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69



1.本实用新型涉及挡光片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


背景技术:

2.在红外接收传感器中,红外线接收端光线接收量的多少,会引起输出端的电压差异,有些应用场景可以利用这个电压差异,设计相应的检测电路,实现相关的控制功能。而且红外光线接收量的变化不是随着遮挡量线性变化,现有使用的挡光片在结构组装和挡光结构设计上,都无法实现有效的红外线接收端透光效果可控,且只有单一的不透光无法形成不同的压差,应用场景较单一,因而只能靠改变遮挡部位的形状来区分目标状态。
3.因此,现有技术还存在缺陷,而有待于改进和发展。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能够实现红外线透光效果的调控,以实现相对应的控制功能。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层覆盖膜、第一导体层、双面基材、第二导体层及第二覆盖膜;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上均对应设置有多个网格分布结构,多个网格分布结构上的设置网格密度均不同,网格的密度通过在每个网格分布结构内增减网格的数量进行调整。
7.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均为铜箔。
8.进一步地,多个网格分布结构上的网格密度按照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设置。
9.进一步地,第一层覆盖膜和第二层覆盖膜均为聚酰亚胺透明薄膜。
10.进一步地,双面基材为聚酰亚胺基材。
11.进一步地,第一层覆盖膜和第一导体层、第二层覆盖膜和第二导体层之间均设置有透明的胶粘层。
12.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的厚度均为10-14之间。
13.进一步地,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厚度相等。
14.进一步地,第一层覆盖膜和第二层覆盖膜的厚度均为10-15um之间。
15.进一步地,第一层覆盖膜和第二层覆盖膜的厚度相等。
16.本实用新型的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中,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层覆盖膜、第一导体层、双面基材、第二导体层及第二覆盖膜;第一导体层和第二导体层上均对应设置有多个网格分布结构,多个网格分布结构上的设置网格密度均不同,网格的密度通过在每个网格分布结构内增减网格的数量进行调整。本技术在导体层上设置具有网格的多个网格分布结构,并且每个网格分布结构的网格密度不同,使得从导挡光片不同网格密度区域透过的红外光线的强度不同。
附图说明
17.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8.图1是本实用新型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的结构层示意图;
19.图2是本实用新型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的红外光透过示意图;
20.图3是本实用新型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的平面示意图;
21.图4是本实用新型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的应用示意图。
22.其中附图标记为:1-第一层覆盖膜、2-第二层覆盖膜、3-第一导体层、4-第二导体层、5-双面基材、100-马达、200-转轴片、300-挡光片、400-红外接收器、500-控制电路。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了使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方案,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的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应当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可调控红外光透光量的挡光片,包括:依次层叠设置的第一层覆盖膜1、第一导体层3、双面基材5、第二导体层4及第二覆盖膜;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上均对应设置有多个网格分布结构,多个网格分布结构上的设置网格密度均不同,网格的密度通过在每个网格分布结构内增减网格的数量进行调整。
25.现有的挡光片是采用完全不透光材质,无法控制透光量,应用场景单一,只能靠改变遮挡部位的形状来区分目标状态,控制电路单一,且精度较差,加工过程的误差、组装上的误差,都会导致输出电压的差异效果不明显,导致控制电路失效。
26.本技术在导体层上设置具有网格的多个网格分布结构,并且每个网格分布结构的网格密度不同,使得从导挡光片不同网格密度区域透过的红外光线不同。
27.由于透过的红外光不同,本技术的挡光片300,可以将红外接收器400输出的电压调整到一个预期的目标范围,可以根据输出电压的差异,实现相对应的控制功能。如图4所示,本发明的挡光片300搭载在马达100上,可以实现马达100的多段相位控制,并控制马达100转速。
28.马达100带动转轴片200转动,红外光照射到挡光片300,红外接收器400接收到红外光后反馈至控制电路500,控制电动则控制马达100的转速;如此,则形成了通过红外光的反馈信号来控制马达100转速的循环过程。通过调整挡光片300上的网格密度,则可以调控红外光的透过性,而红外光的透过性则影响红外接收器400的接收到的红外光,红外接收器400接收到的红外光产生变化,则反馈至控制电路500的反馈信号也将产生变化,进而影响控制电路500,控制电路500则直接控制马达100的转速变化。
29.进一步地,铜箔上的网格密度能够进行增减的调整,通过在铜箔上的进行增减网格密度,来调控红外光线透过挡光片的透过率。
30.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均为铜箔。
31.本技术挡光片由铜箔和聚酰亚胺透明薄膜构成的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采用刻蚀铜箔,形成密度不同的网格铜,在遮挡型光耦的应用场景中,可实现接收端红外线透光效果可控,达到输出端电压可控的目的;此外,本技术挡光片的结构弯折性能强,且制作方法简单,可靠性好,成本低,工艺成熟,可量产制作。
32.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多个网格分布结构上的网格密度按照从小到大依次排列设置。将网格分布结构从左至右(附图2的从左至右)按照密度从小到大的设置,使得红外光有规律的从挡光片上透过,并且不同网格密度的区域遮光性不同,形成了每一个网格分布结构透过的红外光线不同,以使得从挡光片透过的光能够被调整。
33.实施例中,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均为聚酰亚胺透明薄膜。本技术挡光片是由铜箔和聚酰亚胺透明薄膜构成的fpc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fpc),是以聚酰亚胺透明薄膜、铜箔和透明胶粘剂制成的一种具有高度可靠性,绝佳的可挠性印刷电路板。具有配线密度高、重量轻、厚度薄、弯折性好的特点。
34.进一步地,柔性电路板的生产流程大致为:开料

