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建筑施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面上常用双液注浆机的浆液传输系统由防爆高压管、金属连接件、开关、方形混合器、注浆铜管、注浆嘴相互连接组成。这种浆液传输系统适用于水泥-水玻璃双浆液、环氧树脂类双浆液、水溶性聚氨酯双浆液、油性(疏水性)聚氨酯双浆液,但不适用于采用简易合成工艺快速制备出的无溶剂双组分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使用传统浆液传输系统后,在有明水存在的情况下,a、b组分的混合液缺少前期诱导反应时间,会导致产品综合性能下降,注浆效果不佳,并存在注浆材料被大量冲散而引起的浪费现象。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拆装方便,使得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能够进行充分的诱导反应,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后再进行大量的发泡反应及交联反应,进而增加混合液的诱导反应时间,提高注浆堵漏止水效果,最终获得理想注浆效果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
4.要解决以上所述的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5.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包括进浆高压管,进浆高压管一端连接双液注浆机,进浆高压管另一端连接开关控制器一端,开关控制器另一端连接y型混合器一端,y型混合器另一端连接诱导反应管一端,诱导反应管另一端为出口。
6.所述的进浆高压管另一端连接金属连接杆件一端,金属连接杆件另一端连接开关控制器一端,诱导反应管另一端连接注浆硬管一端,注浆硬管另一端连接牛油嘴。
7.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包括两根进浆高压管、两根金属连接杆件、两个开关控制器,每根进浆高压管一端分别与双液注浆机的一个出口连接,每根进浆高压管另一端分别与一个金属连接杆件一端连接,每个金属连接杆件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开关控制器相连,两个开关控制器同时连接y型混合器。
8.所述的进浆高压管为双层塑料管,两端均为金属内丝接头。
9.所述的金属连接杆件为空心铜合金管,两端均为外丝接头。
10.所述的开关控制器为铜合金球阀,两端均为内丝接头。
11.所述的y型混合器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金属管,三个接口均为外丝接头。
12.所述的诱导反应管为尼龙高压管,两端均为金属内丝接头。
13.所述的注浆硬管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金属管,两端均为外丝接头。
14.所述的牛油嘴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灌注头,内部有耐压橡胶,牛油嘴出口一端设置为能够插入注浆针头的结构。
15.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得到以下的有益效果:
16.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1)将传统注浆系统的方形混合器改为y型混合器。y型混合器能减少方形混合器中混合液的残留量,增加混合液的流动性,防止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堵塞混合器,延长混合器的使用寿命。(2)在传统注浆系统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了诱导反应管。在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一根适当长度的诱导反应管,从而使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进行充分的前期诱导反应,提升最终注浆效果。(3)减少终端压力损失。为保证增加诱导反应管后,牛油嘴出口处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终端压力,则需要将连接金属连接杆件的2根进浆高压管缩短至3m~5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拆装方便,使得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能够进行充分的诱导反应,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后再进行大量的发泡反应及交联反应,进而增加混合液的诱导反应时间,提高注浆堵漏止水效果,最终获得理想注浆效果。
附图说明
17.下面对本说明书各附图所表达的内容及图中的标记作出简要的说明:
18.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9.图2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20.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右视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标记分别为:1、进浆高压管;2金属连接杆件;3开关控制器;4、y型混合管;5、诱导反应管;6、注浆硬管;7、牛油嘴。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实施例的描述,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所涉及的各构件的形状、构造、各部分之间的相互位置及连接关系、各部分的作用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23.如附图1-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包括进浆高压管1,进浆高压管1一端连接双液注浆机,进浆高压管1另一端连接开关控制器3一端,开关控制器3另一端连接y型混合器4一端,y型混合器4另一端连接诱导反应管5一端,诱导反应管5另一端为出口。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包括两根进浆高压管1、两根金属连接杆件2、两个开关控制器3,每根进浆高压管1一端分别与双液注浆机的一个出口连接,每根进浆高压管1另一端分别与一个金属连接杆件2一端连接,每个金属连接杆件2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开关控制器3相连,两个开关控制器3同时连接y型混合器4。上述结构,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快速制备的无溶剂双组分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若采用传统的浆液传输系统,由于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诱导反应时间极短,当结构或土体中没有明水存在时,注浆效果较好;当结构或土体中存在明水时,因发泡率急剧增大,产品力学性能急剧降低,粘结性及耐久性也随之降低;尤其是水流速度较快时,混合液尚未充分反应即被大量冲散,浪费现象严重,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无法进行堵漏注浆。因此,本实用新型提出改进:(1)将传统注浆系统的方形混合器改为y型混合器。y型混合器能减少方形混合器中混合液的残留量,增加
