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实施例涉及设备控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和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2.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电子设备进入了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可穿戴设备等,这些电子设备不仅可以提供多种多样的娱乐,还极大地便利了人们的生活。
3.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时,若用户需要关闭电子设备,即关机,则可以点击或长按电源键,之后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如主电路板)会停止工作。但是,系统负载仍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连接,系统负载存在静态电流,导致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的电能消耗较大,影响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
4.目前,使用嵌入式控制器来做电池电源的隔离,以消除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的电能的消耗。但是,该方式需要额外对嵌入式控制器供电,仍会损失较多的电能。
技术实现要素:
5.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和电子设备,旨在改善额外供电电能消耗的情况下,降低电子设备关机状态下的电能消耗。
6.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包括物理开关和电子开关电路;
7.所述物理开关的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以及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物理开关的第二端接地;
8.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电源连接,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连接;
9.当所述物理开关处于第一开关状态时,所述电子开关电路连通所述电池电源和所述系统负载;
10.当所述物理开关处于第二开关状态时,所述电子开关电路断开所述电池电源和所述系统负载。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子开关电路包括第一电子开关、第二电子开关和分压电路,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控制端与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均与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控制端均与所述分压电路的分压端连接,所述分压电路的第二端接地,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子开关和所述第二电子开关均为电压型控制开关。
12.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子开关为第一mos管,所述第二电子开关为第二mos管,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所述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所述第二mos管的源极,所述第二电子
开关的第二端为所述第二mos管的漏极。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mos管和所述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
14.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和所述第二电阻的比值为1:1。
15.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均与分压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接地。
16.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物理开关包括指拨开关、船形开关或按钮开关。
17.本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
18.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包括物理开关和电子开关电路,物理开关的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以及电子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电源连接,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连接,通过调节物理开关的开关状态来改变电子开关电路对电池电源和系统负载通断状态,由于电子开关电路的耗电较低,从而可降低电池电源额外供电的电能消耗;而且通过调节物理开关的开关状态,可使得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通过电子开关电路断开电池电源和系统负载,从而消除系统负载的静态电流,避免电池电源在电子设备关机状态下对系统负责的电能消耗,进而可降低电子设备关机状态下的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19.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的结构框图;
20.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21.为了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
22.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该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可配置于电子设备中,实现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电池电源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如主电路板)进行供电,以及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断开电池电源对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的供电,该电子设备可以但不限于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包括物理开关11和电子开关电路12;
23.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10以及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连接,物理开关11的第二端接地;
24.电子开关电路12的输入端与电池电源10连接,电子开关电路12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13连接;
25.当物理开关11处于第一开关状态时,电子开关电路12连通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
26.当物理开关11处于第二开关状态时,电子开关电路12断开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
27.本技术实施例中,物理开关11为人工控制的开关,可包括指拨开关、船形开关或按钮开关。由于物理开关11为人工控制的开关,不需要电源控制,因此可通过设置物理开关11来减少电池电源10在开关上的电能损耗;同时,可根据用户需求,通过调节物理开关11的开关状态来连通或者断开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另外,物理开关11不同于电子设备的电源键,且可设置于电子设备的侧面或背面,降低用户误触的概率。物理开关11所处的开关状态可以包括闭合或断开,第一开关状态与第二开关状态为不同的开关状态。再者,物理开关11可以为单刀单掷开关,具有一个触点,触点闭合即为物理开关11闭合,可使物理开关11两端的器件连通,触点断开即为物理开关11断开,可使物理开关11两端的器件之间开路。可选的,该触点可以为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相应的,物理开关11的固定点(连接单刀的点)为物理开关11的第二端。
