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的制作方法

专利查询2022-5-22  161



1.本实用新型涉及公共交通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


背景技术:

2.公共交通泛指所有向大众开放、并提供运输服务的交通方式,通常是作为一种商业服务付费使用,公共交通系统由通路、交通工具、站点设施等物理要素构成。
3.目前市面上的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挡雨站牌大多安装在路边,由于路边的灰尘较大,长时间使用后站牌上会附着满灰尘,导致人们不便于通过站牌观看公交线路,故而提出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来解决上述所提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具备自动清理等优点,解决了目前市面上的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挡雨站牌大多安装在路边,由于路边的灰尘较大,长时间使用后站牌上会附着满灰尘,导致人们不便于通过站牌观看公交线路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包括两个立柱和安装块,所述安装块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立柱的相对一侧,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浮力升降组件,左侧所述立柱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左侧浮力升降组件相连通的连接组件,两个所述浮力升降组件的顶部均与一端延伸至安装块正面的清洁组件固定连接,所述安装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清洁组件固定连接的限位组件,所述安装块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组件相连通的挡雨板。
8.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9.该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当下雨时,外界雨水通过挡雨板进入到连接组件后,通过连接组件、升降组件和清洁组件之间的配合即可对安装块的表面进行清理,从而实现自动清理的效果。
1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做如下改进。
11.进一步,所述浮力升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块内部的集雨管,所述集雨管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集雨管顶部的升降杆,所述升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力球,左侧所述集雨管的内腔顶壁固定连接有接触传感器。
12.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外界雨水进入到集雨管的内部后,由于两个集雨管和导雨管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了一个连通器结构,根据连通器原理,在雨水灌入的过程中两个集雨管和导雨管内部的液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到集雨管中,由于浮力球的浮力,浮力球向上依次推动升降杆和升降块进行移动。
13.进一步,所述连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左侧所述立柱内部且一端延伸至与挡雨板相连通的导雨管,所述导雨管的右侧连通有一端延伸至与左侧所述集雨管相连通的第一连接管,所述导雨管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导雨管内部的电磁阀。
14.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下雨时,外界的雨水通过挡雨板和导雨槽进入到导雨管的内部,此时电磁阀关闭,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外界的雨水通过第一连接管和第二连接管进入到两个集雨管的内部。
15.进一步,所述清洁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两个所述升降杆顶部且一端延伸至安装块正面的升降块,所述升降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所述弹簧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移动块,所述移动块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清洁块。
16.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升降块上升的过程中,清洁块与安装块的正面相接触并对安装块的表面进行清理,通过弹簧的弹力即可使清洁块始终与安装块的表面紧贴。
17.进一步,所述限位组件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块内部且位于集雨管背面的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延伸至与升降块固定连接的限位块,所述限位块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且均与限位杆相接触的导轮。
18.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在升降块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导轮在限位杆的外侧跟随滑动,通过前后两个导轮能够对升降块因重力形成的前倾力进行拉扯,能够始终使升降杆垂直升降,避免升降杆倾斜升降时与集雨管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导致摩擦力过大,使升降杆无法正常升降。
19.进一步,所述电磁阀与接触传感器电连接,所述挡雨板的顶部开设有导雨槽,两个所述集雨管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通。
