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温控器外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封装外壳。
背景技术:
2.温控器是通过对周围工作环境的温度变化进行监控、分析从而控制设备正常运行来达到理想的温度和节能效果,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电力设备中,直接影响到设备的寿命和运行效果,是非常关键的元件之一。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温控器时,安装或拆卸过程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封装外壳,具备拆卸和安装方便,利于观察温控器的监测数值,方便检修的优点,解决了现有设备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温控器时,安装或拆卸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封装外壳,包括底座、安装盒以及固定结构,所述安装盒设于底座上方,所述底座两侧设有开口槽一,所述安装盒两侧设有开口槽二,且所述开口槽一的宽度与开口槽二的宽度相等,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开口槽一两侧内壁上的连接杆、长螺杆以及固定螺母,所述长螺杆的一端铰连接于连接杆,所述长螺杆远离连接杆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于固定螺母,所述长螺杆通过开口槽二延伸至安装盒上方,所述固定螺母的直径大于开口槽二的宽度。
5.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安装盒内设有内腔,所述安装盒的背部设有限位槽,所述限位槽内设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连接有温控器本体,且所述限位杆与温控器本体一体成型。
6.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内腔顶部设有抵紧部件,所述抵紧部件包括与内腔上壁相连的平滑部和与平滑部相连的凹部,所述凹部的最低点与限位杆相抵触。
7.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底座下方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侧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垂直于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孔。
8.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开口槽二内设有稳固夹,所述稳固夹的一端与开口槽二的内壁相连。
9.作为本实用新型优选的,所述安装盒的正面设有安装门,所述安装门上设有观察窗,所述安装盒上设有线束孔。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1.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底座、安装盒、开口槽一、开口槽二、连接杆、长螺杆以及固定螺母的配合使用,使安装盒可以快速的进行固定,温控器本体可以直接稳固的放置在安装盒内部,达到了拆卸和安装方便,利于观察温控器的监测数值,方便检修的优点。
12.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内腔、限位槽、限位杆,能够使温控器本体在放入安装盒内时,限位杆滑动连接限位槽,由于自身重力的原因下降到限位槽底部,使温控器本体固定在安装盒内部,不易晃动,减少温控器本体的元件损伤,延长使用寿命。
13.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抵紧部件、平滑部以及凹部的配合使用,能够使限位杆拆入限位槽后,凹部会抵紧限位杆,使其不易上下松动,从而固定温控器本体,同时方便对温控器本体的取出或放置。
14.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第二固定板以及定位孔,能够适用不同角度的安装条件,使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可固定安装,且不会使安装盒的角度发生改变。
15.5、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稳固夹,能够使长螺杆在开口槽二内保持竖直,同时在长螺杆不使用时,可以将长螺杆稳固在开口槽二内,不会使长螺杆水平方向倒在外侧,占用空间。
16.6、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门、线束孔以及观察窗,能够方便对温控器本体的检修更换和实时观察温控器的监测数值,同时通过线束孔更为方便的将温控器的连接线束引出,与外界连接。
附图说明
17.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正视图;
19.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2中a-a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0.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3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1.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
22.图中:1、底座;101、开口槽一;2、安装盒;201、开口槽二;202、内腔;203、限位槽;204、限位杆;205、温控器本体;206、稳固夹;3、连接杆;301、长螺杆;302、固定螺母;4、平滑部;401、凹部;5、第一固定板;501、第二固定板;502、固定孔;6、安装门;601、观察窗;602、线束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
技术实现要素:
、特点及功效,兹例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24.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作详细的描述。
25.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封装外壳,包括底座1、安装盒2以及固定结构,所述安装盒2设于底座1上方,所述底座1两侧设有开口槽一101,所述安装盒2两侧设有开口槽二201,且所述开口槽一101的宽度与开口槽二201的宽度相等,所述固定结构包括设于开口槽一101两侧内壁上的连接杆3、长螺杆301以及固定螺母302,所述长螺杆301的一端铰连接于连接杆3,所述长螺杆301远离连接杆3的一端通过螺纹连接于固定螺母302,所述长螺杆301通过开口槽二201延伸至安装盒2上方,所述固定螺母302的直径大于开口槽二201的宽度。
26.参考图3和图4,所述安装盒2内设有内腔202,所述安装盒2的背部设有限位槽203,所述限位槽203内设有限位杆204,所述限位杆204的一端连接有温控器本体205,且所述限
位杆204与温控器本体205一体成型。
27.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内腔202、限位槽203、限位杆204,能够使温控器本体205在放入安装盒2内时,限位杆204滑动连接限位槽203,由于自身重力的原因下降到限位槽203底部,使温控器本体205固定在安装盒2内部,不易晃动,减少温控器本体205的元件损伤,延长使用寿命。
28.参考图4,所述内腔202顶部设有抵紧部件,所述抵紧部件包括与内腔202上壁相连的平滑部4和与平滑部4相连的凹部401,所述凹部401的最低点与限位杆204相抵触。
29.采用上述方案:新型通过设置抵紧部件、平滑部4以及凹部401的配合使用,能够使限位杆204拆入限位槽203后,凹部401会抵紧限位杆204,使其不易上下松动,从而固定温控器本体205,同时方便对温控器本体205的取出或放置。
30.参考图1,底座1下方设有水平方向的第一固定板5,所述第一固定板5的一侧设有竖直方向的第二固定板501,所述第二固定板501垂直于第一固定板5,所述第一固定板5和第二固定板501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孔502。
31.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第一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501以及固定孔502,能够适用不同角度的安装条件,使其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均可固定安装,且不会使安装盒2的角度发生改变。
32.参考图5,所述开口槽二201内设有稳固夹206,所述稳固夹206的一端与开口槽二201的内壁相连。
33.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稳固夹206,能够使长螺杆301在开口槽二201内保持竖直,同时在长螺杆301不使用时,可以将长螺杆301稳固在开口槽二201内,不会使长螺杆301水平方向倒在外侧,占用空间。
34.参考图1,所述安装盒2的正面设有安装门6,所述安装门6上设有观察窗601,所述安装盒2上设有线束孔602。
35.采用上述方案:通过设置安装门6、线束孔602以及观察窗601,能够方便对温控器本体205的检修更换和实时观察温控器的监测数值,同时通过线束孔602更为方便的将温控器的连接线束引出,与外界连接。
36.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37.在使用时,将长螺杆301卡在稳固夹206内,拧动固定螺母302,使固定螺母302与安装盒2上方贴紧,将安装盒2固定在底座1上方,打开安装门6,将与温控器本体205相连的限位杆204插入限位槽203,限位杆204会在重力的作用下卡在限位槽203内,抵紧部件会对限位杆204进行抵紧使其不易晃动,如拆卸时,只需将限位杆204向上提起,凹部401会受力发生向上的弹性变化,将温控器本体205取出即可,关闭安装门6,直接通过观察窗601即可查看温控器的监测数据。
38.综上所述:该便于安装的温控器封装外壳,通过底座1、安装盒2、开口槽一101、开口槽二201、连接杆3、长螺杆301、固定螺母302、内腔202、限位槽203、限位杆204、平滑部4、凹部401、第一固定板5、第二固定板501、固定孔502、稳固夹206、安装门6、线束孔602以及观察窗601的配合使用,解决了现有设备当需要维修或者更换温控器时,安装或拆卸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
39.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
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40.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