机构5、插秧机构6、侧深施肥机构7、托秧板8、输肥管9、滑板10,框架1、送料仓支撑架3均与连接架2固定连接,连接架2装配有位于框架1对侧的挂装结构,且连接架2通过挂装机构与外部农用机连接,送料仓4通过送料仓支撑架3与连接架2固定连接,平衡机构5装配于框架1的中部,插秧机构6、侧深施肥机构7装配于框架1的下部,托秧板8装配于框架1的顶部,滑板10装配于框架1的底部,输肥管9的一端装配于送料仓4的管接口处,且输肥管9的另一端延伸至侧深施肥机构7内;
24.所述侧深施肥机构7包括犁刀701、空腔702、装配架703、穿孔705,空腔702设置于犁刀701的内部,且空腔702的一侧延伸至犁刀701的外部,穿孔705开设于犁刀701的端面上,且穿孔705与空腔702相连通,装配架703通过螺钉固定安装于框架1的下侧,且装配架
703与犁刀701固定连接,输肥管9穿过穿孔705并延伸至空腔702底部。
25.优选地,在框架1的底部,位于插秧机构6一侧3cm-5cm区间内,间距1cm设置有三组装配孔用于装配侧深施肥机构7。
26.优选地,插秧机构6的最低点高于侧深施肥机构7的最低点;侧深施肥机构7犁入地面的深度应在4cm-6cm区间内,犁刀701的侧壁上,纵向分布设有多组装配孔,用于通过螺栓与装配架703装配,以调整犁刀701的高度。
27.可选用任意现有插秧机作为本方案中的插秧机构6使用,能够保证低故障率地完成插秧作业即可。图2中所示的机构为市面上可采购的链传动旋耕式插秧机构。
28.如图3所示,所述平衡机构5包括托架501、水箱503、双向直流泵504、水平度传感器505,托架501、两个水箱503对称分布于托架501的两侧,双向直流泵504、水平度传感器505均装配于托架501的中部,双向直流泵504的两侧管口通过导管分别与两个水箱503连通,且导管均延伸至水箱503内腔的底部,双向直流泵504、水平度传感器505两者通过导线电性连接,且水平度传感器505内置双向直流泵控制电路。
29.设备工作过程中,水箱503内装入水,装水的水箱503本身作为配重件使用,解决水田底部泥层硬度较高,设备本身自重难以将犁刀701压入泥层深处的问题;水平度传感器505能够判断设备当前的水平度,在其控制电路中预设水平度阈值,当超过阈值时,通过控制双向直流泵504向翘起的一侧水箱503内注水,同时抽出倾斜侧水箱503内的水,以达到保持设备整体平衡性的效果。
30.如图3所示,所述平衡机构5还包括抱箍502,抱箍502装配于框架1上,两个抱箍502分别扣合于两个水箱的外部,托架501、抱箍502、框架1三者配合对水箱503实施固定。
31.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送料仓4内置气动送料机构及料仓,所述送料仓4的底面为斜面,且斜面向管接口一侧倾斜。
32.通过气动送料机构将料仓内的颗粒状肥料送入输肥管9内,经输肥管9末端管口处排出,埋入犁刀701底部所在的泥层深处。
33.如图3所示,所述侧深施肥机构7还包括定位环704,定位环704设置于空腔702内壁的底部,所述输肥管9的末端贯穿定位环704,且输肥管9的末端装配有限位套管706,限位套管706与定位环704的外侧面相卡接。
34.如图3所示,所述限位套管706的端口处设置有弹性单向挡板。
35.该挡板能够向外侧单向开启,避免犁刀701刚进入泥层内,送料仓4内注气设备尚未启动时,大量泥水倒灌至输肥管9内,导致气动送料机构无法启动负载过大的问题。
36.本设计方案公开的是单路侧深施肥插秧设备,此设备可视为一个工作单元,将多个工作单元通过更大的框架1同轴拼接,可构成多路侧深施肥插秧设备。
37.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可以作出许多变化,只要这些变化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