20.采用上述进一步方案的有益效果是,当浮力球上升至与接触传感器相接触时,接触传感器将开启信号发送给电磁阀,电磁阀开启将导雨管内部的水排出,随着集雨管内的水位慢慢下降,升降块和清洁块跟随下降并再次对安装块的表面进行清洁。
附图说明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块正视剖面图;
23.图3为本实用新型浮力升降组件正视剖面图;
24.图4为本实用新型清洁组件俯视剖面图。
25.图中:1、立柱;2、安装块;3、浮力升降组件;31、集雨管;32、升降杆;33、浮力球;4、连接组件;41、导雨管;42、第一连接管;43、电磁阀;5、清洁组件;51、升降块;52、弹簧;53、移动块;54、清洁块;6、限位组件;61、限位杆;62、限位块;63、导轮;7、挡雨板。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7.实施例中,由图1-4给出,一种公共交通用延伸式智能挡雨站牌,包括两个立柱1和安装块2,安装块2固定连接于两个立柱1的相对一侧,安装块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的浮力升降组件3,浮力升降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块2内部的集雨管31,集雨管31的内部活动连接有一端延伸至集雨管31顶部的升降杆32,升降杆32的底部固定连接有浮力球33,左侧集雨管31的内腔顶壁固定连接有接触传感器,当外界雨水进入到集雨管31的内部后,由于两个集雨管31和导雨管41通过第一连接管42和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了一个连通器结构,根据连通器原理,在雨水灌入的过程中两个集雨管31和导雨管41内部的液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到集雨管31中,由于浮力球33的浮力,浮力球33向上依次推动升降杆32和升降块51进行移动,左侧立柱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左侧浮力升降组件3相连通的连接组件4,连接组件4包括固定连接于左侧立柱1内部且一端延伸至与挡雨板7相连通的导雨管41,导雨管41的右侧连通有一端延伸至与左侧集雨管31相连通的第一连接管42,导雨管4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一端延伸至导雨管41内部的电磁阀43,当下雨时,外界的雨水通过挡雨板7和导雨槽进入到导雨管41的内部,此时电磁阀43关闭,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外界的雨水通过第一连接管42和第二连接管进入到两个集雨管31的内部,两个浮力升降组件3的顶部均与一端延伸至安装块2正面的清洁组件5固定连接,清洁组件5包括固定连接于两个升降杆32顶部且一端延伸至安装块2正面的升降块51,升降块51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弹簧52,弹簧52的背面固定连接有移动块53,移动块53的背面固定连接有清洁块54,在升降块51上升的过程中,清洁块54与安装块2的正面相接触并对安装块2的表面进行清理,通过弹簧52的弹力即可使清洁块54始终与安装块2的表面紧贴,安装块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与清洁组件5固定连接的限位组件6,限位组件6包括固定连接于安装块2内部且位于集雨管31背面的限位杆61,限位杆61的外侧活动连接有延伸至与升降块51固定连接的限位块62,限位块6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数量为两个且均与限位杆61相接触的导轮63,在升降块5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导轮63在限位杆61的外侧跟随滑动,通过前后两个导轮63能够对升降块51因重力形成的前倾力进行拉扯,能够始终使升降杆32垂直升降,避免升降杆32倾斜升降时与集雨管3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导致摩擦力过大,使升降杆32无法正常升降,安装块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与连接组件4相连通的挡雨板7,电磁阀43与接触传感器电连接,挡雨板7的顶部开设有导雨槽,两个集雨管31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相连通,当浮力球33上升至与接触传感器相接触时,接触传感器将开启信号发送给电磁阀43,电磁阀43开启将导雨管41内部的水排出,随着集雨管31内的水位慢慢下降,升降块51和清洁块54跟随下降并再次对安装块2的表面进行清洁。
28.工作原理:
29.第一步:当下雨时,外界的雨水通过挡雨板7和导雨槽进入到导雨管41的内部,此时电磁阀43关闭,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外界的雨水通过第一连接管42和第二连接管进入到两个集雨管31的内部,当外界雨水进入到集雨管31的内部后,由于两个集雨管31和导雨管41通过第一连接管42和第二连接管之间形成了一个连通器结构,根据连通器原理,在雨水灌入的过程中两个集雨管31和导雨管41内部的液位始终保持一致,随着雨水慢慢灌入到集雨管31中,由于浮力球33的浮力,浮力球33向上依次推动升降杆32和升降块51进行移动;
30.第二步:在升降块51上升的过程中,清洁块54与安装块2的正面相接触并对安装块2的表面进行清理,通过弹簧52的弹力即可使清洁块54始终与安装块2的表面紧贴,在升降
块51上下移动的过程中,导轮63在限位杆61的外侧跟随滑动,通过前后两个导轮63能够对升降块51因重力形成的前倾力进行拉扯,能够始终使升降杆32垂直升降,避免升降杆32倾斜升降时与集雨管31之间的接触面积增大,导致摩擦力过大,使升降杆32无法正常升降;
31.第三步:当浮力球33上升至与接触传感器相接触时,接触传感器将开启信号发送给电磁阀43,电磁阀43开启将导雨管41内部的水排出,随着集雨管31内的水位慢慢下降,升降块51和清洁块54跟随下降并再次对安装块2的表面进行清洁,从而实现自动清理的效果。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
……”
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33.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最新回复(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