28.另外,由于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10以及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连接。因此,当物理开关11断开时,电池电源10直接施加到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即为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提供高电平;当物理开关11闭合时,由于物理开关11的第二端接地,因此,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接地,即为电子开关电路12提供低电平。如此,本技术实施例通过改变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的电平,来控制电子开关电路12的通断状态,即连通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或者断开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从而可通过调节物理开关11的开关状态控制电池电源10为系统负载13供电或断电。如此,在电子设备正常工作时,如果用户想要关机,则用户可将物理开关11调整至第二开关状态,此时,电子开关电路12断开电池电源10和系统负载13,即电池电源10完全停止向系统负载13供电,从而消除了系统负载13的静态电流的消耗,降低了电子设备的电能消耗。
29.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对电子开关电路12的具体电路结构不作限制,只要可以在物理开关11不同的开关状态下实现不同的通断状态即可。
30.在上述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包括物理开关和电子开关电路,物理开关的第一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电源以及电子开关电路的控制端连接,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与电池电源连接,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系统负载连接,通过调节物理开关的开关状态来改变电子开关电路对电池电源和系统负载通断状态,由于电子开关电路的耗电较低,从而可降低电池电源额外供电的电能消耗;而且通过调节物理开关的开关状态,可使得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通过电子开关电路断开电池电源和系统负载,从而消除系统负载的静态电流,避免电池电源在电子设备关机状态下对系统负责的电能消耗,进而可降低电子设备关机状态下的电能消耗。
31.在本技术实施例一实施方式中,如图2所示,电子开关电路12包括第一电子开关121、第二电子开关122和分压电路123,第一电子开关121的控制端与电子开关电路12的控制端连接,第一电子开关121的第一端、分压电路123的第一端和第二电子开关122的第一端均与电子开关电路12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子开关12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子开关122的控制端均与分压电路123的分压端连接,分压电路123的第二端接地,第二电子开关122的第二端与电子开关电路12的输出端连接,第一电子开关121和第二电子开关122均为电压型控制开关。
32.在一示例中,第一电子开关为第一mos管,第二电子开关为第二mos管,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一端为第一mos管的源极,第一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第一mos管的漏极,第二电子开
关的第一端为第二mos管的源极,第二电子开关的第二端为第二mos管的漏极。
33.具体的,如图2所示,第一电子开关121为第一mos管m1,第二电子开关122为第二mos管m2;电池电源与物理开关11的端口4连接,第一mos管m1的栅极g(图中第一mos管m1的端口2)与物理开关11的端口3连接,图中物理开关11的端口3和端口4与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连接,从而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与电池电源以及第一mos管m1的栅极g连接,同时,物理开关11的第二端通过物理开关11的端口1接地;第一mos管m1的源极s(图中第一mos管m1的端口1)、分压电路123的第一端和第二mos管m2的源极s(图中第二mos管m2的端口1、端口2和端口3,此处源极具有3个端口,表示第二mos管m2为大尺寸mos管)均与电池电源连接;第一mos管m1的漏极d(图中第一mos管m1的端口3)和第二mos管m2的栅极g(图中第二mos管m2的端口4)均与分压电路123的分压端连接,分压电路123的第二端接地,第二mos管m2的漏极d(图中第二mos管m2的端口5)与系统负载13连接,能够为系统负载13提供系统电源。如此,当第一mos管m1导通时,电池电源经第一mos管m1直接为第二mos管m2的栅极g提供电池电源;当第一mos管m1断开时,电池电源经分压电路123分压后,为第二mos管m2的栅极g提供分压后的电池电源。当第二mos管m2导通时,电池电源经第二mos管m2为系统负载13提供系统电源;当第二mos管m2断开时,第二mos管m2隔断电池电源对系统负载13的供电。
34.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技术实施例一实施方式中,参考图2,分压电路包括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第一电阻r1的第一端与电子开关电路的输入端连接,第一电阻r1的第二端和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均与分压端(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之间的任意节点)连接,第二电阻r2的第二端接地。可选的,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比值为1:1。示例性的,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的阻值均为470kω。
35.在一具体实施方式中,第一mos管和第二mos管均为pmos管。此时,物理开关11的第一开关状态为断开,第二开关状态为闭合。具体的,当物理开关11断开时,电池电源经物理开关11的第一端施加到第一mos管m1的栅极g,第一mos管m1正向截止,即第一mos管m1断开;电池电源经第一电阻r1和第二电阻r2分压,将第一电阻r1与第二电阻r2的第一端的电压施加到第二mos管m2的栅极g,第二mos管m2的栅源电压小于栅极阈值电压,第二mos管m2反向导通,电池电源为系统负载13供电。当物理开关11闭合时,第一mos管m1的栅极g经物理开关11接地,第一mos管m1反向导通,电池电源经第一mos管m1施加到第二mos管m2的栅极g,第二mos管m2的栅源电压大于栅极阈值电压,第二mos管m2正向截止,电池电源停止为系统负载13供电。
36.在本技术实施例一实施方式中,物理开关包括指拨开关、船形开关或按钮开关等。
37.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本技术实施例所提供的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该电子设备可以是各种个人计算机、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和便携式可穿戴设备等。
38.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包括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开关机电路,具备相应的功能和有益效果。
39.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40.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技术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
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因此,本技术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