混合液的流动性,防止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堵塞混合器,延长混合器的使用寿命。(2)在传统注浆系统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了诱导反应管。在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一根适当长度的诱导反应管,从而使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进行充分的前期诱导反应,提升最终注浆效果。快速制备的无溶剂双组分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在无明水情况下开始失去流动性的时间约为25s,为使混合液既能发生充分的前期诱导反应又不堵塞y型混合器、诱导反应管及牛油嘴,确定诱导反应时间最小值为10s。由于市面上常用双液注浆机的平均流量为0.74l/min,诱导反应管的内径约为4mm,混合液在诱导反应管中的平均流速约1m/s,则诱导反应管的长度约为10m。(3)减少终端压力损失。为保证增加诱导反应管后,牛油嘴出口处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终端压力,则需要将连接金属连接杆件的2根进浆高压管缩短至3m~5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拆装方便,使得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能够进行充分的诱导反应,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后再进行大量的发泡反应及交联反应,增加混合液的诱导反应时间,提高注浆堵漏止水效果,最终获得理想注浆效果。
24.所述的进浆高压管1另一端连接金属连接杆件2一端,金属连接杆件2另一端连接开关控制器3一端,诱导反应管5另一端连接注浆硬管6一端,注浆硬管6另一端连接牛油嘴7。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包括两根进浆高压管1、两根金属连接杆件2、两个开关控制器3,每根进浆高压管1一端分别与双液注浆机的一个出口连接,每根进浆高压管1另一端分别与一个金属连接杆件2一端连接,每个金属连接杆件2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开关控制器3相连,两个开关控制器3同时连接y型混合器4。上述结构,每根进浆高压管1分别连通双液注浆机,然后引入y型混合器4混合,而后再实现浆液输出。
25.所述的进浆高压管1为双层塑料管,两端均为金属内丝接头。上述结构,每根进浆高压管一端分别与双液注浆机的三通的一个出口连接,每根进浆高压管另一端分别与一个金属连接杆件2一端相连。
26.所述的金属连接杆件2为空心铜合金管,两端均为外丝接头。申述结构,每根金属连接杆件一端分别与一根进浆高压管1连接,每根金属连接杆件另一端分别与一个开关控制器3一端相连。
27.所述的开关控制器3为铜合金球阀,两端均为内丝接头。上述结构,每个开关控制器一端与一个金属连接杆件2相连,每个开关控制器另一端与y型混合器4相连。
28.所述的y型混合器4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金属管,三个接口均为外丝接头。上述结构,y型混合器4一端的每个外丝接头分别与一个开关控制器3连接,y型混合器4另一端与诱导反应管5相连。
29.所述的诱导反应管5为尼龙高压管,两端均为金属内丝接头。诱导反应管5一端与y型混合器4连接,另一端与注浆硬管6相连。
30.所述的注浆硬管6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金属管,两端均为外丝接头。注浆硬管6一端与诱导反应管5连接,另一端与牛油嘴7相连。
31.所述的牛油嘴7为不锈钢制成的空心灌注头,内部有耐压橡胶,牛油嘴7出口一端设置为能够插入注浆针头的结构。上述结构,牛油嘴7一端通过内丝接头与注浆硬管6连接,另一端可插入注浆针头。
32.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实施步骤如下所述:1)注浆工作
开始前,清理需要注浆处的结构或土体表面,在拟注浆点分别钻孔埋设注浆针头;2)在带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注浆机使用前,先用丙酮或二甲苯对传输系统进行冲洗1~2遍,减少混合液对管壁的粘附性;3)称取a、b组分各原材料,分别放入2个试验筒中,充分搅拌后备用;4)从a、b液两个备用桶中,称取一次连续性注浆所用量的a、b组分分别倒入双液注浆机的置料筒中;5)打开开关控制器(3),开动双液注浆机的电机,a、b组分分别通过2根缩短的进浆高压管(1)进入金属连接杆件(2),经过金属连接杆件(2)进入y型混合器(4)进行浆液混合;6)混合液在诱导反应管(5)中经过前期诱导反应后,进入注浆硬管(6),通过牛油嘴(7)及注浆针头进入结构或土体中,对裂缝或孔洞进行封堵。7)本区域连续注浆完成后,将置料筒中剩余的少量浆液全部排出,再用丙酮或二甲苯对传输系统清洗2~3遍,即可移至下一个注浆区域。
33.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有益效果归纳如下:(1)构造简单,成本低廉、拆卸方便、操作便捷,在存在明水及水流速度较快的情况下,止水效果更好。(2)混合液在注入到结构或土体前先发生前期诱导反应,相比未充分发生前期诱导反应即与明水接触时,其具有更高的强度、更好的韧性和粘结性能、适宜的发泡率,故最终止水效果更好。(3)使用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的双液注浆机与施工现场快速制备的无溶剂双组分发泡聚氨酯注浆材料配合使用,实现现场的快速注浆堵漏止水工作,降低工程成本,节省工期。
34.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针对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方案,有效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1)将传统注浆系统的方形混合器改为y型混合器。y型混合器能减少方形混合器中混合液的残留量,增加混合液的流动性,防止长时间使用后混合液堵塞混合器,延长混合器的使用寿命。(2)在传统注浆系统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了诱导反应管。在混合器与注浆硬管之间增加一根适当长度的诱导反应管,从而使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进行充分的前期诱导反应,提升最终注浆效果。(3)减少终端压力损失。为保证增加诱导反应管后,牛油嘴出口处仍具有相对较高的终端压力,则需要将连接金属连接杆件的2根进浆高压管缩短至3m~5m。本实用新型所述的浆液传输诱导反应终端装置,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拆装方便,使得混合液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前能够进行充分的诱导反应,在进入结构或土体后再进行大量的发泡反应及交联反应,进而增加混合液的诱导反应时间,提高注浆堵漏止水效果,最终获得理想注浆效果。
35.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示例性的描述,显然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现并不受上述方式的限制,只要采用了本实用新型的方法构思和技术方案进行的各种改进,或未经改进将本实用新型的构思和技术方案直接应用于其他场合的,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