镀铜

外层线路

外层退膜

快压

防焊固化

测试

切割

检测

包装。
35.进一步地,本技术采用fpc制作挡光片,挡光片透光量由生产流程中的外层线路工艺决定,外层线路设计成网格形状铜箔,可调整铜箔网格分布密度,铜箔网格分布密度技术可控且稳定,根据需要的红外线透光量或者效果来调整参数来达到所需的控制目标;
36.具体地,柔性电路板弯折性好,可以根据不同组装需求进行结构设计;柔性电路板(fpc)上的网格铜箔的密度会直接影响透光量;柔性电路板层叠与材料多种多样,通过不同种层叠配合以及材料的差异均是影响红外透光量的因素。
37.实施例中,基于聚酰亚胺的优良特性将双面基材5设置为聚酰亚胺基材。
38.具体地,聚酰亚胺具有以下等优点:力学性能,耐疲劳性好,有良好自润滑性;耐磨耗性,摩擦系数小且不受湿、温度的影响,冲击强度高;耐热性优异,耐辐射性好,不冷流,不开裂,电绝缘性优异,阻燃等。
39.聚酰亚胺用作薄膜是聚酰亚胺最早的商品之一,用于电机的槽绝缘及电缆绕包材料。透明的聚酰亚胺薄膜可作为柔软的太阳能电池底板。
40.聚酰亚胺用作电光材料:用作无源或有源波导材料光学开关材料等,含氟的聚酰亚胺在通讯波长范围内为透明,以聚酰亚胺作为发色团的基体可提高材料的稳定性。
41.实施例中,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一导体层3、第二层覆盖膜2和第二导体层4之间均设置有透明的胶粘层。胶粘层的设置使得覆盖膜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一导体层3、第二层覆盖膜2和第二导体层4之间的连接线更为稳固。
42.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的厚度均为10-14之间。挡光片的厚度对红外光的透过也有很大影响,不同和厚度,使得红外光的透过形也不相同。优选地,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的厚度设置为12um。
43.实施例中,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厚度相等。为了保证均匀的光透过性,将第一导体层3和第二导体层4厚度设置为相同。
44.实施例中,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的厚度均为10-15um之间。挡光片的厚度对红外光的透过有影响,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的厚度直接影响挡光片的厚度,因此对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的厚度也需要有一定要求;优选地,第一层覆盖
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的厚度设置为12.5um。
45.实施例中,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的厚度相等。为了保证均匀的光透过性,将第一层覆盖膜1和第二层覆盖膜2厚度设置为相同。
46.进一步地,表一所示的各层的厚度为本技术优选的尺寸厚度,从表中可以看到,本实施例中的挡光片的厚度为104um。
[0047][0048]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