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氯气吸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氯气吸收槽。
背景技术:
2.氯气吸收又称漏氯吸收装置、泄氯吸收装置、漏氯中和装置、氯气吸收装置,是名称的缩写,是一种发生氯气泄漏事故时的安全应急设备,可以对泄漏氯气进行吸收处理。
3.氯气是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剧毒气体,常温常压下为黄绿色,具有窒息性,易溶于有机溶剂,是氯碱工业的主要产品之一,氯气能通过呼吸道侵入人体并溶解在黏膜所含的水分里,会对上呼吸道黏膜造成损害,其主要用于生产塑料、合成纤维、染料、农药、消毒剂、漂白剂溶剂以及各种氯化物。
4.但现有技术中,氯气吸收有多种方法,其中将氯气与氢氧化钠进行反应,反应后的氧化物也可用于工业,反应后也将产生大量的热气,不利于工作人员继续使用,需要等待其冷却,从而加大工作人员工作量,继而达不到预计的吸收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氯气吸收槽,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7.一种氯气吸收槽,包括吸收器本体,所述吸收器本体的顶端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进水管,所述第一水泵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底端固定连通有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底端分别固定连通有多个分布均匀的喷头,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通进气机构,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内壁底端左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内壁左右两侧共同固定连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反应机构。
8.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内壁上方左右两侧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所述第一滤网位于喷头的下方。
9.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进气机构包括导气管,所述导气管的左端与吸收器本体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通,所述导气管的右端与吸收器本体的内壁右侧上方固定连接,所述导气管的左端表面设置有止气阀,所述导气管的下方分别固定连通有多个分布均匀地分流管。
10.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箱,所述反应箱的底端与支撑板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所述反应箱的左侧壁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表面设置有止水阀。
11.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反应箱的上表面绕接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箱,所述冷凝管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所述第二水泵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进水管,所述第二进水管的右端与水箱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接。
12.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转动机构包括电机,所述电机的底端与吸收器本体内壁底端左侧固定连接,所述电机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底端通过转动板与反应箱的内壁底端中心处转动连接。
13.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左侧壁中心处设置有散热扇,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内壁左侧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
14.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方案: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内壁左右两侧上方分别固定连接有导料板,所述吸收器本体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右侧与水箱的底端固定连接。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冷凝管,可以对反应箱内产生的热量进行降温,同时通过设置有散热扇,可以对冷凝管进行散热,接着通过设置有水箱,可以对冷凝管内的冷凝水进行循环,从而更好的对反应箱进行降温,接着通过设置有第二滤网,可以防止灰尘进入,从而避免污染反应物;
17.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有喷头,可以将氢氧化钠与氯气进行均均匀的反应,接着通过设置有第一滤网,可以防止氢氧化钠过快的掉落至吸收机本体底部,接着通过设置有导料板,可以将氢氧化钠与氯气导入反应箱内进行反应。
18.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1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氯气吸收槽的正面剖视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图1的a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图1的b部分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氯气吸收槽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氯气吸收槽的外观结构示意图。
25.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26.1、吸收器本体;2、第一进水管;3、第一水泵;4、出水管;5、导流管;6、喷头;7、第一滤网;8、导气管;9、止气阀;10、导料板;11、水箱;12、冷凝管;13、第二水泵;14、第二进水管;15、反应箱;16、第一齿轮;17、第二齿轮;18、支撑板;19、转动杆;20、散热扇;21、第二滤网;22、排水管;23、止水阀;24、底座;25、电机。
具体实施方式
27.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特征进行描述,所举实例只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非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在下列段落中参照附图以举例方式更具体地描述
本实用新型。根据下面说明和权利要求书,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特征将更清楚。需说明的是,附图均采用非常简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准的比例,仅用以方便、明晰地辅助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
28.需要说明的是,当组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于”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组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29.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30.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一种氯气吸收槽,包括吸收器本体1,吸收器本体1的顶端通过固定块固定连接有第一水泵3,第一水泵3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第一进水管2,第一水泵3的输出端固定连通有出水管4,出水管4的底端固定连通有导流管5,导流管5的底端分别固定连通有多个分布均匀的喷头6,吸收器本体1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通进气机构,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底端左侧固定连接有转动机构,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左右两侧共同固定连接支撑板18,支撑板18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有反应机构,可以通过喷头6更好的将氢氧化钠喷洒至吸收器本体1内。
31.值得一提的是,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上方左右两侧共同固定连接有第一滤网7,第一滤网7位于喷头6的下方,可以通过第一滤网7更好的均匀氢氧化钠喷洒。
32.需要介绍的是,进气机构包括导气管8,导气管8的左端与吸收器本体1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通,导气管8的右端与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右侧上方固定连接,导气管8的左端表面设置有止气阀9,导气管8的下方分别固定连通有多个分布均匀地分流管,可以通过导气管8更好的将氯气导入。
33.此外,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箱15,反应箱15的底端与支撑板18的上表面中心处固定连接,反应箱15的左侧壁底端固定连通有排水管22,排水管22的表面设置有止水阀23,可以通过排水管22更好的将反应物排出。
34.请参阅图4,反应箱15的上表面绕接有冷凝管12,冷凝管12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水箱11,冷凝管12的另一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水泵13,第二水泵13的输入端固定连通有第二进水管14,第二进水管14的右端与水箱11的左侧壁上方固定连接,可以通过冷凝管12更好的对反应箱15进行降温。
35.并且,转动机构包括电机25,电机25的底端与吸收器本体1内壁底端左侧固定连接,电机25的输出端通过联轴器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16,第一齿轮16的右侧啮合连接有第二齿轮17,第二齿轮17的顶端固定连接有转动杆19,转动杆19的底端通过转动板与反应箱15的内壁底端中心处转动连接,可以通过电机25更好的带动第一齿轮16转动。
36.请参阅图1,吸收器本体1的左侧壁中心处设置有散热扇20,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左侧中心处固定连接有第二滤网21,可以通过散热扇20更好的对冷凝管12进行散热。
37.请参阅图1,吸收器本体1的内壁左右两侧上方分别固定连接有导料板10,吸收器
本体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底座24,底座24的上表面右侧与水箱11的底端固定连接,可以通过导料板10更好的将物质引导至反应箱15内。
38.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39.在实际使用时,首先将底座24放置在合适的位置,接着启动第一水泵3,氢氧化钠通过第一进水管2,经过第一水泵3到达出水管4内,接着到达导流管5内并通过喷头6就行喷洒,与此同时,打开止气阀9将氯气通过导气管8通入吸收器本体1内,接着与通过第一滤网7的氢氧化钠进行融合,从而通过导料板10进入支撑板18上的反应箱15内,接着启动电机25带动第一齿轮16转动,从而带动第二齿轮17转动,继而带动转动杆19在反应箱15内转动,同时启动第二水泵13,从而水箱11内的冷凝水通过第二进水管14到达冷凝管12内,接着通过冷凝管12对反应箱15进行降温,接着冷凝水再次到达水箱11内,同时启动散热扇20,冷风通过第二滤网21到达吸收器本体1内对冷凝管12进行降温,最后打开止水阀23将反应箱15内的反应物通过排水管22排出。
40.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